高血压头晕和颈椎头晕区别?高血压头晕吃什么药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8 点击数:
简介:现在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而患有高血压的人都知道有时会出现头晕的现象,而颈椎痛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引

【菜科解读】

现在高血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而患有高血压的人都知道有时会出现头晕的现象,而颈椎痛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引起头晕,那么我们便要来了解一下高血压头晕和颈椎头晕有什么区别?高血压头晕吃什么药?

高血压头晕和颈椎头晕有什么区别

一、高血压头晕:高血压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者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觉头晕、头痛、眼花、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其中头晕为高血压最为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但非阵发性,一般不伴视物模糊、耳鸣、听力下降、头部持续性沉闷不适,严重时会影响生活质量。

二、颈椎病头晕:颈椎病(椎动脉型)病人常见的表现。

病人因颈部的活动和体位改变如伸展、前屈、旋转等而诱发和加重眩晕、恶心、头痛等。

这类病人颈部都有酸麻、胀痛、僵硬等症状,少数病人伴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

对于“颈椎病”所引起的高血压,临床上俗称为假性高血压,查一个“颈椎病MRI”就可以明确诊断了,这两种病都有头晕症状,但治疗方法却天差地别,日常生活一定加强颈椎锻炼,金龟缩头或颈肩部对抗(头极度后仰、肩尽力上耸,直到颈部酸胀、微痛为宜,以此反复连续10~15分钟/次,每日3次)。

高血压头晕和颈椎头晕有什么区别 高血压头晕吃什么药

高血压头晕吃什么药

高血压患者出现头晕以后,首先要考虑血压过高导致的大脑供血不足的问题,所以这种情况,首先要测量一下血压,看一下具体的数值是多少。

如果血压明显升高,可以选择转化酶抑制剂,或者钙离子拮抗剂中的长效药物,像赖诺普利,贝纳普利,硝苯地平控释片,非洛地平,氨氯地平等等,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头晕就会改善。

部分患者在血压正常以后,仍然存在头晕的现象,可以选择西必林,或者尼莫地平口服,解除脑血管痉挛。

中间脑部的供血,头晕的症状就会改善。

高血压头晕和颈椎头晕有什么区别 高血压头晕吃什么药

高血压头晕吃什么食物

1、甘菊粳米粥:取甘菊新鲜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净,与粳米60克、冰糖适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连服7日。

适用于高血压、肝火亢盛之头晕。

2、芹菜苦瓜汤: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汤饮用。

或用芹菜250克、苦瓜30克,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绞汁,加砂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

适用于高血压、阴虚阳元之头晕。

3、葛根粳米粥:鲜葛根适量洗净切片,沙参、麦冬各20克,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每次用葛根沙参麦冬粉30克与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剂,可以常食。

适用于高血压阴阳两虚之头晕。

高血压头晕和颈椎头晕有什么区别 高血压头晕吃什么药

高血压要忌口什么食物

高血压患者应避免吃高盐高脂的食物,例如动物内脏、肥肉、腌制食品、罐头等。

高盐饮食是引起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原因,因为钠盐的摄入与血压增加息息相关。

日常生活中,应当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可以适量吃一些精瘦肉和蛋白丰富的海鲜食品。

合理增加运动有助于改善血管收缩舒张能力,可以辅助降低血压。

合理安排睡眠也能缓解因内分泌激素紊乱所导致的高血压。

香椿芽的营养价值有哪些?吃香椿芽的注意事项

通常在每年春季谷雨,香椿树发新芽,这时候很多人就会采集香椿芽食用。

香椿芽的味道鲜美馨香,营养丰富,香椿芽炒鸡蛋,配上各种色泽鲜艳的卷菜煎饼,简直是我们一想到都垂涎欲滴,有时候大家也更喜欢吃凉拌后的原汁原味的香椿菜。

虽然我们平时吃,但是几乎大家都不怎么了解香椿的营养价值还有吃它时候的注意事项,不妨一起看看吧!本文目录1、2、3、4、1香椿芽的营养价值有哪些1、香椿芽中还含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还含有一定量的楝素。

2、香椿芽还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如磷、胡萝卜素、铁等。

3、每千克香椿芽芽中含有30毫克以上亚硝酸盐,老叶中含有亚硝酸盐达每千克53.9毫克。

4、香椿芽含有15毫克的维生素C1,仅次于辣椒,是白菜中维生素C1含量的2.5倍,菠菜的3倍。

5、每100克香椿芽头中,含蛋白质9.8克、含钙143毫克、维生素C含有115毫克,磷135毫克,胡萝卜素1.36毫克。

3香椿芽适合几月份吃 一般4月下旬不建议食用。

香椿可以食用的部位主要是香椿芽,而香椿芽的食用时间比较短,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就不是很建议食用香椿了,因为这时的香椿芽生长的时间较长,有点老化,味道没有那么嫩,口感有所下降,而且其中含有硝酸盐,可能会出现中毒的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约七成原发性高血压都与肥胖有关?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

约七成原发性高血压都与肥胖有关。

正因如此,作为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参考指标,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也被广泛用于评估高血压风险。

但不久前刊登在《营养学前沿》上的新研究发现,无法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的BMI,并不是一个评估预测高血压风险的完美指标,因为脂肪堆积位置对血压有着显著影响。

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据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毅介绍,临床中常能看到一些肥胖的人血压并不高,且代谢水平正常,这种现象被称为“体重指数悖论”。

其原因是体重增加不仅包括了脂肪的堆积,可能还伴随肌肉量的增加,且脂肪长在不同部位对血压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为了解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到底会对血压产生怎样的影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联合进行了这项新研究,由此首次确定了人体各成分对血压变化的相对贡献值。

研究人员收集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中,1999~2018年内符合要求的14412名18~59岁参与者数据,具体包括血压、总肌肉量、躯干脂肪量、腿部脂肪量和手臂脂肪量等。

分析发现,无论男女,总脂肪量和总肌肉量都独立地与收缩压(高压)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缩压。

在调整了年龄、种族或民族、教育水平、体育锻炼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抗糖尿病药物及降脂药物服用情况、体重指数等变量后,脂肪分布与血压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躯干脂肪量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低压)均呈正相关,是影响血压的最主要因素,贡献值约为38%~61%;其次是总肌肉量,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贡献值为35%~43%;最后是腿部或手臂脂肪量,贡献值为12%~25%,两者均与血压显著负相关,但腿部脂肪对血压的影响比手臂脂肪更大。

简而言之,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四肢脂肪多,高血压风险反而更低。

考虑到躯干和腿部脂肪量对血压的相反影响,新研究指出,“躯干和腿部脂肪量之比”可能是评估和预测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的更有效指标。

不过,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赵松博士说,由于参与者是中青年健康人群,上述研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脂肪类型或许是影响因素在张毅看来,不同部位脂肪对血压的影响差别,可能与脂肪类型有关。

身体脂肪可分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以及同时具有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细胞特征的米色脂肪。

棕色脂肪在体内较少,占人体总质量的0.1%~0.5%,占人体脂肪总质量的0.2%~3%。

其功能主要是消耗葡萄糖和甘油三酯,产生热量,主要分布在颈部、肩部、后胸和腹部。

白色脂肪占女性人体总质量的30%~40%,占男性人体总质量的15%~25%。

它的主要功能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能量。

白色脂肪通常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

内脏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胸腔等靠近身体器官的位置,具有负面代谢效应,过多累积已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有害,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四肢等部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相对中性的,甚至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米色脂肪零星驻留在白色脂肪内,主要存在于皮下白色脂肪,如腹股沟和腋窝处的白色脂肪中。

研究发现,在寒冷、运动、药物等作用下,白色脂肪组织可发生“棕色化”,部分转变为米色脂肪。

由于米色脂肪具有增加产热、促进能量消耗等作用,促使白色脂肪生成米色脂肪,成为当下肥胖症等代谢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躯干是内脏脂肪的主要堆积部位,这或许是躯干脂肪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原因;而四肢部位的皮下脂肪发挥保护作用时,便体现为与血压的负相关关系。

不过,不同部位脂肪在生物学上的差异目前并未完全研究清楚,学界已经提出了可能导致这些生物学差异的多种机制,包括脂肪炎症、脂质储存和周转、脂肪因子释放等,但依然需要继续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同时发现,身体成分与血压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对男性来说,躯干脂肪、腿部脂肪、手臂脂肪、总肌肉量均会对收缩压和舒张压产生影响;但对女性而言,总肌肉量仅对收缩压有影响,与舒张压无关。

对此张毅解释说,脂肪累积过程中,男性主要集中在腹部,表现为“苹果型身材”;女性主要在大腿,常表现为“梨型身材”,这种分布差异本就可能对血压产生不同影响。

具体到研究中发现的差别,虽未完全清楚,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男女的身体成分存在差别,男性肌肉量显著高于女性,脂肪量显著低于女性,所以肌肉总量对男性血压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男女体重增加引发的生理变化不同。

男性体重增加,往往伴随肌肉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增强,从而对血压产生影响;女性体重的增加以脂肪堆积为主,会引起瘦素水平和瘦素受体表达的升高,这将间接造成血容量和心输出量的增加,以及外周阻力的增大,进而成为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原因。

防高血压首先要控体重#p#分页标题#e#无论脂肪长在什么部位,减重都应成为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只是由于在减重过程中很难精准实现局部减脂,减脂降压的措施仍要从最基本的饮食、运动等方面着手。

张毅建议,日常至少要做到以下4点,才能有效控制好血压。

饮食上,适当多吃全谷物、水果、蔬菜、乳制品,以及富含多不饱和脂肪的饮食,减少高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比如各类甜品、糕点等。

除立足控制体重外,还有一些食物与血压直接相关,需要科学调整摄入量。

首先是减少钠盐的摄入,日常餐饮中降低添加盐和酱油等咸味调料的使用量,减少食用快餐、加工食品等高盐食物;其次是增加摄入已知能辅助降低血压的食物,如叶菜、甜菜根等,以及其他有益血压的食物,比如富含镁、钙和钾的坚果、豆类等;此外,还可适量饮用咖啡、绿茶和红茶。

运动上,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都有好处。

建议每周5~7 天,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瑜伽、游泳),或高强度间歇训练,即短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和较轻松活动交替进行。

力量训练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建议每周进行2~3天的力量练习,但要避免运动后的暴饮暴食。

睡眠上,应保证每天7~9小时的睡眠,有利于控制脂肪量。

近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团队发表在《营养素》上的研究发现,与睡眠达到7~9小时的参与者相比,睡眠不足7小时的参与者身体各个部分脂肪量都会明显增加。

心理上,关键是减轻压力。

长期的工作生活压力会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包括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及伴随而生的慢性炎症,还有“压力激素”皮质醇的过多分泌。

这些变化最终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专家最后强调,虽然BMI不是一个完美指标,但达到肥胖程度的患者,若经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仍无法减重,可考虑到专科门诊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加入收藏
               

高血压头晕和颈椎头晕区别?高血压头晕吃什么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