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可致盲预防高血压眼病应做到这几点

【菜科解读】
提及高血压,大家都不陌生。
它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非常高,但往往起病隐匿容易被忽视,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且近十余年来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谷威院长呼吁公众,尤其是高血压患者要重视自测血压,及时了解血压状况,提高治疗依从性,以便更好地控制血压。
因为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心、脑等器官受损,还可能出现高血压眼病。
认识高血压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据202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达27.5%,总人数约为3亿,但只有不到一半的患者知晓自己患病并进行治疗,其中仅四分之一的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高血压如果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肾衰、高血压眼病等严重并发症。
当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眼睛疼痛、眼底出血等症状时,就要加以重视,及时到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就诊。
什么是高血压眼病
通常情况下,很多高血压患者只知道通过吃药控制血压,但没想过高血压会带来眼睛的病变,因而从未到眼科就诊。
正常的眼底照片
高血压眼病,通常是指全身动脉血压持续性升高所导致的眼底相应改变。
通常以眼底缺血、眼底出血较为常见,严重时可能会引发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可分为4级:
Ⅰ级 视网膜小动脉出现轻度狭窄、硬化、痉挛和变细,动脉反光增强;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Ⅰ级
Ⅱ级 小动脉呈中度硬化和狭窄,反光增强,呈铜丝状或银丝状,出现动静脉交叉压迫症,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高血压患者、中老年人患者眼底出血较为常见的病因。
主要因其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形成静脉血栓,从而引起视网膜出血、水肿和渗出等病变。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会出现视物变形、眼前黑影等症状,虽发病不如动脉阻塞急剧和严重,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治疗,可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当突发视力下降、部分视野缺损,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Ⅱ级
Ⅲ级 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伴局部收缩,视网膜有棉絮状渗出、出血和水肿。
此时,由于动脉变细,血流缓慢,血管内壁粗糙、狭窄,很容易形成血栓阻塞眼动脉,进而引发视网膜动脉阻塞。
由于视网膜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极差,一旦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视力会急剧下降,视野范围明显缩小,黄金急救时间为90分钟内,发病越久,视力恢复的机会越渺茫。
因此,当患者突然出现迅速、无痛性视力下降,眼睛看不见,甚至没有光感,应立即到眼科医院就诊。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Ⅲ级
Ⅳ级 视神经乳头(视盘)水肿并有Ⅲ级眼底的各种改变。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视神经乳头无原发性炎症的被动性充血水肿。
常见于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是由颅内压增高所致,患者常有头痛、恶心、呕吐,同时会出现视野缩小或缺损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待晚期视乳头水肿消退后,将形成继发性视神经萎缩,造成视力减退、视色异常、视觉丧失等不可逆的视力损害。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Ⅳ级
如何防治高血压眼病
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需要及早进行正规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积极控制血压。
控制情绪:
保持身心舒畅,避免情绪大幅波动。
合理用眼:
保持作息规律,避免用眼过度。
适当锻炼:
适当运动可控制体重,增加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血压稳定。
四低饮食:
饮食方面注意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低糖,多食用粗粮、豆制品、蔬菜水果等。
眼底检查:
谷威院长提示,眼底病变的程度与高血压时间长短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应立即检查眼底,若暂未出现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p#分页标题#e#此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度近视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的眼底疾病高风险人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检查频率,以便及时发现眼底病变,及时治疗。
谷威院长强调,日常生活中出现眼部不适、视物异常等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大部分眼底病的关键。
对于出现眼底病变,尤其是因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引起并发症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采用如25G、27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非侵入性的YAG激光栓塞移除术、眼内微针注射、光动力学疗法(PDT)等,及时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当出现紧急病症时,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动脉阻塞等,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为此专门开通相关急症的绿色急救通道,为患者开展抢救性治疗,竭力挽救患者视力。
香椿芽的营养价值有哪些?吃香椿芽的注意事项
香椿芽的味道鲜美馨香,营养丰富,香椿芽炒鸡蛋,配上各种色泽鲜艳的卷菜煎饼,简直是我们一想到都垂涎欲滴,有时候大家也更喜欢吃凉拌后的原汁原味的香椿菜。
虽然我们平时吃,但是几乎大家都不怎么了解香椿的营养价值还有吃它时候的注意事项,不妨一起看看吧!本文目录1、2、3、4、1香椿芽的营养价值有哪些1、香椿芽中还含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还含有一定量的楝素。
2、香椿芽还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如磷、胡萝卜素、铁等。
3、每千克香椿芽芽中含有30毫克以上亚硝酸盐,老叶中含有亚硝酸盐达每千克53.9毫克。
4、香椿芽含有15毫克的维生素C1,仅次于辣椒,是白菜中维生素C1含量的2.5倍,菠菜的3倍。
5、每100克香椿芽头中,含蛋白质9.8克、含钙143毫克、维生素C含有115毫克,磷135毫克,胡萝卜素1.36毫克。
3香椿芽适合几月份吃 一般4月下旬不建议食用。
香椿可以食用的部位主要是香椿芽,而香椿芽的食用时间比较短,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就不是很建议食用香椿了,因为这时的香椿芽生长的时间较长,有点老化,味道没有那么嫩,口感有所下降,而且其中含有硝酸盐,可能会出现中毒的情况,影响身体健康。
约七成原发性高血压都与肥胖有关?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
正因如此,作为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参考指标,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也被广泛用于评估高血压风险。
但不久前刊登在《营养学前沿》上的新研究发现,无法反映身体脂肪分布的BMI,并不是一个评估预测高血压风险的完美指标,因为脂肪堆积位置对血压有着显著影响。
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据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张毅介绍,临床中常能看到一些肥胖的人血压并不高,且代谢水平正常,这种现象被称为“体重指数悖论”。
其原因是体重增加不仅包括了脂肪的堆积,可能还伴随肌肉量的增加,且脂肪长在不同部位对血压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为了解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到底会对血压产生怎样的影响,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联合进行了这项新研究,由此首次确定了人体各成分对血压变化的相对贡献值。
研究人员收集了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中,1999~2018年内符合要求的14412名18~59岁参与者数据,具体包括血压、总肌肉量、躯干脂肪量、腿部脂肪量和手臂脂肪量等。
分析发现,无论男女,总脂肪量和总肌肉量都独立地与收缩压(高压)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缩压。
在调整了年龄、种族或民族、教育水平、体育锻炼情况、糖尿病患病情况、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抗糖尿病药物及降脂药物服用情况、体重指数等变量后,脂肪分布与血压的关系具体表现为:躯干脂肪量与收缩压和舒张压(低压)均呈正相关,是影响血压的最主要因素,贡献值约为38%~61%;其次是总肌肉量,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贡献值为35%~43%;最后是腿部或手臂脂肪量,贡献值为12%~25%,两者均与血压显著负相关,但腿部脂肪对血压的影响比手臂脂肪更大。
简而言之,躯干脂肪越多,血压越高;四肢脂肪多,高血压风险反而更低。
考虑到躯干和腿部脂肪量对血压的相反影响,新研究指出,“躯干和腿部脂肪量之比”可能是评估和预测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的更有效指标。
不过,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赵松博士说,由于参与者是中青年健康人群,上述研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
脂肪类型或许是影响因素在张毅看来,不同部位脂肪对血压的影响差别,可能与脂肪类型有关。
身体脂肪可分为白色脂肪、棕色脂肪,以及同时具有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细胞特征的米色脂肪。
棕色脂肪在体内较少,占人体总质量的0.1%~0.5%,占人体脂肪总质量的0.2%~3%。
其功能主要是消耗葡萄糖和甘油三酯,产生热量,主要分布在颈部、肩部、后胸和腹部。
白色脂肪占女性人体总质量的30%~40%,占男性人体总质量的15%~25%。
它的主要功能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能量。
白色脂肪通常分为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
内脏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胸腔等靠近身体器官的位置,具有负面代谢效应,过多累积已被证明对人体健康有害,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
皮下脂肪主要分布在四肢等部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相对中性的,甚至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米色脂肪零星驻留在白色脂肪内,主要存在于皮下白色脂肪,如腹股沟和腋窝处的白色脂肪中。
研究发现,在寒冷、运动、药物等作用下,白色脂肪组织可发生“棕色化”,部分转变为米色脂肪。
由于米色脂肪具有增加产热、促进能量消耗等作用,促使白色脂肪生成米色脂肪,成为当下肥胖症等代谢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躯干是内脏脂肪的主要堆积部位,这或许是躯干脂肪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原因;而四肢部位的皮下脂肪发挥保护作用时,便体现为与血压的负相关关系。
不过,不同部位脂肪在生物学上的差异目前并未完全研究清楚,学界已经提出了可能导致这些生物学差异的多种机制,包括脂肪炎症、脂质储存和周转、脂肪因子释放等,但依然需要继续开展研究进行验证。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同时发现,身体成分与血压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对男性来说,躯干脂肪、腿部脂肪、手臂脂肪、总肌肉量均会对收缩压和舒张压产生影响;但对女性而言,总肌肉量仅对收缩压有影响,与舒张压无关。
对此张毅解释说,脂肪累积过程中,男性主要集中在腹部,表现为“苹果型身材”;女性主要在大腿,常表现为“梨型身材”,这种分布差异本就可能对血压产生不同影响。
具体到研究中发现的差别,虽未完全清楚,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男女的身体成分存在差别,男性肌肉量显著高于女性,脂肪量显著低于女性,所以肌肉总量对男性血压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男女体重增加引发的生理变化不同。
男性体重增加,往往伴随肌肉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增强,从而对血压产生影响;女性体重的增加以脂肪堆积为主,会引起瘦素水平和瘦素受体表达的升高,这将间接造成血容量和心输出量的增加,以及外周阻力的增大,进而成为影响舒张压的主要原因。
防高血压首先要控体重#p#分页标题#e#无论脂肪长在什么部位,减重都应成为控制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只是由于在减重过程中很难精准实现局部减脂,减脂降压的措施仍要从最基本的饮食、运动等方面着手。
张毅建议,日常至少要做到以下4点,才能有效控制好血压。
饮食上,适当多吃全谷物、水果、蔬菜、乳制品,以及富含多不饱和脂肪的饮食,减少高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比如各类甜品、糕点等。
除立足控制体重外,还有一些食物与血压直接相关,需要科学调整摄入量。
首先是减少钠盐的摄入,日常餐饮中降低添加盐和酱油等咸味调料的使用量,减少食用快餐、加工食品等高盐食物;其次是增加摄入已知能辅助降低血压的食物,如叶菜、甜菜根等,以及其他有益血压的食物,比如富含镁、钙和钾的坚果、豆类等;此外,还可适量饮用咖啡、绿茶和红茶。
运动上,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都有好处。
建议每周5~7 天,每天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瑜伽、游泳),或高强度间歇训练,即短时间的高强度活动和较轻松活动交替进行。
力量训练可以帮助降低血压,建议每周进行2~3天的力量练习,但要避免运动后的暴饮暴食。
睡眠上,应保证每天7~9小时的睡眠,有利于控制脂肪量。
近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团队发表在《营养素》上的研究发现,与睡眠达到7~9小时的参与者相比,睡眠不足7小时的参与者身体各个部分脂肪量都会明显增加。
心理上,关键是减轻压力。
长期的工作生活压力会导致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包括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及伴随而生的慢性炎症,还有“压力激素”皮质醇的过多分泌。
这些变化最终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专家最后强调,虽然BMI不是一个完美指标,但达到肥胖程度的患者,若经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仍无法减重,可考虑到专科门诊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