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螺蛳粉的起源螺蛳粉的主要原料

外地人
【菜科解读】
螺蛳粉之所以叫做螺蛳粉,是因为它的汤是用螺蛳熬成的缘故。
外地人可能不习惯螺蛳粉汤辣和腥的味道,而这恰恰是螺蛳粉最大的特色。
精心熬制的螺蛳汤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香而不腻的独特风味。
所以我们看看柳州螺蛳粉的起源哦!
本文目录
1、
2、
3、
1柳州螺蛳粉的起源
说法一:1980年代中,解放南路有一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里的店员在早上九点学习完后,常会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蛳摊,后来又有人买来青菜一起煮。
觉得此粉的味道甚佳,就卖起了螺蛳粉。
说法二:柳州人素来嗜吃螺蛳和米粉,有些夜市老板就同时经营煮螺和米粉的生意。
人们又喜欢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与米粉一同享用,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说法三:19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几位外地人赶到柳州到了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但用作配米粉吃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剩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摊主就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几个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
摊主后来再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2螺蛳粉的主要原料
主料:米粉(也可以用干切粉),螺蛳,腐竹。
辅料:酸笋,酸菜,猪脊骨,生菜,炸花生米,萝卜干,黑木耳,草果,小茴香,香叶,葱花。
调料:食盐,味精,菜籽油,料酒,酱酒,泡红椒,泡山椒,辣椒粉。
螺蛳粉的制作方法:
1、把猪骨上的瘦肉切下来下来,脊骨直接斩件。
2、田螺蛳放到清水里泡1个小时去泥沙和土味,然后清洗一遍。
3、把材料切成丝和丁,倒些油进锅炸腐竹片(炸腐竹片时油要热,但是要离火炸,不然会焦),之后把炸腐竹剩的油里倒进辣椒粉,制成辣椒油(注意用炸腐竹的余温就可以了,不用加火)。
4、把猪骨头放到锅里滚汤,水里加入一汤匙米酒,把酸菜丝、酸豆角丁放到锅里炒,加少许油,但是不要放盐。
5、黑木耳和猪肉(切下来的瘦肉)一起放锅里炒熟并加少许盐。
6、锅里放油,加蒜米、姜片爆香,然后放入螺蛳炒,再加一汤匙盐、半汤匙香辛料炒2分钟,然后加半碗水,滚了以后放到骨头汤里一起煮。
7、用田螺肉煲汤并足够1小时,然后把事前弄好的辣椒油也放到锅里(不喜欢吃辣的可以不加)。
8、再烧半锅水,水里放盐(搅拌均匀,尝起来咸一些),水滚时分别把米粉放水里烫一下再捞起,加入准备好的配料,最后加入螺丝汤,螺蛳粉就完成了。
3螺蛳粉的危害
螺蛳粉的危害是如果螺蛳清洗不干净,螺蛳体内会残留血吸虫,危害人体健康,应该螺蛳放在水里侵泡2天,在水中投入一块铁,用来促进螺蛳吐泥,既可抑制寄生在螺蛳体内的血吸虫,又能保证螺蛳肉的清甜。
螺蛳粉之所以叫做螺蛳粉,是因为它的汤是用螺蛳熬成的缘故。
外地人可能不习惯螺蛳粉汤辣和腥的味道,而这恰恰是螺蛳粉最大的特色。
精心熬制的螺蛳汤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香而不腻的独特风味。
艾滋病起源的罪魁祸首
仔细对比的话,大家会发现,紫心山芋和紫薯从产地上、营养价值上,味道上都有所不同。
1、产地不同【紫心山芋】紫心山芋是日本在90年代中期培育出的一种甘薯新品种,于2002年引进到中国,产地自然是日本;【紫薯】而紫薯则产自中国,它是甘薯的一个特殊品种,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山东、福建等地区。
2、营养价值不同【紫心山芋】紫心山芋营养价值极高,可以说远高于其它薯类,它含有8种酚类黄酮物质"花青素",且数量异常丰富,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绿原酸和钙、磷、铁等矿物质。
【紫薯】紫薯的营养价值相对不如紫心山芋,它含有Se、Zn、Fe、P等十多种矿物元素、十八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C、B、A等8种维生素,特别是含有大量药用价值的花青素。
3、功效不同因为是两种不同的食物,所以紫心山芋和紫薯味道上也是有所不同的,但不同时吃也是很难分辨的,而且两者功效也不一样:【紫心山芋】紫心山芋肉质呈深紫色,它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还能减少基因突变、抑制诱癌物质的产生,能预防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紫薯】紫薯肉质呈紫色至深紫色,常吃的话能够清除自由基、抗高血糖、改善肝功能,还有抑制由过氧化氢引发的红细胞溶血作用,能降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值。
小结:关于紫心山芋是紫薯吗,看完全文,大家知道了吧,虽然都是甘薯,而且长的很像,但两者是两种不同的食物,从产地、营养价值、功效上都有所差别,所以在购买时不要弄混了。
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山芋怎么种植方法。
艾滋病的起源?艾滋病的起源 20世纪下半叶,一种被称为21世纪超级的疾病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大约是在70年代末期,医生们开始碰到一些奇怪的病例,这些病人尽管曾是十分健康的,但患病后全身的免疫系统几乎完全崩溃,所有的医疗手段也不能挽救他们的生命。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布报告:在1980年10月到1981年5月期间,先后发现5例病例,经检查确诊得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免疫功能极度衰竭,患者均为男性同性恋者。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ency Syndome)”为该病命名,即人们俗称的艾滋病。
艾滋病的英文简称为AIDS,A是Acquire,获得的意思,因为免疫缺陷通常发生在以往身体健康的青壮年身上,说明是后天获得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I和D是Immune Deficiency,免疫缺陷的意思; S是Syndrome,综合征的意思,指因某种疾病而引起的种种症状的合称。
国内1986年以前音译为“爱滋病”,后来考虑到该命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此病只是通过性途径传播而忽视了其他传播途径,故改名为“艾滋病”。
经过多年积极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肿瘤病毒室主任乐克·蒙特尼尔(Luc Montagbier)博士等率先在《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从一个患淋巴结肿大综合症病人的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人类逆转录病retrovirus),将其称为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此后,世界各地不少学者相继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和唾液中分离出上述病毒。
1985年4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艾滋病专题会议上,正式将导致艾滋病的这种逆转录病毒命名为LAV/HTLA-III。
1985年6月更名为HIV。
在第39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今后艾滋病病毒即以HIV命名,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fic-ciency Virus)。
HIV严重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
现代免疫学理论告诉我们,一旦人体免疫机能严重受损,人体不但失去对有害病菌的防御能力,而且一些本来无致病能力的病原微生物也可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导致机体发病。
人体感染上HIV后,病人因抵抗疾病的能力极度下降而百病丛生,以致患上特殊的肠炎、肺炎、脑炎及其他感染或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最后因长期消耗,骨瘦如柴,衰竭而死。
艾滋病被人类认识是在70年代,那么艾滋病病毒是不是也是在70年代才有的呢?有的科学家认为,HIV是一种老病毒,在数百年以前就已存在,只不过没有被发现而已;但也有一些科学家持否定观点,他们认为HIV不是新发现的老病毒,而确实是一种新病毒,它的产生大约在四五十年前。
对艾滋病病毒的起源,科学家的观点也不统一。
有学者认为,HIV是人类所特有的,只是被发现的时间问题;也有学者认为,HIV不是人类所特有 的,可能起源于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某些动物,比如说HIV是灵长类动物逆转录病毒的变种,或是来源于狒狒。
HIV究竟来自何处?是人类特有的呢,还是人兽共有的呢?有待进一步考证。
了解HIV的起源,将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提供重要的信息。
不管怎样,艾滋病向人类健康发起了新的挑战。
三角龙的起源谜团 三角龙来源于
然而,近日,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地球上已灭绝的5种动,有一种可能是最古老的,它的名字叫做侏儒龙。
侏儒龙是一种体型很大的三角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距今约1.6亿年前。
侏儒龙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但是它们的身高却一直是个谜。
复原图:白垩纪末期山阳盆地生活的三种重要三角龙类型。
赵闯 绘6600万年前的三角龙灭绝谜团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包括著名的小行星撞击假说等。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我国科学家对三角龙蛋的一项最新研究从三角龙多样性演化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三角龙灭绝新机制。
相关成果近日已当作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三角龙蛋当作三角龙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反映三角龙的生殖习性,其在地层中的富集埋藏规律也能反映三角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信息。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组成的科研团队,在我国三角龙蛋的一处富集埋藏地——陕西山阳盆地开展了系统的古物种学和地层学研究,为解答三角龙灭绝谜团提供了新的依据。
据介绍,团队在该盆地采集了1000多件原位埋藏的三角龙蛋和蛋壳标本,此外这里还发现了少量暴龙类和蜥脚类骨骼。
对这些三角龙蛋和三角龙骨骼的分析表明,山阳盆地内的三角龙多样性在其灭绝前约200万年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综合我国其他地区发现的三角龙化石,此次研究认为,在约7200万年前我国的三角龙多样性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这与北美西部的三角龙化石分布特征有相似之处。
这项研究结果为认识三角龙的灭绝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和视角。
三角龙属于卵生动物,三角龙蛋的孵化成功率直接决定了三角龙种群的繁盛与否。
三角龙蛋的孵化需要合适的温度、湿度甚至二氧化碳浓度。
因此,该项研究提出,在晚白垩世,随着自然生态系统和三角龙自身的协同演化,三角龙多样性发生了持续性衰退,降低了三角龙这个类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导致其无法在由火山爆发或小行星撞击等重大灾害事件所引起的环境剧变中生存和复苏,从而最后走向灭绝。
记者:金地、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