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生命?生命电磁生命的存在方式

【菜科解读】
电磁生命是指以光子作为基础的生命体,而光的本质就是电磁波,光的生命体就是电磁生命,电磁波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同时形态方面也是极其丰富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可以成功的自我复制,所以最终形成生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和共同了解下。
生命构成特点各种各样不同生命构成了世界,但是有人也不由开始研究其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之前讲到过硼基生命,今天要说个新概念电磁生命,所谓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主要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点,第一个就是可以自我复制,第二点可以成功的储蓄能量。
目前大家看到的所有生命都是碳基生命,就是生命基础是碳基,而遗传信息需要依靠DNA或者RNA的形式进行储存。
光子本身确实是具有能量的,所以可以成功的自我复制。
假如把单个光子当做生命体,它已经可以自我繁殖了。
电磁生命
根据上面的说法,大家可以成功进行猜测,确实存在着以光子作为基础的生命体。
而光的本质就是电磁波,光的生命体就是电磁生命。
电磁波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同时形态方面也是极其丰富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可以成功的自我复制,所以最终形成生命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电磁波有着自己特有的特点,所以电磁生命和想象中的铁基生命或者现在存在的碳基生命相比区别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假如电磁波可以成功构成生命那么又有哪些特点呢。
电磁波生命应该是无形无色的,主要形式就是纯能量,所以大家看不到它。
在没有光的地方是看不到的,但是通过专业的设备可以检测到;在有光的时候可以看到一团影像。
而电磁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存在的可能性更大。
比较高级的电磁生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甚至于可以成功发展出实体。
结语:电磁生命光听名字就感觉很高级,但是到底存不存在目前也没有定论,这种生命真的存在对于现在人生活的影响也是未知的。
世界最具顽强生命力的动物蛤蜊 最长寿命507岁
它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根据资料显示,平均100克含有蛋白质26克,以及维生素A、C、B6,以及铁、钙、镁等人体所需元素。
但最主要的不是这个,而是它的顽强生命力。
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最高年龄蛤蜊寿命高达507岁,但由于研究误操作时给弄死了。
而这只蛤蜊被命名为“明”,因他从明朝开始就活到了现在(1499年到2006年)。
明自被捕捞上岸后放置在冷冻柜里以待后续研究,在随后进一步研究其年龄的过程中死亡,当时班戈大学的研究人员打开了它的壳,以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明的生命迹象逐渐消失。
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
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
蛤蜊的营养特点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
许多贝类也具上述特点。
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或其他各种蛤蜊的肉。
产我国沿海一带。
蛤蜊是青岛、大连、烟台、威海等沿海城市的独特海产品,在大连被称为蚬子蛤蜊在青岛被俗称gála(此处为轻声)烟台称为蛤(gǎ)。
蛤蜊的中文名叫杂色蛤仔,栖息在潮间带中、下区以下的泥沙滩海底,以干潮线以下产量最多。
其栖息于泥沙中的深度,一般都不超过自己身体长度的2倍。
每逢阴历的初一、十五,落大潮后人们多去海滩挖掘这一海味来解馋,大量生产则用挖蛤蜊船在深水处采捕。
世界上冬眠时间最长的动物 睡鼠四分之三生命都在睡觉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打嗝时间最长的人等相关内容。
睡鼠简介睡鼠,属啮齿目,睡鼠科。
因有冬眠习性而得名。
体型皆小,外形颇似鼠科动物,而多数种类的尾却很像松鼠科的林栖种类;身体被覆厚而密的软毛;尾长,多被以长毛;头骨的听泡膨大,内部被骨质膜分隔成几个室;具20枚牙齿,每颗臼齿的咀嚼面均具有几列横向的珐琅质齿脊;没有盲肠。
睡鼠大约有二十种,分布在非洲、欧洲和亚洲,擅长爬树。
它们天黑后出来活动,以果实和坚果为食。
睡鼠是一种夜行性动物,晚间在树上灵活地窜来窜去,并寻觅橡树果、小昆虫等为食。
睡鼠以完全冬眠而闻名。
它们不像其他的啮齿类动物那样储存食物过冬,而是尽量地多吃东西以储存脂肪过冬。
在冬眠期间,睡鼠的体重会减轻近一半,体温随之下降,呼吸也减慢外形特征林睡鼠(Dryomysnitedula),体重20-40g,外型像松鼠,尾部被毛蓬松,尾侧毛较长,而且向尾的两侧生长。
体长80-130mm,尾部长度60-113mm,与体长接近。
体背和头顶的毛色从黄褐到赤褐色,以至暗褐。
腹部毛色乳黄,体侧与腹部之间界线明显,头部两侧从耳的基部,经眼到鼻各有一条黑色毛斑。
林睡鼠的分布范围从瑞士西部,经欧洲的中部和东部分布到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北部的波罗的海,东部的俄罗斯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山脉,此外还有一些隔离的种群分布在以色列、伊朗中部和阿富汗。
在我国,林睡鼠重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山区。
林睡鼠栖息地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阔混交林、矮山地森林、常绿灌木丛、岩石区和森林草原交错区。
四川毛尾睡鼠(Chaetocaudasichuanensis),尾端部圆形,呈棍棒状,复毛短而密,外观不见鳞环。
门齿孔长为颅全长的19%。
听泡大,其长为颅全长的1/3。
眼具深栗色眼圈,耳长,向前折遮盖眼部。
本种生活于亚高山针阔混交林的河谷两岸。
筑窝于小树枝上,若鸟巢状,窝直径12厘米,共分3层,外层为小树枝弯曲成的骨架,其外附以苔辞植物;中层较厚为红桦树皮层层包绕;内层为细干草筑成的窝,底部较厚约2一3厘米。
开口于一侧,直径约3厘米。
窝距地面约3-3.5米。
5月雌鼠有孕,胎仔4,左2右2,直径为11毫米。
重要为夜间活动,白日偶然在树上觅取嫩叶或下地活动。
生活习性冬眠时间最长的动物——睡鼠,尾巴与身体差不多长。
它们的寿命通常是5年,但在其中3/4的时间里,都在睡觉。
也就是说,一年中的春季、深秋以及冬季大约9个月时间里,睡鼠都处于冬眠的状态。
而即使不是在冬眠的夏天里,它们也是终日呼呼大睡,直到夜间,才出来到处活动,在有刺的树枝上跳来跳去,觅食它们喜欢的浆果。
栖居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山地沟谷灌丛。
夜间和晨昏活动,善攀缘,能在树枝上奔跑。
在枝杈间营巢。
食物有果实、树籽、嫩枝的皮和芽、草本植物的茎叶以及部分昆虫,有时也吃小鸟的卵。
每年生殖1~2次,每胎产3~4仔,最多达6~7仔。
数量很少,经济意义不大。
睡鼠以贪睡得名。
它随时都会打盹,即使在嘈杂纷乱的场所,照样能睡着。
睡鼠的冬眠期也很长。
有一种分布于欧洲的睡鼠,1年中竟有7个月在冬眠。
冬眠中不吃不动,呼吸几乎停止,身体变得僵硬,外界的任何声音都不能吵醒它们。
睡鼠长得很像松鼠,个子很小,仅重30—100克,四肢较短,身后拖着一条多毛的长尾巴,趾爪弯曲,善于攀援爬树。
一般生活在树林、灌木丛等地,以干果、种子为食。
每年夏季为繁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