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王抓住诸侯间的裂痕,怂恿郑文公投靠楚国

在政治上,再优秀、再出色的个人和组织,只要获得了最
【菜科解读】
在政治上,再优秀、再出色的个人和组织,只要获得了最高的垄断权力,往往都将成为祸害。
不怕现在得罪别人,就怕将来得罪不起别人。
如果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控制,即便是敌人也可以放心利用;假若无法进行制衡或牵制,那么哪怕是至亲也不得不提防。
政治就是这样冷漠而现实,不过这又能怪谁呢?天下作乱的诸侯,有几个不是王亲国戚呢?封国造反的卿士,又有谁不和国君沾亲带故的呢?权力面前亲情友谊都不算数,实力和利益才是最高准则。
能够控制手下,统治者要想自己位置安稳凭借的是自己的意志,如果难以驾驭臣下,那么自己的地位只能寄望于他人的意志了,这笔账,相信谁都会算的。
如今楚国正是力求跻身中原主流,看到了成功先例,也开始积极作出尊王的姿态。
所以和楚成王正好形成了需求互补的态势,双方的合作就差实际遇到这种情况,上级的惯常做法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竞争性配置。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权,即不再对某一个特定的下级独家授权,而是搞竞争招标,使它在地位上受到挑战,力量上遭遇对抗。
就好像当年宠信虢公石父,废长立幼;分权给虢公林父,周、郑交质示意天下。
那现在周惠王要如何分权呢?分给谁呢?当今天下,有实力与抗衡的只有楚国。
虽然楚国之前一直都是周王室最大的威胁。
但是政治就是这样,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现在这个昔日的敌人是最值得拉拢的盟友。
在政治上,再优秀、再出色的个人和组织,只要获得了最高的垄断权力,往往都将成为祸害。
不怕现在得罪别人,就怕将来得罪不起别人。
如果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控制,即便是敌人也可以放心利用;假若无法进行制衡或牵制,那么哪怕是至亲也不得不提防。
朝权就是这样冷漠而现实,不过这又能怪谁呢?天下作乱的诸侯,有几个不是王亲国戚呢?封国造反的卿士,又有谁不和国君沾亲带故的呢?权力面前亲情友谊都不算数,实力和利益才是最高准则。
能够控制手下,统治者要想自己位置安稳凭借的是自己的意志,如果难以驾驭臣下,那么自己的地位只能寄望于他人的意志了。
这笔账,相信谁都会算的。
如今楚国正是力求跻身中原主流,楚成王看到了齐桓公成功先例,也开始积极作出尊王的姿态。
所以周惠王和楚成王正好形成了需求互补的态势,双方的合作就差实际的执行了。
但是实际的操作却并不那么容易。
周惠王是借着齐桓公才混到了今天的地步,而且楚国也是齐桓公帮他搞定的,如果动作太大太明显,周惠王就会被天下看成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怎么能够让诸侯们信服?所以周惠王必须要做得非常隐蔽,不用自己直接表态和操作周惠王首先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在首次会盟的八国中,郑国和齐国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原来在上次齐、楚召陵之盟结束后,陈国大夫辕涛涂为了本国利益,忽悠齐桓公绕过陈国,取道东方(今安徽和江苏北部),经过部落盘踞之地回军齐国,美其名曰震慑夷狄,其实是为了避免大军在陈国的驻军花销。
但是早先知道了辕涛涂计谋的郑国大夫申侯却卖友求荣,将原委告诉了齐桓公。
齐桓公为了表示对申侯的感谢,要求郑文公把上次周惠王赏给郑国的虎牢之地赐给郑国大夫申侯作为封邑。
虎牢之地是郑国的西部命门所在,封赏给申侯后此地俨然成为了一个国中之国。
这一步棋显然不仅仅是齐桓公在单纯犒赏申侯,更是对路远力难及的郑国的一种变相牵制。
面对为自己而来召陵的霸主的要求,郑文公虽然非常愤懑,但还是不得不咬牙同意。
周惠王就抓住了诸侯间的这个裂痕,怂恿郑文公撤会,投靠楚国,砸齐桓公的场子。
接到周惠王的玺书,郑文公看到了一个不错的机会,不仅能够出一口上次被迫割地的恶气,更重要的是,这对郑文公而言无疑是重温当年父祖夹辅周王室的荣耀,让郑国重新获得政治上的独立性。
相比一心侍奉不信任自己的齐桓公,这个选择可是太具有诱惑力了。
虽然大夫孔叔反对,但是得了王命认可的郑文公并担心被齐桓公以叛徒的名义讨伐,便义无反顾地照办,对被小弟在背后捅了一刀,齐桓公自然。
但是管仲嗅出了其中的齐桓公不辞而别。
,建议齐桓公不急着找郑文公算账,因为郑国本身是不会有这个胆子的,而且郑国还求得了楚国的保护。
当务之急是先把会盟办好,定完君臣名分,只要把太子捏在手里,不怕将来制不住周王室。
齐桓公便按照管仲的提议和其他六国诸侯盟誓拥戴太子姬郑。
盟誓完毕,齐桓公派人将太子姬郑送回洛邑。
完成了拥护太子的任务,接下去就是警告郑国了。
随机文章左传——既是【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宋朝最高可以封到什们爵位?不敢称帝!孙权写信劝说曹操:是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埋下亡国种!如果清朝12位皇帝齐聚皇太极最想骂谁?最紧张的高空定点跳伞,英国狂人开伞慢1秒险摔死
卫国一开始是强大的诸侯国吗?最后是如何衰落的
图-周灭商 朝歌,光从字面意思看,便给人朝气蓬勃的感觉,由于这里曾是商朝都城,后来又是卫国都城,因此繁华富丽,“朝歌夕舞”、“朝歌夜弦”,描述的就是朝歌那醉人的大场面。
邯郸,也是一座大城,在卫国来说仅次于朝歌,后来之一赵国,正是将邯郸作为都城。
卫国曾经是东方的方伯,号令东方各路诸侯,西周时期卫国与一样,领土面积也是巨无霸,春秋初年卫武公更是因为护送有功,加封为第一等的公爵。
谁也未曾料到,仅仅一,卫国就沦落到被太行山上赤狄灭亡的命运。
强大的卫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落的呢? 图-烽火戏诸侯,诸侯勤王 卫武公加封公爵之时,卫国国力达到极盛,可惜的是这位雄主只做了两年公爵便去世。
随后公即位,他在位二十三年,卫国和平昌盛的日子也只有这二十三年。
卫庄公死后,几个儿子争立,在长达三十六年的时间里,卫国国君之位,由三位公子轮流坐庄。
这一时期卫国没有一日太平可言,内耗中的卫国开始走下坡路。
春秋时期像卫国这样内乱的诸侯,遍地都是,包括晋国、、楚国,都是在内乱中脱颖而出的。
内乱可以让一个国家败退,却绝对不是唯一原因,卫国衰败自然也还有其他并行的因素。
就在卫国产生内耗的时候,卫国南部崛起一个小霸主郑庄公。
在春秋初年扩张迅猛,地缘上与卫国产生了矛盾。
几乎是在郑国最强盛的郑庄公时代,卫郑交恶,卫国与郑国有过几次军事冲突,结果卫国无一胜绩,国力遭到削弱。
不幸中的万幸是,郑庄公似乎无力继续北进,他的发展战略向北止于黄河,他将扩张重点放在另外三个方向上。
卫国三公子最后一个即位的是,他驾崩后,两个儿子又展开了长达三十一年的继承权争夺。
在这三十一年中,强敌郑国也开始衰落,可是东方的齐国强势崛起,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齐国开始挑战卫国在东方的方伯地位,卫齐之间发生几次战争,卫国也是每战必败。
卫国打不过齐桓公时代的齐国,倒也在情理之中,卫国再次被削弱也是事实。
这一时期卫国同样幸运,齐卫之间还隔着一些其他小诸侯,齐桓公还没有扩张到卫国的领土上来。
在卫国内耗和外患的这六十七年,国内几大家族利用公子之间的争斗,发展武装力量,卫国产生、、、、北五大家族。
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五大家族俨然五个诸侯国,有的实力甚至超过卫国国君。
卫国虽然大,却不强,因为力量分散了,各方势力勾心斗角,不能形成合力。
恰在此时,卫懿公即位。
这位奇怪的国君,有个奇特的嗜好,爱鹤胜过一切。
卫国人历来都喜欢鹤,这种动物,红头、白身、黑尾,长腿长颈,非常漂亮。
鹤能高飞,每年冬季飞往长江流域,春天飞回北方,在体型庞大的鸟类中比较罕见。
鹤的长颈像是一根铜管,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声音可以传到3至5公里以外,极为动听。
鹤的寿命比人略长,在人类看来,它就是不死的象征,因此卫国人赞誉其为神鸟。
卫懿公喜欢鹤,本属正常现象,只是卫懿公偏爱鹤,太过头了点。
他四处搜罗上等好鹤,献鹤者皆有重赏。
卫国各地百姓,以捕鹤为发财之道,都来进献。
卫国苑囿宫廷,处处养鹤,数量达到数百之多。
卫懿公按照朝堂上的官职,也给帐下的鹤群设置品级,鹤也有上卿、大夫、士等封号。
卫懿公出游,鹤群前呼后拥地跟随,头鹤走在卫懿公的豪车之前,号称“鹤将军”。
养鹤之人,俸禄非常高,养鹤本身的花销也不少,卫懿公又从民间征收一部分专门的养鹤费。
而卫国的百了天灾,卫懿公却从不抚恤,以至民怨四起。
太行山上的赤狄下山之后,原本他们是以抢掠为目的,可是卫国的情况,与赤狄人想象的不一样。
赤狄人原计划夺取几座防守松懈的城邑,趁卫国大军开拔之前,将城邑中的财货、女人,转移到太行山上,便是大功告成。
可是卫国的大多数城邑,都封给了五大家族,几大豪门虽然互相独立,对自己城邑的保护,胜过卫国国君的城邑。
赤狄人不擅长攻城,在豪门大族关闭城门之后,便束手无策,闪击战失效。
卫国国君的军队,则比赤狄人想象中来的要快。
卫懿公喜欢鹤是一回事,但是养鹤并未消磨他的斗志,很快他就率领卫国的中央军,与赤狄决战。
战前卫国五大家族反对出兵,接着让老弱病残滥竽充数,在作战过程中更是充当逃兵。
这场战争卫国出乎意料地大败,卫懿公阵亡,朝歌的鹤群失去主人。
当赤狄人开到朝歌城下,城内各大豪门的守军早已撤离。
赤狄人对这座上千年的古城进行大肆抢掠,焚烧宫阙。
赤狄人盘踞朝歌,强抢宝玉钱物,奸淫宫女和民女,饮酒作乐。
太行山上赤狄的各个部落,闻讯纷纷赶来,都想来分朝歌一杯羹。
朝歌虽然富丽堂皇,但物产和女色也是有限的,不够声势浩大的赤狄人瓜分。
赤狄人随即将战火烧到附近的城邑,由于,一座两座,越来越多的卫国城邑沦陷。
卫国五大家族,最初是想明哲保身,现在朝歌沦陷,军心不稳,赤狄人又空山而出,五大家族为了保险起见,纷纷将巨额家产,转移到黄河以东。
谁料五大家族这些转移资产的举动,造成军心涣散,下层百姓更是骂声一片。
在赤狄人全面猛攻之下,五大家族终于扛不住压力,最终放弃旧土,全部搬迁到黄河以东,卫国完全沦陷。
卫国的灭亡,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长达七十多年的动乱;二是与郑庄公时代的郑国和齐桓公时代的齐国作战失败;三是五大家族分权导致国君势微;四是在与赤狄人的战争中战略失误。
后来的晋国,从卫国灭亡的教训中总结许多教训,改进了国策。
但是各大家族对外敌入侵的抵抗态度都比较消极,因为外敌入侵即使抵抗,也是不能扩张封地的。
卫国后来在齐国的帮助下,在黄河东岸重建,这是后话。
随机文章美国南北战争的主因是奴隶问题?这么认为你就错了!西班牙直布罗陀机场,世界唯一汽车与飞机共用车道木星跟土星哪个恐怖,都如同地狱无任何生命迹象(木星更大更重)美国NASA承认外星人存在,NASA的秘密档案公布外星飞行器揭秘现在还存活着美人鱼吗,美国海军抓到活体美人鱼秘密研究
楚霸王项羽分封天下如此公平,为什么天下诸侯还要群起反对
”将其迁徙到南楚地区的郴县(今湖南郴州)。
秦汉时候的湖南,还是一片蛮荒之地。
项羽这么做,与其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不如说是把“天子”给变相的发配边疆了。
郴州义帝陵:义帝徒郴 壁 画 接下来,就该给自己上尊号了。
项羽与商量,西周之尊莫若王,东周之尊莫若霸,合称霸王,则可用其名虚尊天子而下制诸侯也。
于是在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专制主约而宰割天下,先自立为,管辖梁(泛指战国时的魏境)、楚之地最富庶的九个郡,建都彭城。
按照古人的说法,西周天子乃是王业,东周霸主乃是霸业,秦始皇乃是帝业,项羽自立为霸王,便是选择了王业与霸业的结合物,一个四不像的怪东西。
另外再解释一下,古有三楚之称,即江陵为南楚,吴越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项羽定都彭城,故称西楚霸王。
彭城地近中原,为天下南北之脊,处关外之形胜必争之地,更兼水陆交通便利,物产丰饶,‘稻麦一熟可资数岁’,足可供战守之资。
项羽放弃关中,而选这里做都城,其实是很有深意的。
欲成帝业,必据关中天府以扼天下之亢,而欲成霸业,则必须占住彭城这个南北通衢之地,以就近控制山东诸侯。
至于西楚所辖之九郡,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东海(今江苏连云港、扬州一带)、泗水(今江苏徐州及安徽宿州一带)、薛郡(今山东济宁一带)、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陈郡(今河南周口、上蔡一带)、鄣郡(今安徽芜湖一带)、砀郡、南阳、会稽等九郡,基本上囊括了整个黄淮平原,国土大致占天下四分之一。
(秦共三十六郡。
)如此之军事经济实力,足够制约天下诸侯了。
封完自己,再来就是要想想怎么安置这个二号人物了。
这是一件麻烦事儿。
论实力,论功劳,刘邦都均只在项羽之下,分的地盘太少,刘邦会有意见;太多,诸将会有意见,项羽自己也不舍得。
分在哪里,也是个问题。
关中这个重要地方肯定不能给他,刘邦收买人心,早与秦人亲的跟什么一样,封他在这里,岂不是养虎为患? 要么把刘邦放在身边,把他的发家之地砀郡封给他?这倒是个好办法,但项羽依旧不舍得,这样刘邦的封国不就成了西楚的国中之国了么?再说砀郡太小,也实在给不出手,再搭上一个陈郡还差不多,但这样又太便宜刘邦了,还是不行! 事情难办了,损约则违人,固信则自违,为之奈何? 关键时刻,范增给项羽出了个主意:不如把巴、蜀及汉中三郡封给刘邦吧,这里名义上也属于关中之地,而且地方偏远,道路难行,不会对项羽造成什么威胁。
项羽一想,这方法不错,这样至少在表面上没有违背当初的约定,而且巴蜀与汉中占关中三大粮仓(渭河、巴蜀、汉中)之二,路虽难走,地盘却够大,吃穿也不愁,多好,我项羽对刘邦也可算是仁至义尽了。
于是,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三郡,管四十一县,建都于南郑(今陕西汉中市)。
唉,本以为项羽糊涂,没想到号称善谋的范增也没比他强多少,刘邦军中多为山东之人,灭秦之后,他们也是很想衣锦还乡的,可如今却被项羽发配到那远离家乡的汉中,他们能不日夜思归么?对中国人而言,世上最折磨人之物,便是思乡,思乡到了极点,不想造反也要造反了,更何况刘邦本来就志在天下,一遇风云岂能不化为龙?依我看,项羽还不如把砀郡与陈郡分给刘邦,这样就近还好控制些。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我们在这儿瞎想,都是事后,一点用没有。
再下来,就是关中之地该怎么办了。
这个项羽早有打算,就封给、、三个秦国降将吧,以秦治秦,既可防秦人作乱,又可防备刘邦之汉军东进,此真一举两得之妙计也。
于是,项羽将关中秦地一分为三: 秦将章邯,弃暗投明,灭秦有功,封为雍王,建都于废丘(今陕西兴平),管上秦三十八具,辖咸阳以西的地区,大致包括秦的内史西部、陇西郡和北地郡。
秦将司马欣,多年前曾对有恩,封为塞王,建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管下秦一十八具,辖咸阳以东的地区,大致拥有秦的内史东部。
秦将董翳,劝章邯投降有功,封为翟王,建都于高奴(今陕西延安北),管中秦三十具,辖有秦的上郡。
秦地三分,从此,关中又称三秦之地。
几个大难题解决后,剩下的地就好分了。
项羽的头号大将英布,战功赫赫,封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县(今安徽六安),统治南部的九江郡四十五县。
楚将吴芮,英布的岳父,率领百越各部落协同诸侯作战,又从入关,颇有战功,封为衡山王,建都于邾县(今湖北黄冈北),大致领有楚国南部的衡山郡地区。
义帝的柱国共敖,率军击南郡有功,封为,建都于江陵(今湖北黄冈),大致统治楚国南部的南郡等地。
由于项羽本人统有以前魏国大部分精华地区,乃将魏王魏豹改封为王,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管辖河东、太原、上党三郡。
赵将司马卯,平定河内有功,封为殷王,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管辖黄河北部的河内郡三十二县。
赵将申阳,本为赵相的心腹大将,因平定河南有功,封为河南王,建都于洛阳,领有三川郡二十县。
赵王歇,没有随项羽入关,功劳算小,但因为他是赵国王室之后,故将其迁徙于代地,仍号为赵王,统治赵国的北部地区(代郡、雁门郡、云中郡)。
赵相张耳,声望高且富于智谋,又随项羽入关,提供不少佳策,故封为常山王,将赵都信都(邯郸城已为章邯所毁)改名为襄国(今河北邢台),作为常山国的首都,统治赵国的东部地区(邯郸郡、巨鹿郡、恒山郡)。
韩王成,没有随项羽入关,功劳算小,故仍称韩王,但不能去到他的封地颍川郡去,实际上项羽变相吞并了。
(气死了) 燕将臧荼,随从楚军解除巨鹿之围,功劳颇大,封为燕王,建都于蓟(今北京),统治原的西部地区(渔阳郡、上谷郡、广阳郡)。
原燕王,没有随项羽入关,功劳算小,故将其迁徙于辽东,改称辽东王,建都于无终(今天津蓟县),统治原燕国的东部地区(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
但韩广不愿东迁就国,臧荼只好把他给砍了。
齐将田都,当年主动叛齐救赵,随同联军入关,功劳颇大,封为齐王,建都于临淄,统治的中部地区(临淄郡和琅玡郡)。
齐将田安,齐国王族嫡系后人,前攻击济北数城,并引军投降项羽,故封为济北王,建都于都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统治原齐国的北部地区(济北郡)。
齐王田市,原本就是田荣的傀儡,存在感极差,意思一下封他个胶东王吧,以即墨(今山东平度东)为首都,统治齐国的东部地区(胶东郡)。
齐国被分成了三块,却没有齐地首席军事强人田荣的份儿,因为他先不助项梁攻秦,后不助项羽救赵,之前还与宋义打的火热,项羽最讨厌这个人了,所以什么爵位没有,哪儿凉快哪去。
另外还有个赵国大将军,本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后因救援巨鹿问题关系破裂,故弃将印离去,隐居在南皮,未曾从联军入关,故啥爵位没有,也一边儿凉快去。
然而,在入关赵军将领中有不少是陈馀旧部,他们同情老上司,因而游说项羽道:“张耳、陈馀,一体有功于赵,今耳为王,馀不可以不封。
”项羽乃将陈馀隐居所在地南皮(今天河北沧州一带)附近的三个县封给他去养老。
另外,衡山王吴芮手下大将梅鋗,也曾率领一支独立的部队建立军功,故封为十万户侯,辖地在岭南一带。
至此,蛋糕分配完毕。
貌似很公平,其实不然。
此次分封,项羽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手袭天下以王豪杰而宰制之,看起来豪情万丈,风光无限,实际上暗藏了很多不得已的苦衷,莫为人知。
事实上,分配秦亡之后的大蛋糕,并维持分完后的新秩序,是件的事情。
问题是:如何将分配蛋糕尽量做到公平,这太难了。
诸侯诸王与随同项羽入关的诸侯诸将,在面对诛灭暴秦的大原则问题上,可因仰仗项羽的威势而团结在他身边,但当大家共同的敌人暴秦已灭,内部的利益纠缠以及私人恩怨就会不失时机的浮上水面。
即“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了“争夺利益的矛盾”,在这样的敏感问题上,项羽即便做的再公平,恐也无法满足某些人的胃口。
因为在那个私利膨胀的乱世,诸侯们的野心是无穷的,跟这些手握重兵的军阀与地方豪强们讲公平,无异。
基本来说,在处理公平这个问题上,项羽最终选择了“战功”作为分配原则,这实际上是在照顾那些手握重兵的实权派,而伤害了原诸侯诸王的既得利益,如此势必引起原诸侯诸王的抵触情绪,造成刚太平下来的天下再次陷入混乱,但项羽却不得不这么做,他这叫两害相权取其轻,得罪实力较弱的诸侯诸王,总比得罪手握重兵立有战功的诸侯诸将要好的多。
由此可见,项羽虽然实施的是西周的封建制,但他所面对的问题明显比八百年前的旦要复杂的多,可以依照严密的和血浓于水的宗族情谊来分封天下,项羽却只能靠自己的武力来慑服封在各地的骄王悍将,其中的难度,可向而知。
事实上,如何处理异,这是、等强势王朝都很难解决的问题。
作为政治经验匮乏的项羽,处理起来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尔曾说:“在世界史中凡是开创新世界的新英雄们的情况一般都是悲剧性的。
”项羽毁灭了一个旧时代,开创了一个新秩序,便注定要为那更完备的汉代新秩序去做一个悲剧的垫脚石,同时也注定他与“刀枪入库,”的理想终将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随机文章夏朝以前的官职制度是什么样的?汉武帝时期窦婴矫先帝遗诏被诛九族?明朝的粮长制内容是什么?直升机滑雪有多危险?车王舒马赫几乎撞成植物人复活成功的灭绝动物,八大珍稀动物灭绝后复活/震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