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马可·波罗从来没有到过中国?

他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改变了历史的轨迹,使他成为了传奇人物。
然而,也有一些人
【菜科解读】
他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改变了历史的轨迹,使他成为了传奇人物。
然而,也有一些人说他是个骗子。
几百年来,马可·波罗激励了无数后人,却也受到了诸多质疑。
这位跨越大陆的伟大探险家、是否亲眼看到过书中描写的一切?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七百年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麦克·山下重走了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
本文是他同大英图书馆博士弗朗西丝·伍德的部分对话。
议题一:路线 伍德:马可·波罗应该是从威尼斯一路前往北京,而后继续在中国旅行。
根据这样一本游记,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可以照着其中所写的路线,一站一站地前进。
但仔细阅读之后,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这不是一本可以直接参考的旅行指南。
山下:他在书中提到的两地距离,有些极为精准,有些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旅行归来大约二十年后才写下了这本游记。
现实的场景与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说的地方找到的。
议题二:马可的描述 伍德:人们很早就开始怀疑马可·波罗。
首先,大家不相信中国真的像他所写的那样幅员有那么辽阔。
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开始质疑,是不是真的能按他给出的时间从甲地走到乙地。
我想,要是把几百年来人们提出的疑点累积起来,你会发现,马可·波罗的确很值得怀疑。
山下:昨天晚上,我重读了《东方见闻录》中有关他在敦煌那段时间的经历。
文字与现实的相似让我非常惊讶,而且,不仅仅是相似,他极为精确地描述了一场杀羊的仪式,其目的是保佑儿女平安;这跟我们在婚礼上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
震惊世界的足坛悲剧:海瑟尔惨案 当场压死39名尤文图斯球迷
在36年前的今天5月29日,1985年5月29日 (农历四月初十),海瑟尔惨案。
海瑟尔足球惨案 1985年5月2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海瑟尔体育场,利物浦队与尤文图斯队进行欧洲俱乐部冠军杯决赛前,意大利与英格兰球迷发生冲突,造成多人死亡,死者中包括30个意大利人,5个比利时人和一个法国人,还有250人受伤。
比赛因此推迟了一个小时,直到警察们恢复了秩序才得以进行。
事后英格兰球队被禁止参加欧洲三大杯5年。
1985年5月29日,英国利物浦队和意大利尤文图斯队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海瑟尔体育场争夺欧洲足球协会俱乐部冠军杯赛的冠军。
由于英国球迷闹事,酿成了一场4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的惨剧。
为此,英国政府向议会提出一项紧急法案以严厉制裁足球闹事事件。
5月31日,英国足球协会决定,撤回所有参加欧洲比赛的英国各俱乐部足球队。
6月2日,欧洲足球协会联盟主席雅克·乔治在瑞士巴塞尔宣布,欧洲足协联盟决定无限期地禁止英格兰各足球俱乐部队参加今后任何欧洲比赛。
6月27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会议的西欧21国体育部长通过了一项旨在反对体育场内暴力行为的条约。
通过这一条约是鉴于近年来欧洲足球场上接二连三地发生流血事件。
根据这一条约,上述各国政府保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便动员足够的服务人员在比赛时来对付暴力行为和放纵行为,并制裁那些参与暴力行为的人。
条约要求上述各国政府在比赛时把双方的球迷分开,并严格控制售票以防止双方球迷之间发生冲突。
条约还要求在比赛的体育场内禁止或限制售酒和禁止观众携带一切可能被用来当作武器的物品入场。
6月27日,为了遏制本国足球迷闹事,英国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严禁在足球赛场附近出售酒类,严禁醉汉入场观战。
根据法令,醉酒后看球的观众如被发现,将处以100英镑(合125美元)以下的罚款,如发现有在球场内在运送观众的火车或公共汽车上出售、携带酒类者,均将受罚,罚款最高额为400英镑(500美元),那些允许在开往赛场的车辆上出售酒类的人则将被罚款1000英镑(1250美元)。
7月15日,比利时副首相让·戈尔(自由革新党)在一封给马尔滕斯的信中提出辞职。
当晚,该党其他五位内阁成员也决定辞职,以支持让·戈尔的决定。
让·戈尔的辞职是因为对7月初众议院进行的围绕在布鲁塞尔发生的足球惨案进行的不满。
比利时众院已组成了调查委员会,就事发的原因和责任进行调查。
该委员会指出内政大臣诺东(基督教民主党)要承担责任。
多数派自由革新党则在辩论中要求诺东辞职。
但诺东坚决拒绝这一要求,故自由革新党阁员决定辞职,从而使现内阁在议会中不再占有多数席位,导致这次内阁危机。
7月16日,比利时首相马尔滕斯也向博杜安国王提交内阁辞呈。
银行行长上当26次,被诈骗3.5亿元,被骗真相让人震惊!
更让人感到荒唐的是,银行行长被骗了这么多钱的理由,竟然只是为了能让女儿上个好大学。
也就是说整整3.5亿,全都砸在了女儿身上,为女儿铺路。
可以粗浅地理解为,女儿学业等于3.5亿。
现实又魔幻,女儿上个学,直接掏空了半个银行。
我实在看不懂这笔账,到底上啥大学出来,才能赚到3.5个亿。
讲句残酷的现实话:在绝对财富面前,学历和能力都变得微乎其微...最倒霉的,还遇到的是个骗子,钱打了水漂,女儿大学没上成,行长被查吃牢饭,全都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么这名银行行长是怎么被骗的呢?事情要从2014年说起。
在山东滨州市某银行当行长的李某,受老同学的邀请,来内蒙古做客,结识了当地的赵某河。
两人闲聊中得知,李某的女儿马上要参加高考,但成绩不行。
赵某河对李某说:我姨夫是高校副校长,和教育部多位领导熟识,路子很广,可以帮着问问,让孩子上个好大学。
话里意思很明显,我后面有人,能帮你女儿走后门。
行长爱女心切,立刻撇下身子让赵某河帮忙问问...也就是这句并不高明的话术,让银行行长先后26次上当,并一步步从一名领导干部蜕变成了骗取贷款、违法发放贷款的蛀虫。
2015年,临近高考,在行长李某一家人的期望,赵某河开始了轰轰烈烈地走后门行动。
也是正式诈骗的开始。
刚开始,赵某河称已经通过自己姨夫,找好关系,但需要一笔活动经费,意思意思。
行长李某,二话不说,直接转了100万过去。
两个月后,赵某河说要办艺考合格证,活动经费不足,还得再意思意思。
行长李某毫不犹豫,又转过去300万。
又过了几个月,赵某河故技重施,声称搞到了教育部内部的数据库,可以修改成绩,不过需要缴纳保证金。
又让行长李某转了665万。
到这,李某满以为女儿上大学的事已经板上钉钉了。
实际上,诈骗进度才进行到三分之一。
距离3.5亿的目标,还差得多得多。
等到7月份,李某女儿进入北京某学院学习,却发现没有正式学籍。
被质问的赵某河,立马说只有购买教育部的教育基金,才能换来学籍。
行长李某信以为真,又转了850万。
一个月后,赵某河又以高校无法提取档案,必须购买学信网端口为由,让李某转账了1461万保证金。
后面的整整一年时间,赵某河编造了各种理由,先后8次诈骗了行长李某1.5个亿。
到这时,我算了一下。
银行行长为了女儿能上大学,已经上当了13次,所有被骗的钱,加在一起已经达到了1.83亿。
然而,还远远没到骗局终结的时候。
因为赵某河每次都能将李某骗得深信不疑,屡试不爽...于是他越来越大胆。
2016年底,赵某河谎称自己的姨夫和教育部的某部长被查到,引起了纪检监察部门的注意。
为了安全起见,让行长李某又买了一笔保证金,共4100万元。
第二年5月,赵某河又以找人摆平监察部门为由,又从李某手上骗了658万。
一个月后,赵某河换了个新招,冒充反贪局局长,对李某说你被盯上了,之前的投的教育资金的钱,全都被冻结了。
想要脱罪得再重新往里砸钱,填窟窿...就这样,赵某河在后面9个月内,又先后从行长李某手里骗到了1.52亿。
为了消除李某的怀疑,还还给了他3372万元,说是利息。
为了女儿上个大学,行长李某就被这样的方式,骗了26次,骗走了3.5亿。
直到2018年10月,行长李某才察觉到不对劲,知道自己被骗了,但没有报警,为了保住饭碗,他决定以资抵债。
世上没有不漏风的墙。
最终在2020年7月,李某和赵某河行迹败露,均被立案调查,抓获归案。
经法院审判,赵某河被判无期,银行行长李某被判7年。
截至案发,仍然有近3.2亿未能追回,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看完整个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我的第一反应和很多网友一样,这个银行行长简直太蠢了。
但吐槽过后,再回看事情里的一些细节,却让人细思极恐。
事件中,赵某河的诈骗手段,如出一辙,并且看起来十分拙劣。
被骗一次、两次可以理解。
但李某作为一个银行的行长,竟然能连续被骗26次。
一行之长,连最基本的防骗意识都没有,简直匪夷所思,充满戏谑。
真的是为展现父爱,为了女儿的前程,昏了头脑?业务素质如此之差,又是怎么混到银行行长的位置上的?更可怕的一点是,被骗金额高达3.5亿,这些钱大部分是行长李某贷款获取的。
累计高达上亿的巨额贷款,随意就获得了银行的批准,银行的内控制度呢?要么是银行系统出现了严重漏洞,要么是银行里的人出现了严重漏洞。
最后一点,也是让很多网友不理解的一点。
被诈骗了3.5亿,还有3.2亿没能追回,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属于重大经济犯罪。
不管怎么说,行长有着直接责任,但却仅仅被判了7年。
说句难听的,不就相当于用7年换了3.5亿。
是不是太划算了?太轻了?这样的惩罚真的能起到威慑的作用吗?相比行长有些荒唐的被诈骗理由。
再回看事件报道中的一句话:面对讯问,赵某河百般辩解,称自己仅是受李某委托从事投资盈利活动,而非诈骗。
更让人有些震惊。
在书上曾看到做这样一句话:一件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往往有两个。
一个是表面的,可说的。
一个是背后的,不可说的。
生活中处处显见,就像一个人提着东西跑到另一个人家里问候,表面上看是送礼,其实是想办事。
一位银行行长有能弄到3.5亿的通天本领,却安排不了女儿上个好大学。
这个原因究竟是表面的,还是背后的,还有待审视。
最后除了以上这些理性的分析和猜测,我剩余最大的感受其实是愤怒。
因为看到这条热搜的同时,我还看到一则新闻。
一位拾荒的老奶奶,向路人讨要羊肉汤喝。
整个过程老奶奶十分有礼貌,满脸笑容地说:有剩的羊肉汤吗?有就给我一点,没有也没关系,就算了。
但乐观背后充满了苦难,老奶奶养着一个瘫痪的儿子,儿子出事后,儿媳妇拿钱跑了。
就撇下老奶奶一个人,她就一边捡垃圾,一边照顾瘫痪的儿子。
煽情的话,不想多说。
之所以说起这条新闻。
行长被诈骗和老奶奶要羊汤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但放在一起,就呈现出顶层和底层的鲜明对比。
有人为女儿上学被骗3.5亿,有人只想讨碗羊肉汤喝。
有人高高在上目中无人还能日进斗金,有人低三下四每天捡破烂只为了活着。
这里面不仅有差距,不公平,更重要的是里面藏着上层对底层的伤害。
社会学家鲍曼曾讲过一个社会版的蝴蝶效应:当一个极尽权力和财富的人出现变故,真正崩塌的永远是身处底层和角落中的人。
就像这次荒唐的诈骗案。
银行行长被别人骗,他同样骗了银行,银行的钱又从哪来?说白了,这个诈骗犯最终骗的是储户的钱,真正的受害者的还是老百姓。
这次行长被诈骗是这样,某某银行是这样,明星考编是这样...所以当每一起类似的事件发生,最终都会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伤害到底层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