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牢记这4大要点!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8 点击数:
简介:每年的 11 月 14 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 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两个实例来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及糖尿病管理中有哪些重要目标。

图片pexels 出了多年糖尿病门诊,见过各式各样的患者,其中有两位患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是病史 20 年的老教授,一位是病史 20 年的中年经理。

前者自从诊断糖尿病初

【菜科解读】

每年的 11 月 14 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两个实例来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及糖尿病管理中有哪些重要目标。

得了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牢记这4大要点!

图片pexels

出了多年糖尿病门诊,见过各式各样的患者,其中有两位患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是病史 20 年的老教授,一位是病史 20 年的中年经理。

前者自从诊断糖尿病初期就开始服用降糖药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饮食控制、坚持运动、监测血糖和定期检查,20 年过去了,他依然应用最初的药物和最初的剂量,没有任何糖尿病并发症出现;后者在发病早期不重视,导致他在得病的第 15 年出现了眼底大面积出血,经过眼科医生的多次手术治疗才勉强保住了一点点视力。

这两个病例向我们展示了严格控制血糖和血糖控制不佳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结局。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升高,成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 11.2%,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是一类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微血管、大血管和神经病变的风险。

很多患者都认为只要没有症状就代表没有并发症,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因为血糖水平的轻度升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不足以引起严重的症状,而各种并发症早期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是一旦有了典型的症状可能就已经不是早期了。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呢?

糖尿病有哪些常见并发症

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病变,其中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成人失明的首要原因,糖尿病肾病(DKD)是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是非创伤性远端截肢的首要原因。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2~4 倍,而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实际上,单纯严格控制血糖对减少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其死亡风险作用有限,尤其是病程长、年龄大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或伴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

只有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才能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糖尿病确诊时及以后,应至少每年评估 1 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评估的内容包括心血管病史、年龄、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肾脏损害 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心房颤动 可导致卒中。

糖尿病肾病

我国有 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

2 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就应进行肾脏病变的筛查,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 1 次,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 (计算肾小球滤过率)。

1 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

患者如果出现一些病情变化,需要考虑去肾脏科进一步治疗,比如糖尿病肾病进展至 4~5 期,肾小球滤过率短期内迅速下降、蛋白尿短期内迅速增加、肾脏影像学表现异常、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 型糖尿病患者应在诊断后进行首次眼病筛查。

1 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 5 年内应进行综合性眼病检查。

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以后至少每 1~2 年复查 1 次,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则应提高检查频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强相关性,建议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中度及中度以上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都应由眼科医师进行进一步诊治。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弥漫性神经病变、单神经病变、神经根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

2 型糖尿病确诊时、1 型糖尿病在诊断后 5 年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 1 次。

#p#分页标题#e#

有典型症状者易于发现和诊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但高达 50%的患者可能无症状,这需要通过体格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来早期发现。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和糖尿病足

下肢动脉病变(LEAD)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成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性增加 2 倍,且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对于 50 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下肢动脉病变的筛查,对于伴有下肢动脉病变发病危险因素 如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或糖尿病病程 5 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至少每年筛查 1 次。

糖尿病足通常是在下肢动脉病变和神经病变基础上,出现了足部的感染、溃疡和组织的破坏,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对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都要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评估目前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下肢血管疾病以确定溃疡和截肢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管理中有哪些重要目标

2 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等,使 2 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展速度及危害显著增加。

因此,2 型糖尿病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的控制。

血糖目标

目前在临床上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最主要的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代表的是患者最近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指南推荐大多数非妊娠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为<7%,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可采取更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如<6.5%;而对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或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则需要采取更为宽泛的控制目标,如 7.5%~8.0%。

当然,糖化血红蛋白不是万能的,我们还需要日常的自我血糖监测,也就是通过血糖仪进行手指血糖的监测,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为 4.4~7.0mmol/L,非空腹血糖目标为<10.0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一样,手指血糖的控制目标也需要个体化。

得了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牢记这4大要点!

图片pexels

血压目标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也要个体化,一般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降压目标为<130/80mmHg。

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可确定相对宽松的降压目标值。

当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120/80mmHg 时,即应开始生活方式干预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当血压≥140/90mmHg 可考虑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血压≥160/100mmHg 或高于目标值 20/10mmHg 时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并应用联合治疗方案。

血脂目标

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和死亡风险,是糖尿病调脂治疗的主要目标。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首要目标,依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危险高低,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目标值。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极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目标是<1.8mmol/L,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目标是<2.6mmol/L。

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应检查1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p#分页标题#e#

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4~12 周后检查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方式、血脂改变的情况,通过复查血脂了解患者对降脂药的反应,及早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需要每 3~12 个月重复 1 次。

体重管理

2 型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超重和肥胖,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影响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也会进一步增加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超重和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短期减重目标为在 3~6 个月内减轻体重的 5%~10%,这一部分患者选择降糖药物时应当综合考虑药物对体重的影响,并尽量减少增加体重的降糖药物,部分患者可考虑应用减重药物。

得了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牢记这4大要点!

图片pexels

肥胖的成人 2 型糖尿病患者首先采取生活方式及药物治疗,对于减重不成功同时伴有血糖控制不佳者也可考虑代谢手术治疗。

目前,糖尿病仍是一种长期慢性的不可治愈的疾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的逐渐下降和血糖控制不佳,给患者带来的最大危害是各种并发症,而在糖尿病的管理中,患者的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影响糖尿病控制状况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各种糖尿病并发症,我们一定要谨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如果每一位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规范管理都有正确的认识,科学合理地管理血糖,就能像我开篇提到的那位老教授一样,即使经过 20 年或更长的糖尿病病程,也依然能够保持着健康的状态。

试管婴儿也会出现生化妊娠看看究竟是什么真相?

生化妊娠是指发生在妊娠5周内的早期流产,血中可以检测到HCG升高,大于25mlU/mL或者尿妊娠试验阳性,但超声检查看不到孕囊,提示受精卵着床失败,又被称为亚临床流产。

那为何做试管婴儿也会出现生化妊娠呢?首先,咱们要从胚胎着床过程讲起自然妊娠时,精子和卵子在输卵管中结合受精,受精卵通过输卵管的蠕动被输送到子宫腔,逐渐发育成胚囊或胚泡。

同时,子宫内膜也在积极准备着迎接胚胎的到来,当胚胎和内膜的发育步调一致时,胚泡和处于接受状态的内膜就会进一步亲密接触。

受精7~8天,胚泡钻入子宫内膜层,胚胎滋养层与子宫内膜最后建立了亲密的联系,这就是胚胎的着床。

而在试管婴儿过程中,发育到第3天的卵裂期胚胎,或发育到第5天的囊胚,会直接被移植到宫腔内,开始胚胎的着床。

与自然妊娠一样,试管婴儿也会出现胚胎着床失败的可能,发生生化妊娠。

导致试管婴儿生化妊娠差不多有这6个真相。

1、受精卵本身有缺陷一般来说,胚胎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导致生化妊娠的重要真相。

在怀孕前三个月的早期流产中,有超过50%的流产真相是染色体异常。

除非是第三代试管技术,否则常规的试管婴儿技术并不能从外观上鉴别染色体有没有异常。

2、卵巢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功能不好,会导致黄体酮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异常,影响受精卵在子宫内的着床。

虽说试管婴儿有常规黄体支持,但由于药物剂量、药物吸收等个体差异,无法100%保证妊娠结局。

3、子宫因素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薄、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结核等因素,都影响着受精卵的着床。

所以,做试管前最好把这些子宫异常因素都处理好 尤其是胚胎移植前,尽量为胚胎提供一个理想的温床。

4、免疫因素精子、精浆或受精卵是抗原物质,被阴道及子宫上皮吸收后,通过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物质,使精子与卵子不能结合或受精卵不能着床。

5、外界因素吸烟 包括吸二手烟、饮酒、接触化学性毒物、严重的噪声和震动、情绪异常激动、高温环境等,都可导致胎盘和胎儿损伤,造成流产。

6、疾病病毒女性朋友怀孕前后出现高热、病毒、败血症等感染,会对卵子和受精卵的发育产生影响,造成流产。

所以,好孕天使建议孕前进行必要的体育运动,增强一下身体素质。

一次不知场所的胚胎着床,无法排除是否是在输卵管或子宫以外的其它部位,难道是一次宫外孕的异位流产?哎,试管婴儿并不能完全幸免宫外孕的。

偶发的生化妊娠多为胚胎本身质量不好,或者偶然因素导致受精卵染色体变异,被优胜劣汰被自然淘汰。

所以,偶然一次生化妊娠不要太紧张,下次继续移植,不过反复生化妊娠,那还是要好好检查医治后再考虑胚胎移植吧

区分病毒性感冒症状有哪些?吃什么药?

原标题:如何区分病毒性感冒症状有哪些?吃什么药?什么比挣钱更主要?2018年,华为研发投入达1015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比重为14.1%,超越了微软、苹果和英特尔,升至全球第四。

今年,华为计划在研发方面投入1200亿元人民币。

虽然很多人会说研发投入的多少不能直接代表一家的科技实力。

确实,研发投入和科技实力有时候往往不成正比,但是研发投入能够体现出一家对于投资自己的重视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这家的未来竞争力。

所以说投资比挣钱更主要,一家重视投资、重视科研的公司代表着这家未来的竞争力。

以著名药企吴太集团为例,吴太集团的感康新包装就是不断投资自己的结果,感康新包装获得了六项专利设计,在外观上独树一帜,与大众感冒药有巨大的分别,其粘贴式的勋章设计让感康脱颖而出。

和华为一样,吴太集团看中的就是未来的竞争力,所以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产品的升级与更新。

详情决定品质,感康重视产品详情上的打磨,追求精益求精,在包装设计与配色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

并且药效显著,不含抗生素,副作用很小。

因为含有抗病毒成分盐酸金刚烷胺能够有效抑制病毒,从源头上医治病毒性感冒,感康又被人们誉为医治病毒性感冒的特效药,也让感康收获了更多的粉丝!国内市场上常见感冒药品牌有哪些?结合以上论述,我们再来回答什么比挣钱更主要?是一个对于自身的投资,对于产品的投资,还有一个的社会责任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责任编辑:

加入收藏
Tag: 糖尿病
               

得了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牢记这4大要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