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古的甲壳动物 中国鲎生活的历史已有4亿多年

【菜科解读】
世界最古的甲壳动物是什么动物?中华鲎(学名:Tachypleustridentatus):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
鲎由三部分组成:头胸甲略呈马蹄形(故名马蹄蟹),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长的尾剑。
鲎似蟹,比蟹大,它们虽然都具有关节的附肢,但鲎和蟹的亲缘关系远不如和蜘蛛密切。
鲎和蜘蛛的第一对附肢呈螯状。
都有四对足,分类学上称为有螯动物。
鲎除外形具尾剑外与蜘蛛重要分别在于.鲎的附肢基部有许多刺状突起并围在口的周围以咀嚼食物,故又称肢口动物。
生物简史
鲎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
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三角龙尚未崛起之时,鲎就是距今3.95-3.45亿年前泥盆纪(一说2.25亿年前的二叠纪)繁盛的海洋居民了。
虽经数亿年的沧桑之变,但该生物依然如故,变化甚微。
因此有“物种活化石”之称。
鲎鱼在千多年前已有记载。
中国唐代刘恂在其《岭表录异》中写道:“鲎鱼,其壳莹净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orㄠˋ)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
腹两傍为六脚,有尾长尺馀,三棱如棕茎,雌常负雄而行。
捕者必双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负之方行。
腹中有子如绿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食之。
尾中有珠,如栗色黄。
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
形态特征
中华鲎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
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
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Crabs)。
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
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
体为棕褐色。
平时钻入海沙内生活,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
甲的背面隐约可见三条纵嵴,中嵴前端两侧有一对单眼,侧嵴外侧各有一复眼。
头胸部腹面具有6对附肢围在口外。
第一对为螯肢,短小,仅由3节组成,末端呈钳状。
其余5对附肢均由7节组成,统称步足。
其中第二对(脚须)的末端在雄性变为钩状,用以抱握雌体。
步足中的前4对末端均呈钳状,近端基节的内侧有长刺用以咀嚼食物,故称颚肢。
最终一对步足末端不呈钳状,但有几个突刺呈耙状,用以掘沙或清除附着物。
最终一对步足之后有一对唇瓣(chilaria),其内侧也有刺,被认为是退化的第七体节附肢的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