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六号改

【菜科解读】
大家都爱看
今日头条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长征五号绰号“胖五”,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
它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3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这比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火箭整体性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5号垂直转运 “三化”是宝 长征5号系列火箭采用“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总体思路,贯彻了“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想。
“两种发动机”是指研制50吨液氢/液氧发动机和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三个模块”是指装有2 台50吨液氧/液氢发动机的5米直径模块、装有2 台120 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3.35米直径模块、装有1 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2.25米直径模块。
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以实现技术共用,提高可靠性,节省成本,缩短研制周期。
长征5号在执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任务时采用两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在执行近地轨道发射任务时采用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
这不仅能大幅度提高运载能力,而且可以降低了成本。
其中所谓的半级是指捆绑的助推器。
在长征5号系列的6种构型中,推力最大的是以下两种: 一种是带4个助推器的两级半构型,其芯一级、二级直径均为5米。
芯一级采用5米直径模块;芯二级采用2台9吨级推力液氢/液氧发动捆绑;芯一级还捆绑了4个3.35米直径模块。
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
它主要执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将在2017年发射嫦娥5号月球采样返回器等。
另有一种是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去掉第二级。
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
它主要执行近地轨道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将在2018年发射20吨级空间站舱段 长征5号火箭家族 前景广阔 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思想,长征5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实现了6种构型同时开展总体设计,成功解决了6种构型同时优化与设计的难题。
长征5号火箭首次采用了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
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不仅仅是结构外形尺寸的简单放大,而且是从结构形式、材料选择、制造工艺、制造工装、试验验证体系的彻底革新。
通过长征5号火箭研制,不仅使我国掌握了5米直径结构的设计、制造能力,也突破了千吨级静力试验技术等,同时大型结构制造也带动了材料、机械加工、热处理、焊接、检测等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2017年,我国将用长征5号发射嫦娥5号月球采样返回器,2018年将开始陆续发射3个20吨级的空间站舱段,2020年将发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
它也可用于发射不同地球轨道大型载荷及其它深空探测任务载荷,同时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用的重型火箭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征5号将实现我国火箭运载能力的大幅度跨越,为我国后续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提供高可靠、低成本、无毒无污染、适应性强、安全性好、运载能力大的先进运载工具。
月球双面谜团:为何月球有两张截然不同的脸?
月球双面谜团为了方便描述,我们不妨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正面,再将月球的另一面称为背面。
尽管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但这并不们对月球的背面一无所知。
因为早在1959年,前苏联就发射了一个名为月球3号的绕月探测器,它拍摄到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并成功地将照片传回了地球。
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就开始了对月球背面的探索和研究,通过一系列的探月任务,科学家们获得了大量关于月球背面的观测数据。
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月球的背面与正面应该差不了太多,但观测数据却显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科学家惊讶地发现,月球的背面与正面,本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个最明显的差异就是,月球正面分布着大片的被称为月海的较暗区域,它们重要是比较平缓且低洼的平原,占据了月球正面几乎一半的面积,而在月球背面,月海的所占的区域却很小,大概只占据了月球背面2.5%的面积,除此之外,就是密密麻麻的陨石坑。
对于这种现象,人们将其形容为:月球有两张截然不同的脸。
为何月球的背面与正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呢?过去的研究表明,月球的地形重要形成于大约38亿年至41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期,在那个时候,太阳系还处于一个混乱的状态,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天体在空间飞行,不时地撞击行星以及它们的卫星,月球当然也遭受了无数次的撞击,进而形成了很多很大的盆地。
这些盆地中的物质会被撞击的热量和压力熔化,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岩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岩浆逐渐冷却并凝固,形成了一层平坦而黑暗的玄武岩,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海,而月球表面的高地则是由更古老更坚硬的岩石构成,它们经受了更多、更小的撞击,形成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
除了天体撞击之外,月球上的火山活动也对月球地形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科学家的猜测,月球上的火山活动重要发生在40亿年前至30亿年前之间,也就是在陨石撞击最频繁和最剧烈的时期。
火山活动重要表现为岩浆从地下涌出,在表面形成喷发锥或玄武岩平原,此外,火山活动也可能导致月壳变薄或变厚,从而影响后来岩浆渗透或固化的过程。
所以一个合理的猜测就是,月球之所以有两张截然不同的脸,应该是在月球地形的形成期间,月球正面的岩浆更多,它们填补了这一面的很多陨石坑,并且造就了大片比较平缓且低洼的平原地带,也就是月海。
那么,为何会这样呢?为了解释月球双面谜团,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比如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对月球正面产生了更强的引力,这会导致月球的地壳在这一面更薄,从而更容易被岩浆渗透,在月球上火山运动活跃的时候,更多的岩浆会从月球正面的地下涌出,在它们冷却之后,就在这一面形成了大片的月海。
也有观点认为,地球的引力可能对小天体的运行轨道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月球正面更容易受到撞击,所以经历后期重轰炸期的时候,月球正面遭到了更多、更猛烈的撞击,导致了更深、更大的盆地被形成,而这些盆地更容易被岩浆填充,进而形成大片的月海。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月球背面有一个特别大的撞击盆地——艾托肯盆地,它位于月球南极洲附近,其直径约为2500公里,如此很大的撞击盆地,就意味着月球曾经遭到过一次非常猛烈的撞击,正是在这次撞击中,异常强烈的震波穿过了月球内部,并在月球正面触发了一个热点,这会造成月球内部的岩浆大量地从月球的正面涌出地面。
尾声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都是科学家提出的假说,并不是确定的结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研究仍然在进行之中,期待在未来,我们会有更好的方法来探测和分析月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古代,从而揭开这个很大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