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梅记:未曾染梅雨?不算到江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5 点击数:
简介: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梅雨的尽头是暑热。

在流金铄石的烈日下,你是否会怀念起密密匝匝的漫天雨帘?是否会想起梅子挂枝头的浪漫? 江南的味道是梅子味。

梅子黄时雨,梅落时雨去。

对江南的记忆,仿佛都被梅雨熏染了,浸润了,幻化成一幅笔意丰满的水墨画。

在外的人们因此想江南,忆故乡,想起家乡的美食美景以及消散在细雨中的人和事。

【菜科解读】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

梅雨的尽头是暑热。

在流金铄石的烈日下,你是否会怀念起密密匝匝的漫天雨帘?是否会想起梅子挂枝头的浪漫?

江南的味道是梅子味。

梅子黄时雨,梅落时雨去。

对江南的记忆,仿佛都被梅雨熏染了,浸润了,幻化成一幅笔意丰满的水墨画。

在外的人们因此想江南,忆故乡,想起家乡的美食美景以及消散在细雨中的人和事。

梅雨细,晓风微,那是一幅深藏心底的江南佳景图。

到江南,能不染梅雨?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西湖。

图片来源CFP

【一】

梅雨是什么?

诸暨市学勉中学高级地理教师洪晗芳,曾在《钱江晚报》上以一个地理老师的角度解释过梅雨的来龙去脉——不只江浙一带有梅雨季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都会有。

初夏时期,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持不下,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

这条雨带就是梅雨季影响的范围,南北只有二三百公里宽,东西长却可达2000公里左右,向东一直伸展到日本。

于是,便有了这密密斜斜、绵绵潇潇的雨,和挥之不去的闷热溽湿。

而在江南,恰逢梅子成熟,原本无情恼人的雨,因此染了几分诗意,得名梅雨。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图片来源CFP

梅雨何时起?根据目前已考证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有关梅雨的记载是汉代记录的农业谚语。

汉代崔寔所编的《农家谚》,就有雨打梅头,无水饮牛的说法,这可能是已知古代文献资料中有关梅雨的最早记载。

西晋时期的周处《风土记》中有云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黄梅雨的文献记载。

生活在江南的人,每到六月,稍有雨落,便会本能地发问:莫非入梅了?

其实很多时候,很难清晰地判定梅雨何时来了,又何时走了。

梅雨是任性的。

关于入梅和出梅,有历书和气象概念两种说法。

历书上,入梅出梅的日子由天文方法计算得出,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

我们寻常所说的入梅出梅是一种气象概念,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浙江平均入梅时间是6月14日。

实际上,不同年份可以相距甚远。

1954年,早在5月18日就已入梅,1981年却迟至6月28日才姗姗而来,相差40天。

平均出梅时间在7月8日,这个出梅时间,被苏轼不经意地记录在笔下。

苏轼在游历吴兴(即湖州)时,写下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诗中的三时,相当于现代公历的7月1日至7日,舶棹风意指风自海上与船舶同时到来,说的就是现代气象学上的东南季风,可见900多年前浙北出梅日期与现代出梅日期大体吻合。

怎样算出梅?浙江入梅、出梅都与副热带高压有关。

每年春季,随着副热带高压增强,暖湿气流北上,冷暖交汇,华南地区先进入前汛期,而后副高第一次北跳,将雨带顶至江南一带,浙江入梅;随着副高第二次北跳,将雨带进一步向北顶,华北进入雨季,浙江出梅。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2020年6月21日,杭州暴雨如注。

浙报集团资料照片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2016年6月28日到29日,金华降雨量达到131.5毫米。

浙报集团资料照片

梅雨期的长短、雨量也颇为随心所欲,长短不一,多寡不均。

梅雨期多为二三十天,但1954年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梅雨——长达77天,梅雨量是常年平均的3倍多;到了1958年,梅雨在浙江只逗留了3天便匆匆走了——梅雨期不到5天的叫空梅;还有的年份,梅雨带北移后又会返回江淮流域,这叫倒黄梅,2009年7月下旬江苏省出现了暴雨天气,就是出梅以后的倒黄梅。

去年,浙江天气根据1991年到2020年的数据做过浙江梅雨档案,发现梅雨量最多的5年与最少的5年多寡十分悬殊,最多可达584.1毫米,出现在2020年;最少的2005年和2004年被界定为空梅。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浙江天气根据1991年到2020年的数据整理的浙江梅雨档案。

无论是空梅,还是一到梅子熟,潇潇雨不歇,古人都曾经历过。

#p#分页标题#e#

陆游的老师曾几在浙西三衢道中行走时,看到的是梅子黄时日日晴;比曾几晚生了80多年的永嘉诗人赵师秀,在某个夏夜约客不至,闲敲棋子,灯花静落,耳畔听到的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一晴,一雨。

到了乾隆年间,桐城派两位元老小饮时,以此两句为例证,争辩黄梅时节多雨还是多晴。

争辩到最后,以南宋另一位诗人戴复古的诗句熟梅天气半阴晴做了了结,对视大笑。

古人的黄梅天,和如今一样,本就是有晴有雨,半晴半雨。

【二】

不知是谁想出了梅雨二字,把熟了的梅子与雨水相勾连,于是梅子多了一份挂在枝头的湿漉漉,雨水也带了几许酸涩的朦胧黏腻。

一年又一年的梅雨,打湿了我们的生活。

翻检《钱江晚报》创刊36年来关于梅雨的1700多篇报道,会看到梅雨对浙江人千丝万缕的影响:总也晒不干的衣服,潮得能揿出水的墙面,悄悄长出的青苔,涨价的蔬菜,抢收的麦子……

花乱了。

2020年,超长待机50天的梅雨季打乱了花季,杭州动物园(杭州少年儿童公园)的明星桂会错了季节表错了意,当年才7月20日,杭城第一桂就开花了。

无独有偶,1992年7月14日的《钱江晚报》上曾刊登过《桂花六月吐蕊》一文,写的也是桂花早开——桐乡县卫生局机关大院内一棵秋桂树冠上盛开出银色桂花,浓郁的花香随风飘溢,弥漫四方,分析可能与梅雨季节气温较长时间保持在20多度有关。

水满了。

2020年自入梅以来,截至当年7月9日,浙江全省梅雨量达498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六成。

根据水文部门计算公式大致推测,浙江入梅后,相当于下了3500多个西湖的水。

面对如此汹涌的暴力梅,那年,新安江水库首次开九孔泄洪。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2020年7月8日,新安江水库开启9孔泄洪,为水库建成61年来首次。

浙江集团资料图片。

就连文物都长毛了。

2021年,陕西一陶制文物长毛,引发了大家对博物馆宝贝们的牵挂。

据那年《钱江晚报》报道,一旦进入梅雨季,浙江省博物馆内一些珍贵展品特别是字画类的藏品暂时不对外展出,而是被存放在干燥恒温的库房,防止出现发霉、浸湿等情况;浙江自然博物院会在动植物标本展区设置除湿器;杭州博物馆库房或展区常年保持恒温恒湿,温度维持在20℃左右,湿度55%-65%左右,还会用上很多去湿去潮的办法。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2013年梅雨季,浙师大草地上冒出不少小蘑菇。

网友巴山夜雨/摄

【三】

江南的梅雨,是一首写不完的诗。

一年又一年的梅雨,千百年来,同样打湿了过往的岁月。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是贺铸的《青玉案》,细雨丝丝,闲愁万种。

南宋戴复古写熟梅天气半阴晴时,他正在游园,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肆意洒脱得令人羡慕……

在诗人词客笔下,梅雨不只是雨,人生的酸甜苦辣百般滋味都化作了漫天雨丝,敲在心头。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雨中灵隐寺,雨水从屋檐滴落。

图片来源CFP

最特别的,自然是苏轼。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疏浚西湖与梅雨有关。

苏轼写过一首《南歌子·湖景》,记录的就是1090年的那次治理西湖: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

会看光满万家楼。

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

1089年(元祐四年),52岁的苏轼上任杭州知州。

这是他第二次到任杭州,此时的西湖水涸草生,渐成葑田,若再不治理,二十年后,西湖不在。

苏轼专门向朝廷上了一份奏折《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阐述西湖绝不可废。

1090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梅雨到来之际,他发动了治理西湖。

苏轼在奏折里写得很明白,目下浙中梅雨,葑根浮动,易为除去,显然,选择在梅雨时开浚西湖,他是有依据的。

梅雨因而与西湖的重生有了关联,疏浚后的西湖从此也多了一道长堤:六桥横绝,苏堤春晓。

有了苏轼的这一笔,梅雨,从婉约缠绵的情感中跳脱出来,吸满了泥土的气息,重重地落回地上。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2012年6月26日,杭州第三波梅雨来势猛。

林云龙/摄

【四】

梅雨,亦是霉雨。

但江南人顺势而为的造物智慧和浪漫,每每能化霉为美,变作赏心乐事。

霉食,除却盛名在外的梅干菜和霉苋菜梗,还有毛豆腐,经人工发酵而成,因表面长有白色绒毛而得名。

淳安就流传着这种特殊的美食。

2018年9月12日的《钱江晚报》上这样形容它:一般温度湿度高的夏季需要两天,空气中的毛霉菌便会在豆腐表面自然发霉。

菌丝初为白色,稍久则会呈现黑色——这是因为菌丝中的孢子成熟了。

对毛豆腐来说,白毛者最佳,黑毛者次之。

#p#分页标题#e#

发酵后的毛豆腐,长相有些骇人,在淡雅的豆腐清香中还散发出一股浓郁别致的霉菌怪味,但一旦下锅,无论是炭烤还是油煎,臭味变成了浓郁丰厚的香味,骇人的白毛,成就了毛豆腐特有的酥软口感。

梅雨时节自然是青梅的主场。

在湖州长兴八都岕小浦镇方一村,青梅熟黄时,村里人会背上竹篓去山上采四五筐回家,再用成人手臂粗细的松木,连续48小时人不离梅,将青梅烟熏成乌梅。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2023年7月4日,梅雨季里的西湖,风力加大,岸边不时拍打出朵朵浪花。

里尔/摄

会发霉的还有纸。

旧时,在气候潮湿的江南,梅雨季是书的大敌。

因此有了梅雨过后六月六晒书的习俗。

唐代的六月初六天贶(音同况)节是比较早的晒书节。

传说玄奘从西天取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

后来这一天,寺庙会晒经,百姓会晒衣物。

晒书讲究颇多。

书不能直接在太阳下曝晒,阳光会让纸张变脆;古人一般用晒书板,把书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阴干,让潮气散发掉;不是用手一页页地翻,而是用专门的晒书尺来翻,以免手指污损了纸张。

民间却往往不顾这份风雅,只图那股热闹。

钱江晚报读者沈志权的记忆里,六月六晒霉这件事颇为有趣和难忘——只要出太阳,家家户户都会把家中的秋冬衣服、被褥、鞋子以及麻(丝)线、书籍之类容易受潮发霉的东西,全搬到太阳底下。

到上午9点来钟,地面晒得有些发热,搬出地簟摊开,搬出竹竿架在两张凳子上,然后把家中木箱里的衣物一摞一摞搬出来,一件一件摊在地簟、竹竿上。

最后把空木箱也搬出来,一并暴晒在太阳底下。

到了中午,把衣物翻一面,再晒,直到下午三四点钟,再把晒得干爽芳香的衣物一件件收拢,叠好,放回到木箱里。

2023年的梅雨季结束了,关于梅雨的记忆又多了一年。

多年以后,你会想起哪一年的梅雨季?你会忆起什么模样的梅子味江南?

未曾染梅雨,不算到江南。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 不算到江南

△2018年7月3日,杭州梅雨间歇。

林云龙/摄

黄梅季节容易有皮肤病?梅雨季节预防皮肤病

在黄梅时节,天气高温高湿,细菌和真菌很容易繁殖,也很容易出现皮肤困扰,那么,梅雨季节怎么预防皮肤病?下面小编就带来介绍。

黄梅季节为什么容易有皮肤病梅雨季节,天气闷热潮湿,细菌和真菌较易繁殖,加之皮肤排汗不畅,真菌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虫咬性皮炎这三大类皮肤病最容易高发。

实际上,每年六七月份是皮肤病高发季,尤其进入梅雨季后,空气的流动性较差,再加上湿度比较高,更有利于霉菌、螨虫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极易诱发各类皮肤疾病。

而随着夏季出汗增加,许多户外工作或是汗腺分泌旺盛的市民也会出现季节性皮炎,又称夏季皮炎。

闷热天气容易诱发皮肤真菌感染,梅雨期也是皮肤科就诊的高峰期。

真菌喜好温暖、潮湿气候,每到梅雨季节,真菌感染成为第一高发皮肤病,其中足癣的发病率为30%-40%,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烂脚丫”。

若得不到及时控制,轻者可伴有头痛、发热,重者可引起败血症,甚至威胁生命。

梅雨季节怎么预防皮肤病梅雨季节,要注意室内通风透气,保持居家环境清爽干燥,此外,穿着半干不湿的衣服也是导致皮肤病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尤其当皮肤有破损时,很容易使皮肤过敏、感染,导致体癣、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发生。

与此同时,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出现皮肤起屑、瘙痒症状时,就自行购买治疗癣的相关药膏外涂,结果不仅没有缓解病情,甚至还加重了,患者一定不要随意用药。

皮肤瘙痒明显的话,建议口服抗组胺药物,不要用手去搔抓,也不要用热水洗烫,这些都会加重原有疾病症状,患者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平时穿一些比较透气舒适的衣服和鞋袜。

得了皮肤病后要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寻找病因,去除刺激性因素。

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注意一点,一方面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皮肤保持清爽、干燥,勤换衣服,家中注意防潮和除湿,饮食也要清淡,避免过度食用辛辣刺激、过甜的食物。

达尔文晚年推翻进化论 人类牙齿40万年未曾净化过不适者未必淘汰

在物种学中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是怎么回事?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怎么回事?进化论更是被应用在多个领域是怎么回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备受推崇的理论是怎么回事?却在后来被达尔文自己推翻了是怎么回事?为何达尔文晚年推翻进化论呢?这其中的真相恐怕是很多人非常好奇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什么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它是找出生命生存规律和进展反响的科学理论是怎么回事?重要包含四个要点是怎么回事?区别还是进化论、共同祖先学说、自然选择学说、渐变论是怎么回事?虽然被很多人所接受是怎么回事?但它实际上是对生命起源和进展的一种假说是怎么回事?因此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是怎么回事?有很多理论方向是准确的是怎么回事?比如他认为物种之间是存在生存的斗争的是怎么回事?而只有适应者才会最终生存下来是怎么回事?不适者就会被淘汰是怎么回事?这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怎么回事?为何有些生物会消失是怎么回事?而有些新的生物会出现是怎么回事?也就有了人们常说的适者生存的说法。

达尔文晚年推翻进化论在达尔文的晚年是怎么回事?他对于自己曾经提出的理论表示了否定是怎么回事?在死之前更是说到他对不起人类是怎么回事?要请求主宽恕他是怎么回事?人们认为达尔文晚年推翻进化论的重要真相是怎么回事?是达尔文进化论可能存在严重的缺陷是怎么回事?比如他认为器官会逐步的进展和进化是怎么回事?从而变得更加先进是怎么回事?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21世纪人们对于细胞和粉紫物种学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怎么回事?细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单元是怎么回事?器官就是由细胞而著称是怎么回事?然而试验的结果却显示是怎么回事?每一个器官都没有通过达尔文的测试是怎么回事?因为器官要发挥作用是怎么回事?需要依赖非常复杂的物种结构是怎么回事?而不具备逐渐增加的复杂性。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是怎么回事?七鳃鳗经过了亿年的演化是怎么回事?它却从未进化过是怎么回事?但是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是怎么回事?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是怎么回事?会这一段时间后变为另一个生物是怎么回事?这种实际和理论的不符是怎么回事?从根本上说明了进化论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是怎么回事?至少能过说明进化论存在缺陷。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人类的牙齿。

2010年的时候是怎么回事?考古学家发现了40万年前的人类牙齿的化石是怎么回事?经过研究是怎么回事?人们发现40年前人类的牙齿是怎么回事?和现代人的牙齿是非常相似的是怎么回事?如果按照净化的理论是怎么回事?牙齿应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坚固、耐用是怎么回事?然而事实却再次无情的打脸了。

不过也有部分科学家认为是怎么回事?达尔文晚年推翻进化论本来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是怎么回事?因为他实际上是提出理论中存在缺陷是怎么回事?而并非推翻是怎么回事?所谓推翻是肯定里面存在的错误是怎么回事?但是存在缺陷是指理论并不一定对或者错是怎么回事?只是不够严谨是怎么回事?达尔文的重要缺陷是怎么回事?就在于它不能解释分子物种学中不能简化的复杂性。

加入收藏
               

出梅记:未曾染梅雨?不算到江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