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么大?哪里的扣肉最香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20 点击数:
简介:风物菌 地道风物 一家扣肉,全村香 肉,永远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题。

不过,对比同样知名的红烧肉,扣肉的烹调显然要更具程序性。

肥瘦相间的五花猪肉,完成了焯水后,就开始了沉浸式表演。

扣肉在制造中,大多有炸这一道程序。

摄影/一心向往,图/图虫·创意 炸,油锅一开,肉噼里啪啦响,炸出好看的虎皮纹;码,一个圆形土碗中,肉堆放地紧实,像小

【菜科解读】

风物菌 地道风物

一家扣肉,全村香

肉,永远是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题。

不过,对比同样知名的红烧肉,扣肉的烹调显然要更具程序性。

肥瘦相间的五花猪肉,完成了焯水后,就开始了沉浸式表演。

扣肉在制造中,大多有炸这一道程序。

摄影/一心向往,图/图虫·创意

炸,油锅一开,肉噼里啪啦响,炸出好看的虎皮纹;码,一个圆形土碗中,肉堆放地紧实,像小山一样隆起;扣,杀伐果断,酣畅淋漓,极其挑逗感官的动作。

成型的肉山颤颤巍巍地被反扣在盘中,一种亮相的霸气。

刚扣的肉不急着把碗拿开,连盘带碗端上桌。

食客仿佛拥有一项刮奖般的特权,在大圆桌上,一群人凑在一起,将碗拿开,每个人的心底齐齐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这活色生香的肉,这令人感动的油亮色泽。

扣肉泛着诱人的光泽,惹人垂涎。

摄影/狂影,图/图虫·创意

中国南北方都吃扣肉,而且种类五花八门。

制作过程也大致相似,但用的配菜各有特色,也就诞生了众多不同的扣肉吃法。

广东的梅菜扣肉和浙江的梅干菜扣肉,几乎成了扣肉最出圈的存在;然而广西人对芋头扣肉更欢喜;腐乳扣肉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更常见;爱吃麻辣的四川人也给扣肉弄出了甜烧白的吃法。

中国扣肉地图。

天南海北都吃扣肉。

制图/孙璐

南方扣肉能有多少花样?

扣肉那满满的油脂肉香,长驱直入勾起了食肉的冲动,筷子一拨,底下还暗藏惊喜。

衬托扣肉、油亮香甜的梅菜,或者是肉里夹藏的豆沙、芋头……藏在南方扣肉下的配菜们真是五花八门。

这一碗油亮亮的肉肉,谁不爱呢?

摄影/昙华碎梦,图/图虫·创意

广东人的扣肉和梅菜很配

做人要讲道理、做菜要做良心,基本可以概括广东扣肉的风格。

一块好的五花肉,要下油锅后才能成扣肉。

摄影/开心可乐,图/图虫·创意

扣肉届最出圈的梅菜扣肉,就带着浓浓的粤式风格。

选猪肉要提前跟猪肉佬打招呼,留一块五花肉好重要。

梅菜是广东的骄傲。

广东出梅菜的地方主要是惠州和梅州,不过流行做梅菜的风俗已经遍及了客家地区。

最好吃的梅菜,是冬天被露水打过的芥菜,也就是三月菜。

把新鲜的菜撒盐腌制、晒干,就成为了色泽金黄、咸酸味甘的梅菜。

要想梅菜扣肉好吃,梅菜也得精挑细选。

图/图虫·创意

蒸菜呢,时间要足,火候也要足,下足了功夫去蒸的扣肉才能上得了筷子。

除了大宗梅菜扣肉,广东的扣肉还有不少小流派,各有自己的巧思。

大塘扣肉,芋头也入了肉味。

摄影/419112728,图/汇图网

中山沙溪扣肉,在调味时会使用一种叫沙溪蒌叶当作土香料,香味独特;湛江的石角扣肉被称为石角第一扣,农民用薯苗喂养一年的本地猪来做,肉质紧实;广东韶关曲江的大塘扣肉,做法和芋头扣肉虽然没什么区别,但是在码放时,将芋头藏在肉中,让两种味道彻底融合。

广西人的扣肉和芋头很搭

荔浦市盛产芋头,在清代曾经作为首选贡品进贡皇家。

体型硕大的荔浦芋头。

图/图虫·创意

在传说中,清嘉庆年间,一位厨师创意性地把荔浦芋和猪肉搭配在一起,因为荔浦芋与肉的相遇,这道荔浦芋扣肉,也就成为了称霸桂北婚宴的一道名菜。

这道菜从视觉上非常好认,一片扣肉夹着一片芋头,两者厚度一致,色泽也一致,这种视觉的欺骗性手法,只有入口了才知道到底谁是谁。

广西名菜芋头扣肉,浓郁、软糯。

摄影/农夫山泉有点甜,图/图虫·创意

擅长吃粉的广西人,把对米粉中的酸味基因也延续到了扣肉上。

在广西玉林,流传着一首童谣:一二三,穿威衫;四五六,夹扣肉;七八九,饮烧酒。

在当地人心目中,过年的三大快乐之一就是吃扣肉。

用小火慢炸过的扣肉只算完成了入门,一定要炸到猪皮化,炸到有了荔枝纹才算合格。

广西玉林博白扣肉制作中,油炸后肉皮漂亮极了。

摄影/江海荣

玉林酸甜口的扣肉,调汁是重点。

酸梅和柠檬,是隐形的两大功臣:柠檬要用广西的土柠檬,和咸味酸梅搭配,再加入甘草粉、腐乳、冰花酸梅酱等。

没错,酸酸甜甜就是我——玉林扣肉了。

广西玉林博白扣肉。

摄影/江海荣

浙江人的扣肉是梅干菜味的

梅干菜真是一种神奇的食材。

到了绍兴,喜欢新鲜的绍兴人则独爱雪里蕻。

对于蔬菜的热情,绍兴人很早就做了测评,《越中便览》认为油菜性平,白菜质嫩。

还应该补上一句:雪里蕻独鲜。

这种鲜的基因延续到了梅干菜里,就变成了鲜甜。

梅干菜的外观,按浙江人的话说就是乌漆麻黑。

摄影/学文映像

对于梅干菜的应用,绍兴人发挥稳定:梅干菜包子、梅干菜馅饼,当然还有最经典的梅干菜扣肉(浙江人常叫干菜肉)。

在这道菜上,绍兴人加入了一种独特的食材,使鲜甜的梅干菜散发出了馥郁的香气——绍兴黄酒。

呈琥珀色的绍兴酒,复合了米和小麦的香物质,随着时间的久远,香气更为浓烈。

梅干菜、冰糖、黄酒,呈现出集合了咸味、鲜味、甜味和粮食的香气,为绍兴出品的梅干菜扣肉打上了鲜明的味觉标记。

浙江人往往不会叫梅干菜扣肉,往往直接简略为干菜肉,

肉块与红烧肉的大小差不多。

图/图虫·创意

凭借这种奇妙的口味,梅干菜扣肉风靡江南。

汪曾祺在《人间至味》中也说:绍兴人三天两头就要吃一次,鲁迅一辈子大概都离不开霉干菜。

《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在绍兴会馆请胡适吃饭庆祝,点的第一道菜就是梅干菜扣肉。

干菜肉与白米饭的黑白配。

摄影/学文映像

四川扣肉可甜可咸

作为中国吃猪第一省四川,扣肉更是五花八门,而甜烧白与咸烧白构成了一对扣肉姐妹花。

咸烧白,要的不是小火慢炖的悠闲,而是要憋着一股劲儿。

肉要八片、十片齐齐码上,像一封书一样摊开。

芽菜、豆豉、泡辣椒调味增添风味,然后一鼓作气地蒸,急火猛气地蒸。

带着微甜的咸鲜味,吃到口中好耙糯!

咸烧白,能吃下去两碗大米饭。

图/视觉中国

甜烧白的精髓在于糖的应用。

黄糖、老冰糖、白糖一起熬制的糖浆,会呈现天然的红色。

在做的时候,要时刻注意糖浆的状态,不然容易糊(fu)掉。

码肉的时候,豆沙夹入肉片,铺上一层裹了糖浆的滚圆糯米,蒸出来的烧白闪烁着梦幻般的金色,飘散着黄糖糯米香。

甜烧白,麻辣四川的小甜心。

图/视觉中国

烧白,是川渝乡下筵席的经典硬菜。

#p#分页标题#e#

清代川渝地区涌入大规模移民,这些新川人开垦荒地,集体劳作,逐渐养成了在田间地头支起桌凳的田席,后来演变为规模更大、菜品更全的坝坝宴。

坝坝宴成为了川渝人琢磨美食的试验场,厨子的烹饪水平在在筵席上受到了各方舌头的考验,而烧白就是历经了淬炼的菜品。

总之一句话,流水的筵席,铁打的烧白。

坝坝宴上的热闹场面。

图/视觉中国

四川还出了不少有名的风味腌菜,宜宾的芽菜、南充的冬菜,也被四川人常用来做扣肉。

云南大理有雕梅扣肉,用春天的青梅为原料,为扣肉增添了梅子的清香。

贵州都匀因为喜酸,当地有独山三酸,其中一酸盐酸菜,被用来和扣肉同蒸,产生了风味独特的盐酸扣肉。

湖北咸宁的宝塔肉,肉被层层堆成宝塔形状,这种菜在当地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其中还能吃到豆腐、苕粉、米花搓成的肉丸子。

形如其名,宝塔肉像一座塔,不知道从何下口。

摄影/caropne菊子,图/图虫·创意

北方扣肉,绝对的宴席硬菜

日子好了,很少有人会想起,扣肉是过去在大日子才有机会吃到的硬菜。

唢呐一响,全村开席,这道扣肉就是压轴菜。

北方的扣肉虽没有南方扣肉的花样多,但有着北方人的口味特色。

梅菜扣肉在北方各地也很常见,宴席大菜之一。

摄影/牛滚凼1,图/图虫·创意

承德万字扣肉来自宫里

承德的排面,都在千连福万字扣肉上了。

承德菜即继承了宫廷菜的华丽,也吸纳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奔放,总的一句话就是:既野又奢,扣肉就是这样一道宴会菜。

一块块的万字扣肉,很方便吃。

图/网络

万字作为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也被承德菜匠心独运地挪用在了肉上。

扣肉选取的是方肉,然后要用万字刀法,将方肉片成一条相连不断的长条。

这样煞费苦心片出来的一整条肉片,象征着绵长福寿,再将长条卷成原有的方肉形,这样还原的方块肉,就会浮现出一个万字图案。

万字扣肉很考验刀工。

图/网络

从宫廷菜到现在的做寿宴,万字扣肉依然是承德餐桌上的大菜,蕴藏着美好的期盼和祝愿。

天津赤土扣肉的身世和承德万字扣肉有相似之处,它的前身也同样来自清代宫廷菜。

清末,宫中的厨师流落他乡,也间歇带动了食谱的传播。

当然,北方的扣肉还有不少。

糟肉配馍,就是一个字,香!

图/视觉中国

腐乳扣肉在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常见,比如兰州糟肉。

相传兰州人吃糟肉起源于明朝,从江苏迁来的移民出于对酒酿的偏爱,创造性使用兰州酒酿蒸肉,后来演变为五猪肉与腐乳的搭配。

烧肉条子,软糯喷香。

摄影/lulu_style,图/汇图网

条子肉蒸碗是陕西的八大碗之一。

有人不喜肥肉,但条子肉进嘴,肥肉就会化成浓浓肉香味的汁水。

蒸肉之前,在碗里抹上甜面酱,倒入肉汤,出锅后配着馒头吃,是地道的陕西吃法。

无论南北,扣肉里都有家的味道

扣肉就是人们丰足的喜悦。

扣肉,无论南方北方,人们都爱它的香软。

摄影/跨界大叔,图/图虫·创意

#p#分页标题#e#

在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乡村社会,靠地谋生的人们,在辛勤的劳作下得到了猪肉、米、糖这些珍贵的食材,通过各地富有创造性的烹饪技艺,转换成一道香甜的扣肉。

在喜悦满满的筵席中,扣肉作为压轴大菜,像一颗生活的定心丸,为人们送上浓郁的味道,

扣肉也是情感的无声表达。

扣肉,无论东部西部,人们都爱它的鲜糯。

摄影/杨卷,图/汇图网

过年过节、婚丧嫁娶,在热气腾腾的厨房里,扣肉像一颗小行星一样,动员着人们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制造着美味的记忆。

在共同分享中,交换、赠送着自家浓厚的祝福,传递着人情味道。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有一句话:人吃什么就是什么。

扣肉以浓烈的肉香与丰盛多变的食材,让人记住了逝去的温情岁月。

大席菜中常有扣肉身影。

摄影/cici757,图/图虫·创意

我们终将会记得:在每一个洋溢着企盼和幸福的节日,是扣肉陪伴了我们。

文 | 詹亿梦

文字编辑 | 坚果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地图编辑 | 孙璐

文章首图 | 图虫·创意

封图 | 图虫·创意

中国最诡异的一首诗

古诗词界最惊悚的一首作品当属清朝文学家黄仲则的《点绛唇》,它如鬼故事一般,具有很强的"吓人"技巧性,在平和之中忽然骨寒毛竖,令人大惊失色。

"细草空林,丝丝冷雨挽风片。

"这首词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阴寒寂静的氛围:细草必然高,空林必然深邃,其中隐藏着什么呢?雨已经够冷了,而作者又将看不见的风具象化,足见风之凛冽——此情此景,已让人不寒而栗。

"瘦小孤魂,伴个人儿便。

"原来是一个孤魂野鬼,准备找个人寻个方便。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

"如果说上片营造了画面感,那么这一句作者开始将声音灌入读者脑海之中。

此"瘦小孤魂"假装一位孤单无助的女子,她一遍遍地喊着行人,企图行人过去帮助她或者发生一段孽缘,结果可想而知,行人若前往,必有去无回。

"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

"这一句描写了行人的所见所感,他朦胧之中,看见灯火忽明忽暗,恍惚一闪,一个笑面桃花的女子脸庞突现。

诗人简介黄仲则(1749~1783)清代诗人。

名景仁,字汉镛,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

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

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

七言诗极有特色。

亦能词。

著有《两当轩全集》。

中国最诡异的一天是什么时候?

在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温暖,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人们饮酒作乐,孩子们玩耍嬉戏。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巨响,一切戛然而止。

街道上散落着断壁残垣,残垣断壁。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中国古代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响范围之广,伤亡人数之多,现象之怪,都是古今少有的。

003010已经记录了这件事:天启第六年的五月,王巩工厂遭遇了一场灾难。

地下霹雳不断,火药自焚,空中烟尘弥漫,一天比一天黑,每隔四五里。

因为太震撼了,《明史五行志》,谭谦的《明实录》,太监刘若愚的《国榷》,纪的《明宫史》等等,都详细或略有记录。

这一事件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奇怪的现象,数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和科学家。

就是发生在明朝的"天启大爆炸"。

这次爆炸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叫诡异神秘?史书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天启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朱由校的称号。

1626年5月30日,北京一切如常。

城门内外,车水马龙,小贩在街上叫卖。

然而,就在这看似普通的情况背后,一场巨大的浩劫蓄势待发。

负责地安门守门的管家像往常一样在附近巡逻。

突然他听到门口传来一阵音乐声,时而低沉,时而尖锐,音调此起彼伏。

他很惊讶,因为地安门后面有个火神庙,里面没有其他人。

音乐是从哪里来的?内侍大吃一惊,连忙跑到火殿门口,打算进去看看。

就在他打开门的时候,没想到一个巨大的火球突然从太阳穴出现并腾空而起。

因为这个庙里供奉的是火神,在场的人都以为是火神的显灵,于是都跪下祈祷。

然而,这个火球带给他们的不是神灵和好运,而是地狱。

火球刚起飞,一声巨响,震耳欲聋。

有巨大的,像灵芝一样的乌云,像柱子一样在城南角升起。

顿时天昏地暗,到处都是灰尘和碎片,20多棵大树被拔地而起,上万间房屋顿时倾倒。

爆炸中心的人群瞬间被炸成粉末,空中的瓦砾、木块、人的肢体像雨点一样从天而降。

爆炸的冲击力将一只5000磅重的石狮炸出了城门。

当时,历史学家纪形容大爆炸的恐怖是"令人心碎和无法形容的"。

剧烈的爆炸,连皇宫里的清朝皇帝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朱由校那时正在吃早饭,也许他的脑子里还在想他今天应该做什么样的木工活。

就在这时,大厅突然震动起来,当所有人都还在疑惑的时候,对自己的生命感到绝望的朱由校立即意识到出事了,并向门口飞去。

侍候他的宫女和内侍哪里见过皇帝这样疾走?他们一时没反应过来,只有一个保镖跟上了他。

朱由校跑出清宫后不久,爆炸发生了。

到处都是飞溅的碎石和石块,巨大的落石砸死了他的贴身保镖。

幸运的是,朱由校很幸运,所以他逃到宫里躲在桌子底下。

作为一个皇帝,他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被他打死在身边的场景。

由于害怕,他躲在一张桌子下面发抖。

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他都不敢再出来。

而他的那些还没来得及跟上他脚步的宫女和内侍都死于爆炸。

就连他唯一的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的朱慈阳也没能活下来。

皇帝都吓到桌子底下,至今还是一个谜">朱由校这可还了得,一国之君竟然都被吓到了桌子底下,这回丢人可丢大了。

爆炸结束后,朱由校从桌子下爬出来,赶紧整理了衣冠,立刻叫来太监传下圣旨,一定要把爆炸发生的原因和情况搞清楚。

除此之外他还要做一件头等大事,朱由校认为这一定是上天降下了天罚给自己,所以他一定要立刻平息上天的怒火。

这位平时只知道研究木工活的皇帝,竟然也做起了模样,恭恭敬敬地走进太庙,开始认真祭拜起天地,检讨自己的过失。

为了向上天表达自己的忠诚,他还特意从自己的私库里拿出一万两白银用来赈灾。

向上天进行了好一阵跪拜忏悔的朱由校,直到祭拜完才相信上天已经原谅了自己,赶紧腾出手来召集群臣,询问刚才发生了什么。

而这些住在京城的大臣也被这场爆炸伤得不轻,有的被掉下来的房梁砸断了腿,有的被爆炸的冲击震晕了过去,还有的直接就在爆炸中一命呜呼了。

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关于京城受灾情况的奏折,就已经送到了皇帝的桌案上了。

这次灾难带来的人员伤亡,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爆炸发生的中心地带,瞬间被炸的粉身碎骨的人就数以万计。

其中来不及统计还有那些不知道姓名的人,更是不知有多少。

当时负责在皇宫外维修宫殿的工匠,就因为地面产生的动荡,2000名工匠都被震了下来跌成"肉袋"。

而对于此次事故的原因,大臣们集合了各处的见闻和证词,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和京城内的王恭厂有关。

王恭厂是朝廷用来制作火药的地方,也是当时的兵工厂。

那里平常储备着1000吨的火药,一旦爆炸确实威力惊人。

况且从爆炸程度上来看,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就是王恭厂附近。

因此,认定此次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是由于王恭厂的火药发生了爆炸而导致的。

但是这样的话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一直存放在那里的火药怎么会突然发生爆炸呢?然而针对这个问题,明朝政fu却没有一个合理的论断。

毕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爆炸的时间还处于初夏时节,天气并不炎热,自燃的可能性极小。

再者,王恭厂附近守卫一向森严,即便当时各地爆发起义,有乱军想潜入进去,点燃火药,这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况且在王恭厂附近并没有发现乱军的尸体,因此,故意纵火引燃炸药的论断也被推翻了。

最终大臣们认为,这也许就是上天所降下的天罚。

之所以这样认为,还因为在这场爆炸中有着许多神秘诡异的事情发生。

比如《酌中志》一书中就曾记载此次爆炸,虽然房屋瓦舍尽皆损毁,但是周围树木竟然没有被焚烧一寸。

不仅如此,更为诡异的是,在这场爆炸中,所有遇难者以及受伤的人员,他们身上的衣物都消失不见了,这一点令所有人都大惑不解,就算发生爆炸,哪有衣服都不见的道理?据《明宫史》一书记载,当时倒在地上的死者和伤者全都赤身裸体,有很多在爆炸中受伤较轻的人,在爆炸后从地上爬起,身上也是赤裸着的。

大街上的民众纷纷拿起周围能遮盖身体的东西,慌忙逃跑。

其中还记载了在爆炸发生时,街上正好有一顶轿子经过。

爆炸发生后,轿子周围的轿夫和丫鬟都消失不见了,在之后也没有寻找到他们的踪迹。

就连轿子都被爆炸震坏,奇怪的是轿中的女子却没有受伤,但是离奇的是她身上的衣物都不见了。

除此之外,类似的奏报也在纷至沓来,这绝不仅仅是个例。

甚至还有人称,在西山的树梢上挂满了大片的衣物。

甚至有些首饰、银两都飘到了离京城数里的地方。

更离奇的是,竟然还有人称在数里外,发现了遇难者的遗骸。

这些事件也都写在了奏折中,向皇帝进行过汇报。

面对这些离奇的事件,明朝朝堂上下一片慌乱,百姓也是人心惶惶。

巨大爆炸造成了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受伤或惨死,这已经不能简单用王恭厂火药失守导致火药爆炸来搪塞了,皇帝必须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于是在朝堂上越来越多的清流向皇上上奏,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天罚,是因为朝中有乱臣贼子,他们蒙蔽了皇上。

这些贼子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上天实在看不过去,所以降下天罚,来警醒世人。

只有皇帝反躬自省,惩治奸党,上天才不会继续发怒,大明王朝才能长治久安。

面对言官言之凿凿的论断,天启皇帝也只得下了罪己诏,那么这场神秘的大爆炸真的是上天的惩罚吗?当然不是,所谓上天的惩罚,只是言官们的说辞。

要知道,虽然在明代的史书中,《明熹宗实录》和《天变邸抄》两本书中都详细地描述了大爆炸时发生的情景,以及所发生的种种神秘莫测的事件,但它们的编撰仍旧逃不出东林党的把控。

在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出现了东林党和宦官两大政治集团,这两大集团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必欲将对方除之而后快。

但是在天启年间,终究还是宦官更胜一筹,他们哄的天启皇帝不问朝政,只是醉心于自己喜爱的木匠工艺,朝政大多把持在宦官的手里。

而身为言官的东林党自然不愿意,让宦官骑在自己的头上,所以就尽一切机会劝谏皇帝,希望皇帝能将这些宦官斩草除根。

所以此次"天启大爆炸",极有可能是东林党人在后续向皇上奏报时,乃至在两本史书编撰中,肆意夸大了爆炸的影响和规模。

目的就是用骇人听闻的事件让皇上意识到,朝廷上阉党横行,已经惹得天怒人怨,倘若再不悔改,必将降下更大惩罚的现象。

因为就在爆炸发生前不久,东林党人就被宦官狠狠清算了一次。

其中,大臣杨涟就举报了魏忠贤贪赃枉法,结党营私。

可惜在魏忠贤的蛊惑下,皇帝并没有相信。

魏忠贤将杨涟关入大牢,随后用铁钉刺穿头颅的方式,残忍地将其杀害。

这引起了东林党人极大的愤懑,但面对势力日益庞大,且皇上越加倚重的阉党,东林党人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而这次大爆炸事件正好给了东林党人们出气的理由,他们纷纷上书,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阉党。

而作为政治漩涡中心的魏忠贤当然不会任由阉党任意对其进行指责,有一次在朝堂上,一位钦天监官员向皇帝进言,此番异象是由于宫中有大奸之人时,魏忠贤就直接下令将这位官员杖毙。

虽然当时的明王朝已经对大爆炸事件下了定论,是因为王恭厂火药意外爆炸,所以才导致民众大规模伤亡。

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

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我们直到今天也无法了解大爆炸具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但是综合各类史书,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情况来看,我们还是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试图揭开历史的真相。

目前来讲,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地震,所以导致房屋毁塌。

但是地震并不会产生剧烈的爆炸,更不会让人炸成碎块。

根据史书中描述的场景,在大爆炸发生前曾有一个火球腾空而起,并且在这之前还有音乐从火神庙中传出,这种种的现象比较符合地下天然气泄漏的情况。

当然天然气不会凭空泄露,所以有可能当时在北京附近发生了一场地震,但由于比较微小,所以并没有被人察觉。

可是这场地震却导致了地下天然气的泄漏,而且天然气泄漏时,确实会发出类似哨声的声音,如果当时负责守卫的内侍,把它理解为音乐也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天然气爆炸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且爆炸中心位于布满火药的王恭厂,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爆炸规模急剧扩大,甚至会产生较强的冲击力,在这样的冲击力下,人体被撕裂,甚至衣物被撕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从现代地理学角度分析,北京的地下存在着天然气的可能性极大,只是可惜这种说法是否是事情的真相,我们至今也无法论证。

况且对于当时风雨飘扬的大明王朝来讲,东林党无论如何与宦官斗争,都无法改变明朝即将走向衰亡的事实。

就在这场爆炸发生一年以后,天启皇帝也因为意外而驾崩了,他唯一的皇子在一年前的大爆炸中也不幸夭折。

作为皇帝弟弟的朱由检,就担起了这支离破碎的大明王朝。

他也成为了大明最悲剧的皇帝——崇祯皇帝。

而随着崇祯皇帝的上台。

把持明朝朝政数十年的阉党,也走向了覆灭,可是大明的衰败并没有由此停止。

当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时,整个大明王朝也如同18年前那场巨大的爆炸一样,轰然倒塌,瞬间消亡。

加入收藏
               

中国这么大?哪里的扣肉最香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