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东坡肉:火候足时他自美『明月几时有』115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7-19 点击数:
简介: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524期 】 我对东坡肉是有些特殊的感情的。

四年前,我和张先生大学毕业,新租的房子里,开火的第一顿饭,就是红烧肉。

其实那时候我是不相信张先生的厨艺的,毕竟吃了九年的食堂,我俩的厨房经验,都只停留在过年回家时偶尔帮忙打打下手,并没有自己做过一道完整的菜。

不过,如今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从网上学不到的了,何

【菜科解读】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1524期 】

我对东坡肉是有些特殊的感情的。

四年前,我和张先生大学毕业,新租的房子里,开火的第一顿饭,就是红烧肉。

其实那时候我是不相信张先生的厨艺的,毕竟吃了九年的食堂,我俩的厨房经验,都只停留在过年回家时偶尔帮忙打打下手,并没有自己做过一道完整的菜。

不过,如今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从网上学不到的了,何况是做饭这种人人都需要的基本技能。

那天上午,我俩在超市里从前很少光顾的生鲜食品区驻足许久,张先生那副明明五谷不分却硬着头皮充作行家里手的样子,至今想起来仍然觉得好笑。

好在,毕业季的这段时间,卖肉的阿姨已经见多了他这样的烹饪新手,不仅没有揭穿他,还耐着性子给他讲解了猪肉不同部位的烹饪方法:腿肉适合炖,里脊适合炒,五花肉嘛,自然是最适合红烧,或者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做成东坡肉。

既然是第一次做饭,成菜够不够得上发朋友圈的资格,当然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

于是张先生当即决定,就做这道东坡肉了,至少它在知名度上已经具备了艳冠朋友圈的实力,至于味道嘛,反正也只有自己知道。

五花肉到手,打开视频网站搜索东坡肉,对着教程买了几根大葱,几块生姜,又在调料区一通采购,把花椒大料茴香桂皮什么的全都备齐了。

我笑骂道,买这么多调料,万一做不好,岂不是连个借口都找不到了?张先生不服气,表示自己绝对不会翻车,不过他反复看那条视频的样子分明已经出卖了他,我知道这顿午饭究竟能做成什么样子,现在还完全是个未知数。

自己开火后才发现,有些菜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见功力,而有些菜刚好相反,看起来很难,但只要有点耐心,就很容易及格。

东坡肉属于后者。

毕竟,作为苏东坡在失意时期的发明,东坡肉本就是一道不那么需要精致的草根菜肴。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被贬黄州,开始了他最为穷困潦倒,却也让他迎来了蜕变的一段日子。

他在黄州东坡荒地上躬耕,并且筑起了一间草房,名日东坡雪堂。

在这间草堂里,他除了与友人赋诗下棋之外,还研究起了烹饪技术,自创各式菜肴。

如今说来风雅,但在当时,其实实属无奈之举:家中物资匮乏又无人侍奉,也就顾不得什么君子远庖厨了,只能亲自下厨,操持自己的一粥一饭。

好在,苏轼作为资深吃货,对此倒也是乐此不疲。

苏轼向喜食猪肉,一来猪肉好吃,二来也便宜,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就是他的经典论断。

有一次家来客,他烹制猪肉飨客,锅中着水放入肉和调料后,以微火中慢慢煨着,便与客人下起棋来。

两人对奕,兴致甚浓,直至局终,苏轼才恍然想起锅中之肉。

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急忙进厨房,顿觉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只见猪肉色泽红润,汁浓味醇,品其便醇香可口,糯而不赋。

此后,他便常做此菜,还将烹制这道菜的经验进行总结,写了一首《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诗写得着实是与猪肉一样接地气,却道出了制作东坡肉的要义:一定要慢著火,少著水,炖煮足够的时间,待到汤质稠浓,味道也自然醇厚强烈了。

不过,苏东坡的这个最原始的东坡肉版本,或许并不太对现代人的口味。

清代大臣梁章钜所著《浪迹续谈》中有东坡肉条:今食品中有‘东坡肉’之名,盖谓烂煮肉也,随所在厨子能为之,或谓不应如此侮东坡,余谓此坡公自取之也。

他认为东坡肉这道菜虽然名气很大,但白煮加盐的做法太过简单粗暴,各地厨子都能做却都做不好吃,简直是对苏东坡的侮辱。

所以,张先生学到的做法,与当年东坡的版本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步骤,是文火慢炖。

锅中倒油,微微起烟后放入冰糖炒出糖色,然后放入切成大块的五花肉,翻炒上色,逼出多余油脂。

丢几颗八角桂皮姜片继续翻炒,炒出香味后加入盐、白糖、酱油、黄酒和一根小葱结,加水没过肉块,转小火慢慢炖煮,待汤汁收至浓稠即可出锅。

用焯过水的青菜稍加摆盘,不仅轻松完成称霸朋友圈的任务,更是让我俩吃掉了半锅大米饭。

从此,张先生对自己的厨艺信心大增,步东坡后尘开启了一条吃货之路。

彼时的张先生,就像是掉进了兔子洞的爱丽丝,在烹饪的世界里东奔西走,目不暇接。

所以那段时间,他会抓住每一次下厨的机会开发新菜品,至于做过一次的菜嘛,已经学会了的,也没有必要再出现在餐桌上了。

所以,再次吃到东坡肉,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我与张先生新婚燕尔,趁着婚嫁去了趟南京处理一些事情。

在秦淮河边上一家颇具民国风情的饭馆里,我点了一例东坡肉。

端上来的是一只精致的白瓷餐盘,一块大约5厘米见方的五花肉,淋着红润润的汤汁,旁边点缀着几颗青豆。

#p#分页标题#e#

张先生嗤之以鼻:这么简单的菜,为什么要来饭馆吃?但五花肉切开,一口下肚,我们才突然发现,原来东坡肉与东坡肉之间的差距,竟然可以这么大。

这块东坡肉,五花三层,油润透亮,色如玛瑙,入口软而不烂,油脂肥而不腻,瘦肉香而不柴,恰到好处的甜味与猪肉的香气萦绕舌尖,久久挥之不去。

与之相比,张先生当年烹饪的那盘东坡肉,确实只能用业余二字来形容。

沉默良久,张先生终于开口,满脸不甘地勉强承认,这块东坡肉确实比他做得好。

原来烹饪这件事的玄妙之处就在于,只掌握方法虽然也能做出及格线之上的菜品,但要做到极致,还是需要对食材的充分了解,对各种调料的敏锐把握,和对火候的精确控制。

浅尝辄止终归是简单,但若想做到极致,需要的还是时间的打磨。

从此,东坡肉又回归了我家的餐桌,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好吃。

张先生再也不会在肉摊前露怯了,他甚至可以从容地在众人的注视下买走一大块一刀切的土猪肉,回家后细细分割开:这块适合炖肉,这块适合红烧,而这块,是做东坡肉的上好材料。

原来啊,生活和炖五花肉一样,急不得,总得要小火慢炖上足够多的时辰,才够滋味呀。

中国最诡异的一首诗

古诗词界最惊悚的一首作品当属清朝文学家黄仲则的《点绛唇》,它如鬼故事一般,具有很强的"吓人"技巧性,在平和之中忽然骨寒毛竖,令人大惊失色。

"细草空林,丝丝冷雨挽风片。

"这首词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阴寒寂静的氛围:细草必然高,空林必然深邃,其中隐藏着什么呢?雨已经够冷了,而作者又将看不见的风具象化,足见风之凛冽——此情此景,已让人不寒而栗。

"瘦小孤魂,伴个人儿便。

"原来是一个孤魂野鬼,准备找个人寻个方便。

"寂寞泉台,今夜呼君遍。

"如果说上片营造了画面感,那么这一句作者开始将声音灌入读者脑海之中。

此"瘦小孤魂"假装一位孤单无助的女子,她一遍遍地喊着行人,企图行人过去帮助她或者发生一段孽缘,结果可想而知,行人若前往,必有去无回。

"朦胧见,鬼灯一线,露出桃花面。

"这一句描写了行人的所见所感,他朦胧之中,看见灯火忽明忽暗,恍惚一闪,一个笑面桃花的女子脸庞突现。

诗人简介黄仲则(1749~1783)清代诗人。

名景仁,字汉镛,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

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

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

七言诗极有特色。

亦能词。

著有《两当轩全集》。

中国最诡异的一天是什么时候?

在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温暖,街上的人群熙熙攘攘,人们饮酒作乐,孩子们玩耍嬉戏。

就在这时,随着一声巨响,一切戛然而止。

街道上散落着断壁残垣,残垣断壁。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中国古代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响范围之广,伤亡人数之多,现象之怪,都是古今少有的。

003010已经记录了这件事:天启第六年的五月,王巩工厂遭遇了一场灾难。

地下霹雳不断,火药自焚,空中烟尘弥漫,一天比一天黑,每隔四五里。

因为太震撼了,《明史五行志》,谭谦的《明实录》,太监刘若愚的《国榷》,纪的《明宫史》等等,都详细或略有记录。

这一事件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奇怪的现象,数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历史学家和科学家。

就是发生在明朝的"天启大爆炸"。

这次爆炸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叫诡异神秘?史书是如何描述这一点的?天启是明朝第一个皇帝朱由校的称号。

1626年5月30日,北京一切如常。

城门内外,车水马龙,小贩在街上叫卖。

然而,就在这看似普通的情况背后,一场巨大的浩劫蓄势待发。

负责地安门守门的管家像往常一样在附近巡逻。

突然他听到门口传来一阵音乐声,时而低沉,时而尖锐,音调此起彼伏。

他很惊讶,因为地安门后面有个火神庙,里面没有其他人。

音乐是从哪里来的?内侍大吃一惊,连忙跑到火殿门口,打算进去看看。

就在他打开门的时候,没想到一个巨大的火球突然从太阳穴出现并腾空而起。

因为这个庙里供奉的是火神,在场的人都以为是火神的显灵,于是都跪下祈祷。

然而,这个火球带给他们的不是神灵和好运,而是地狱。

火球刚起飞,一声巨响,震耳欲聋。

有巨大的,像灵芝一样的乌云,像柱子一样在城南角升起。

顿时天昏地暗,到处都是灰尘和碎片,20多棵大树被拔地而起,上万间房屋顿时倾倒。

爆炸中心的人群瞬间被炸成粉末,空中的瓦砾、木块、人的肢体像雨点一样从天而降。

爆炸的冲击力将一只5000磅重的石狮炸出了城门。

当时,历史学家纪形容大爆炸的恐怖是"令人心碎和无法形容的"。

剧烈的爆炸,连皇宫里的清朝皇帝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朱由校那时正在吃早饭,也许他的脑子里还在想他今天应该做什么样的木工活。

就在这时,大厅突然震动起来,当所有人都还在疑惑的时候,对自己的生命感到绝望的朱由校立即意识到出事了,并向门口飞去。

侍候他的宫女和内侍哪里见过皇帝这样疾走?他们一时没反应过来,只有一个保镖跟上了他。

朱由校跑出清宫后不久,爆炸发生了。

到处都是飞溅的碎石和石块,巨大的落石砸死了他的贴身保镖。

幸运的是,朱由校很幸运,所以他逃到宫里躲在桌子底下。

作为一个皇帝,他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被他打死在身边的场景。

由于害怕,他躲在一张桌子下面发抖。

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他都不敢再出来。

而他的那些还没来得及跟上他脚步的宫女和内侍都死于爆炸。

就连他唯一的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的朱慈阳也没能活下来。

皇帝都吓到桌子底下,至今还是一个谜">朱由校这可还了得,一国之君竟然都被吓到了桌子底下,这回丢人可丢大了。

爆炸结束后,朱由校从桌子下爬出来,赶紧整理了衣冠,立刻叫来太监传下圣旨,一定要把爆炸发生的原因和情况搞清楚。

除此之外他还要做一件头等大事,朱由校认为这一定是上天降下了天罚给自己,所以他一定要立刻平息上天的怒火。

这位平时只知道研究木工活的皇帝,竟然也做起了模样,恭恭敬敬地走进太庙,开始认真祭拜起天地,检讨自己的过失。

为了向上天表达自己的忠诚,他还特意从自己的私库里拿出一万两白银用来赈灾。

向上天进行了好一阵跪拜忏悔的朱由校,直到祭拜完才相信上天已经原谅了自己,赶紧腾出手来召集群臣,询问刚才发生了什么。

而这些住在京城的大臣也被这场爆炸伤得不轻,有的被掉下来的房梁砸断了腿,有的被爆炸的冲击震晕了过去,还有的直接就在爆炸中一命呜呼了。

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关于京城受灾情况的奏折,就已经送到了皇帝的桌案上了。

这次灾难带来的人员伤亡,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爆炸发生的中心地带,瞬间被炸的粉身碎骨的人就数以万计。

其中来不及统计还有那些不知道姓名的人,更是不知有多少。

当时负责在皇宫外维修宫殿的工匠,就因为地面产生的动荡,2000名工匠都被震了下来跌成"肉袋"。

而对于此次事故的原因,大臣们集合了各处的见闻和证词,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和京城内的王恭厂有关。

王恭厂是朝廷用来制作火药的地方,也是当时的兵工厂。

那里平常储备着1000吨的火药,一旦爆炸确实威力惊人。

况且从爆炸程度上来看,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就是王恭厂附近。

因此,认定此次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应该是由于王恭厂的火药发生了爆炸而导致的。

但是这样的话又有了一个新的问题,一直存放在那里的火药怎么会突然发生爆炸呢?然而针对这个问题,明朝政fu却没有一个合理的论断。

毕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爆炸的时间还处于初夏时节,天气并不炎热,自燃的可能性极小。

再者,王恭厂附近守卫一向森严,即便当时各地爆发起义,有乱军想潜入进去,点燃火药,这也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况且在王恭厂附近并没有发现乱军的尸体,因此,故意纵火引燃炸药的论断也被推翻了。

最终大臣们认为,这也许就是上天所降下的天罚。

之所以这样认为,还因为在这场爆炸中有着许多神秘诡异的事情发生。

比如《酌中志》一书中就曾记载此次爆炸,虽然房屋瓦舍尽皆损毁,但是周围树木竟然没有被焚烧一寸。

不仅如此,更为诡异的是,在这场爆炸中,所有遇难者以及受伤的人员,他们身上的衣物都消失不见了,这一点令所有人都大惑不解,就算发生爆炸,哪有衣服都不见的道理?据《明宫史》一书记载,当时倒在地上的死者和伤者全都赤身裸体,有很多在爆炸中受伤较轻的人,在爆炸后从地上爬起,身上也是赤裸着的。

大街上的民众纷纷拿起周围能遮盖身体的东西,慌忙逃跑。

其中还记载了在爆炸发生时,街上正好有一顶轿子经过。

爆炸发生后,轿子周围的轿夫和丫鬟都消失不见了,在之后也没有寻找到他们的踪迹。

就连轿子都被爆炸震坏,奇怪的是轿中的女子却没有受伤,但是离奇的是她身上的衣物都不见了。

除此之外,类似的奏报也在纷至沓来,这绝不仅仅是个例。

甚至还有人称,在西山的树梢上挂满了大片的衣物。

甚至有些首饰、银两都飘到了离京城数里的地方。

更离奇的是,竟然还有人称在数里外,发现了遇难者的遗骸。

这些事件也都写在了奏折中,向皇帝进行过汇报。

面对这些离奇的事件,明朝朝堂上下一片慌乱,百姓也是人心惶惶。

巨大爆炸造成了数以万计的平民百姓受伤或惨死,这已经不能简单用王恭厂火药失守导致火药爆炸来搪塞了,皇帝必须给所有人一个交代。

于是在朝堂上越来越多的清流向皇上上奏,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天罚,是因为朝中有乱臣贼子,他们蒙蔽了皇上。

这些贼子贪污腐败,结党营私,上天实在看不过去,所以降下天罚,来警醒世人。

只有皇帝反躬自省,惩治奸党,上天才不会继续发怒,大明王朝才能长治久安。

面对言官言之凿凿的论断,天启皇帝也只得下了罪己诏,那么这场神秘的大爆炸真的是上天的惩罚吗?当然不是,所谓上天的惩罚,只是言官们的说辞。

要知道,虽然在明代的史书中,《明熹宗实录》和《天变邸抄》两本书中都详细地描述了大爆炸时发生的情景,以及所发生的种种神秘莫测的事件,但它们的编撰仍旧逃不出东林党的把控。

在明朝末年,朝廷内部出现了东林党和宦官两大政治集团,这两大集团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必欲将对方除之而后快。

但是在天启年间,终究还是宦官更胜一筹,他们哄的天启皇帝不问朝政,只是醉心于自己喜爱的木匠工艺,朝政大多把持在宦官的手里。

而身为言官的东林党自然不愿意,让宦官骑在自己的头上,所以就尽一切机会劝谏皇帝,希望皇帝能将这些宦官斩草除根。

所以此次"天启大爆炸",极有可能是东林党人在后续向皇上奏报时,乃至在两本史书编撰中,肆意夸大了爆炸的影响和规模。

目的就是用骇人听闻的事件让皇上意识到,朝廷上阉党横行,已经惹得天怒人怨,倘若再不悔改,必将降下更大惩罚的现象。

因为就在爆炸发生前不久,东林党人就被宦官狠狠清算了一次。

其中,大臣杨涟就举报了魏忠贤贪赃枉法,结党营私。

可惜在魏忠贤的蛊惑下,皇帝并没有相信。

魏忠贤将杨涟关入大牢,随后用铁钉刺穿头颅的方式,残忍地将其杀害。

这引起了东林党人极大的愤懑,但面对势力日益庞大,且皇上越加倚重的阉党,东林党人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

而这次大爆炸事件正好给了东林党人们出气的理由,他们纷纷上书,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阉党。

而作为政治漩涡中心的魏忠贤当然不会任由阉党任意对其进行指责,有一次在朝堂上,一位钦天监官员向皇帝进言,此番异象是由于宫中有大奸之人时,魏忠贤就直接下令将这位官员杖毙。

虽然当时的明王朝已经对大爆炸事件下了定论,是因为王恭厂火药意外爆炸,所以才导致民众大规模伤亡。

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能让人信服。

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我们直到今天也无法了解大爆炸具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但是综合各类史书,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情况来看,我们还是能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试图揭开历史的真相。

目前来讲,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地震,所以导致房屋毁塌。

但是地震并不会产生剧烈的爆炸,更不会让人炸成碎块。

根据史书中描述的场景,在大爆炸发生前曾有一个火球腾空而起,并且在这之前还有音乐从火神庙中传出,这种种的现象比较符合地下天然气泄漏的情况。

当然天然气不会凭空泄露,所以有可能当时在北京附近发生了一场地震,但由于比较微小,所以并没有被人察觉。

可是这场地震却导致了地下天然气的泄漏,而且天然气泄漏时,确实会发出类似哨声的声音,如果当时负责守卫的内侍,把它理解为音乐也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天然气爆炸具有很强的破坏能力,且爆炸中心位于布满火药的王恭厂,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下,爆炸规模急剧扩大,甚至会产生较强的冲击力,在这样的冲击力下,人体被撕裂,甚至衣物被撕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从现代地理学角度分析,北京的地下存在着天然气的可能性极大,只是可惜这种说法是否是事情的真相,我们至今也无法论证。

况且对于当时风雨飘扬的大明王朝来讲,东林党无论如何与宦官斗争,都无法改变明朝即将走向衰亡的事实。

就在这场爆炸发生一年以后,天启皇帝也因为意外而驾崩了,他唯一的皇子在一年前的大爆炸中也不幸夭折。

作为皇帝弟弟的朱由检,就担起了这支离破碎的大明王朝。

他也成为了大明最悲剧的皇帝——崇祯皇帝。

而随着崇祯皇帝的上台。

把持明朝朝政数十年的阉党,也走向了覆灭,可是大明的衰败并没有由此停止。

当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时,整个大明王朝也如同18年前那场巨大的爆炸一样,轰然倒塌,瞬间消亡。

加入收藏
               

寻味中国东坡肉:火候足时他自美『明月几时有』115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