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房建成星

【菜科解读】
近日,经何梁何利基金会推荐、中国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2795号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房建成星。
据悉,该小行星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望远镜于2007年10月9日首次探测发现的,后续得到了美国莱蒙山天文台 Mount Lemmon Infrared Observatory、卡特林那熏天系统 Catapna Sky Survey、美国林肯实验室 MIT Lincoln Laboratory、美国斯特沃德天文台 Steward Observatory等全球权威天文观测机构的多次证实及确认,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9年4月给予该小行星212795的国际永久编号。
上周,由何梁何利基金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主办的房建成星命名仪式暨北航大讲堂在北航如心会议中心大报告厅举行。
命名仪式上,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致辞并宣读房建成星国际命名公报;紫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副主任、近地天体望远镜团组首席科学家赵海斌研究员介绍房建成星发现经过和运行轨道并赠送房建成星运行光盘;紫台台长杨戟研究员颁发房建成星命名证书。
据国家宇航局公开信息介绍,新命名的房建成星绕日运行轨道的偏心率为0.125度,轨道倾角为4.859度,轨道半长径为2.23个天文单位。
距太阳平均距离为3.35亿公里,绕太阳一周需要3.33年。
房建成,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惯性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中英空间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中方理事长。
房建成1965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1983年获山东工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
1997年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历任宇航学院副院长、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和院长等职务,2015年12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房建成教授长期从事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和惯性导航技术领域研究,主持国家 国防重大和重点项目20余项,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
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均排名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排名1。
带领的科研团队于2008 年获批新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于2011年获批先进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并获得两次连续资助。
人民网发表评论性文章称赞房建成教授道,房建成教授志存高远、心系祖国,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祖国国防、经济建设;他坚持不懈,打破国际封锁为我国研制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他言传身教,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带出一支敢打敢拼、创新型的研究团队。
他勇于创新,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他谦和质朴,吃苦耐劳,始终以永不停转的陀螺精神实践着对党、对科学事业的坚持、对人生的崇高追求!
发现暗物质新方法:观察与太阳碰撞时产生的冲击波
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有趣的新方法来发现它:寻找暗物质“小行星”与太阳碰撞时产生的冲击波。
由于不反射、不吸收、不发射光线,因此暗物质很难被观察到。
但是科学家们非常肯定它的存在,因为它确实通过其很大的引力影响与光和常规物质相互作用。
这影响了太阳和其他天文物体的运动,并由此计算出宇宙中的暗物质应该比常规物质多五倍。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 SLAC 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巴黎萨克雷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探测宇宙中的暗物质。
该团队说,当暗物质穿过太阳时,它将产生独特的信号,可以被望远镜接收到。
探测暗物质的部分挑战是它的许多特性仍然未知,包括组成它的粒子的质量。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小组专注于质量相当于一颗小行星的团块。
该研究的作者 Kevin Zhou 在接受 Phys.org 采访时说:“大多数实验都在寻找由独立粒子组成的暗物质,每个粒子的重量与原子核差不多,或者质量与行星或太阳差不多的团块。
我们对小行星大小的暗物质的中间情况感兴趣,这被认为是很难通过实验来测试的,因为暗小行星太罕见了,不会影响地球,但是太小了,在宇宙中看不到”。
如果它们存在,,这些暗物质小行星预计会偶尔穿过天体,而这可能是它们最后暴露自己的方式。
该团队说,当暗物质小行星以超音速急速穿过一颗太阳时,它将产生冲击波。
当这些波到达太阳的表面时,它将产生一个短暂的光学、紫外线和X射线的信号,可以被望远镜探测到。
早期太阳系的原行星盘中有一个明显的缺口?是支配行星形成过程的一个标志
它没有被行星所包围,而是被包裹在一个旋转的气体和尘埃盘中。
这个盘被称为原行星盘,它是行星最终形成的地方。
在早期太阳系的原行星盘中,在火星和木星现在所在的位置与现代小行星带所在的位置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缺口。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缺口,这是一个谜,但天文学家认为这是支配行星形成的过程的一个标志。
一组科学家已经发表了一篇论文,概述了这一古老缺口的发现。
研究主要作者是Cauê Borlina,他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EAPS)的行星科学博士生。
这篇论文已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由于像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这样的设施,天文学家越来越善于观察类似于太阳系年轻版本的恒星系统,这些恒星系统仍有原行星盘,仍在形成行星。
它们往往有明显的空隙和环,是行星形成的证据。
但是这一切究竟是如何进行的,仍然是一个谜。
“在过去的十年中,观察结果表明,空洞、间隙和环在其他年轻恒星周围的盘中很常见,”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EAPS)的行星科学教授 Benjamin Weiss说。
“这些是气体和尘埃转变为年轻恒星和行星的物理过程的重要但不为人知的特征。
”而我们自己的太阳系原行星盘在大约45亿年前出现缺口的证据来自对陨石的研究。
太阳系的磁场对陨石的结构产生了影响。
古地磁塑造了原行星盘中被称为球粒的微小岩石。
球粒是熔化或部分熔化的圆石片,成为一种叫做球粒陨石的陨石的增生。
而球粒陨石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一些岩石。
随着球粒的冷却,它们保留了当时的磁场记录。
这些磁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原行星盘的演变而变化。
根据当时磁场的性质,球粒中电子的方向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所有球粒陨石的球粒都讲述了一个故事。
在这项研究中,该小组分析了在南极洲发现的两块碳质陨石的球粒。
他们使用了一种叫做超导量子干涉装置(SQUID)的设备。
SQUID是一种用于地质样品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磁强计。
研究小组使用SQUID来确定陨石中每个球粒的古代原始磁场。
这项研究也是基于一种叫做同位素二分法的现象。
有两个独立的陨石“家族”落到地球上,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科学家们得出结论,这两个“家族”一定是在早期太阳系的不同时间和地点形成的。
这两种类型被称为碳质(CC)和非碳质(NC)。
CC陨石可能含有来自外太阳系的物质,而NC陨石可能含有来自内太阳系的物质。
有些陨石同时含有两种同位素指纹,但这是非常罕见的。
该小组研究的两块陨石都是来自外太阳系的CC型陨石。
当他们对它们进行分析时,他们发现球粒显示出比他们之前分析的NC陨石更强的磁场。
这与天文学家认为在年轻太阳系中发生的情况相反。
随着一个年轻系统的演变,科学家们预计磁场会随着与太阳的距离衰减。
磁性强度可以用被称为微特斯拉的单位来测量,CC球粒显示的磁场约为100微特斯拉,而NC球粒显示的强度只有50微特斯拉。
作为比较,今天地球的磁场约为50微特斯拉。
磁场表明太阳系是如何吸纳物质的。
磁场越强大,它能吸纳的物质就越多。
在CC陨石的球粒中明显的强磁场表明,太阳系外部比内部区域吸纳更多的物质,这一点从行星的大小可以看出。
这篇论文的作者总结说,这是一个大缺口的证据,它以某种方式阻止了物质流入内太阳系。
"缺口在原行星系统中很常见,我们现在表明,我们在自己的太阳系中有一个缺口,"Borlina说。
"这给出了我们在陨石中看到的这种奇怪的二分法的答案,并提供了差距影响行星组成的证据。
"这一切结合起来成为早期太阳系中一个巨大的、无法解释的缺口的有力证据。
木星是迄今为止质量最大的行星,所以它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可以开始了解这一切是如何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发生的。
随着木星的成长,其强大的引力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它可能将气体和尘埃从太阳系内部扫向外围,在它和火星之间的演化盘中留下了一个缺口。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来自于圆盘本身。
早期的圆盘是由其自身强大的磁场形成的。
当这些磁场相互作用时,它们会产生强大的风,可以使物质移位并形成一个缺口。
木星的引力和原行星的磁场可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个缺口。
但是,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缺口,这只是一个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它发挥了什么作用?自从40多亿年前形成以来,它是如何帮助塑造万物的?根据这篇论文,缺口本身可能起到了不可逾越的屏障作用,使来自两侧的物质无法相互作用。
缝隙内部是陆地行星,缝隙外部是气态世界。
“穿越这个缺口是相当困难的,一颗行星需要大量的外部扭矩和动量,”主要作者Cauê Borlina在一份新闻稿中说。
“因此,这提供了证据,表明我们的行星的形成被限制在早期太阳系的特定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