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明明比一些恒星还要大,它没能成为恒星?

人类通过对木星的研究,为木星起了很多个名字:地球卫士、太阳系杀手等等,此外,也有一些人对木星感到不解,因为明明木星要比一些恒星还要大,为何木星却并没有变成恒星呢? 银河系已知最小恒星 在距离我们600光年之外的地方,存在着一颗银河系中最小的恒星——EBLM J0555-57Ab。
它的半
【菜科解读】
提到太阳系中的庞然大物,除了主星太阳之外,木星一定榜上有名。
人类通过对木星的研究,为木星起了很多个名字:地球卫士、太阳系杀手等等,此外,也有一些人对木星感到不解,因为明明木星要比一些恒星还要大,为何木星却并没有变成恒星呢?
银河系已知最小恒星
在距离我们600光年之外的地方,存在着一颗银河系中最小的恒星——EBLM J0555-57Ab。
它的半径仅有木星的84%,这让剑桥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在第一次发现它的时候,曾经一度以为自己测算出错了。
不过,虽然大小赶不上木星,但是EBLM J0555-57Ab大的质量却是木星的85倍,这就导致它小小的体格拥有巨大的能量,如果人类生活在EBLM J0555-57Ab之上,那么,人类感受到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300倍左右,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相应的,它庞大的质量和引力,也让它虽然大小赶不上木星,却可以变成一颗恒星。
研究者表示,因为质量足够用,所以,EBLM J0555-57Ab内部仍然可以产生核聚变,甚至在它的周围,或许还可以有宜居行星存在,只不过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
而一个更加有趣的现象是:研究者们表示,说起来在宇宙中,恒星并不都是我们理解中的大块头,小恒星在宇宙中非常普遍,只不过由于这些小恒星普遍都是红矮星,它们的个头很小、亮度也很低,所以,想要看清楚它们并不容易,因此一直到今天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找到太多的小恒星。
小恒星和木星之间,还差一个褐矮星
正如同我们上文中提到过的那样,很多人都认为,木星没有变成一颗恒星是一件很难被理解的事情,但是从EBLM J0555-57Ab的质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木星虽然大小符合,但是它的质量却远远不够,除非木星的质量也达到了如今的300倍左右,那么,它才有机会变成一颗小恒星。
更加直白一点来说,木星想要变成一颗小恒星并不容易,因为在它和小恒星之间,还有一种星体类型——褐矮星,简单来说,就是失败的恒星。
什么是褐矮星呢?它们的质量一般都在太阳质量的8%以下,由于质量太小了,所以它们根本就没有办法点燃自己,产生核聚变。
但是从质量上来看,褐矮星的质量还是要比行星大很多的,即使和木星相比,也要占不小的优势,所以,褐矮星是一种介于小恒星和大行星之间的特殊天体,而且褐矮星也是会发光的,它们的形成原因也更要复杂,但是由于它们太黯淡了,所以也很难在宇宙中发现它们。
木星未来会变成恒星吗?
事实上,作为一颗气态巨行星,木星也是一直备受期待的,很多人也好奇,木星未来会变成一颗恒星吗?不过说起来,这种期待并不友好,因为如果木星变成恒星,那么太阳系就会变成一个双星系统,整个太阳系的格局也都会发生变化,木星周围围绕着它运行的卫星,或许不是被它吞掉,就是变成它的行星。
而地球,也会因为太阳系中多了一个太阳,而告别自己宜居行星的身份,从而不再支持生命在上面孕育。
说起来,很多人觉得木星会变成一颗恒星的原因是,目前本身拥有着很强的引力,同时木星也会发光的,这是很奇怪的,我们都知道,正常来说,行星本身是不发光的,行星上的光,都是来自于恒星的照射,就好像地球因为太阳光,才有了白昼一样。
#p#分页标题#e#但是,木星的内核温度却非常高,这让木星是可以自身发光的,只不过和太阳释放出的能量相比,木星的光芒实在是微不足道罢了。
但是由于木星质量方面的硬伤,这让木星根本就没有机会变成一颗小恒星,甚至连变成一颗褐矮星的机会都没有,自然,我们对于木星变成小恒星后,会对地球有哪些影响的担心,也就都变成多余的了。
不过,在木星系统中,的确存在着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比方说木卫二、木卫三等,就是非常被看好的生命星球,特别是木卫二,很多科学家都称那里是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
而在2026年左右,NASA也将发射探测器去木卫二上寻找生命的答案了,希望可以有机会见证历史,见证地球之外的星球上发现生命,一起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sciencealert——《Jupiter Is Bigger Than Some Stars, So Why Didnt We Get a Second Sun?》01-04
外星人可能会利用附近的新超新星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学分:arXiv (2023)。
DOI: 10.48550/arxiv(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鲍勃·伊尔卡):来自华盛顿大学、SETI研究所、耶鲁大学和史密斯学院的一组天文学家正在纸风车星系旋臂中的一颗新超新星附近进行搜索,希望找到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
在他们发表在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的论文中,研究小组提出,由于它的亮度和邻近性,如果外星人住在附近,他们可能会用它作为信号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颗被称为SN 2023ixf的超新星是由日本天文学家板垣光一于5月19日首次发现的。
风车星系与地球位于大熊星座相同的方向,在其一个臂中爆炸的超新星代表了几十年来从地球上最接近的一次。
这颗超新星距离我们大约2100万光年——研究小组认为,如果超新星附近存在任何高级外星文明,他们可能会将爆炸作为一种信号。
这个想法是,如果爆炸导致我们朝那个方向看,附近的文明可能会发送某种信号,认为我们在观察超新星时可能会看到它。
这颗超新星是II型,这意味着它以前是一颗至少八倍于太阳大小的恒星。
研究小组指出,这种爆炸产生的光在几个月到几年内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
研究人员正在使用他们所谓的“SETI椭球体”,即超新星爆炸区域周围的蛋形空间区域,来寻找外星信号。
这个形状是由所涉及的时间框架决定的,那时外星人和地球上的研究人员都可以看到爆炸产生的光。
这个区域包括大约100颗恒星。
该小组正在研究艾伦望远镜阵列和罗伯特·c·伯德格林班克望远镜的数据。
该小组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每月研究一次超新星周围的数据。
他们承认发现外星信号的可能性很小,但表示如果信号来了而地球上没有人听,不尝试将是令人遗憾的。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莫非真有外星人?
不过今日的一项研究成果登上了热搜,或暗示着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7月19日,一篇题为《三十年的长周期无线电瞬变活动》的研究文章在《自然》杂志上刊发。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从1988年起,一个神奇的外宇宙来源不断以22分钟的频率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
目前,多国科学家纷纷开始观测这一神奇源头,试图努力解决围绕这个天体的神奇,它究竟是脉冲星、磁星,还是外星生命试图联系地球上的人类?未知外宇宙物体35年来不断发出神奇电波图源红星新闻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科学家们每三个晚上就会使用位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广域阵列射电望远镜扫描一次银河系。
很快,他们就有了令人振奋的发现:“几乎在我们刚开始观察的时候,就在天空发现了一个新的光源,每22分钟重复一次。
”通过对长达35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人员得到了精确的脉冲时间,“源头就像时钟一样,每1318.1957秒产生一次,误差为十分之一毫秒。
”然而,这一信号波与此前在地球上看到的都不同,也不符合目前存在的任何理论。
脉冲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图源红星新闻研究人员刚开始怀疑这是一颗脉冲星。
但如果它是一颗脉冲星,那么其运行方式似乎并不符合现有的科学理论定义。
如果引力波强到足以在地球上被探测到,那么这个代号为GPMJ1839-10的天体的旋转速度一定非常快。
然而,“目标看起来很像脉冲星,但旋转速度要慢上1000倍。
”与预期相悖。
该研究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还登上了微博等平台的热搜。
不少网友表示,这或许是其它地外文明发往地球的信号。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但是在茫茫宇宙中,有巨大概率存在与人类相似的其他生物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