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三朝老臣周勃被23岁的汉文帝耍的团团转

【菜科解读】
诛诸吕,安刘氏,立新帝,太尉周勃的功劳最大,新上任的汉文帝刘恒自然亏待不了他,于是下诏,赐周勃黄金五千,加邑万户。
汉时一金为万钱,五千金就是五千万钱,相当于当时五百户中产人家财产的总和。
而且周勃本就有万户封邑,如今再加封万户,哇塞,发了。
而另一位有拥立之功的大臣陈平却看出不对劲了,虽然他也被赏赐了黄金两千,加邑三千户,但陈平的政治嗅觉多灵敏啊,哪怕是全身熏香,他还是闻到了皇帝的臭屁味,这位新主子虽然才二十三岁,但不是可以任人摆布之辈,咱还是早想后路吧。
于是,右丞相陈平立刻托病要辞去相职,表示自己在此次平乱事件中功劳远不如周勃,所以情愿让贤,刘恒觉得也确实如此,于是拜周勃为右丞相,而降陈平为左丞相 汉初有设左右丞相,以右相为尊。
与陈平的谨慎相反,周勃却得意的有点儿找不着北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他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那一人还是他亲手捧上去的,真可谓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升官升到点,发财发到手发软,换做谁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还保持着的冷静与清醒 大概也只有陈平、张良、卫青那样的神人能做到。
于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些貌似君子的小人,喜欢以礼节伦常之名,行政治投机之举。
口中大道理说的一套一套,其实心里那点子小九九,还真以为大家看不出来么?
这个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灰色人物,就是世称无双国士的汉初名臣袁盎。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
父亲在楚汉时期当过强盗,天下太平了之后不当强盗了,搞慈善业,专门接济江湖兄弟,后来又举家迁徙到安陵 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一转身成了地方上的头面人物。
袁家在安陵,可以说有钱有势,黑白两道通吃。
这种人,说的好听是大侠,说的不好听就是豪强,不管怎么说,那就是就是交游广阔小弟众多,正宗一个江湖大佬。
袁家到了袁盎这一代开始涉足政坛,向官场进发。
吕后时期袁盎在上将军吕禄家里做门客,既是吕氏一党,袁盎的政治前途本已无望,但他哥袁哙人脉极广,一番运作之下竟让他到朝廷里给刘恒做了郎中。
郎中这官虽小,却可接近皇帝展现才能,所以前途其实非常光明,汉朝很多名臣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周勃是三朝老臣,又有拥立大功,刘恒对他自然甚是恭敬,每次散朝,都是亲自送他走出殿门,并目送他远去,含情脉脉,心里憋火。
而周勃对此竟也颇为受用,每次出宫都是大摇大摆,趾高气扬,步履甚是轻快。
作为文帝的忠实仆从,袁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认为这大违君臣之礼,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于是一次散朝之后,袁盎便问刘恒: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刘恒当然回答:丞相可谓社稷臣也!
袁盎却摇头道:绛侯乃功臣,非社稷臣也。
所谓社稷之臣,必君存与存,君亡与亡。
方吕后时,诸吕擅权,刘氏命悬一线。
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权,却不能救正。
及吕后崩,诸大臣相聚谋诛诸吕,绛侯适逢其会,得以成功。
今陛下即位,对其封赏特隆,敬礼有加,丞相不自内省,反且面有骄色,而陛下依旧对其如此谦让,此陛下与丞相皆失君臣之礼,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虽然周勃夺军诛吕,有政治投机的意味,但袁盎说他乃适逢其会方得成功,进而刻意抹灭其功绩,这未免也不太客观,这世上谁敢夺吕后的兵权?况且,周勃自居有功,情不自禁翘起了尾巴,这不是他嚣张跋扈的故意之举,而是他自矜少文的性格使然,这也情有可原。
况且秦汉时丞相的地位本来就比后世高,其作为政府首脑,与皇帝这个国家首脑,在权力体系中地位相差并不大,所以丞相在觐见皇帝的时候,皇帝之前坐着要起立,乘车坐辇要下来迎接;丞相有病,皇帝还要摆开仪仗到家里嘘寒问暖。
这样的待遇放在清朝,别说是没事儿琢磨在哪块地砖磕头声音大的军机大臣,就是皇上他爹也享受不到。
但汉文帝却对袁盎的建议非常受用,遂立刻对周勃转变了态度,从此恭敬没了,亲切没了,皇帝架子端上,辞色也越来越威严,还动不动挑刺给周勃小鞋穿。
皇帝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周勃顿时感觉到了不对劲,于是每日诚惶诚恐,提心吊胆,神经都弄得快衰落了,却始终不明其中就里。
后来,周勃终于得知是袁盎告了自己的刁状,大怒。
想当初袁盎还当过吕禄的门客,周勃完全可以把他顺便清洗了去,至少可以终结他的政治生命。
只是后来看在好友袁哙的面子上,这才放了袁盎一马,袁盎不说感恩戴德吧,这次也不该倒打一耙,最多私下对周勃施以劝告,如果周勃当真冥顽不灵死不悔改,还可以当众提出施以批评,奈何暗地里告刁状,真乃一白眼狼也!
好在周勃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爱来阴的那一套。
他表示愤怒的方法,也就只是找到袁盎,开口一通大骂:吾与尔兄袁哙善,今儿廷毁我!
#p#分页标题#e#这句话里的儿是句粗话,大概就是现在儿子、小子、小王八蛋的意思。
看来周勃真的没啥文化,骂人吐的脏字,跟刘邦所谓乃公 你老子我有的一拼。
面对暴跳如雷的周勃,袁盎既不与之对骂,也不赔礼道歉。
他自认是个豪侠君子,又觉得道理在自己这边,且又有皇帝撑腰,所以只当周勃是空气,压根不理他。
不过,周勃虽怒,却并没有对袁盎进行打击报复。
因为他心理很明白,皇帝对他必然早有成见,不然不会因为袁盎的一句话就对自己改变看法,或许从前那谦恭的样子本就是皇帝装出来的,又或许袁盎也只是皇帝的一把借来杀人的刀罢了。
周勃越想越后怕,身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拥立大功的武人丞相,他面临的政治环境可谓险恶,于是从此之后,周勃的跋扈与高调都没了,他甚至还学会了在文帝的龙威之下汗流浃背,这在从前是不可能发生的。
图:今江苏沛县安国镇三诸侯文化园周勃雕塑
事情是这样的,某次朝会,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周勃捧着脑袋想了半天想不出来,只好老老实实回答:臣不知。
文帝又问:一岁钱谷入几何?
周勃还是答不出来,他又着急又害怕,竟至两腿打颤,汗流浃背。
文帝一看,得,一问三不知,这你还丞相呢,笑死人了。
便转身又去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不慌不忙的回答:此二事各有专职,非臣可知。
你也很搞笑,你是丞相,朕不问你问谁?
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
廷尉:九卿之一,掌刑辟,为国家司法官。
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谷货,为主管财政之官。
文帝心中不悦,遂作色道:既各事皆有主管,那你这个丞相是干什么吃的?
陈平伏地叩谢道:臣惶恐。
陛下不知臣驽钝,使臣得待罪宰相。
宰相者,上佐天子,下理万物;外抚四方,内附百姓;使卿大夫皆能各司其职也。
若廷尉与司隶内史亦不知陛下所问,则为宰相之失职也!
文帝闻言,顿时转怒为喜,鼓掌道:善!君实乃社稷之臣也。
然后转头看了看旁边垂头丧气的周勃,冷哼了一声。
周勃见陈平应对如流,能博皇帝欢喜,更自觉相形见绌,越加惶愧,下朝后,便一把抓住陈平,埋怨道:君独不素教我对!
就是你,平常也不把这些干货教给我,搞得我在陛下面前出尽洋相,丢死人也!
陈平暗笑周勃傻的可爱,道:君居丞相之位,岂有不知其职责乎?倘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目、性别、绰号,难道君也欲一一做答邪?
周勃听了这话,越觉惭愧,但回家后仔细一想,却发现事情有点不大对劲,要知道刘恒在当皇帝前也当过十七年的代王,如今又当了一年皇帝,并非政治菜鸟,岂能不知宰相之职?而陈平当年故意将右相尊位让予我,如今又配合皇帝演戏,眼睁睁的看着我出洋相,这其中似乎也大有猫腻!罢罢罢,这伴君不只如伴虎,简直跟坐在刀山火海之中无异,陈平如精似鬼,故能应付无虞,可我该怎么办呢?恰好此时又有人提醒他说: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首受厚赏,处尊位。
古人有言,功高遭忌,久必有祸!
周勃闻言,顿时如山风吹不落雨的夏天,一颗心坠入迷蒙深渊。
他想起了伍子胥,想起了文种,想起了李斯,想起了韩信
所谓枪打出头鸟,当年高祖时有韩信彭越等鸟人在前面顶着,所以他很安全。
可如今老家伙们跑的跑死的死,现在只剩他这支老鸟飞的,这这样想着,直想的头皮发麻。
周勃终于再也坐不住了,赶紧摆开笔墨写辞职信,无非是说自己老病,不堪用,请归相印,望陛下恩准,让自己回府享清福。
文帝当然答应:这个周勃占着茅坑不拉屎,还不如趁早回家抱老婆孩子算了。
于是,周勃辞官回府。
丞相只剩了陈平一人。
不过陈平年纪也很大了,没几个月便因病去世,他算是平平安安的全身而退了,却把所有麻烦丢给了周勃。
文帝于是把周勃又请了回来,继续担任丞相。
ufo入侵地球事件我国西汉已有飞碟记载
其实,不明物体来到地球的事情,古代就有记载。
《拾遗记》是晋朝的志怪名着,专门记载伏羲以来的奇闻异事。
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因此《隋唐志》将它列入杂史,《宋史·艺文志》将它列为小说。
但我们知道,神话往往是历史演变而来的,因此,外星版未解之谜,明朝未解之谜,世界未解之谜诡异视频,中国至今未解之谜图,卷一的唐尧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和兴趣。
文中说:尧帝在位三十年的时候,一只巨大的船出现在西海,夜晚船上有光,当时海边的人们将之称为贯月槎,船上有身披白羽会飞的仙人。
我国西汉已有飞碟记载ufo事件 以中国古史年代记载,尧帝于公元前2357年即位,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327年,距今4000多年。
如果将贯月槎视为太空船,那么可以顺理成章地将仙人解释为身穿太空服的宇航员。
贯月槎后来消失无踪,可能是他们完成了考察任务,回到了自己的星球。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奉诏所撰的编年史书,书中共包含有365则日食记录、63则彗星记录、26则流星陨石记录以及数十则地震、水灾、旱灾等天灾记录。
除此之外,还有17则无法用日月星辰变化规律来解释的天象记录。
如: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这个在晚上出现,亮如太阳的物体,决不会是自然星辰,可见是一个会发出强光的物体。
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
清晨能在东方出现的物体,决不会是月亮,更不可能出现两个月亮,而它的形状像是互相承托的弯月,显然不是自然星体,倒有些像现代的宇宙飞船。
汉安帝永初二年,秋七月,太白入北斗。
太白星就是金星,它有一定的运行轨道,决不会来到北斗七星的位置,唯一可以猜想的是,这是一个发白光、可在星星之间飞行的物体。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还记载着一件与火星人接触的故事。
三国时期的吴国,在一群玩耍的小孩子中出现一个长相怪异的孩子,他身高4尺,身穿蓝衣,两眼闪着锐利的光芒。
孩子们因从来没有见过他,纷纷围上来问长问短。
蓝衣孩子说:我不是地球的人,而是一个火星人。
看你们玩得开心,所以下来看看你们。
他还说:三国鼎立的局面不会太长久,将来天下要归司马氏。
孩子们听到这一消息都吓坏了,一个孩子飞快地去报告大人。
当大人赶来时,世界古文明未解之谜,一本书读通世界未解之谜,北纬30度未解之谜视频,火星人说声再见,立即缩身跳到空中,大家抬起头,只见一条白色的气体犹如白布,正疾速地向高空飞去。
当时谁也不敢将此事张扬出去。
此后过了4年,蜀亡。
又过了17年,吴国也灭亡了。
三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结束,由司马氏统一了中国。
这正应了火星人的预言。
身居高位历任三朝不倒的高官张廷玉究竟有何能耐
说起张廷玉,我们应该都熟悉,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弄臣、奸臣无数,忠臣、直臣也无数。
但如张廷玉这般历三朝英明雄主荣宠不替而始终入值机枢身居高位不倒的重臣,实在找不出第二个人出来。
所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身居高位、历任三朝而不倒的高官。
张廷玉是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张家在明朝时就世代为官。
从张廷玉父亲张英开始,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家族六代共出进士十三人,其中入翰林者十二人。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本身是康熙朝的大学士。
公元1700年,康熙三十年,张廷玉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作为汉人的张廷玉奉旨习满文,结果御试的时候满文获得第一名,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张廷玉其实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
之后张廷玉在康熙朝历任检讨、直南书房、洗马、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到雍正执政的时候,张廷玉依然获得重用,不仅升为礼部尚书,还加官太子太保,命为诸皇子师傅,可见雍正对张廷玉的看重。
到后来雍正甚至离不开张廷玉,成为皇帝的左右手。
例如,每当雍正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全都交给张廷玉处理,事后雍正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
张廷玉自己也说,雍正经常召见他,一天召见二、三次。
所以说,无论是康熙朝,还是雍正朝,张廷玉都是重臣,均值南书房,参与机要,积极参政议政。
那么,到乾隆时期呢?仍然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皇子师,仍兼管翰林院事。
乾隆二年,张廷玉被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
此时,他年逾七旬,乾隆帝给予免上朝的殊遇。
可以说,像张廷玉这样的,真的很少见,历史上几乎找不出第二位,这般荣宠,又历经多朝的。
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三朝元老、四朝元老的,但他们待遇和荣宠都无法比拟张廷玉。
那么,张廷玉是如何做到的,当然,跟他的为官之道和人品有很大关系,他为人正直,做官也是如此,总有一腔为民为国的热血,位高权重却从不张狂,凡事都做得井井有条,处理政事非常谨慎,不结党、不贪财、不揽权,能吃苦、不怕琐碎等等。
比如他的族兄弟张廷璐因利用主考官之便私下泄密科考题目敛财而被雍正皇帝处以极刑,作为皇帝重臣的张廷玉非但未曾替他向皇上求情,反而自请处分。
比如,我们都知道雍正是个十分勤政的皇帝,早上四更天不到就起床,每天都忙到深更半夜才休息,处理全国重大政务,批阅奏折,平均每天口述或者甚至亲自写的朱批就要几万字。
而作为皇帝首席幕僚的张廷玉之勤勉就更不在话下。
而且张廷玉的记忆力亦非常人所及,有一次,雍正向其询问各部院大臣司员胥吏的姓名,张廷玉奏对各人姓名籍贯及科目,无所差错。
所以,他能做到,也是有原因的,不过可惜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大臣,最后也弄得晚节不保,因一句话而惨遭噩运。
公元1748年,乾隆十三年,已经是76岁高龄的老张,终于给皇上递交了离退休申请。
这么大年纪,也该退休了,但意外的是,乾隆皇帝拒绝张廷玉退休,还说: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而一心想要告老还乡的张廷玉失了方寸,回答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没想到就是因为这句话,张廷玉和乾隆结下梁子。
什么意思呢?原来刘基是明初开国功臣,但后来朱元璋过河拆桥,让他退休,后来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
乾隆认为,张廷玉分明是心怀不满,用这个典故讽刺自己对功臣不够意思,不厚道。
后来身体实在不适合继续当官的张廷玉被放回了家,乾隆履行了让他享受太庙的诺言,心想着张廷玉肯定会千恩万谢吧,哪成想张廷玉仅仅派儿子代表自己向皇帝谢恩,乾隆脾气上来了,也不管张廷玉究竟多大年纪,执意要他亲自前来。
当天写旨的军机大臣恰好是张廷玉的门生,叫汪由敦。
汪由敦知道张廷玉可能要倒大霉了,因此连忙派人跑到张府告密,让张廷玉好有所准备。
生性谨慎的张廷玉立马慌了,还没等到皇帝圣旨就跑去谢罪,反而弄巧成拙,要知道皇帝此时还没下旨呢,难不成在朝中有张廷玉的耳目?猜忌心非常重的乾隆顾不上师生情谊,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抄了他的家。
可怜张廷玉一生谨慎,偏偏到退休的时候捅了娄子,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厄运,名誉丧尽,一败涂地,身败名裂。
#p#分页标题#e#当然,乾隆敲打张廷玉的本质无疑显示了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
鄂尔泰死后,乾隆的注意力集中到张廷玉身上。
尽管张廷玉平时对于朋党嫌疑懔如临渊,但还是难逃乾隆的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