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却遭遇大雨,为什么不用弓弩射杀宣皇帝司马懿?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5-15 点击数:
简介:“火烧上方谷之战”是《演义》中非常经典的一次战例,讲述的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凭借诱敌之计,成功将大军引入上方谷,并引燃谷内大火。

但就在司马懿父子即将被烧死在谷

【菜科解读】

“火烧上方谷之战”是《演义》中非常经典的一次战例,讲述的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凭借诱敌之计,成功将大军引入上方谷,并引燃谷内大火。

但就在司马懿父子即将被烧死在谷内,北伐大业的最大阻碍即将被清除时,上方谷却突然天降大雨,浇灭了谷中大火,也浇灭了克复中原的希望,导致司马懿成功突围。

诸葛亮无奈发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的感慨,不久之后,诸葛亮就病逝了。

当然,这场战役在历史上是不存在,仅仅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天意不可违的无奈而虚构出来的。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仅仅就战论战而言,为什么在火烧计策失败后,诸葛亮不及时下令改用弓弩射杀司马懿呢? 我们先来看下上方谷这个地方适不适合用弓弩。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上方谷地处陕西眉县的两山之间,地势低洼,形状如葫芦。

这个地形很像战国时期伏击的马陵道。

而战国时期的马陵之战,齐军正是凭借“万弩齐发”,最终击败了魏军。

可见,同样是居高临下的伏击战,上方谷之战时,诸葛亮的蜀汉大军是可以使用弓弩的。

那为什么大火熄灭之后,蜀汉大军却并未改用弓弩射击,而是任由司马懿突围了呢?原因其实很无奈,因为射不到。

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的伏击战是怎么个伏击法。

古代行军时,都会派出哨探来随时侦查前方和周边敌情,所以,伏击的一方为了避免被侦查兵发现,伏击地点往往要选在敌军视线之外,毕竟敌军主将也不是睁眼瞎。

那么《三国演义》里的伏击地是什么情况呢?虽说是虚构的战例,记载不实,但在陕西省宝鸡市的眉县以西还真有个上方谷,名叫葫芦峪,南望秦岭,北接渭水,当地也传说这里就是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地方。

葫芦峪这个地方,与邻近的渭河海拔差尚且超过了50米,而谷底与山腰的海拔差更是远超百米。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下蜀汉军队的弓弩射程究竟有多远。

两汉三国时期,弓以石来划分射程,而百步又是弓箭射程的一个分水岭,即弓箭的射程多数在120米左右(前提还得是抛射),而有效杀伤距离则仅为60米上下。

那么弩的情况又如何呢? 弩在当时分臂张和蹶张,一个用手拉,一个用足蹋,单兵弩射程比弓远,但有个缺陷,射速非常慢,超过百米距离时已无精度可言。

至于诸葛连弩,虽然射速快,但因箭矢无羽,牺牲了距离,遇阴雨天气时更是大打折扣。

诸葛亮唯一可以使用的远射武器是弩机,蜀汉的弩机分为十石机 、十三石机等,由多人操作,据史载,西汉时期的弩机以六石为常用,射程可达260米,相信蜀汉的重型弩机不会短于这个射程。

只不过《三国演义》里一心想以火攻取胜的诸葛亮,既然连天气因素都失算了,恐怕就更不会携带大量笨重的弩机在山头设伏吧。

接下来我们再回头过来看战国时期的马陵伏击战,这场战役齐军靠万弩齐发压制住了魏军,但真正给魏军造成巨大杀伤的,却是后来齐军的乘胜追击。

可见,想要在伏击战中仅仅依靠弓弩来完成团灭敌军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随机文章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谷歌和苹果哪个厉害,谷歌市盈率是苹果1.8倍(未来或更强)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紧急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麻将三缺一)炽天使加百列实力强吗,曾面对路西法不敢出手(疑隐藏实力)揭秘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光折射形成的仙宫和神仙(以假乱真)

孙子兵法对古代的影响 孙子兵法在古代战争中的运用

的,这本书也被称为兵家必读之书,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简单,里面有很多的谋略,甚至可以是非常厉害的。

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权利,所以只能依靠诸葛亮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导致蜀国灭亡,而刘禅也成为了亡国之君。

不过在历史上,有一个人的结局却比刘禅好很多,他就是司马炎。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国家经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在他统治期间,西晋的疆域达到了鼎盛时期,人口增长了一倍,国力强盛。

标签:刘禅诸葛亮

历史上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现代机械原理图

木牛流马是两种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四轮车,用于军队运输粮食。

不过历史上并没有关于木牛流马的草图流传下来,所以现代想再现当时的工具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运考虑到动原理的因素,样子也不尽相同。

一、历史上的木牛流马根据《作木牛流马法》提供的信息,木牛大概是这样的:腹部是方形的,头部是弯曲的,每天行程较短,“宜可大用,不可小使”。

单独行驶,每天能走数十里,结队行驶,每天能走二十里。

每一木牛能载一个人吃一年的粮食,每天走二十里,推木牛那个人不会觉得疲劳。

《作木牛流马法》中对流马的样子没有太多描绘,却记载了它各种部件的尺寸,而且十分精确。

根据推测,其形制小于木牛,盛粮食的工具是两个可拆卸的“方囊”,每个木箱可以盛米二斛三斗。

《三国志》中记载涉及木牛流马的地方有六处,都说它们是一种运输粮食的工具。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祁山就用木牛运送粮食,木牛和流马都是由人力驱动来运送粮食的工具,木牛比流马大得多,承载的重量也重得多,但是运行的速度慢,适合运送大批物资,运送少量的东西不够划算,可以用流马。

根据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木牛流马类似于永动机,这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所以不少人认为,所谓木牛、流马纯系小说家的杜撰。

尽管《作木牛流马法》详细介绍了木牛的形状和流马各种部件的尺寸,但由于全部是文字描述,没有图样,所以无法据此复原。

历代以至现在,有不少人声称按照诸葛亮留下来的文献造出了木牛和流马,但无一例外都加进了大量个人的理解和改造,所以造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

加入收藏
               

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却遭遇大雨,为什么不用弓弩射杀宣皇帝司马懿?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