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克惨烈复仇之战,战后竟要齐国国母当人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31 点击数:
简介:公元前590年3月,因为鲁、齐关系进一步恶化,鲁国不得不“作丘甲”。

《司马法》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可见“丘”是当时社会基层组织的名字

【菜科解读】

公元前590年3月,因为鲁、齐关系进一步恶化,鲁国不得不“作丘甲”。

《司马法》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可见“丘”是当时社会基层组织的名字。

“甲”,古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铠甲,二是甲士。

对于“作丘甲”,因此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解释:有人说“作丘甲”就是一丘之人作铠甲,也有人说是一丘之人出甲士。

不管是哪种说法,实际上都是鲁国为了应付越来越恶化的外部环境,变相地提高军“赋”。

同年夏,鲁人风闻齐国将联合楚师前来攻打鲁国,便紧急派出大夫臧孙许前往晋国,在赤棘(晋地,不详所在)与晋人结盟。

同年底,臧孙许又紧急下令鲁国全国调整军赋、修筑城墙,做好都城守备工作。

这一年从头到尾,为了防备齐国入侵,鲁国上上下下都高度紧张,丝毫不敢松懈。

鲁国准备得再充分,无奈齐国实力是太强了:公元前589年春,亲率大军入侵鲁国,三天之内就攻占了鲁国的北部边境城邑龙(山东泰安县东南),然后趁势继续南下,一直攻打到了巢丘(山东泰安附近)。

为救援鲁国,卫穆公派出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前去攻打齐国,与齐军在新筑(今地不详,当为卫地)遭遇。

可是,在这年4月,卫国救援之师也被齐国击败! 自齐桓公之后,齐国就再也未能称霸江湖。

但是,齐国实力却胜过卫国、鲁国太多。

鲁、卫二国自春秋早期被齐国玩弄于股掌之中多年后,已经很难与齐国对抗。

眼看无法抵御强大的齐国,卫、鲁二国没办法,只能向晋国求救了。

向晋国求救,不但是因为鲁、卫二国长期与晋国结盟,也是因为一件小事,让鲁、卫二国与晋国站在了同一阵线上。

三年前,晋国郤克、卫国孙良夫、鲁国季孙行父、曹国公子手一同访问齐国。

这四国使者中,郤克腿瘸,孙良夫瞎了一只眼,季孙行父是秃子,公子手是驼背。

齐顷公为了取悦母亲,便故意从齐国找来四个同样残疾的人来分别服侍这四位使者:瘸子服侍瘸使、瞎子服侍瞎使、秃子服侍秃使、驼背服侍驼使。

这引起了各国使者的极大愤慨,晋国使者郤克更是在齐国当场发誓:“如果不能报此侮辱,今生誓不跨过黄河一步!” 如今鲁、卫两国对齐国都无可奈何,便向晋国求援。

因为这段渊源,两国使者在请求晋国出师之时,都希望能让郤克作为主帅。

郤克作为晋国正卿,这些年来对齐国的怨念始终未能消除,也是一个大隐患。

晋景公见盟友集体前来请战,便顺势同意了郤克的伐齐请求。

公元前589年6月,郤克任中军主帅,士燮任上军佐,栾书任下军主帅,三人率领晋国八百乘大军,紧跟齐国军队到达了卫国莘邑(山东莘县北)。

6月16日,晋军又前进到靡筓山下(山东济南千佛山)。

面对晋、卫、鲁、曹四国大军,齐顷公毫不畏惧,主动向晋军请战。

因为害怕晋国军队不战而退,齐顷公还故意派出大夫高固前往晋军营中单挑。

高固驾车冲入晋国军营后,举起石头就砸向晋国士兵,然后趁晋军士兵慌张之际就抓了一位俘虏上了战车。

然后,高固在战车后系上了桑木枝,驾车在晋军营前炫耀:“想要勇气者,过来买我的剩余勇气吧!” 也难怪,自从邲之战大败于后,晋国一直有些萎靡不振。

齐国再怎么说,也是曾经的江湖霸主,近些年外战也是屡战屡胜。

更何况,齐国与楚国此时结成了同盟,何必要去害怕一只病猫呢? 既然齐顷公求战,郤克当然没有不同意之理。

6月17日,两军在鞍(山东济南西南)摆开战阵,正式开战了。

齐国大夫邴夏为齐顷公驾车,逢丑父担任车右。

开战前,齐顷公信心满满,对着齐军大喊:“我今日姑且灭了这些小辈,再吃早餐!”说完,不待马披上铠甲,就率军直冲向了晋军! 战事果然进行得极为惨烈。

开战后不久,晋军主帅郤克就被流失射中,鲜血不断地流,把鞋染红了。

此时,虽然郤克没有停止擂鼓,可渐渐地却有些支撑不住了:“我受伤了!”他的车夫解张听了这话,答道:“开战之初,就有弓箭射穿了我的手掌直至手肘,我把弓箭折断继续驾车,左边车轮都被鲜血染红了,怎么敢说受伤!请您再忍耐一下!”车右郑丘缓也开口说道:“开战时起,每遇障碍,我必下去推车,您哪能关注到这些呢?您确实受伤太重了!”解张看郑丘缓有些为郤克推脱的意思,便再次为郤克鼓气:“军队将士的耳目,都在关注我们战车上的旗鼓,进退都在跟着我们。

我们这车有一人镇守,就可成事。

怎么能因为受伤就败坏国君大事呢?披甲带兵,就是要与死为伴;伤还不至死,请您坚持住!” 说完,解张左手牵着缰绳,右手拿起鼓槌就开始大力擂鼓。

战马因此而受惊,开始狂奔起来,拉都拉不住,晋军趁势紧跟着冲击齐军,终于把齐军给冲垮了!晋国军队不停地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山东济南东北)整整追了三圈! 开战前,信誓旦旦地夸口说“灭此朝食”的齐顷公,此时又在干什么呢? 在齐军被冲垮后,晋国司马韩厥自己亲自驾车,紧追着齐顷公的战车不放。

齐顷公车夫邴夏对齐顷公说:“射他们驾车之人,那人是个君子!”春秋时期的“君子”,通常是指之类的上层人物,与后世所谓“君子”的含义并不同。

然而,君子之间,齐顷公便答道:“说他是君子还要射他,这太无礼了!”于是,便射韩厥左边之人,那人掉落在车下;又射韩厥车右,车右倒在了战车之中。

这时,另一位晋国大夫綦毋张的战车被打坏了,见韩厥独架战车,便请求搭乘韩厥之车。

韩厥弯腰安定好他的车右,便让綦毋张上了车。

趁韩厥没注意,齐顷公车右逢丑父就趁机跟国君交换了位置。

韩厥带上了綦毋张,继续紧追着齐顷公不放。

快到华泉之时,齐顷公的战马突然被木头挂住,被迫停了下来。

因为战前被蛇咬伤,车右逢丑父无力推车,这让韩厥的战车很快就追了上来。

见到了敌国国君,韩厥彬彬有礼地上前牵住齐顷公战马的绳索,来到他的战车前。

然后,韩厥拜了两拜,再行稽首之礼,捧着一只酒杯,里面放上一块璧玉,说道:“寡君使臣下为鲁、卫二国请命,说:‘不要让军队长久地停在齐国土地上。

’下臣不幸而被派出征,无法逃避。

况且逃避作战,只会让两国之君更添休辱。

下臣有辱将士,为人也甚不聪敏,只能在人手不足时代行使者职事了!” 战前一再嚣张求战的齐顷公,居然就要成为晋人阶下囚,听完韩厥这番话,估计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当场就钻进去! 不过,韩厥明显是被骗了,这番话却是对着主帅位置上的逢丑父说的! 危急时刻,逢丑父欺负韩厥不识齐顷公,不慌不忙地让齐顷公先下车,命他到华泉取水来解渴。

齐国大夫郑周父驾驶着副车,跟随齐顷公而去,顺便带着他赶紧逃之夭夭了。

等到韩厥将逢丑父抓回军营献给主将郤克,逢丑父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

郤克气得想杀了他,逢丑父大叫一声:“从古自今还从没有代替国君赴难者,今天有了一个,难道就要被杀了吗?” 听了这话,郤克才饶了逢丑父性命! 齐顷公侥幸逃脱了,却还没有离开战场。

他知道逢丑父落入晋军手中,不甘心就此撤军,又多次杀入晋军来寻找逢丑父。

晋国盟军见齐顷公如此仗义,都不愿意伤害他:他杀入狄人军队时,狄人士卒都用戈和盾牌护卫他;冲入卫国军队,卫国人也不与他为难。

在三入三出敌军后,齐顷公都没能找到逢丑父,才恨恨地离开战场,退入了徐关(山东淄川镇西)之内。

齐顷公作为国君虽然轻浮好战,但对部属却极为爱护,难怪齐国将士宁愿为他而死! 晋国军队紧跟着溃败的齐国军队,从丘舆(山东青州西南)进入齐都,继续攻打马陉(位于丘舆之北)。

被他国杀入了齐都,这是齐国自建国以来从未遭遇过的屈辱。

齐顷公再不求饶,晋人就要杀入齐都了! 无奈之下,齐顷公只得派出上卿国佐(宾媚人)前往晋军营中,向晋人求和。

大胜之后,晋军主帅郤克终于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

见齐国使者前来,他地要胁道:“一定要让萧同叔子作为人质,并让齐国田地之垄都改成东西向!”萧同叔子就是齐顷公之母,当年齐顷公侮辱郤克等人,就是为了取悦于她;晋国位于齐国之西,田地之垄改成东西向,今后晋国入侵齐国战车行走就极为方便。

郤克提出这两项要求,明显就是不想与齐国议和! 国佐听了这话,大为气愤:“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正是我国君之母。

齐、晋匹敌,那么也就相当于晋侯之母。

扣押国君之母,把王命当作什么了?况且此举是大不孝!先王划分天下疆界,要根据地理和有利于生产的原则而定。

可您为诸侯划分疆界,却说‘只能东西向’,以利晋国兵车行走,恐怕也不符合先王之命吧?失去先王之命,何以称霸诸侯?如果不能和解,那么齐国将!” 国佐这番不亢不卑、绵里藏针的话,没吓倒郤克,却将别人给吓坏了。

鲁、卫二国使者听了国佐之语,大为慌张,生怕谈判破裂,赶紧向郤克进谏:“齐国现在恨我们入骨。

那些战死的人,都是齐顷公亲信之人。

您如果不答应,齐国必定会更加仇恨我们。

您又还有什么要求?您得齐国国宝,我们得齐国之地,齐国之患也得以消除,此战荣耀已经够多!齐、晋二国都是上天保佑的国家,难道晋国就会永远胜利吗?” 听了盟友这番话后,郤克才不得不放低姿态,与齐国达成了和解。

鞍之战,是郤克的惨烈复仇之战:不但郤克本人身受重伤,就连他的车夫也被射伤手肘。

然而,因为一次小小的羞辱,郤克却让齐顷公母亲来作人质,这纯粹就是了。

鞍之战对齐顷公而言,就纯粹是他自作自受:不但公然羞辱他国使者,还穷兵黩武地入侵他国。

大难临头之时,还地夸口“灭此朝食”,最终不但自己差点成为俘虏,连带母亲也被人羞辱! 如此看来,鞍之战的意义何在?难怪有人感叹——! 随机文章日本干细胞再生人体器官,万能干细胞(生命的源头)冰箱微波炉放一起爆炸,造成2人死亡/其威力相当恐怖(需谨慎)揭秘陕西渭南最新盗墓大案,盗掘文物价值高卖不动/引7伙盗墓贼谣传索隆的爷爷是五老星,海贼王和之国篇中即将揭晓索隆的区则身世神秘的曼哈顿怪兽,外形似猪但有5根脚趾/疑为地球新物种

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会如此惨烈 是什么真相导致的

话说,如果我们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会不难发现,期间爆发过多次异常残酷的战争,而格勒保卫战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如此惨烈呢?下面,就请诸位看官和小编一起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我们先回首一下之所以发生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代背景。

1941年6月22日,由于及其盟军于悄然之中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进而单方面撕毁了《》,悍然入侵苏联,导致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紧跟着,德军很快就以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的大片领土。

此后,当这场苏德战争进行到了1942年春天的时候,虽然,漫长的苏德战线逐渐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却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攻防战,以最终争夺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

然而,由于德军已经再无多余的力量发动全面进攻,于是,当时的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就建议说,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该专门针对苏联的重要城市——斯大林格勒。

那么,当时的斯大林格勒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原来,斯大林格勒原名叫察里津,后来又曾经改称为伏尔加格勒(据说现在又暂时再次改名为斯大林格勒)。

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西岸,在二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之前,大约至少有60多万的居民。

而它不但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一个重要港口,还是苏联南方最重要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着一家全世界闻名的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并且,在当时还主要生产作战当中军队所使用的坦克。

不仅如此,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以西、以南,因为都是非常广阔、富饶的土地,所以,还是当时苏联粮食、石油、以及煤炭的重要产区之一。

尤其在1941年之后,由于德军已经完全全部占领了乌克兰地区,所以,斯大林格勒就成为了当时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唯一的交通咽喉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因而,当时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的建议,确实还是很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于是,1942年6月28日,德国元首希特勒就同意了其总参谋长的建议,并妄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下斯大林格勒地区。

因此,当斯大林格勒战役刚刚打响后,战斗就进行的异常激烈,苏德双方都投入了诸多的精兵猛将。

尤其就苏军而言,除了守城的第62集团军,还前后又投入了师、旅级建制的部队不下几十个。

但是,从总体来看,它的总人数却从来没有超过6万人。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满员的建制师只要一进入到了斯大林格勒地区,竟然在超不过三天的时间内就马上没有了,显然,这仗打的有多么惨烈? 尤其是,当战斗意志异常坚定的苏联中将接替了已经丧失战斗信心的洛帕京中将之后,苏军与德军战斗更是进入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

甚至,双方都开始展开了巷战。

而在巷战当中,苏军的装备也仅剩下了各型火炮九百门左右,坦克110辆;各师、各旅的实有战斗人员也只有200至300人,甚至,有的师的全部装备就是几门火炮和几挺机枪。

而每个坦克旅也仅余6至10辆坦克。

所以,当时守卫斯大林格勒的苏军就流传着一句话:“我们占领了厨房,但客厅还在敌人手里!”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出发,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当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而这场被称为“史上最血腥”的战役,究竟死了多少人?始终也无法得到准确统计。

但是,根据资料显示,它有一个大体的统计数字是,在200天的时间里就大约有200万人伤亡,送上前线的新兵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军官则为3天;而斯大林格勒的60多万居民在战后也只剩下了数千人。

随机文章亚历山大·西弗勒斯简介盘点世界六大沉船,英国用客轮偷运武器连累乘客(1200死)世界边缘的六大神秘古迹,24年打造地底的雄伟教堂视错觉形成的恐怖图片,九成物理学家不敢全部看完斯蒂芬·威廉·霍金简介,概括霍金的一生事迹(探寻宇宙奥秘)

中国的农民起义为什么会那么惨烈?真相是什么

在历史上,中国的农民起义在世界范围内可谓是,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破坏力极强。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史上,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贯穿于其始终。

其中,更是发生了几次 导致改朝换代的大起义,如起义、绿林、、、起义、元末农民战争、明末农民战争、白莲教起义、起义,等等。

建国以来,这些农民起 义被官方史学界,认为是正义与进步的化身,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的统治。

他们很大程度忽略了这些所谓起义的巨大破坏性,每当它们爆发,华夏大地都要面临一次人口大灭绝。

秦汉农民战 争后,人口不及以前的三分之一;后,人口同样减少了三分之二;黄巾起义后,5700多万人口,更是十不存一。

其流毒之广,破坏力之强,不禁让人侧目。

在世界上,中国 农民以其勤劳、温和以及强大的忍耐性而闻名,然而是什么原因驱使他们形成了数十万,甚至于上百万人规模的大起义呢? 在笔者看来,中国的“统一”,可能是造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重大原因。

那么统一,到底会给大规模农民起义造成何种便利呢?本文将一一为大家道来。

统一帝国的“群聚”现象加剧了农民起义的规模 对于大规模农民起义来说,群体性的聚集是最为主要的形成要素之一。

在大规模的群体中,谣言、负面情绪以及邪教思想很容易得到快速传播,有时候只需一匹夫振臂一呼,就会有千万人响 应。

在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于不受控制的群聚都严加戒备。

在周厉王时期,为了防止国人串联作乱,更是在街道上密布秘密警察,随时抓捕相互交头接耳者。

这使得人民相遇,只能道路以目 。

到了后世,三人以上的聚会往往要报备官府。

婚丧嫁娶的宴饮如果不报备,不能随意举行。

到了现代,政府仍对游行、结社等群聚活动,严加控制。

在统一帝国建立之前,人民被人为的割裂,不可能实现全国性的串联,所以暴动仅仅限于一国或者一地。

比如的“庄矫暴郢”事件,并没有扩散到其他诸侯国。

然而,当统一帝国建立后 ,人民大规模的群聚成为了可能。

统一帝国的群聚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性群聚,另一种是自发性群聚。

行政性群聚,多发生于大规模戍边、基础建设和救灾活动之中。

统一帝国建立后,国防、基础建设以及救灾需求大大提升,政府不得不组织大量人民进行这些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大量 聚集,有时候多达数十万。

而以当时的生产力,又不足使政府具有驾驭这么多人力的能力。

在管理上很容易出现漏洞,瘟疫、饥饿、过劳死在戍卒、民夫之中横行,因此邪教、谣言以及负面 情绪就更容易传播了。

戍卒手中有武器,民夫手中有工具,加上庞大的数量,一场大规模起义就发生了。

以陈胜吴广起义为案例。

在统一帝国建立前,作为楚人的陈胜吴广远在南方,可能压根就不知道匈奴以及长城为何物。

如今要他们背井离乡,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边疆屯戍,肯定会心生不满。

在这种不满的情绪下,不安定分子陈胜的谣言就很有市场。

当时,陈胜以及九百名戍卒被大雨阻止在大泽乡,眼看就要失期。

陈胜利用戍卒们对于秦法的不熟悉,散布“失期当斩”的谣言。

而实际上按照秦律,失期不过只是罚没一个盾牌而已,远不至于判处死刑;而且一下子处死九百人,很明显不现实。

当戍卒们出现恐慌后,陈胜吴广不失时机地开始,用迷信蛊惑戍 卒。

比如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塞进鱼的体内,再比如在戍卒们休息地附近学狐狸叫,不断地呼喊“陈胜王,大楚兴”。

谣言引发了戍卒们造反的念头,迷信思想坚定了戍卒们造反的决心 ,于是席卷全国的就爆发了。

因为群聚容易生乱,专制政府对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可谓是慎之又慎。

到了元末,黄河发生大规模洪灾,许多大臣都不主张救灾,就是这个原因。

当政府决定救灾后,民工们果然受到“石 人一只眼”的蛊惑,发动大规模的起义。

自发性群聚,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邪教的横行。

中国的农民起义很少为宗教而打响,但是却也少不了宗教。

中国的统一,为邪教们流窜全国提供了方便,实现了大串联。

例如黄巾起义, 教主布道于全国,获得了数以百万计人民的支持。

张角趁势将教众分为三十六方,遍布于全国,在同一天发动大规模起义。

一个月内,黄巾起义的战火遍布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 事。

如果在分封时代,这样全国性的大串联是不可想象的。

统一时代的流官制度加重人民的剥削 中国的统一,造就了一个具有庞大面积的大帝国。

为了有效统治这个广大区域,并防止封建领主的割据,历朝历代大多使用郡县制,派遣有任期的流官到地方进行治理。

为了防止流官在地方 作乱,中央制订了严格的回避制度,也就是说官员不得在故乡任职。

这个制度严格到什么地步呢?年间,浙江绍兴府通判一职出缺,于是吏部推出了顺天籍官员张廷泰补缺。

但在乾隆帝 接见张廷泰时,听出了他的绍兴口音,“因加询问”,得知其幼年曾随父在绍兴居住数年,于是乾隆取消原拟任命,让张廷泰到福建任职。

这样的制度虽然避免了流官割据一方,但是也造成了严重的副作用。

流官非封建领主,治理的地方并不是自己所有的领地,他们只是所在地人民的“牧”,而不是“主”。

所以地方治理的好 不好,人民是否,并不是广大流官们所关心的事情。

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没有大过就好,所以很容易出现人浮于事的状态。

更有甚者,流官们还会与当地豪强沆瀣一气,疯狂地贪污 受贿,残害人民。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绝非虚言。

在以后,历代政府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往往采取轻徭薄赋的税收政策。

这种政策意在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口,通过集腋成裘的手段,从地方抽取巨大的财富。

这样的政策既富了国家,也减 轻了人民负担。

在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领主们对手下农奴的剥削率要远高于中国。

有些领主收取的租税,甚至达到了农民收成的六成。

但是农奴是领主们的财产,注定了他们不会将农奴 往死里逼。

但是对于中国的流官们来说,逼死个把农民是毫无压力的,强占农民的田地是可行的,甚至像强盗一样抢劫商旅也可以做到。

例如西晋巨富石崇,他的巨额财富居然是通过在荆州 当地方官,抢掠商人所得。

在五代,官员对于人们的盘剥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后唐冯贽的《云仙杂记·拔丁钱》记载:“官员赵在礼之在宋州,贪污受贿,害苦了百姓。

后来他被朝廷外派他地,百姓欣然相贺,都说: ‘此人若去,可为眼中拔钉子,何快哉!’结果赵在礼听到了,大为愤怒,立即上表求在宋州继任一年。

赵在礼于是命吏籍管内户口,不论主客,每岁一千,纳之于家,仅在一年的时间就获 钱百万。

” 在专制时代,循吏清官往往是少数,这些人被万古传颂。

多的就是贪官污吏,受到层层剥削,人民又如何会不反抗呢?所以在那个时代,人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并非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甚至 并不是与中央政府矛盾,而是与官僚阶级的矛盾。

在官逼民反后,起义参加者不仅是农民,地主同样也会参与,而且往往还是带头人。

他们打出的旗号往往不是抢班夺权,而是要反贪官。

就 如所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也就是“反贪官,不反”的意思。

统一帝国造就了流贼的猖獗 中国农民起义军,往往有另一个称号--流贼。

中国面积广大,给流动作战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

当一个地方发生大起义后,农民起义军往往化为流贼,向全国蔓延。

例如唐末的黄巢起义 ,数十万流贼在的领地上南征北战,避实就虚,以乌合之众竟连破名城,在南方攻破了广州,向北连唐朝首都洛阳、长安也被攻破。

另一个大的流贼时期在元末,红巾军并分三路向元朝 发动总攻,兵锋竟然远至元朝上都以及朝鲜。

到了明末,、李自成、罗汝才等人在陕北发动起义,转战中国多个省份,李自成更是攻破了北京,将明王朝灭亡。

流贼往往是因为一场自然灾害而引发,饥饿的贫民同时受到贪官污吏的盘剥,不得不造反。

饥饿贪婪的流贼们往往抢光、吃光、杀光自己途经的一切,被他们劫掠的当地人往往会因此一贫如 洗。

为了生存,这些人也被流贼们所裹挟,自己也成了流贼。

就这样,流贼的队伍如滚雪球般变大,很快就能扩展至十万以上的规模。

当他们遇到训练有素政府军的围剿时,流贼们往往会一 哄而散、,向全国各地蔓延。

对于许多流官来说,他们手中掌握的军事力量往往是治安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与的流贼们抗衡。

他们所在的地区也就成了流贼们重点的进攻对象,成为流贼们扩大实力 的基地。

对于有实力对付流贼的朝廷命官来说,主动攻击流贼无异于自找麻烦,他们往往自满于保境安民,只是将流贼们赶走就行。

在唐末和明末,流贼们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很大 程度就是由于那些地方实力派不肯互相合作,导致流贼的实力越来越强。

历史上的流贼们并不像现在历史书中说的那么“伟光正”,他们带来的破坏绝不下于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

他们所经过的地区,留下的往往只有尸体和废墟。

所谓“均田免粮”、“闯王来了 不纳粮”,不过是句漂亮话而已。

例如黄巢“起义”,流贼们缺乏军粮,他们居然以人肉为粮。

他们用大石碾将抓来的百姓压成粉末,并把肉泥蒸熟当饭吃,其残忍简直。

再如 时期的赤眉起义,赤眉流贼将所到之处全部抢光,从关东到关中,他们所经之处竟然都成了一片白地。

所以说,农民起义所造成的流贼,大大增强了其破坏力。

与中国相似,也经常面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困扰,其中发源于中亚的阿布·穆斯林起义更是颠覆了伍麦叶王朝,实现了改朝换代。

而对于封建制度,或有封建性质的国家来说,流寇很难生存。

领主们将自己领民保护在坞堡之中,流寇们想要获得给养,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领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人民,打击流寇更会不遗余力。

例如在汉末,地主豪强们纷纷起兵,在各处打击。

人数多达数十万人的黄巾军,竟然在几年内就被地主的“义兵”所歼灭。

在日本,曾发生了大规模的“一向宗”起义,虽然声势浩大 ,却受困于日本大名众多,始终成不了大气候,最终被大军阀织田信长所歼灭。

在西欧,农民起义并不少,著名的起义有尼卡起义、扎克雷起义、闵采尔起义、胡斯起义、起义,等等。

然而,这些起义大多都没有形成气候,被封建势力联合剿杀,远没有中国的农民起义那么声势夺人。

究其缘由,盖因西欧实行封建制度,广大农民被被封建领主们人为的分割开,无法实现串联,不能成为流贼,很容易被封建领主们联合剿杀。

很显然,分封的制度对于农民起义的烈度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

统一中国的农民更有改朝换代的信心 中国的统一国家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要远大于西欧和日本。

在时期,中国的贵族社会就开始瓦解,平民阶层开始上位。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墨家强调“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法家强调“军功爵、法不阿贵”。

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的缩影,平民通过努力也可以当飞黄腾达的信念传播至民间。

在秦末,陈胜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奏响了平民抢班夺权的最强音。

在战争中,平民带着胥吏、吹鼓手、屠夫等人,打败了秦朝和,建立了,开始了“布衣将相”的时候。

刘邦以一介布衣称霸天下,给未来的起义者们开了个“好头”。

在以后的历届王朝,很多起义者都以推翻政府、建号称帝为目标,其中是除刘邦以外,另一个成功者。

然而在封建势力强大的西欧和日本,阶级固化远比中国严重,贵族与平民泾渭分明,平民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

西欧的许多农民起义,并没有目标,也没有指导方针,其目的往往在 于减少剥削,而不是推翻自己的领主。

当自己的目的达到后,农民往往又回到自己的领主身边,继续受剥削。

当然,还有一些农奴选择逃亡,投靠到自由城市做工。

在封建国家,贵族阶层能够掌握远高于农民的武力,从而使得贵族与平民的力量对比变得十分悬殊。

在西欧,一个全身披挂的骑士可以轻易击败数十倍于他的农民;在日本,一个武士可以因为平民对他“无礼”,将其斩杀而不用付任何责任。

因为贵族们的武力压制,导致农民不敢反抗,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这与中国农民反抗朝廷的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之,统一对于中国具有相当多的好处,但也带来了农民起义的狂烈,加强了农民起义的规模、频率以及破坏力,可谓是有得必有失。

因为农民起义,中国总是困扰于王朝周期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面临一次人口大灭绝,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所以,在统一的同时,如何避免大规模的动乱问题,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反思的问题。

随机文章秦始皇所建立的王国为什么只有短短的几年就灭亡了?辅佐汉武帝成就功业的最大功臣是谁?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中国火龙有毒吗,1毫克毒蛇秒杀一个成年人/野外稀少成保护动物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大自然风化而成)

加入收藏
               

郤克惨烈复仇之战,战后竟要齐国国母当人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