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天和宋朝的关系如何样?于阗国最后是如何灭亡的

912年,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他自称“唐之宗属”,并以唐朝国氏为姓。
这位于阗国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圣天。
自
【菜科解读】
912年,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他自称“唐之宗属”,并以唐朝国氏为姓。
这位于阗国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圣天。
自李圣天以为,于阗政权就被人们称为“李氏王朝”。
是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 李圣天是一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延续了于阗国历来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
他即位后不仅起了汉名、向重续“舅甥关系”,而且按照中原朝廷的惯例,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被后来李氏王朝的统治者所效法。
其行政建制和职官制度,也处处模仿唐朝。
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即认为于阗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权。
由于于阗久陷吐蕃,又因中原唐末五代战乱,造成于阗同内地交通断绝,不知唐朝灭亡,所以到了宋朝他仍自称“唐之宗属”。
敦煌千佛洞有一幅李圣天画像,头戴王冠,一身宽衣博带、雍容华贵的汉地装束,旁边的题记是“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这里的“大朝”就是李圣天对唐朝的称呼。
于阗国的执着之处,更表现在唐末五代交通断绝之后,虽然与中原朝廷联系不上,却可以与沙州(敦煌)政权接上关系。
于阗与沙州早在就已结盟,张议潮举兵打败吐蕃在敦煌建立政权,受到于阗的支持和拥戴。
唐末五代,张议潮之侄张淮深继任沙州节度使,于阗王与张氏通信,自称“大于阗汉天子”,称沙州张氏为舅,从此双方交往十分频繁。
他的第三女嫁给曹延禄为妻 后来,沙州张氏政权后继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终于在后梁贞明六年(920),沙州实权旁落长史曹议金手中。
统治敦煌期间,和于阗的关系更加密切,两地使者、僧侣来往不断。
曹议金把次女嫁给于阗王李圣天为后,李圣天第三女又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
所以,在敦煌莫高窟不仅有李圣天画像,还有“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天皇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受太傅曹延禄姬供养”像。
可见于阗国与沙州政权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关系,而且也在血统上结成了亲缘关系。
与中原的后晋王朝也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于阗与中原的后晋王朝也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
后晋天福三年(938),于阗国王李圣天派遣一个很正规的使团,由检校太尉马继荣为正使,黄门将军、国子少监张再通为副使,殿头承旨、通事舍人吴顺规为监使,到达后晋都城汴京(今开封),向国主进贡,贡物有红盐、玉石、白氍、郁金香、牦牛尾等名贵土特产品,表示归顺之意。
对于阗国主动归属十分赞赏,封马继荣为镇国大将军,封张再通为卫尉卿,吴顺规为将作少监。
为了向于阗国表示友好,晋朝于同年派出回访于阗的使团,供奉官张匡邺为鸿胪卿,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为判官,出使于阗并册封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晋朝使团抵达后,于阗王李圣天前往迎接,热情款待。
高居诲看到,李圣天的穿着与中原无异。
都城的宫殿皆向东开,名曰“金册殿”,有楼叫“七风楼”。
李圣天用葡萄酒招待他,还有紫酒、青酒,“不知其所酿,而味尤美。
饭食拌以蜂蜜和奶酪,尊游牧习俗,但衣着则用布、帛,如同中原。
都城有许多园圃花木,俗喜拜神鬼而又信奉。
李圣天的居处,常有紫衣武僧五十人列侍。
其年号也依中原,时为同庆二十九年。
其国实行州制,都城东南有银州、卢州、湄州,其南一千三百里处为玉州,东则为绀州,这可能就是唐代设毗沙都督 府时,于阗所置之五州。
高居诲使于阗时,这里仍沿袭唐代行政制度。
都城建筑民风,更是一派东胜风范、中州景象。
” 高居诲也见到于阗境内还有一些吐蕃族篷帐。
吐蕃人常与于阗人互相劫掠攻击。
李圣天在晋朝使者面前,对吐蕃颇有责诮之言,并要求与晋朝订立联合对抗吐蕃的盟约。
晋使张匡邺和高居诲返回时,李圣天派遣都督刘再异随行,向晋朝进贡玉印和美玉千斤,还有降魔玉杵等吉祥物。
向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 统一中原,建立了北宋王朝后,一直渴望国家统一和安定的于阗王李圣天,闻之、不胜欣喜。
立即派使前往开封,向宋太祖表示祝贺和归属之意,并进贡了玉圭、玉匣、玉枕等物。
这时的于阗除了盛行佛教,一部分回鹘人还信奉摩尼教;所以于阗的摩尼师也向宋朝进献了琉璃瓶、胡锦等物。
此后,双方使者,僧侣、商人来往频繁。
特别是宋朝中原僧侣道圆从于阗回国,于阗僧侣善名、善法等纷纷到达宋朝,不仅加强了两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也都带有一定的政治使命。
如道圆回国时就与于阗使者同行,善名、善法赴宋朝时,带来了于阗宰相致宋朝枢密使“求通中国”的书信。
这说明当时于阗佛教仍很盛行,在政治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于阗王还派其子多次赴朝,贡献方物,沟通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宋建隆三年(962),喀喇汗王朝向于阗发动宗教圣战兼侵略战争,为了取得中央政府和沙州政权的支持,李氏王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开封、敦煌和于阗之间。
于阗国的三位太子也分赴沙州和开封,求得支援。
宋朝政府因内部事务纷扰,没能从军事上给于阗国予授助,但派了一个157人的佛教僧侣行勤等组成的使团“游西域”,给于阗李氏王朝以政治上的支持。
当时于阗国力富强,佛教隆盛,疆土“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接,相去三千里。
南接吐蕃,西至疏勒二千余里”,领地可谓辽阔,不失为西域一个大国。
但李圣天深受汉文化影响,始终不渝地坚持对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乃至影响以后的统治者审时度势,终得民富国强,创造了一段辉煌岁月。
于阗王李圣天和他的儿子李从德太子都自奉中国守臣(其实中国的中央政府忙于内战,根本无法给他们任何援助,只是个名义而已),也是出色的军事家,依靠对佛教信仰的忠诚和归义军的支援,虽然兵力远远逊于喀喇汗王朝却把它打得。
公元998年,喀喇汗王朝首都喀什噶尔(今伊梨首府)被于阗军攻占,阿里。
阿尔斯兰汗战死。
但是,喀喇汗王朝实际上是伊斯兰扩张主义者作为东侵的据点,因此中亚穆斯林纷纷派出圣战者前往中国参战。
巴格达派出将军贾拉里丁。
穆哈提前往中国参战,他率领的两万名远征军被认为是征服中国的决定力量,穆哈提的头衔是“中国总督',部下有从麦加来的四位大伊玛目,几乎是哈立发王朝所能动用的全部精锐了。
而喀喇汗王朝被伊斯兰授予“中国王'的称号(桃花石汗)。
这支军队在前往中国的路上得到中亚乌兹别克等穆斯林志愿军的加盟,到达伊梨(疏勒)的时候达到了14万人,不但精锐,而且部队数量是中国方面的6倍,气焰嚣张。
他们主要都是骑兵,带来的,就是纯血阿拉伯骏马 -- 也是伊梨古种马的另一个祖先。
但是,于阗军为主的“中国边防军团'巧妙地采用阿史那必寒流传下来的诱敌深入战法,在“殉教者岭'设下埋伏,公元 1000年11月11日,一场激战,“中国总督”和他部下的四个大伊玛目(只有什叶派才称伊玛目)全部埋骨舍依德(圣战殉难之墓)麻扎,“圣战者们像雪崩一样被杀死',于阗军。
虽然多年以后于阗和归义军在伊斯兰军和西夏的夹击下最终覆灭,伊斯兰扩张的黄金时机也过去了,中原已经重新出现了强盛的中央政权。
伊斯兰的东侵被遏制在西域,以后在中国的穆斯林,也逐渐转向比较温和的逊尼派,喀喇汗朝的人民可以说这一战改变了东方历史。
虽然多年以后于阗和归义军在喀喇汗军的攻击下最终覆灭,但喀喇汗王朝扩张的黄金时机也过去了,此后的东、西喀喇汗相互讨伐,相互征战,消耗大量实力。
和阗城陷落后,一支逃到位于波娄之路的山上的于阗军队被追兵消灭。
另一支退往东部山区;同当地居民一起,继续同喀喇汗王朝军队战斗。
他们利用伊斯兰占领者不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不断出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在策勒波斯坦的一次战斗中,四位伊玛目中所剩的三位伊玛目全部被反抗的佛教徒打死,当地至今仍存有名为“四伊玛目麻扎”的坟墓。
于阗佛教徒的反抗大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才逐渐停息下来。
所以,于阗民间至今还有于阗和喀喇汗王朝“百年战争”之说。
伊斯兰教凭借武力,即以“圣战”的方式传播到于阗地区;结束了佛教在这里千余年的统治。
这是伊斯兰教以武力传入新疆后,对佛教的一次沉重的武力打击。
从此,佛教势力基本上退出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区,这个传统的佛教地区成为伊斯兰教地区和伊斯兰教继续向新疆其他地区传播的重要基地。
喀喇汗王朝和于阗佛教王国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时间之长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塔里木盆地西部至南部地区成为刀光剑影、硝烟弥漫的战场。
长期的战争给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千百万人或,或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田园荒芜,严重阻滞了南疆社会的发展。
在喀喇汗王朝同于阗王国的宗教战争中,由于高昌回鹘支持于阗,因此与喀喇汗王朝的关系逐渐恶化,喀喇汗王朝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人恨之入骨。
穆罕穆德·喀什噶里在他的《语词典》中,就称不信仰伊斯兰教的高昌回鹘人是“最凶恶的敌人”。
所以,喀喇汗王朝在灭亡于阗王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高昌回鹘的“圣战”。
随机文章意大利卡普里岛蓝洞,蓝色的水洞美哭了(不去是遗憾)英国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武器配置,可瞬间摧毁任何航母月球的背面是什么,二战飞机和外星人基地现身月球(谣言)小行星撞击地球2018年若发生,威力堪比1000颗原子弹史上最强双翼战斗机,英国剑鱼蹂躏德军潜艇(时速仅222公里/时)
宋朝三个皇帝拼死拒绝登基?
英宗赵曙,宋朝第五帝。
明道元年(1032)正月生于宣平坊,为仁宗弟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
仁宗赵祯久未得子,遂于宗室内择选幼子以为建储之备。
谁知造化弄人,庆历间仁宗二子相继夭折。
七年(1048),赵曙再次被迎入皇宫,这次却未给予任何名份,充其量就是皇储的递补。
原因是仁宗自认为正当盛年,以后可能继续得子,不再急于建储。
嘉佑八年(1064),仁宗因病驾崩,遗命赵曙登基。
已被闲置十六年之久的赵曙闻诏后,惊恐不安,怀疑消息有假,况且出身藩王,稍有不慎便会成为皇位更替斗争的牺牲品,遂佯装称病,坚辞不出。
仁宗皇后令同判大宗正事安国公从古等前往谕旨,赵曙死活不肯起床,以病推辞。
英宗赵曙赵曙继位后,仍然对得到皇位时时惊悸,竟然因此暴病一场,对左右宦官尤其惧怕,时时提防,“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
宦官见其行动乖戾,愤恨不已,纷向太后进谗,“两宫遂成隙”,更加深了他对皇位的恐惧。
两宫嫌隙最终冰释。
不久太后还政,赵曙自此方安心做起皇帝,直至四年后病逝。
钦宗赵桓,宋朝第九帝,徽宗长子。
元符三年(1101)四月生于坤宁殿,大观五年(1112)立为皇太子。
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花花太岁”,他执政期间重用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为首的“六贼”,建造作局、运花石纲,为一己私欲不顾百姓死活。
各地农民起义频起,严重动摇了统治根基,王朝已呈灭亡之势。
对外“联金灭辽”政策的失误,导致引狼入室,激发了女真贵族南下灭宋的贪欲。
英宗赵曙画像宣和七年(1126),金军分道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宋军腐化已久不能有效抵御,非溃即降,河北大片土地沦丧。
徽宗见金军势强,惊吓得肝胆俱裂。
为推卸河北沦陷的罪责,他便急欲退位于太子,令其充当替罪羊。
同年十二月,徽宗下诏令皇太子嗣位,自己改称“道君皇帝”,以示禅让之意;同时他命人备好车驾,随时打算南奔逃命。
赵桓闻诏,不啻晴天霹雳,一则,他尚未有过登基准备,难以应付业已混乱不堪的局面;二则,他知自己替罪羊的角色,不过是代人受过,断然不肯从命;三则,他并非雄才睿略之主,没有乱世中奋起国运的魄力,唯知保命要紧。
徽宗令宦官催促太子入宣和殿登基,赵桓拼命拒绝,悲悲戚戚,不肯动身。
宋朝三元及第的冯京有哪些奇闻异事?他是怎么样一个人
自以来,历朝历代“连中三元”的大概有十三人,一说是十四人,似乎尚无确切定论。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有:“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
”文中所及,冯京即江夏郡人;商辂则系明代状元。
冯京者,字当世。
这位曾给讲过“羽衣仙女”故事的大才子,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从乡试、会试、殿试,一路过关斩将,独占鳌头,连中三元,确实是气冲牛斗。
冯京高中状元后,曾出任、知州、知府,历事英宗,神宗、哲宗三朝,官至保宁军节度使、太子少师、(副相)。
冯京前,曾发生过不少奇闻趣事。
传说冯京之父曾经商,壮年无子。
其妻授以白金数笏,嘱其买妾。
冯父在京师买得一妾,当了解到该妾之父本朝廷命官,因纲运欠折,鬻女以为赔偿之计时,十分同情,不忍侵犯,遣还其父,并不索钱。
回家后,将此事告诉其妻,妻说:“君用心如此,何患无子?” 不久,妻果然有孕。
临产前,邻居们皆梦见鼓吹喧阗迎状元,冯京乃出生,后果中状元。
冯京未显贵时,久居武昌,纵酒不羁。
一夕,醉卧郊外溪边。
有一渔夫打鱼归来,困眠舟中。
朦胧中,似听见有人呵叱道:“冯侍中在此,安得不避!”渔夫惊起,借着月光在岸边寻觅,看见一人和衣熟睡草丛中,一问,果然。
渔夫立即作揖拜见曰:“他日贵显,幸勿忘。
”并把梦中情形告诉了冯京,又恭恭敬敬地请冯京到船上安歇,以避风露。
天明后,渔夫用船将冯京送到武昌城中。
后来,冯京显贵,派人寻访那艘渔船,不复得见。
冯京早年贪玩,有时深夜不归。
一次,被巡夜的街卒拘留,当时,武昌郡守王素极力为其开脱,将其释回。
后来,冯京奉使关中,王素正在渭地帅兵,两人见面,酒燕甚欢。
冯京作诗赠王素,中有句云:“吞炭难忘当日事,积薪深愧后来思。
”意思是说,即使改变了容貌声音(暗指地位身份的改变),我也忘不了当年被街卒拘留之事;即使后来居上(暗指自己此时的地位超过了王素),我也为难以报答你的大恩而惭愧。
后人评论这件事说,一些人年轻时,血气方刚,不拘小节,容或有之。
待到贵显之后,按常人言之,提起从前的过错尚不愿听,哪会主动向故人谈及,并写进诗文中去呢?冯京如此不以为讳,“可谓贤矣”。
冯京庆历年间,在武昌应乡试,阅卷官庸谬寡鉴,开始要将冯京黜落,后又要放在最末一名。
幸亏监试的礼部官员拆封定卷时,为其鸣不平,极力推荐冯京为第一名,后果然在殿试时一举夺魁。
冯京进京赶考过江时,江面上曾,船几乎被沉没。
第二年春天,中状元后,再过大江,却是风微浪稳,舟楫安然。
冯京乃题诗江亭云:“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
”意思是说,江神也那么势利眼,见我高中了,态度也变谦恭了。
这两句诗是借取唐人及第后过扬子江诗句,施肩吾原诗曰:“忆昔将贡年,抱愁此江边。
鱼龙斗闪烁,黑浪高于天。
今日步春早,复来经此道。
江神也世情,为我风色好。
” 这首诗哪里是嘲讽江神,实是势利小人的真实写照。
随机文章关于秦始皇的东海求仙记?如何分辨明朝的官阶?揭秘世界上最早的黑洞,原生黑洞比原子核还小/还会瞬间消失宇宙中黑洞是怎么被发现的,黑洞最早是谁提出的(爱因斯坦)怎么看一座山的龙脉呢,山脉走向/五行/星象/外形等步骤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