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通之战揭开了清朝统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对准部作战的初步胜利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3 点击数:
简介: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之一。

从定鼎北京到中期的近50年间,清廷先是集中全力经略中原,对付南明王朝等反清势力,后是平定,以及用兵黑龙江流域以阻遏沙

【菜科解读】

准噶尔部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厄鲁特蒙古诸部之一。

从定鼎北京到中期的近50年间,清廷先是集中全力经略中原,对付南明王朝等反清势力,后是平定,以及用兵黑龙江流域以阻遏沙俄入侵,在很长时间里无暇西顾,对准噶尔部在西北的活动采取了不干预的态度。

随着实力的增长,噶尔丹多次兴兵攻扰青海、西藏及漠北喀尔喀蒙古,甚至扬言“欲举兵内入”抵御住沙俄对东北边疆的入侵以后,康熙帝便开始着手处理西北的准噶尔部问题,然而一开始便遭遇了败仗。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八月初一日,康熙御驾亲征的10万大军与噶尔丹准喝尔军,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南部的乌兰布通发生激战。

这是准噶尔和清廷关系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

后世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次战役,是清廷击败准噶尔部的重要胜利。

然而,当清军班师回京的时候,福全被勒令不许进城,在朝阳门外听候审查。

结果,议政王大臣会议拟议:革去裕亲王福全、恭亲王常宁、简亲王雅布的王爵,革去内大臣佟国维、、、阿密达以及散秩大臣查努喀的职务解除都统彭春、前锋统领班达尔沙、护军统领杨岱、苗齐的任职,不给都统宗室苏努、喇克达、都统阿席坦、诺迈叙功,并将内大臣苏尔达、费扬古、都统希福、副都统塞赫罗满色罚俸一年。

康熙帝为何如此严惩?乌兰布通之战到底是取胜还是战败了呢? 康熙二十八年(1689)末,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率兵2万余人东征喀尔喀。

准噶尔军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中旬南下内蒙古,试图搜捕夙敌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

六月二十一日,在乌尔会河大胜清军,并乘胜追击。

据清军情报显示,七月初二日噶尔丹驻地在距离旧战地五日之程的厄勒冷地方,不久便进入到乌珠穆沁旗境内的齐尔萨布喇克之地,然后继续南下,经乌兰滚到了乌兰布通,距京师仅700里,局势骤然紧张,京师进入戒严状态。

七月初二日,康熙帝命皇兄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一路大军出古北口;命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和硕简亲王雅布、多罗信郡王鄂札副之,率另一路大军出喜峰口;内大臣佟国维、索额图、明珠、阿密达等参赞军务。

两路10万大军陆续出发。

十四日,康熙帝也程北上,亲征噶尔丹。

由于当时噶尔丹孤军深入,即便清军初战不利,但清军人数众多,几乎倾巢出动,所以这的确是聚歼噶尔丹的最佳时机。

二十四日,康熙帝生病,便从波罗河屯(今河北隆化)半路返回;但各路大军照常行进,准备围歼噶尔丹。

此时,清廷最担心噶尔丹闻风而逃,从而避开清军围歼。

为了麻痹和稳住噶尔丹,乌尔会河战事一结束,康熙帝便遣使致歉:“阿尔尼不请旨而击汝,非本朝意也。

”并表示喀尔喀是清廷和准噶尔的共同敌人,皇上遣重臣前来就是为了共商解决问题之办法。

为进一步消除噶尔丹的疑虑,还特意说明清使臣带兵前来并不是为了打仗,“汝不闻前者,我朝出兵俄罗斯,以礼和好,不战而归乎”。

噶尔丹早已看出清廷假谈真打之用意,于是将计就计,故意遣使清廷再次申明入边之原因,特别强调并不是要与清廷对抗。

康熙帝以为得计,便复函给噶尔丹,说明双方应先议定,再说执送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一事,并重申派少量军队前去和谈。

七月末,当清军接近噶尔丹时,康熙帝命人给噶尔丹送去100只羊和20头牛,并致函希望共同约定地点进行和谈,彻底解决喀尔喀问题。

然而,此举并没有奏效,噶尔丹接受其礼品,却不透露半点口风,弄得清军不知所措。

尽管准噶尔和清廷之间使者往来频繁,相互多次表示友好,但双方已经箭在弦上。

八月初一日,准噶尔军和清军终于在乌兰布通展开决战。

战后第三天清廷收到福全从前线发回的战报,战况如下:八月初一日黎明清军列队前进,至中午时分看到了零星的准噶尔军,便设鹿角枪炮列兵缓进。

下午,遇到主力,用枪炮射击。

交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掌灯时分,左路军由山腰杀入敌营。

右翼则因为河水和沼泽地的阻碍,返回原地。

战报还说,清军本想一举围歼,但由于天昏地暗,地势险要,便收兵退回。

至于噶尔丹是否死于乱兵之中,待查明后再上奏。

康熙帝收到战报后,极为兴奋。

但是没过几天,康熙帝又收到另一份奏报,得知噶尔丹不仅没有死,而且率军逃脱清军围堵。

康熙帝非常生气。

事实上,福全的战报掩饰了清军的重创。

战报显示,清军用一下午的时间,从山下正面进攻山上敌军阵地,无果,转而从两翼进攻。

但右翼完全为天然屏障所阻,退回原处;而左翼虽一度冲入敌阵,却很快就退出了战斗。

上述过程根本没有反映清军“大败贼众,斩杀甚多”,留下少量“余贼”,甚至噶尔丹有可能死于战乱等情况。

噶尔丹在八月初一日下午的激战中虽然获胜,但他毕竟孤军深入,不可能坚持长期作战。

而清军虽遭重创,但兵力仍很雄厚,所增调之各路军队陆续挺进乌兰布通,即将对噶尔丹军形成包围之势。

在这种形势下,噶尔丹迅速脱离战斗,退回漠北,才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了安全撤退,噶尔丹设下一计,一方面与清军讲和,一方面全力撤退。

讲和就是为了争取撤退的时间。

而福全也有自己的考虑,认为只要喝尔丹“据险坚拒”,清军就难以强取。

所以,制胜的办法就是欲擒故纵。

另外,福全的意图还在于借和谈之名,尽力延缓噶尔丹的撤军,以便给盛京、乌喇、科尔沁诸军的到来争取宝贵的时间。

噶尔丹似乎对福全的用意有所察觉,在八月初四日谈判当天夜里,便率部迅速撤离乌兰布通,成功地甩开清军,奔向边外。

福全的失误在于,过于把延缓噶尔丹撤退的希望寄托于和谈,而没有做好防范噶尔丹突围的军事部署。

当噶尔丹撤离时,他没有及时有效地组织追击,没有严令各军沿途拦截准噶尔军,从而使噶尔丹得以逃脱当福全等人醒悟后,为时已晚。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军队继续向科布多撤退,但由于染上瘟疫,导致队伍大量减员,2万余人仅剩数千。

总之,乌兰布通之战,清军损失惨重,而且让噶尔丹全身而退,消灭噶尔丹部的战略目的并未达成。

只是后来由于噶尔丹自身的原因,其势力才逐步衰败。

但是乌兰布通之战揭开了清朝统一西北的序幕。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再次御驾亲征在漠北昭莫多迎击噶尔丹军,几乎全歼其有生力量。

不久,噶尔丹本人亦死于青海,清廷取得了对准部作战的初步胜利。

康熙末,清军的前哨阵地推进至科布多一巴里坤—哈密一吐鲁番一线。

噶尔丹败亡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部台吉,准噶尔部又逐渐强大起来,数次扰乱边疆地区安宁。

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率兵六千进犯西藏。

两年后,清军由青海出兵入藏,但。

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赶走准噶尔军。

随机文章精灵干尸长天使翅膀,生吸人类鲜血与骨髓揭秘猪为什么是蛇的天敌,毒蛇面对野猪无处下口/野猪抗毒能力强揭秘生物界中奇特的眼睛之谜,复眼捕捉高速猎物/猫眼夜晚像白天1984年被贬下凡的神仙,翻遍资料找不到/疑似变成了一个动物(谣言)人类飞不出奥尔特星云,旅行者一号飞出奥尔特云要花一万年时间

乌兰察布城乡社保有没有补交的可能性

社保全称为“社会保险”,是依法建立的社保制,旨在保护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那么,乌兰察布城乡社保有没有补交的可能性?随新社通小编了解一下详情吧!?(1)乌兰察布城乡居民社保是否支持补缴?城乡居民社保缴费可以补交,但具体补交规则需根据社保类型(养老保险或医疗保险)及当地法规来确定。

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交城乡居民医保可以补交。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实行按年预收制,每年有固定的缴费期,如错过缴费期,通常可以在时间内进行补交。

补交医保的费用和享受医保待遇的时间可能因地区而异,具体需根据当地医保来确定。

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当地社保法规来确定,建议咨询当地社保经办机构或查阅相关法规。

二、城乡居民社保断交补交城乡居民社保断交是可以补交的,但通常只能补交最近三个月的社保费用。

如果需要补交更长时间的社保费用,可能需要满足一些特定条件,如户口在本地的居民因个人原因错过了缴费时间,可以申请补缴;或者因缴费年限不足需要补交,才能领取养老金。

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是可以补交的,大多数地区都允许一次性补交,也允许在办理退休时,一次性补交。

补交养老保险的费用和具体法规可能因地区而异,建议咨询当地社保经办机构或拨打12333咨询热线获取准确信息。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社保缴费是可以补交的,但具体补交规则需根据社保类型及当地法规来确定。

在补交社保费用时,建议咨询当地社保经办机构或拨打相关咨询热线获取准确信息,以确保自身权益得到保护。

(2)乌兰察布社保最多断交多久可以补交吗社保断交期间是可以进行补缴的。

但具体补交条件因地区、险种和断交时间长短而有所不同。

社保断了是可以进行补缴的。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补缴社保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中介代缴此外,个人还可以选择通过社保代缴机构进行补缴。

这种方式需要个人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和社保费用,然后代缴机构会协助个人完成补缴手续。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代缴机构时一定要谨慎,确保其具有资质和良好的信誉。

(二)单位补缴如果是由于单位的原因导致社保中断,那么单位应负责办理补缴手续。

单位可以携带相关证明材料到社保局进行申请,并按照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进行补缴。

如果个人因辞职等个人原因导致社保中断,也可以请求原单位帮忙补缴,但具体操作需要与原单位协商。

(三)个人补缴个人可以携带身份证原件直接到所在地的社保局办理补缴手续。

在办理过程中,个人需要向社保局提供相关的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等证明材料,以便社保局核实个人的缴费情况并进行补缴。

在补缴社保时,个人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滞纳金和罚钱:如果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保局会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逾期仍不缴纳的,相关部门会处欠缴数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钱。

因此,个人在办理补缴手续时需要及时缴纳相关费用,以避免产生额外的滞纳金和钱。

2、补缴的费用计算:补缴社保的费用是根据个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来计算的。

个人在办理补缴手续时需要向社保局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以便社保局核实个人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并进行费用计算。

3、补缴的时间限制:正常情况下,社保只能补缴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费用,具体时间限制因地区而异。

因此,个人在办理补缴手续前需要了解清楚当地。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八十六条和第六十三条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将被处以罚钱。

因此,对于单位来说,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法律的义务,必须严格遵守。

诸葛亮和宣皇帝司马懿谁更厉害?卤城之战说明一切

第四次北伐,是诸葛亮和这两位顶级人物的初次对决,更是唯一一次正面较量。

只谈正史,不说演义,看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龙虎斗,到底谁更厉害? 一、架空,再出祁山 在白帝城病危时,仿照托孤与,将托孤给诸葛亮与李严,按理说诸葛亮主内政,李严统军事。

但在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赴南中平叛,一下子剥夺了李严对中央军的控制力;建兴五年(227年),前夕,又邀李严增兵汉中,李严不愿意,就以各种理由拒绝,并要求划五郡另立巴州,归其所有,作为增兵的交换,但被诸葛亮拒绝;建兴七年(228年),诸葛亮收复武都、阴平二郡,李严诱导诸葛亮效仿“称王加九锡”,再次遭诸葛亮拒绝。

到了建兴八年(230年)七月,伐蜀,面对大军压境,毕竟国家安全是第一位的,李严不得不支援汉中,但同时又开出条件,希望自己也像诸葛亮一样开府治事。

而诸葛亮则恩威并重,一方面拒绝其开府,另一方面升其为骠骑将军,并任命其子李丰接任江州都督。

于是,李严带领两万人马从江州沿米仓道进驻汉中。

(央视三国演义,李严) 既然李严把人马已经拉到了汉中,诸葛亮再无顾忌,于是很快,收了李严的兵权,这让李严更加不爽,索性改了名字,叫“李平”,以暗中表达内心不满。

李严到汉中半年后,即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再次程,开始了第四次北伐。

此次北伐,仍由诸葛亮亲自挂帅,参谋团有护军、中监军邓芝、丞相长史、丞相参军马忠等;指挥官有前军师大将军、督前部高翔、督后部吴班、无当监王平等,总计六至七万人马,为历次北伐最多。

(央视三国演义,诸葛亮) 除此之外,诸葛亮也给留守汉中的李严,配置了些人马,一则防止曹魏进攻,另一方面,万一前线胶着不下,李严也可以率军北上牵扯敌人。

而李严本人,被任命为“中督护兼署丞相府事”,说白了,就是负责人员补充、粮草调配等方面的事宜,为其副手。

作为汉中的二号人物,只负责管理后勤,李严内心的阴影可想而知,而这些,都为接下来的北伐,埋了一个大坑。

二、曹真病故,司马掌印 此时魏国方面正处于曹真伐蜀后处于修整期。

具体为:大司马曹真驻长安,车骑将军驻洛阳,征蜀将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驻陇西,后将军费耀驻上邽,贾嗣、魏平驻守祁山。

诸葛亮于二月出汉中,水路运粮,陆路行军,三月兵临祁山,具体路线请参考作者(头条号故道之路)我的上一篇文章。

消息传到长安,此时曹真已经病入膏肓,只得要求各地坚守城池,不得擅动,同时向洛阳求援。

紧急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司马病重了,这该怎么办?结果满朝文武倒认为大可不用担心,理由就是根据情报,诸葛亮没有带辎重,坚持不了多久,“不击自破”;甚至还有人出主意,说把上邽附近的麦子先割了,饿死敌人。

大臣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没有发现蜀军的运粮大队,殊不知,此时的粮道已改为水路,而运输工具,则用上了诸葛亮亲自设计的“木牛”。

面对大臣们的经验主义,轻敌之风,曹睿觉得不放心,于是,紧急调司马懿从南阳赶赴洛阳,并对他说“西方事重,为君不可负者。

”司马懿也二话没说,立刻去长安换回曹真,“督雍、凉二州军事”,并与张郃汇合。

不久后,曹真病逝,从此,司马懿全面接管了曹魏的中央军,军队人数大致十万左右,另外还督管陇右的两至三万守军。

(央视三国演义,司马懿) 张郃见到司马懿后,打探到汉中还有军队留守,担心诸葛亮又搞声东击西,便劝司马懿分兵驻防关中的雍县、眉县一带,但是司马懿不听,并对张郃说:“要是分兵后,咱们去祁山的兵马能打赢诸葛亮,那就分兵;要是打不赢,岂不是重蹈当年楚国被黥布各个击破的覆辙吗?”。

于是,司马懿进驻隃糜(现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准备沿陇坻道,也就是街亭的那条路,开进天水。

三、围攻祁山,上邽割麦 很快,蜀汉军队将祁山堡团团围住,曹魏守军有限,贾嗣、魏平等不敢出战,只得向司马懿求援。

司马懿命令费耀、戴凌留四千精兵守上邽,其余由郭淮率领,全部去救祁山,同时自己日夜兼程赶赴战场。

诸葛亮听说郭淮等人前来,便亲帅大军迎战,大胜,郭淮等人只能退守上邽。

诸葛亮留一部分人马继续攻打祁山,自己则亲率主力包围上邽。

此时诸葛亮面临的情况,与第一次北伐何等相似,同样的围攻祁山堡,同样的在上邽困住了郭淮。

不同的是,面对司马懿的援军,诸葛亮这次再也没有派之类远去街亭“堵援”,而是打算把司马懿放进来,再消灭之。

话句话说,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已经由一伐时的,上升到现在的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正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当年,表面上看是主动去“打援”,本质上却是被迫分兵去堵张郃,还把战线拉长了400里,结果被各个击破。

而这回的战术,表面上是把敌人放进了陇右,实际上却拉长了敌人400里的补给线,一正一反,800里的距离,使得诸葛亮既可在上邽以逸待劳,又可呼应祁山分队,而司马懿不得不从洛阳到长安再到天水,长途跋涉,疲于奔命。

从此,战争的主动权,落在了诸葛亮手中。

正因如此,靠近上邽后,诸葛亮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在城东二里的一处高地,当地人叫它“下募城”,全军休息,等待司马懿。

考虑到战争可能会持久,上邽一带又是陇右少有的产粮区,虽然麦子还没有熟,就算自己不吃,也不能留给敌人,于是诸葛亮命令把上邽周边的麦子全部割掉。

这样如果战斗打到秋天还没结束,曹魏方面也将面临陇右无粮的困境。

诸葛亮再次让自己的劣势和敌人拉平。

很快,曹魏的援军赶到。

司马懿见诸葛亮没在渭水设防,很得意,觉得诸葛亮也不过如此,于是索性渡过渭水,也夯土搭寨,与诸葛亮对峙起来,当地人叫它“上募城”。

殊不知,他正在落入诸葛亮精心设计好的圈套。

四、天水对峙,卤城大捷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上邽城旁各筑营寨,司马懿因不了解诸葛亮虚实,又是第一次交手,故谨慎起见不敢进攻;而诸葛亮计划着再次诱敌深入,所以也不出战。

就这样,两家对峙了十余天。

敌人的情况也了解的差不多了,考虑到在人家上邽的门口,很容易被里应外合,于是诸葛亮首先回撤。

司马懿也很谨慎,试探性地派牛金追击,结果刚一交锋,蜀军又撤退,于是断定诸葛亮是“真”撤军,便引主力追击,但又怕中了埋伏,于是只在后面尾随,被诸葛亮带到了卤城。

所以你看,司马懿一直搞不清诸葛亮的底牌,始终被牵着走。

卤城,现甘肃省礼县祁山乡盐官镇,东西两侧群山坐落,唯独中间西汉水河畔是一块南北狭长的平地。

诸葛亮决定,把决战的地点就设在这里,其一,这里是祁山至天水的必经之路,进可攻,退可守,还把祁山与上邽的敌人分割成两块;其二,这里地形狭长,不利于曹魏骑兵作战,反而利于汉军在山地伏击;其三,这里距上邽120里,又再一次把敌人的战线拉长;最后,这里西汉水直通略阳,无论是从汉中运粮还是增援,都非常便利。

(今日盐官镇,即卤城) 于是,诸葛亮在上邽搭建了一南一北两个营寨,互为犄角,准备大决战。

这时张郃看不下去了,又向司马懿提意见“咱们这么跟着也不是个事啊,我们优势在于持久战,就应该呆着上邽不动,祁山守军知道援军就在附近,也必然可以坚守,然后我们再派出奇兵超他们的后路,迫使他们退军。

现在我们就这么跟着,也不交战,这不是让战士们失望吗” 司马懿心里肯定挺烦,心想你是老大我是老大?一路上就听你叨叨叨,有完没完,于是就没理他,也追到了卤城。

看到诸葛亮筑寨,司马懿也赶紧扎营,继续了上邽城外的那一幕:两军对峙,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的算盘是:上次你诸葛亮打陈仓,二十多天就没粮食了,这次都过去快两个月了,我就不信耗不死你。

可他哪知道西汉水的航道上,来自汉中的粮食,正源源不断地发往祁山。

结果这一对峙,又一个月进去了,这下子魏国的将领们可坐不住了,就连之前当了缩头乌龟的、魏平也纷纷请战,并说“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马懿心烦意乱又窝火,拼了!于是,曹魏终于主动出击了。

而诸葛亮终于等来了这一刻,他知道,长途跋涉又不敢交战的敌人,早已心烦气躁;他知道,遍布山野的卤城是个骑兵展不开步兵打伏击的好地方;他还知道,经过多年北伐,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早已炉火纯青。

五月,司马懿派张郃攻南营,意图吸引诸葛亮主力救援,然后自己再率主力攻打北寨。

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司马懿的把戏,派王平领本部无当飞军坚守,以牵制张郃;派魏延、高翔、吴班三路主力迎战司马懿。

蜀魏之间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开打了。

王平“忠勇而严整”,当年在街亭打败的情况尚能吓唬住张郃,这次率领南中精锐无当飞军,更是没有问题;而魏延“勇猛过人”,刚在阳溪大败郭淮,野战经验丰富,就让魏延去荡平司马懿吧。

诸葛亮这次,可谓是知人善用了。

果然,这支历经了无数血与火考验的蜀汉劲旅,像奔腾的大潮冲向敌军,一时间血肉模糊,红光四起。

司马懿显然没有经历过这种级别的野战,渐渐地,蜀军占据优势,再渐渐地,魏军被彻底打败。

(央视三国演义 蜀魏交战) 史载此战过后,蜀汉方面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这是什么概念呢,简单地说,就是这一仗杀死了敌人一万余人。

五、粮食、粮食、粮食 卤城大胜,司马懿收拾残部,撤到上邽,诸葛亮率军跟进,将其包围。

蜀汉迎来了北伐以来最好的局面,一时间似乎看到了恢复汉室的曙光。

此时,已是农历六月,夏秋之际,汉中又下起了大雨,上一年浇灭了曹真伐蜀,这一年却给李严的运粮带来了麻烦。

于此同时,因为之前魏延在阳溪掠粮,诸葛亮又在上邽抢割,司马懿也面临着粮草将要耗尽的困境。

(央视三国演义,木牛运粮) 就在这时,两个配角,左右了这场战役。

曹魏方面,是郭淮,这哥们长期混在陇右,在羌、胡等少数民族中有声望,看到军中缺粮,就跑到少数民族屯子里,软硬兼施,连唬带骗,搞来了一批粮食,总算解了燃眉之急。

蜀汉方面,是李严,前面说过这次北伐的粮道主要靠漕运,现在洪涝泛滥,船不能行,于是李严派人向诸葛亮报告情况,询问对策。

诸葛亮算到对手可能比自己还缺粮,估计也要坚持不住了,于是给李严写信,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计,请李严从汉中出兵直捣关中,司马懿必然回撤,我大军可取陇右全境;中计,李严同志请你客服困难保障粮草,我们继续与敌人对峙,敌人也快坚持不住了;下计,撤军,返回汉中黄沙屯田去。

诸葛亮当然希望李严认同上计,但鉴于两人现在的关系,自然很不放心,于是又派人给远在东北的鲜卑王轲比能送信,邀请他助汉伐魏,以此再开辟一条战线逼司马懿退军。

很遗憾,这两个宝都没压中。

轲比能与蜀汉并无深交,两个月前还向曹睿献过马,本着谁也不得罪的立场,轲比能带着几万骑兵跑到北地郡(现陕西铜川一带)溜达了一圈,曹睿赶紧派雁门太守牵招出兵去打,而轲比能见朝廷玩真的,就很快又带兵就返回了漠南(今内蒙古中部一带)。

在汉中,早已内心失衡的李严,决定不再执行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愤然选择了下计。

于是,派遣参军狐忠和督军成藩去军中,告诉诸葛亮真的运不来粮食了。

没有办法,只好退军。

名扬千古的诸葛亮与子孙称帝的司马懿的第一场较量,就伴随着郭淮和李严这两位配角截然不同的表现,结束了。

六、张颌战死、李严被费 看到蜀军撤退,司马懿真心想追击,至少洗刷掉之前卤城之败的耻辱。

但也许是上次的战败后怕了,司马懿觉得还是张郃打仗更在行,于是,派遣张郃进行追击。

张郃不干了,毫不客气的对司马懿说“围城必阙,归师勿追”。

司马懿这次被彻底激怒了,估计心里在想,从出兵以来你就一直和我唱反调,就算你说得对,也必须执行我的命令,不然我以后怎么带兵。

于是,司马懿下达了必须追击的死命令。

张郃当然知道诸葛亮是反击好手,两年前王双被杀的事情还历历在目,于是,张郃小心翼翼的紧追蜀军,但当路过狭窄的木门道时,还是被按惯例埋伏的弩手射中膝盖,诸葛连弩的威力最终让这位功勋卓著的仅存硕果,陨落了。

回到汉中后,一肚子火的诸葛亮找到李严,李严却揣着明白当糊涂说“军粮足饶,为何退兵”。

又上奏后主说“我觉得诸葛亮是伪退诱敌”。

诸葛亮拿着李严的前后两份奏章比对,发现李严欺上瞒下,坏国家大事!于是,联合一帮子官员,弹劾李严,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落下帷幕。

都说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我想用足球比赛做个比喻:一支弱队跑到强队的主场打比赛,还围攻强队,您说哪个教练更牛呢? 随机文章神秘莫测的间歇泉之谜,黄石公园间歇泉喷射高度达116米世界禁用子弹威力惊人,击中人体引爆肌肉内脏(生不如死)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怎么弄死僧帽水母,僧帽水母有剧毒是真的(触之毙命/离开水会死)十大超人系果实排名,霸主震震果实竟然不是第一

加入收藏
               

乌兰布通之战揭开了清朝统一西北的序幕 清取得了对准部作战的初步胜利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