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萨尔是哪位?为什么被称为菲律宾国父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在菲律宾,人们普遍热爱和崇敬他们的民族英雄黎萨尔,并且尊称他为“伟大的平民”和“国父”。

他的诞生地改名为黎萨尔省,当年监禁过他的堡垒成为黎萨尔纪念馆,他牺牲的日

【菜科解读】

在菲律宾,人们普遍热爱和崇敬他们的民族英雄黎萨尔,并且尊称他为“伟大的平民”和“国父”。

他的诞生地改名为黎萨尔省,当年监禁过他的堡垒成为黎萨尔纪念馆,他牺牲的日子被定为“黎萨尔日”,他殉难的广场被命名为“黎萨尔广场”,他所创作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成了各级学校学生的必读课文…… 黎萨尔所以获得菲律宾人如此爱戴,是因为他的活动促进了菲律宾民族的觉醒,为菲律宾的独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尤其是他无私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祖国的英勇行动,给菲律宾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黎萨尔生活在菲律宾和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之间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年代。

早在1543年,西班牙殖民者就蓄意侵占菲律宾群岛。

他们按照西班牙王位继承者菲律普的名字,称这个群岛为菲律宾群岛。

1565年,西班牙正式占领菲律宾。

1872年初,卡维特(即甲米地)的工人、士兵和农民不堪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横征暴敛,毅然发动起义。

结果惨遭殖民当局的镇压,连同这次起义无关的三个爱国神父也被处决。

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同样也危及到黎萨尔的家庭。

有一次,他父亲与教会里的修道士发生纠纷,教会竟然把他父亲所租土地的地租提高一倍作为报复,他的母亲因不满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遭到诬告,被投入监狱,经受了两年之久的折磨。

惨痛的历史和严酷的现实,使黎萨尔从童年时代起就亲身感受到殖民统治的残暴。

黎萨尔智力超群,8岁就开始写诗和剧本。

15岁时,已成为一个颇有修养的诗人、雕刻家和画家了。

18岁那年,他在大学里写了《献给菲律宾青年》一诗,号召青年为菲律宾的光明与未来而斗争,获得了全国诗歌竞赛头奖。

1882年,21岁的黎萨尔去西班牙留学。

他同时在两所大学攻读医学、哲学、文学、绘画和雕刻,还学习法语、英语和德语。

三年后大学毕业,他获得哲学和文学博士、医学博士学位。

从大学时代起,黎萨尔就投身于菲律宾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在西班牙留学期间,他经常在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主张在菲律宾实行改革。

1887年,黎萨尔在柏林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政治小说《不许犯我》。

小说中的主人公伊瓦腊,实际上是他的化身。

作品以19世纪末殖民主义者统治下的菲律宾社会为广阔背景,倾诉菲律宾人民在火坑中的痛苦呻吟,提出了菲律宾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探索。

在这部小说中,黎萨尔通过各种人物之口,呼吁西班牙殖民当局实行改革:给菲律宾人以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限制军队和教会的势力,保障个人自由和人身安全,实行出版自由,恢复西班牙国会中的菲律宾代表权等。

黎萨尔还通过伊瓦腊之口,道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我的国家繁荣幸福。

这是要由西班牙和本国同胞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他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两者之间就以这种的联系永远团结在一起。

” 从这些观点看,《不许犯我》显然是一部宣传改良主义的小说,并不触及到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根本利益。

但即使这样,殖民当局和教会还认为它是“不爱国和危害公共治安的,有害于西班牙政府及其在菲律宾的政策”,把它列为禁书,不准传入菲律宾。

黎萨尔在菲律宾的家属也因此而遭到迫害;父亲的租地被剥夺,房屋被焚毁,全家被迫流落到街头。

1887年8月,黎萨尔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故乡。

由于殖民当局扬言要对他进行报复,他只得很快离开马尼拉去美国,随后又到欧洲。

黎萨尔虽然身居异国,但仍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

1888年,他在不列颠博物馆钻研历史时,见到一本1609年在墨西哥出版的《菲律宾群岛史》。

经过鉴别,他发现这本书内容翔实,很少偏见,便抄录了全书,并加以详细的考订注释,于1890年在巴黎出版。

1896年6月,“卡蒂普南”派人到达比丹,秘密与黎萨尔接触,向他介绍了武装起义的计划,并建议他出来担任革命斗争的领袖。

黎萨尔由于多年被流放,脱离了实际斗争,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会带来巨大的流血牺牲,因而拒绝了来人的建议。

于是,“卡蒂普南”于同年8月自行发动了武装起义。

9月初,黎萨尔乘海轮离开马尼拉。

不久船在新加坡停泊,他的朋友劝他逃走,但被他拒绝。

9月中旬,轮船刚进入地中海,船长接到马尼拉发来的急电,命令他立即逮捕黎萨尔。

于是,黎萨尔被押回马尼拉,仍旧监禁在圣地亚哥堡垒。

这年12月,西班牙殖民当局以“叛乱、颠覆与非法结社”的罪名,把黎萨尔送到军事法庭审判。

虽然没有具体的罪证,但还是判定他有罪,处以死刑。

就义前,黎萨尔写了一首诗《最后告别》。

诗中写道: “方见天际破晓,我即。

朦胧夜色已尽,光明白日将至。

若是天色磅淡,是我鲜血在此。

任凭祖国需要,倾注又何足惜。

洒落一片殷红,初升曙光染赤。

” 1896年8月30日早晨,黎萨尔被一队西班牙士兵押出圣地亚哥堡垒,向巴贡巴扬广场走去。

临刑时,神父和医生想试试他是否害怕,特意按了他的脉膊。

结果,发觉他平静得与平时一样。

枪声响了,黎萨尔倒了下去。

但他以非凡的力气向右转,让自己仰面朝着祖国的旭日而死。

当时年仅35岁。

今天,在马尼拉以黎萨尔命名的广场上,树立着这位菲律宾国父的铜像和纪念碑。

碑石上留刻着这样几行字: “纪念爱国者与烈士 何塞·黎萨尔 1899年12月30日被杀害于巴贡巴扬野外。

此纪念碑由菲岛人民奉献。

” 随机文章德国导弹射程多远,最远可能不到600公里(受制约)黄延秋事件是真是假,黄延秋事件真相大白/科学证实外星人存在液压升降椅会爆炸吗,会爆炸/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爆炸(小概率事件)海市蜃楼找到过实景吗,平行世界假说引猜测流川枫和樱木花道的关系,情敌冤家也是朋友/最后的击掌是最完美的结局

故宫修建之谜:100多吨巨石竟是这样搬运

故宫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建造过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对象。

研究过程中人们产生一个疑问,故宫建造所需的百吨巨石是如何搬运的呢?  早前,科学家最新研究揭晓了建造北京故宫的巨石是如何搬运70公里的,15世纪中国明代工人利用道路冰面泼水作为润滑剂,有效地实现巨石搬运。

  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当时的工人仅使用人造路径成功地将100多吨巨石从70公里之外的采矿场搬运至故宫,600年之后,工程师最新研究发现,多口水井和冰冻道路可以在道路上滑动,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

故宫  北京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专家认为,工人在人造路径上每隔500米挖掘小型水井,便于冬季抽取井水倾倒在冰面上,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研究小组指出,600年前中国北京的冬季气温较低,足以在道路上结成冰,但是寒冰并不能成为水和木制雪撬底部之间的良好润滑层,尤其是在冰层道路表面搬运巨石。

  他们认为,在冰层上倾倒足够的热水,将使冰面保持液态水,并帮助工人很容易在道路上滑动雪橇。

工程师计算显示,不使用热水,一块重123吨、9.3米长的巨石需要338人搬运,但是使用热水润滑冰面道路,仅需要46人便能将同样重量的巨石移动。

故宫石阶  这项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他们指出原木在道路上滚动的摩擦系数为0.2-0.4,然而使用冰水滑动方法,摩擦系数仅为0.02。

  工程师评估称,移动巨石将产生大量的摩擦力,中国明代工人利用了不同搬运方法,其中包括使用滚木,工人曾利用该方法移动大量原石制造古代石碑。

但是他们计算显示,在冰面上滑动巨石,并倾倒水起到润滑,是最有效的搬运方法。

  这些只是专家的猜测,历史已经过去很久,我们很难再去还原历史的情景。

对于故宫巨石搬运之谜,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

?故宫九龙壁为何藏着一条隐形龙?营造神秘氛围 是精华之作

在故宫的九龙壁上藏着一条隐形龙,主要是为了营造神秘的氛围,这是精华之作。

故宫是中国比较雄伟的建筑,目前已经有5000年的发展历史,故宫当中曾居住了很多封建王朝的皇家子弟。

在故宫当中又有很多神秘的故事,以及让人向往的神话传说。

很多人近几年都会到故宫去感受不一样的气息,而在九龙壁上却发现了一条隐形龙。

九龙壁的传说和历史根据相关的史书记载,了解到九龙壁是曾经在清朝乾隆三十七年时修建,这是故宫当中的精华之作,是由九条龙盘旋在一面墙壁上。

自古以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也代表着皇权。

关于九龙壁有很多神秘的传说,应该很多人都听说过,乾隆皇帝曾经在游行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在九龙壁上竟然只有八条龙,因此就下令想要找到真实的答案。

九龙壁上为何藏着一条隐形龙在九龙壁上藏着一条隐形龙,这样的问题吸引了很多的专家,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探索。

有很多科学家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和观点,觉得隐形龙并不是偶然之间存在,而是设计师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制作出来的,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寓意和含义,这样可以营造神秘的氛围。

设计师们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手法,可以让人们在不一样的角度之下,看到隐藏的那一条龙。

九龙壁背后的寓意九龙壁在故宫当中是一个很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一个地方的背后含义比较好,首先可以代表着皇权至上,自古以来,皇帝的地位都很高,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此外可能这是文化的传承,想要通过这种设计的风格,将古代的文化继承下去,凭借着独特的技术,制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

加入收藏
               

黎萨尔是哪位?为什么被称为菲律宾国父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