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隆庆和议是如何回事?隆庆和议背景及历史评价

在明朝中央内阁官大臣的张居正和高拱,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
【菜科解读】
在明朝中央内阁官大臣的张居正和高拱,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
隆庆和议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明朝又凭借在铲除赵全等汉奸之下,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从此到明朝灭亡为止,明朝与蒙古之间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事件背景 明蒙关系 15世纪末、16世纪初蒙古方面出现了转折,蒙古杰出的首领达延汗统一了蒙古草原,使得蒙古草原一度平静,但是草原游牧经济发展中缺少的就是中原农业的补充。
为解决牧区生产和生活上的不足,蒙古各部封建主也曾多次与明朝进行通贡、互市,但和平贸易经常被战争中断,甚至还遭到明朝的经济封锁。
因此,有时迫使蒙古封建主挥戈南下,用掳掠的办法去夺取中原汉地的物资。
但掳得的物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牧区长期物资短缺的问题,而且明朝对于蒙古封建主的南侵也采取报复的行动。
每年秋季,派兵深入草原纵火焚烧草场,谓之“烧荒”,使牧区的牲畜因缺草而无法过冬;明军还经常偷袭蒙古的营地,赶走大量的牲畜,谓之“捣巢”。
明朝与蒙古如此严重对立,使得牧区在生产和生活上更加困难。
从嘉靖十三年(1534年)开始,俺答汗为解决闭塞的、单一的游牧经济不能满足草原政经发展的现状,向明朝发起猛烈的求贡攻势。
但由于明朝方面的腐朽和奉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害怕重演等一系列原因。
对俺答汗的求贡一概拒绝,并多次诛杀俺答求贡使者,俺答汗遂以武力相威胁。
蒙古骑兵多次南下犯边,烧杀掳掠,结果酿成了“庚戌之变”。
即使在俺答汗的时候,仍然在做与明朝通贡的努力,派使者持书入城求贡。
慑于俺答汗兵威,明朝只得答应开放马市。
但开放的马市只限于大同、宣府两地,且贸易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严格的限制,这远不能满足蒙古方面的要求。
俺答汗遣使要求扩大贸易的范围,但以为首的顽固派非但拒绝所请,甚至关闭了马市。
明蒙贸易中断,双方战争又持续了二十年。
经济因素 游牧经济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决定了其对中原经济的依赖性。
“单一的游牧经济与内地农业,手工业之间的分工交换关系,是推动北方民族南迁或南进的杠杆,也是北方游牧经济自古以来始终与中原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最终形成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
据《纪事本末》卷六十《》记载:小王子达延汗有三子:长子为阿尔伦,次子为阿著(巴尔斯伯罗特),第三子为满官嗔。
阿尔伦死后,两个儿子年幼,所以达延汗次子阿著称小王子。
不久阿著病死,所以众人推立阿尔伦之子卜赤为小王子。
阿著又有二子:长子为吉囊,次子就是俺答。
阿著的两个儿子实力强大,小王子虽然名义上是鞑靼的首领,但是诸部都不相统摄。
吉囊占据河套,临近关中,土地丰饶。
俺答占据开原、上都附近,当地贫瘠薄弱,所以只能以入寇劫掠为生。
由此,可得出经济问题是俺答汗积极求贡的根本原因。
政治因素 俺答积极求贡亦有其政治上的意图,曹永年《明经世文编》卷216《接报夷情疏》记载,认为俺答求贡的政治意图之一在于借取明朝的封爵提高自己的声威,以与小王子抗衡,所谓“将假朝廷官爵,与其侄争雄” 。
也就是借助明朝封赐的官职,提高在诸部的影响力,与小王子卜赤抗衡。
随着俺答汗势力日渐强盛,与蒙古诸部因政治利益而矛盾重重。
谷应泰记载,此后俺答的势力逐步强盛,有骑兵十余万之众,在鞑靼诸部中称雄,当时俺答与小王子、吉囊诸部,有时结合有时分裂。
俺答汗只有通过与明朝的通贡,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才能与小王子、吉囊诸部争锋。
军事因素 蒙古单一的游牧经济决定了其迫切需要中原的物资,而获取中原的物资无非是两种手段,即和平手段和战争手段。
但靠战争掠夺的方式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蒙古内部资源匮乏的状况,还会给蒙古带来大量的损失。
而明朝对蒙古的经济封锁,以及烧荒、捣巢等手段也令蒙古畏惧。
这样,杰出的政治家俺答汗把眼光从战争掠夺转向了和平贡市。
思想因素 自俺答汗引黄教(喇嘛教)入蒙古以来,俺答年年奉佛诵经,忏悔戒杀,并认识到连年战争给下层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所以有利于其思想的转变,由战争转向与明朝的和平交往,这就促使俺答汗积极争取与明朝的通贡。
此外,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三娘子为维护明蒙和平友好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促成“俺答封贡”的过程中也是功不可没。
三娘子从大局出发劝说俺答汗与明朝政府议和,进行通贡互市,俺答汗亦采纳其妻建议,从而开创了蒙汉和平友好的新局面。
可见,俺答汗积极求贡亦受其妻三娘子的影响。
俺答汗死后,三娘子继续辅佐新一代顺义王黄台吉维护蒙汉互市的局面,有时,三娘子还亲自率部入贡,以示继续忠顺。
之前,王崇古总督蒙古事务,继王崇古之后,还有方逢时、吴兑代替他作为总督,蒙古诸部都不时前来边关进行贡市。
而三娘子非常仰慕明朝内地的繁华,不时前来通好。
有时三娘子亲自致上手书以求赐金珠翠钿,以求两方和好,诸部落中有顽固不服从教化的,三娘子也随时向明廷汇报,边关督府得以随时戒备。
直接诱因 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儿。
自那吉之父铁背台死后,他就被俺答的妻子克哈团所照顾。
那吉成年后,又为他娶妻比吉。
那吉其后又娶了他姑母的女儿三娘子。
不幸地,俺答又爱上了他的外孙女三娘子,因此三娘子便转投到外祖的怀抱。
把汉那吉极其不满,便与阿力哥等十余人,赶到大同边界要求明朝大同巡抚接见。
在宣大总督王崇古坚持下到明朝受降,并厚待之,俺答随后追至,得知把汉那吉未死,大喜,着手谈判营救。
鞑靼战力虽强,但文化不高,因此在明初一直未成气候。
但在居于板升的赵全等帮助下,鞑靼有了很强的组织力。
赵全等人多略善谋,为鞑靼部出谋划策,还促进了他们农牧业的发展,并且完善了鞑靼的军事建制。
令鞑靼部军事实力大增,诸部望风而窜。
他们正如张居正言,当时明朝有两患﹕“东患在属夷,西患在板升。
二患不除,我终无安枕之日!然西事稍易,宜先图也”。
意思是解决北方鞑靼部事务的时机已经到了,应该先解决蒙古事务。
因此明朝态度,是要求俺答向明朝称臣,而且交出叛逃到蒙古的赵全等人。
俺答封贡归顺,其实是没有什么把握,毕竟在与明朝的对抗中,俺答也绝少败仗。
俺答毕竟最爱这个,因此他才会直奔至大同索人。
俺答对于把汉那吉降明,不断有“日夜恐中国戕其孙”的感觉。
而明朝对于“讨汉奸”的要求,在孙子安危面前也变得细小﹕“扰乱内地不是由我造成的,其根源在于赵全等人。
如今我的孙子投降了明廷,其实是天意。
幸而天子册封我为王,能够永久的镇守北方,北方诸部谁敢居心不轨?我们受到了朝廷的厚恩,又怎敢不报答呢?”。
而且,在俺答角度,他们入侵明朝北边其实也只为抢掠。
封贡称臣,失去赵全一班军师,虽有损战力,但有互市在后头,还可有明朝这个大靠山,对俺答绝对有利。
互市之作用,在于安定外族之民。
至此,俺答实无反对之理。
和议条件 穆宗态度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较少有民族偏见,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华夷为一家”,因而在历史机遇出现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一点可以从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时的敕书中感受到,其敕曰:“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意思为无论华夏或者夷狄,都为天子的子民,符合古代“王者无外”的理论。
这种“华夷一家”、“胡越一体”的思想,在封建时代的帝王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可见穆宗与其父相比,在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对待的态度和政策上,明穆宗对嘉靖时期拒绝贡市而导致边患频仍的错误政策有深刻的反思,因而在加强边防的同时,执行了一条对蒙和好的政策。
当有人坚决反对通贡、互市的决策时,他能用行政手段将其从朝廷中排除出去,更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山西道御史叶梦熊曾经说:“把汉那吉投向朝廷,边臣不宜容纳,朝廷也不宜对其授以官爵,这将会与鞑靼部首领结下仇恨。
”并且援引时期郭药师、张事的事例。
明穆宗看了他的奏疏之后,对他的言论大加斥责,下令将叶梦熊降二级、并且调外任。
议和成功之后,吏部侍郎张四维在给其舅王崇古写信时曾谈到:“如今与蒙古议和的事情之所以取得成功,虽然得益于诸位辅臣的努力,但是皇帝的正确决断也是重要的前提。
”实录对此事的记述更能说明问题:“穆宗每日到文华殿参加日讲完成之后,大学士芳等当面陈奏北虏封贡的事宜,大臣们都表示出“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意图,穆宗说:“卿等既然已经决断好了,那就立刻去实行吧。
于是廷臣知道皇帝已经决定了,就没有什么异议了。
”穆宗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实乃是“隆庆议和”能够实现的首要条件。
阁臣才能 明穆宗对内阁首辅高拱倾心委任,高拱深知如何用人行政,身负经济天下的才能,所提供的建议,穆宗都认同。
而张居正与高拱相友善,高拱认为张居正也是一个治世之臣。
等到李春芳、陈以勤都下台后,高拱上台成为内阁首辅,张居正作为次辅,负责议和的工作。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高拱的才能有所展布,请求增设兵部侍郎以备总督之选;请求慎选兵部司属以备他日边境兵备督抚之选等等。
高拱力主册封俺答汗,张居正对此也十分认同,亲自授王崇古等人以方略。
内阁的两位重臣之所以在议和问题上能取得一致,又是同吸取嘉靖时期错误之教训直接相关的。
高拱在《伏戎纪事》中谈道:“对把汉那吉之事处理起来一定要方略得当,如果轻易地接受他的条件,那么则是对他示弱,将对明朝不利,这是不可取的。
但是如果贸然杀了他,则断绝了蒙古诸部归附的念想,而且白白增加他们的怨恨。
这也不可取”。
至于对俺答汗封王、通贡之事,高拱又总结道:“蒙古自从三十年前遣使求贡以来,求封之心已久,但是当时没有人正视这件事,所以处置不善,致使这三十年来边患一直没有停止。
”张居正在《答鉴川策俺答汗之始》中也谈道:把汉那吉来降之事关系甚重,能够解决和蒙古关系的关键也在于此。
今日的议和之事一定不能草率决定。
穆宗君臣对嘉靖年间明蒙战争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对前朝弊政有深刻的总结,因而能够理智地把握历史的航向。
边吏重视 明朝的边吏识大体、顾大局,为边防的安危敢于承担责任。
当时的大同巡抚是方逢时,宣大、山西总督是王崇古。
方逢时在隆庆四年(1670年)正月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大同,史籍记载,他为人“才略明练。
处边事,皆协机宜”。
正是由于他练达事务,政治敏感性强,所以才抓住了这一契机,促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当时明朝正处于防秋期间,总督王崇古驻扎阳和,当方逢时将把汉那吉来降之事向他报告之后,他和方逢时有着相同的认识,知道此事绝不是一件小事,关系到华夷之分,应当慎重处置,一开始处理不好,以后就会很棘手。
王崇古在隆庆初年受任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加右都御史衔,隆庆四年(1670年)正月调任宣大、山西总督。
他为人“慷慨有奇气”,在处理把汉那吉事件时果断而有谋略,终于实现了“隆庆和议”。
和议结果 隆庆和议于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成事,基本上以和平手段达成,以双方各取所需告终。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
而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朝北边,的确上百年不用兵革。
在明朝的历史上,至少已经达到止战之效,因此隆庆和议,实为成功。
隆庆和议后,俺答召集诸部首领严定规矩:“如果哪一部落的台吉(首领)擅自率兵进入内地为非作歹,就削减他部落的兵马,并革除其首领身份;如果有哪户人家擅自入边的,就将该户的人丁及牛羊马匹尽数给赏别家”。
同时,明朝也进一步做出规定,约束将士严禁出边攻扰。
事件影响 隆庆和议的达成,不仅确保了长城沿线的长时期和平,而且扩大了明与蒙古的通商贸易,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明朝北方形势的安定和明蒙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双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朝在大同左卫的威远堡、宣府的万全右卫、张家口等边外陆续开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
蒙族以牲畜、皮张等货物换取内地商贩的铁锅、布匹和绸缎等物。
俺答汗还在汉人的帮助下,建筑了库库和屯(今呼和浩特)城,成为蒙古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
随机文章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最高领袖都有怎样的生理缺陷?如何分辨明朝的官阶?速度最快的高山滑板速降,时速150公里(仅次于超跑)木星大气层有多可怕,惰性气体是太阳的3倍股市鳄鱼法则的意思,及时止损才能避免99%的亏损
传说中的妖祖、佛祖、魔祖、道祖,他们分别都是谁?谁的实力最强
那么,不少朋友就会感到好奇,古人是怎么确认和区分这些神话角色的,它们的来源又有什么故事,最重要的是,这些神话角色的战斗力又如何呢?妖祖竟是创世神,人类都要叫她母亲在这些称谓之中,妖祖可能是我们接触最少,感到最为陌生的一个称号了。
但这位称号持有者我们可一点都不陌生:在中国神话之中,被称为妖祖的,正是我们熟知的那个补天造人的女娲。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虽然女娲是仅次于盘古诞生的第二位神,但她本身是人身蛇尾的妖精,手持一柄万妖幡,号令天下妖精。
相传只要女娲一声令下,挥动手中的万妖幡,整个世界的妖精都会听从女娲的调令,帮助女娲四处征战。
作为中华民族创世神话之神,女娲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自然也是不低。
除了能够号令天下所有妖精之外,女娲还有能够创造一个种族的能力,能赋予他人生命力,是神话中对于一个神明最高的崇敬,由此可见女娲的实力。
而且在后来流传的传说之中,天地由于灾难破损大开,女娲为了拯救人类而用尽自己能力收集补天石去补天,能够仅凭一人之力,改变天地状态,女娲的实力不容小觑。
也是因为如此壮举,更是确立了女娲在中华神话之中的地位,她虽然是妖王,但也能够成为万人敬仰的中华神话主神之一。
佛祖到底是谁,竟然有好几个?对我们来说,最熟悉的称号可能就是佛祖了,我们以“佛祖保佑”挂在嘴边,那么佛祖的能力又如何呢?很多人看见佛祖二字,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释迦摩尼。
其实将释迦摩尼与佛祖画等号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虽然在历史上佛教确实为释迦摩尼所创立,但在佛教神话之中,释迦摩尼只代表着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的“佛祖”。
神话中记载,在释迦摩尼成为佛祖前,人们将燃灯佛供奉为佛祖,所以我们称呼“燃灯佛”为“过去佛”。
在燃灯佛的时代结束后,释迦摩尼接过了佛祖的称号,成为了“现世佛”,也就是我们如今口中的佛祖。
而在释迦摩尼完成使命后,我们熟悉的另一位佛陀——弥勒佛接过他的位置,成为未来的佛祖,因此弥勒也被称为“未来佛”。
那么佛祖的实力如何呢?大千佛法,功德无量,备受世人崇敬的释迦摩尼实力自然是不容小觑,但释迦摩尼平日从不轻易出手,所以我们很难直接看出佛祖的战力。
但从西游记这类故事中可以侧面看出,令神仙们头疼不已的弼马温,被释迦摩尼在须臾之间就压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动弹不得,可见佛祖的实力绝非小可。
道祖有人间化身,而且写在我们的教科书里道教为我们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内核蕴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儒家哲理。
道教的影响力虽逊色于佛教,但道教至尊,被称为道祖的太上老君更是一直被我们尊崇着,可以说单从受尊敬的程度上来说,太上老君甚至要比佛祖影响力大。
虽然太上老君不是道教神话之中地位最高的神仙,他的身份比王母玉帝稍微低一些,可太上老君的实力和影响力却完全盖过这两位神仙。
在神话之中,太上老君除了拥有呼风唤雨,召唤神兽,散布祥瑞的能力之外,他的战力也不容小觑。
《五千文经序》中记载描述,太上老君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也不受任何物理控制,太上老君既有形,也无形,是世间大道的综合。
而在史实之中,我们通常会将老子看做是道祖的化身,是太上老君在人间的代表。
老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其影响力不言而喻,撰写的《道德经》规范了后世人们的生活。
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在老子提出的思想指导之下生息着,“无为而治”的概念甚至影响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甚至写进了我们的教科书中。
由此可见,道祖无论是在神话之中还是在史实之中,都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无形化身赋予了道祖几乎无尽的战斗能力,无为而治的思想又赋予道祖他人无法比拟的思想能力,可谓是这四祖中的顶尖翘楚。
#p#分页标题#e#魔祖战斗力最弱?他可是战神关于魔祖究竟是谁,历史中有很多争议,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多数人公认的魔祖就是熟悉的蚩尤。
至于蚩尤是如何成为魔祖的,历史上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因为蚩尤长相可怖,旁人见到后都会战栗发抖,产生恐惧,以为蚩尤是魔物到了凡间,便称其为魔祖。
另一种解释是,因为蚩尤与炎黄二帝在涿鹿中原的战争之中杀了太多人,手中沾染了太多无辜之人的鲜血,因此在被称为战神的同时,也被冠以了“魔祖”的称号。
最终蚩尤大败于炎黄联军之手,两位皇帝彰显自己的正义,以及夺取中原后的正统,自然也就将魔祖这个称号流传下来了。
作为魔祖,蚩尤的战斗力同样是十分惊人的,凭一人之力,带领自己的部族对抗炎黄二帝的联军,并且在缺兵少粮,自己领地天灾不断的情况下,能够与两位大帝打的有来有回。
首先蚩尤指挥能力毋庸置疑,毕竟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战神,凭借一己之力吞并了数百个部族。
而在战争中,炎黄二帝也是赌上了性命,费尽艰辛才将蚩尤斩杀,蚩尤本人战力可见一斑。
但可惜的是,虽然蚩尤是魔祖,可仍然是一介凡人,战斗力也就只能够到达凡人的天花板,是无法和上文几个神仙相比的。
因此,如果单纯将这几位的战力相比较的话,实力最弱的便是魔祖,而女娲因为没有撼天动地的能力,只能被动修补天地而排在魔祖之后。
再之后是佛祖,虽然佛祖有无上功德,法力无边,但是因为佛祖有可替换性,在位不稳定,因此排第二。
所以,实力最强的就是道祖太上老君,无形之力囊括世间万物,不可替代性也确保无人能够接替老君的位置,因此太上老君的实力在四人之中排第一。
可神话与史诗都需要结合各位神仙所处的环境来看,虽然蚩尤实力最弱,但是在中华神话之中,他也是不可或缺的战神,备受敬仰。
而女娲造人和补天是其他神仙无法替代的壮举,佛祖功德无量,引世人向善。
太上老君作为中华文明精神的引路人而被世代传颂,若是比较功绩,那这几位的功德孰优孰劣,就难说了。
念一遍就有灵验的咒语民间最灵的法术
最灵的咒语一念就有效,从前古人比较迷信咒语,以为通过几句咒语就能掌握一个人的生老病死。
现在大部分都已经意识到这不过是封建迷信,是不可信的。
不过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咒语。
今天小编介绍一下古老民间最灵的108个咒语 在古代人们都不懂科学,一个人生病死亡,就认为是有人诅咒的。
民间最灵的法术 特灵验 最灵的咒语一念就有效 高僧一念咒语对方就昏死,此人不信说:让我来试试,结果高僧死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诗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一句话写出了南朝寺庙之多。
南朝即魏晋风流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法的兴盛,当时的帝王大多提倡佛教,修建了大量的与佛教相关的寺庙塔阁。
除了皇帝之外,他的后妃、公主兴造寺塔之风也特别的兴盛。
因此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构筑者居多,绝大部分佛寺皆在都城建康。
根据清朝刘世琦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余寺。
" 其中尤以同泰寺、瓦官寺、栖霞寺较为著名。
而这股风气并没有随着南朝的覆灭,隋唐两朝的相继建立而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比如唐太宗时期的大和尚玄奘西游天竺取真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件,除了中原地区之外,崇尚佛法的这股风气还传到了日本,如鉴真东渡弘扬佛法,让许多的日本人来到中原地区学习先进佛法经验。
当然了,有人弘扬佛教,自然就有人反对佛教,而唐朝的著名学者傅奕就是其中的一位。
根据《新唐书》记载,"(傅奕)相州邺人。
通晓天文历数。
初仕隋,入唐为太史丞,后迁太史令。
进《漏刻新法》,行于时。
又注《老子》,撰《老子音义》。
曾多次上谏禁除佛教,并将魏、晋以来斥佛言论编集成《高识传》十卷。
" 傅奕为什么这么强烈反对佛教,除了他本身是儒学和道学两派的代表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佛教经过南朝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良莠不齐,龙蛇混杂,很多人打着佛教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欺骗无知群众的钱物财产,带来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
曾经有一个西域来的番僧,据说擅长咒术,能够通过自己的咒语让人马上死去,不仅如此,还能够让死去的人立马复活。
这个番僧在大街上表演了好几次之后,蒙骗了好多人,最后连唐太宗也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