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有哪些历史影响?

其门墙之盛,并不逊于渐中、江右诸王门
【菜科解读】
其门墙之盛,并不逊于渐中、江右诸王门;而其影响之大,则有逾于王门诸派。
《·王艮传》说:“王(守仁)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
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之上。
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持论益高远,出入于二氏。
”《王畿传》也说:“泰州王艮亦受业守仁,门徒之盛,与畿相垺。
”在我们看来,布衣王艮之所以能在学术上超过王门诸子中的封建官僚士大夫,首先在于他始终如阳明所说“圭角未融”,保持了平民性格和特色,保持了他和下层群众的联系。
其次,从学风来看,王艮自诩为“之人”,没有正宗儒学的严格道统观念。
他治学不重师教,兼收并取,亦儒亦释亦道。
即使在儒学内部,他也不严守门派家法。
如其认为,朱、陆之争并无是非可分,说:“昔者,陆子以简易为是而以朱子多识穷理为非,籽江多识穷理为是而以陆子简易为非。
呜呼,人生之间,孰知其是与非而从之乎?”又如前所述,他对王阳明与湛若水之问的争论也采取折衷调和的态度。
而从他标举“自然”来看,则又多少汲取了陈(献章)、湛(若水)的思想。
难其不拘守师说,才能“往往驾师说上之”,形成自己的独立学派。
这大概也是学求本身发展的一条规律吧。
袁承业在重订王艮、王栋、王襞遗集时,费二年之力,编成《明儒王心斋先生师承弟子表》。
虽如自谓“搜罗未广,遗漏颇多”,然亦可概见泰州学派的发展状况。
袁氏在该表序言中说:“心斋先生毅然崛起于草莽鱼盐之中,以道统自任,一时天下之人,率翕然从之,风动宇内,绵绵数百年不绝。
”该表著录自王艮至其五传弟子共计487人,其中以进士为官者18人,以贡士为官者23人;载入《明史》者20余人,编入《明儒学案》者30余人。
“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
”按地区分别,则江西得35人,安徽23人,福建9人,浙江10人,湖南7人,湖北11人,山东7人,四川3人,北直(河北)、河南、陕西、广东各1人,江苏本省百数十人。
从这个不完全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两个特点:一是泰州学派的传授对象十分广泛,但仍以下层群众为主,尤其在泰州本地,受学者多数是劳动人民;二是泰州学派并非囿于一隅的地方性学派,其思愁学说的传播地区,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尤其是在长江三角洲和赣水流域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看来,这并非偶然。
泰州学派的历史影响,并非因其宣传了阳明心学而著名(其实,在发挥“良知”学说方面,泰州学派远不如王畿一派),而主要是因为它发展了平民教育,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甚至发展成为反抗封建压迫的“异端”运动。
这是泰州学派的伏良传统。
王艮开创泰州学派,首先着眼于平民教育。
他在青年时代,即“毅然以先觉为己任,而不忍斯人之无知也”,故其传道宗旨是“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
”直至晚年,王艮仍以“愚夫愚妇皆知所以为学”作为自己的理想。
泰州后学大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注意向劳动群众传授知识。
如徐樾收纳不很识字的颜钧为弟子,焦竑亦向田夫夏美廷授学。
曾在王艮门下受学的朱恕和韩贞,毕生从事乡间教育,颇有声名。
黄宗羲叙述朱恕事迹道:“朱恕,字忠信,泰州草堰人,樵薪养母。
一日过心斋讲堂,歌曰:‘离山十里,薪在家里。
离山一里,薪在山里。
’心斋闻之,谓门弟子曰:‘小子听之!道病不求耳,求则不难,不求无易。
’樵听心斋语,浸浸百味,于是每樵必造阶下听之,饥则向都养乞浆解裹饭以食。
听毕,则浩歌负薪而去。
弟子 其然,转相惊异。
有者,招而谓之曰:‘吾以数十金贷汝,别寻活计,庶免作苦,且可日夕与吾辈游也。
’樵得金,俯而思,继而大恚曰:‘子非爱我!我且憧憧然,经营念起,断送一生矣。
’遂掷还之。
胡庐山为学使,召之,不往;以事役之,短衣徒跣,入见庐山,与诚礼而退。
” 韩贞(1509一1584年),字以贞,号乐吾,兴化人,世业陶,贫不能学。
十二岁,束茅作笔,就于砖上沃水学字。
十五岁,父死于瘟疫,贫乏棺衾,乃为人牧牛,得钱数千以葬父。
十九岁,母故,悲悼二亲不已,因信佛。
闻朱恕讲孔孟之学,遂弃佛归儒。
恕教以《孝经》,始学文识字。
二十五岁,恕引其至安丰场王艮门下,布衫芝履,惟晨昏从洒扫而已。
时门下士皆笑其蓑衣为行李者,于是题诗壁间曰:“随我山前与水前,半蓑霜雪半蓑烟。
日间着起披云走,夜里摊开抱月眠。
宠辱不加藤裸上,是非还向锦袍边。
生成难并衣冠客,相伴渔樵乐圣贤。
”王艮见诗,问知为乐吾,遂制需巾深衣,赋诗赠之曰:“莽莽群中独耸肩,孤峰云外插青天。
凤凰飞上梧桐树,音响遥闻亿万年。
”二十七岁,辞王艮归,儒衣深衣,众皆笑其狂。
兄呵之曰:“吾家素业陶,小子不务本,反游学何为?”痛挞之,毁其衣巾。
过数日,从容谓兄曰:“兄前日责我,恐我游学,情其四肢。
自从朱师学得‘勤’字,今从王师(指王襞)更学得真切。
一日有二日之功,一月有二月之积,一年有二年之用。
先使兄与伯母一家得所,尽得子弟之职,然后再去问学,岂的惰其四肢,以失孝弟,虚顶儒巾,作名教中罪人耶?”三十五岁,时其乡又大旱,族火负官租者系狱,因往海上求为童师,斯得修束以代偿。
不得,则又走海边为人煮盐,其业更苦,得工偿,即持以分族人。
而犹不足,适诸生中有者,为之纠蒙童数十人,因先得束修若干,星驰赴县,代完通族官租。
三十六岁,声名大振,远近来学者数百人。
门庭履常满,倦倦以明道化人为己任,即田夫、樵子未尝不提命之。
三十七岁,邑中杨南金见其力学,劝攻举业,从事三月,稍稍能文,遂与杨试南都(今南京),见诸生等篷跣入棘院,慨然谓杨曰:“大丈夫出则为帝王师,入则为,所以三聘不起,为重道也。
今治文如此求名,非炫玉求售、枉己而何?”谢而归,复业陶。
杨异之,以妹许焉。
三十八岁,娶,谓妻曰:“汝兄岂无富族可配乎?尔今归吾贫士,盖谓无梁鸿耳。
吾不鸿,非尔夫;尔不光(孟光),非吾妻也。
”开其笥,余一、二裙布,尽分给所亲,有花粉悉火焚之,令妻织蒲为业。
杨氏亦安其贫。
四十六岁,复大旱,因乡民饥困,拆卖前构三楹草堂,得米寿数十斛以绘亲族邻里。
至麦秋熟,乡人感其义,为再构三楹讲堂,一时远近闻之助工者甚众,堂因较前倍广焉。
尝至泰州,见一者,有一子九岁,因欠官租,携于市中出卖。
韩贞见而怜之,即出买布嫁女钱数千与之,命葛某同子归家。
县令程鸣伊乡饮大宾,虚左以待。
不赴,致书谢曰:“某鄙陋失也,自责不遑,安敢妄列衣冠,有负大典。
惟愿明府爱某一心,推及万家,使人人知孝知弟,则人人乡饮,政平讼息,其恩奚啻一鄙俗之夫受明府之宠渥耶?”隆庆三年(1569年),邑中大水,田庐俱没,人心滔滔思乱。
县令请韩贞往化“乱民”,遂驾小舟,遍历乡村,作诗喻之曰:“善生活计细商量,切勿粗心错商量。
鱼不忍饥钩上死,鸟因贪食网中忙。
安贫颜子声名远,饿死姓字香。
去食去兵留信在,男儿到此留纲常。
”“万民为之感,虽卖妻卖女,而邑中无萑苻之惊。
”尝与诸名公讲学,或有谈及别务者,辄大怒曰:“光阴有几,乃作此闲泛之语?”又有引经相辩者,则又大怒曰:“舍却目前不理会,乃搬弄此陈言,岂学究讲肄耶?”诸公咸悚。
从朱恕、韩贞事迹梗概中,仍可窥见泰州后学的平民性格。
第一,他们刻苦砺学,渴求知识,并向劳动人民传播文化。
黄宗羲说,韩贞在“秋成农隙,则聚徒谈学,一村既毕,又之一村,前歌后谈,弦诵之声洋洋然也。
”又说:“农工商骇之游者千余。
”而且他们讲的是百姓的当下日用之学,反对讲“闲泛语”,反对搬弄经书陈言。
如韩贞说:“一条直路本天通,只在寻常日用中。
静坐观空空无物,无心应物物还空。
固知野老能成圣,谁道江鱼不化龙?自是不修修便得,愚夫尧舜本来同。
”他们的思想和学风与王艮一脉相承,而且他们比王艮更富于平民气息,因而也就更具有宗教的神秘色彩。
第二,他们像王艮一样,同情人民的疾苦。
然而,他们缺少改革社会的理想,仅“以化俗为己任”,企图通过发“良知”,多行善事去改变苦难的现实世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三,他们不愿“并列衣冠”,与统治阶级保持了一定距离,但他们因安于贫困,歌咏自然而缺乏反抗压迫的精神。
韩贞奉命去灾区感化“乱民”,宣扬“安贫死节”一类封建思想糟粕,说明了他的思想局限性。
在泰州学派中,朱恕、韩贞一派人致力于平民教育的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并不是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代表。
泰州学派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的学派。
李贽称赞王艮是位有“气骨”的人,记他是“真英雄”,而他的后学也都是“英雄”。
他指出,王艮的学生徐越“以布政使请兵督战而死广南”,徐越的学生颜钧“以布衣讲学,雄视一世而遭诬陷”,颜钧的学生罗汝芳“虽得免于一难”,但终被所排斥,而何心隐“以布衣倡道”,又遭到统治者的杀害。
何心隐之后,还有钱怀苏、程学颜“一代高似一代”。
他感慨说:“盖英雄之世,不可免于世而可以进于道。
”至于李贽本人的“叛逆”米育神更是泰州传统的继承者。
黄宗羲对泰州学派的批评是很尖锐的。
他在《明儒学案》卷首引《师说》,指责王艮违背阳明的“良知”学宗旨,使得“末流蔓衍,浸为小人之无忌惮”。
在《泰州学案·序》中,他做了全面的批评,说: 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
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
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缚龙蛇,传至颜钧、何心隐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
顾端文公曰:“心隐辈坐在利欲胶漆盆中,所以能鼓动得人。
只缘他一种聪明,亦自有不可到处。
”羲以为非其聪明,正其学术所谓祖师禅者,以作用见性。
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
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柱杖,便如愚人一般。
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故其害如是。
黄宗羲虽然从传统偏见出发,称泰州学派为“小人之无忌惮”,但说他们“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所能羁络”,即指出泰州学派的“异端”思想家具有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他们是“掀翻天地”,破除名教的无忌惮的封建“叛逆”,这颇道出了泰州学派的本质,也道出了泰州学派与阳明心学的根本区别。
封建叛逆精神是泰州学派最可宝贵的传统。
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我们仍能看到这一传统给予不同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的深刻思想影响。
随机文章每天卖超过700 万碗!只有韩国才有的中国料理—炸酱面大理国跟宋朝的关系?昆式战斗机存在吗,专家认为数百年人类才有技术制造基本企业管理中的十大定律,比尔盖茨马云等人坚信的理念谷歌创始人佩奇布林,曾计划将230亿美元资产捐给马斯克
什么是三魂七魄?中国民间招魂术招魂魄方式有哪些?
不过在使用这民间招魂术前还希望大家能三思,因为找来什么样的鬼魂是无法控制的。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招魂术方式是什么?中西招魂术有何分别?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是人的本命精神所在,人的灵魂平时附于人体,当人受到意外惊吓后,其灵魂就会离体旁落,难以回归,导致萎靡不振,精神恍惚,甚至卧床不起,这就是“掉魂”。
在迷信人的眼里,对“掉魂”者救治的唯一办法是招魂,也称为“喊魂”或“叫魂”。
.....[细节阅读]揭迷英国招魂恐怖事件一名少女在玩过外国版碟仙的通灵板(Ouija board)后一病多月。
家人怀疑她是被鬼上身,找来大法师在教堂她,未料因此猝死。
英国《每日镜报》报导,该事件发生在中美洲的贝里斯(Belize)。
22岁的桑奇斯(Jaqueline Sanchez)疑被鬼上身,家人找来当地五旬节圣洁会(Pentecostal 的教士来赶鬼。
...[细节阅读]什么是招魂术?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是人的本命精神所在,人的灵魂平时附于人体,当人受到意外惊吓后,其灵魂就会离体旁落,难以回归,导致萎靡不振,精神恍惚,甚至卧床不起,这就是“掉魂”。
在迷信人的眼里,对“掉魂”者救治的唯一办法是招魂,也称为“喊魂”或“叫魂”。
招魂的方式“招魂”的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1. 室内招魂,常见的有如下三术:其一,用笤帚招魂;其二,用门招魂;其三,求祖先招魂。
2. 半室内半室外招魂,常见的有如下二术:其一,用针招魂;其二,用杖招魂。
3. 室外招魂,常见的也有二术:其一,用馍招魂;其二,用符咒招魂。
过去在我国乡村常见的一种招魂方式是:死人出殡以前,由死者的一位亲人站到房顶上高呼几声死者的名字,以为这样就把他走掉的魂召唤回来了,以免回不了家而变成野鬼。
“招魂术”,是指“招魂”的方法。
中外的“招魂”方法虽然有点不一样,但都是为了沟通活人和鬼魂的联系。
念一遍就有灵验的咒语民间最灵的法术
最灵的咒语一念就有效,从前古人比较迷信咒语,以为通过几句咒语就能掌握一个人的生老病死。
现在大部分都已经意识到这不过是封建迷信,是不可信的。
不过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咒语。
今天小编介绍一下古老民间最灵的108个咒语 在古代人们都不懂科学,一个人生病死亡,就认为是有人诅咒的。
民间最灵的法术 特灵验 最灵的咒语一念就有效 高僧一念咒语对方就昏死,此人不信说:让我来试试,结果高僧死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诗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出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一句话写出了南朝寺庙之多。
南朝即魏晋风流之后的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法的兴盛,当时的帝王大多提倡佛教,修建了大量的与佛教相关的寺庙塔阁。
除了皇帝之外,他的后妃、公主兴造寺塔之风也特别的兴盛。
因此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构筑者居多,绝大部分佛寺皆在都城建康。
根据清朝刘世琦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余寺。
" 其中尤以同泰寺、瓦官寺、栖霞寺较为著名。
而这股风气并没有随着南朝的覆灭,隋唐两朝的相继建立而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比如唐太宗时期的大和尚玄奘西游天竺取真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事件,除了中原地区之外,崇尚佛法的这股风气还传到了日本,如鉴真东渡弘扬佛法,让许多的日本人来到中原地区学习先进佛法经验。
当然了,有人弘扬佛教,自然就有人反对佛教,而唐朝的著名学者傅奕就是其中的一位。
根据《新唐书》记载,"(傅奕)相州邺人。
通晓天文历数。
初仕隋,入唐为太史丞,后迁太史令。
进《漏刻新法》,行于时。
又注《老子》,撰《老子音义》。
曾多次上谏禁除佛教,并将魏、晋以来斥佛言论编集成《高识传》十卷。
" 傅奕为什么这么强烈反对佛教,除了他本身是儒学和道学两派的代表人物之外,更重要的是,佛教经过南朝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良莠不齐,龙蛇混杂,很多人打着佛教的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欺骗无知群众的钱物财产,带来了很恶劣的社会影响。
曾经有一个西域来的番僧,据说擅长咒术,能够通过自己的咒语让人马上死去,不仅如此,还能够让死去的人立马复活。
这个番僧在大街上表演了好几次之后,蒙骗了好多人,最后连唐太宗也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