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同轨”“书同文”究竟谁更重要?秦始皇嬴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但是,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
是的,这个人就是。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秦始皇用“车同轨”让天下的马车有了统一的规制,此举保证了帝国的经济和军事最
【菜科解读】
但是,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
是的,这个人就是。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秦始皇用“车同轨”让天下的马车有了统一的规制,此举保证了帝国的经济和军事最有效地运转,从而为帝国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两千多年前的周王朝,马车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对于什么人坐什么车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礼《王度记》)”,就是说天子坐六匹马拉的车,诸侯是五匹马,依此类推,普通老百姓只能坐一匹马拉的车。
时期,许多有势力的诸侯就开始无视这项规定,坐上了六匹马拉的车,这也是所说的“”的表现之一。
但那个时候,对马车的大小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大的马车有2.4米宽,小的则只有1.4米宽,介乎二者之间的马车种类不计其数。
当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帝国的时候,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原来乘车的等级制度也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对天下的马车有了统一的规范:“舆六尺,六尺为步”(《·秦始皇本纪》),就是说车宽六尺,六尺为一步,尺和步都是当时的长度单位,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也就是说车的宽度大约是1.4米,这可是全天下的人包括秦始皇自己都要严格遵守的。
那如何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不一样呢?“乘六马”(引文同上),就是说只有秦始皇的马车才能用六匹马拉,其他人的可以是五匹马或是更少。
陕西兵马俑一号铜车马的结构示意图 这是非常了不得的一件事情,全天下的车尺寸规格都一样了,这就意味着不管你走到哪,但凡车子坏了需要修修补补,随便找一家修车行就行(这也算是点题了吧……),不管你是六匹马拉的,还是四匹马拉的,因为车子宽度是一样的,所以车轴啊,车轮啊等等所有的配件也都是一样的标配,更换起来就特别方便。
那个时候除了官员出行,大多数的车子是运送货物的,或是军用补给,或是买卖商品,也就是说“车同轨”极大地提升了军队和商队的运输效率,对整个国家是非常有利的。
崤函古道上的古代车辙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当时没有沥青也没有水泥,所有的道路都是土路或者石头路。
就算是秦始皇修的从咸阳通往各个地方的驰道(相当于国道),也都是用夯土夯出来的。
再加上当时的车轮还全都是木质轮子,没有像现在的橡胶轮胎还有个缓冲力,,在木轮压过的地方就会留下深深的车辙。
如果大家的车是标准化的,不管你是拉人的还是载物的,虽然路面上有车辙,只要轮子刚好卡在里面,依然可以十分顺利地通过。
秦灭六国后,企图“复国”的六国遗族 其实对于秦始皇而言,更看重的是“车同轨”在军事上意义,为什么?要知道秦始皇可是刚刚灭掉了六国,结束了长达515年的分裂局面。
天下初定,那些流落民间的六国遗族身边依然有一群“前朝”的忠臣,他们并不甘心屈服于,都在寻找机会“复国”,这对于初生的帝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招募力士拿着大锤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这种威胁是很现实的。
秦帝国全国路网(驰道)图 而与此同时,帝国还面临着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
战国后期的时候,匈奴趁秦国灭六国之机占领了河套地区。
秦始皇统一后,专门修建了从云阳直达九原的长达一千八百多里的运兵通道(直道),并且派大将率领30万大军出击匈奴。
“”,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充足的粮草供应,“车同轨”对长途运输的优势就发挥了出来。
只有粮草得到保障,所向披靡的秦军才能有效震慑六国遗族的反叛,抵御外敌的入侵。
既然说“车同轨”在大一统的时代是如此重要,那么“车不同轨”毋庸置疑就更适用于分裂混战的年代。
比如说在的时候,山西的土阎锡山在山西境内修建的就是一种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窄轨铁路(轨间距为1米),无法与省外的标准轨铁路(轨间距为1.435米)直接相连,这在当时对阻止外来势力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是后来日寇侵略山西的时候,也不得不耗时又耗力地把原来的窄轨重新换成标准轨。
“车同轨”让秦国拥有一支高效的军队 所以说,“车同轨”在经济和军事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运转和安全,“书同文”又让帝国获得了最广泛的文化认同,但当时还有一件事让秦始皇颇为头疼:思想上的统一。
毕竟春秋战国是一个的时代,这种思想上的在分裂的局势下是没有问题的,每一个诸侯国都可以有自己的信仰,但是秦朝大一统之后,在思想上肯定不可能像之前那么自由,肯定是要收紧的。
“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儒生……” 帝国建立伊始,秦始皇并没有对法家之外的各家学派采取极端的行动,但对他们的言行却是高度敏感,尤其是对当时民间影响很大的儒家。
后来,偏偏是这些儒生们不知天高地厚,不把秦始皇放在眼里,对他的治国理政。
终于在一场宴会之后,秦始皇怒而下令“焚书”。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下周四,我们不见不散。
随机文章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地球上13.8亿立方公里的海水从何而来,岩石中水分被重力挤出来北极冰川什么时候消失,冰川什么时候融化(全球变暖冰川消退)复联4漫威惊奇队长吊打灭霸,漫威惊奇队长干嘛去了/阻止宇宙战争远古大神女娲娘娘最后去哪了,归隐三界之外和女娲死了谁才是真相
云南昭通:你不知道的“古象之邦”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昭通是“古象之邦”,化石资源遗存丰富。
据了解,昭阳区水塘坝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古生物化石地。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辖9县1市1区,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回、彝、苗等24个民族630万人。
昭通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古称“朱提”(shū shí),元朝时改为“乌蒙”,清朝改土归流后改为“昭通”,所以古“朱提”就是现在的昭通,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立朱提县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
事实上,昭通的历史还要从600万年前说起,在昭通市昭阳区水塘坝出土的剑齿象、中华乳齿象等古生物化石群证明了昭通还是“古象之邦”。
“古象之邦”是怎么来的?这要从1962年说起。
1962年,周明正院士在昭通水塘坝发现了很多剑齿象、中华乳齿象等五六种古象群化石,发现之后,他就很坚定地认为昭通是“古象之邦”。
水塘坝位于昭通机场旁,昭阳区二环边上,这里不仅出土了剑齿象、中国乳齿象等古象群化石,还出土了亚欧大陆最大的水獭、金丝猴等5000多件哺乳类动物化石,这就是“古象之邦”的由来。
近期,考古又有重大发现!大熊猫祖先——“始熊猫”化石也在昭通水塘坝发现,并且发现距今600万至700万年前的“始熊猫”已具有“第六指”,这就证明了600万年前的熊猫就爱吃竹子。
其实,早在2009年,水塘坝就出土了一个600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引起国内外轰动。
这个古猿头骨化石在昭通博物馆展览。
在水塘坝还出土了很多飞鸟和植物化石,比如:花椒、芡实和菱角等。
在昭通水塘坝,“海陆空”动物、植物到古猿化石都有,周忠和院士曾说:“现代生物多样性看云南西双版纳,古代生物多样性看云南昭通水塘坝”。
“神鹰天坑”让我国天坑群增至32个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岩溶所”)高级工程师张远海6月22日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至此,我国已发现32个天坑群,包括此次的伏归地下河新天坑家族,全国的天坑数量有270多个,其中发现并确认的90个天坑(含此次两个天坑)位于广西。
新天坑群发现得益于高清卫星影像“这次乐业新天坑的发现得益于高清卫星影像,利用阴影分析找到潜在的天坑位置,然后到现场进行踏勘、确认。
”张远海说,5月初,岩溶所组织科考探险队在广西乐业县探险结束后,确认发现1个标准天坑,即“神鹰天坑”。
6月初,岩溶所联合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广西702洞穴探险队、乐业县飞猫洞穴探险队组成联合科考队,对天坑周边的岩溶负地形、地下河、溶洞和竖井进行了调查。
张远海介绍说,地下河是岩溶地区具有一定汇水范围的地下水流通道系统,由地下干流及其支流组成。
在乐业县至少有百朗和伏归两条地下河。
百朗地下河流域面积835平方公里,长度162公里,其中发育了35个塌陷漏斗,29个符合天坑标准,以及上百个溶洞;伏归地下河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长度5公里左右,其中发育了5个塌陷漏斗,2个符合天坑标准,以及6个溶洞。
“天坑和地下河关系密切。
”张远海说,地下河不断溶蚀、搬运,掏空了地层,形成了溶洞大厅,或者落水洞侵蚀扩大,加上崩塌作用,最后完全露出地表,形成了天坑。
“我们还找到天坑底部的一些动植物,包括可能是广西新分布物种、苦苣苔、鼯鼠的粪便、岩壁上的岩燕和老鹰等等。
”张远海说。
天坑见证岩溶地质演化历史究竟何为天坑?张远海介绍,天坑是碳酸盐岩地区由溶洞大厅崩塌、或落水洞侵蚀形成的周壁陡崖环绕、规模可达数百米的岩溶负地形。
分为塌陷型天坑和侵蚀型天坑两大类型,通常其口径和深度不小于百米,容积大于百万立方米,底部(曾)与地下河相连接。
2001年,基于大石围天坑群、武隆天坑群、小岩湾天坑、小寨天坑、龙缸天坑等调查成果,岩溶所朱学稳教授首次提出了天坑概念;2003年,《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发现、探测、定义与研究》专著的出版标志着天坑理论初步建立;2005年,岩溶所在桂林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天坑研讨会,系列成果分别在英国《Cave and Karst Science》、美国《Speleogenesis》和《中国岩溶》以专辑形式发表,天坑理论走向世界;2018年,岩溶所与陕西地调院联合,在汉中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天坑研讨会,结合新的天坑研究成果,完善了天坑理论体系。
“天坑见证了岩溶地貌演化的奇迹,记录了岩溶地质演化的历史。
”张远海说。
为何广西天坑数量多2005年,世界上发现的天坑为75个,其中49个在中国。
基于新的空天观测技术,越来越多的天坑被发现。
包括2016年发现的汉中天坑群,2018年发现的鄂西天坑群,2019年发现的那坡天坑群,2021年发现的文山天坑群等等。
截至2021年底,以约100平方公里地下河流域面积为界而论,全国发现的天坑群数量为31个,全国天坑数量达到270多个。
这些天坑主要集中于我国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和四川以及陕西汉中。
最大的天坑群为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在百朗地下河流域中部分布有29个天坑。
张远海分析,这和广西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过渡的地势斜坡地带,降雨量丰富,同时碳酸盐岩致密坚硬,厚度巨大有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天坑由溶洞大厅发育而来,“全国十大溶洞大厅,广西占了6个,全球十大溶洞大厅,广西有3个,广西的地下河数量也是全国最多,如此说来,广西天坑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我国,天坑还被发现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不列颠的纳卡奈岩溶区和穆勒岩溶高原,马达加斯加、东南亚岩溶区,如越南北部,老挝北部和泰国北部等,以及欧洲第纳尔岩溶区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意大利,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墨西哥、波多黎各等地。
其中,世界最大的天坑是重庆市奉节县的小寨天坑,天坑四周被险峻的、几乎直立的石灰岩陡壁所圈闭,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别为662米和511米,容积为1.19亿立方米。
已通过卫星影像在国内发现上千处天坑“作为一种新的岩溶学理论,天坑的研究还处在发现、调查阶段,未解之谜还有许多。
”张远海说。
“虽然卫星影像越来越清晰,但我们还不知道全球究竟有多少天坑。
”张远海说,目前,已经通过卫星影像在国内发现上千处天坑,但确认的不到30%,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现场认证和测量。
关于天坑,依然有许多未解之谜。
例如,这些天坑或天坑群之间究竟有多少差异;虽然对天坑形成年龄的测定有了几个个例,但天坑形成的地质年代仍然充满了未知数;虽然科研人员大致知道天坑的演化路径,但尚不清楚天坑的巨型崩塌与地震有多大关系;虽然科学家大致知晓天坑是现代生物的避难所,但不知道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全球环境变化对天坑的生态系统是否有影响,或者天坑是否保存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特征,等等。
“这些都有待我们大胆探索,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推动天坑的跨学科系统研究。
”张远海说。
(图片由岩溶所提供)相关报道:“神鹰天坑”植被科考初步完成!(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央视新闻客户端:目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成的联合科考队,正在对广西乐业新发现的天坑——“神鹰天坑”进行为期七天的科学考察。
19日科考队完成了新发现的“神鹰天坑”植物方面的科学考察。
取得了植物、土壤及岩石等相关样本,为后续科考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台央视记者 吴天白:我现在是在“神鹰天坑”的下降点,联合科考队就是通过这样的绳索沿着悬崖绝壁,下降到192米深的坑底。
今天的主要科考任务是对神鹰天坑坑底的植物进行调查,并采样研究。
专家通过对“神鹰天坑”中植物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天坑的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
进而推断出天坑植被发育的规律,为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提供宝贵参考。
在下降了4个多小时后,联合科考队到达了“神鹰天坑”坑底。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沈利娜:我们到达坑底以后发现草本植物非常多,以爵床科、楼梯草这些喜阴植物为主。
上层乔木很高大,把这个坑底遮蔽得非常严实,同时我还发现了小果野芭蕉的一个小群落,也已经结果了,还有方竹,基本反映了天坑底部阴湿、郁闭的环境。
植物学家还在坑底采集了“神鹰天坑”坑底土壤和岩石样本,进行了坑底生态环境的调查。
经过一天的科考,专家对坑底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获取了坑底典型植物群落的准确数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沈利娜:本次采集了一些我们还无法鉴定到种的一些植物标本,在一块大岩壁上我们发现了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的一种植物。
这个植物过去在广西是没有记录的,有可能这一次的天坑科考,我们就会为广西增加一个新的分布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