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在世界上除了人类现在的文明,还有过史前文明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7 点击数:
简介:我们知道地球的年龄大约在46亿岁,而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至今也不过数百万年的历史。

在46亿年的时间长河中,人

【菜科解读】

我们知道地球的年龄大约在46亿岁,而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至今也不过数百万年的历史。

在46亿年的时间长河中,人类的历史显得微不足道,那么至今为止在地球上除了人类现在的文明,还有过史前文明吗?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1)

关于这点,谁也不能百分百的肯定或否定,但就人类目前已发现的证据而言,史前文明并不存在,或者说史前高等文明并不存在。

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人无端由的坚信史前文明是存在的,即便并没有证据支撑,或者是列举那些所谓的“铁证”,比如:

①上世纪70年代,法国在非洲加蓬一个叫做奥克洛铀矿场发现了距今20亿年历史的核反应堆

②19世纪末,考古学家在埃及开罗的一座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墓内发现了一只木鸟飞行器,后经检测,发现其相当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

上面两个“铁证”,估计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实际上小编在上小学时就多次看到这种说法(那时我每周必去图书馆借书,借的书基本都是“未解之谜”系列丛书,没办法,因为这些事太能吊人胃口了)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2)

但实际上这些都是媒体过分炒作的谣言而已。

估计不少读者对于那个核反应堆非常感兴趣,毕竟这种东西在常规印象中可是现代科学的产物啊,实际上这个谣言表面上还真没说错,那真的是一座大约有数十亿年历史的核反应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就先从核反应堆开始仔辟谣吧。

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

1972年,法国人要在非洲加蓬共和国搞核原料勘探,当时找到了一处铀矿场(奥克洛铀矿场),但是对其中几处的矿石经过检测后,却发现这里的铀235丰度很低(有的只有正常值的一半都不到),导致这种情况的只有一个原因:矿石已经被使用过了

听到这,可能很多人就实锤了:矿石元素丰度低,而丰度低的唯一原因是已经被使用过了,那么是谁使用的呢?明摆着说明存在史前高等文明啊!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3)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虽然丰度低确实说明被使用过了,但这并不能说明使用者一定是某类生命体啊!如果是自然发生的呢?说到这,可能有读者会疑惑了,大自然还能使用铀矿石?或者说,这些铀矿石自己发生了核反应?

还真说对了,实际上这就是一处天然核反应堆,关于这个早在1956年,也就是奥克洛铀矿场被发现的6年前,物理学家黑田和夫就曾预言,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地球上应该存在过天然核反应堆。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4)

可能很多读者对于核反应堆的理解比较模糊,因为提到这个词,大多数人脑中出现的图像就是核电站。

实际上核电站中最重要的组成就是核反应堆,但核反应堆仅仅是一个核心部件,还有很多其它装置的。

而核反应堆的核心就是核反应,也就是能保证进行自持式链式反应(也就是无需外加中子源)。

如果某个铀矿内部能发生并保持这样的反应,那么就能称为天然核反应堆(虽然是天然的,但也算是核反应堆啊)。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5)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铀235的半衰期是7亿年左右,因此在20亿年前,当时的铀丰度较高,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理论上是可以产生自持式链式反应的。

幸运的是,这个特定的环境就是一个字——“水”,只要有足量的水来充当中子减速剂,那么天然核反应堆就能形成。

但这个天然核反应堆的功率很低,因此工作时间比较长,大概断断续续的工作了有几十万年。

也就是说这个天然核反应堆早就熄灭了,并不是一直持续工作到今天。

既然是天然形成的核反应堆了,那自然和什么史前文明没什么关系了。

4000多年前的“飞机”

这个故事纯粹是被媒体炒出来的谣言,因为这里说的飞行器就是一个制作精美的木头鸟,被称为“萨卡拉鸟”(见下图),只不过是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金字塔内发现的。

经测定它的“机翼”非常的平整,如果补上遗失的尾翼(这个说法略牵强),全身形状能达到滑行的要求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6)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7)

下面让我们来说说这个事情的过程吧

#p#分页标题#e#

1898年,有考古人员在埃及开罗的一座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墓内发现了一只木鸟,不过那时并没有考古人员将这只木头鸟和飞行器飞机联系到一起,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类第一架飞机是在1903年由莱特兄弟发明的。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8)

或许那时考古人员看到这只鸟的想法,大概就感叹一下:这翅膀真平啊。

毕竟说实话,这只木头鸟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它的整个重量只有31.5克,体长大约14厘米,翅膀长度18厘米。

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那双类似飞机机翼的翅膀非常平整。

但这也没什么惊讶的,作为四大古国之一,没几个能工巧匠都说不过去。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9)

而这件事后来被媒体炒作起来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有一位考古学家无意在开罗的一家博物馆看到这只木鸟,于是就对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研究,发现这只木鸟的整体构型是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前提是再补上尾翼,说是这只木鸟的尾翼丢失了),也就是这只鸟能在空中滑行。

实际上,这并没有什么好惊讶的,又不是鸟肚子里出现了发动机,而且尾翼的说法很牵强。

媒体为了流量,对于这些事自然会大力吹捧,我要是说还有人在4000多年的古墓里发现了电视机,你相信吗?(见下图,网络上无处不在的谣言文)

世界最早核反应堆(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10)

所以说,在没有发现切实严谨的证据之前,就说存在史前高等文明的,都是谣言。

虽然科学并不歧视史前高等文明存在的可能性,但前提是要拿出相关证据。

连体婴儿是形成的?目前还是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网:网站小编婷婷根据网络最新关于“连体婴儿是怎么形成的?目前还是个无人知晓的秘密 ”报道资料整理公布相关详情内容!   连体婴儿是怎么形成的?一般的解释是,同一个受精卵分裂成两个胚胎细胞时没有完全裂开,就会形成连体双胞胎。

这一现象发生在怀孕的最初两周,两个胎儿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核型、性别、血型、毛发颜色、指纹等。

连体婴儿绝大多数为女性,男性较少。

  网络图片  非洲赞比亚的一个黑人妇女,其丈夫是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她生下一对连体婴儿,他俩的肤色却是一黑一白,另接生的医生大吃一惊。

  产妇21岁,名叫卡菲。

与开设华侨餐厅的丈夫美.李结婚后,她便怀孕,随后生下一对连体婴儿。

这对女婴儿头顶相连,肤色一黑一白,形成鲜明对照。

  这对女婴中,白皮肤的叫苏菲亚,黑皮肤的叫杜芦笛。

医生对两个女婴进行了体检检查后,确认虽然这对女婴头顶相连,但都很处于良好的状态。

更另人惊奇的是,无论他们的长相还是性格都无相似之处。

医生建议当他们长大以后可以做人体分离手术,而他们的肤色却永远无法改变。

  这对连体婴儿刚出生不久就备受媒体的关注,各大报纸对此做出了报道。

很快,他们就成了大街小巷议论的话题。

由于他们生来一黑一白,看起来像是围棋里的黑子和白子,所以有的媒体很幽默的给这对连体婴儿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棋子婴儿。

  医学界也对这对连体婴儿十分好奇,医生们准备对这对女婴进行全面检查,从而找出连体女婴产生不同肤色的真相。

  在孪生儿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说:孕妇只有一颗卵子受孕,它不可能分开后形成两个受精卵。

也就是说,一个女人不可能与一个男人性交受精后不久,另一颗卵子又和另一个男人性交后受精。

一般连体婴儿具有相同的染色体核型,两个人应该各方面一样,而这对连体婴儿的肤色却产生鲜明的差异,这更是前所未闻的。

黑白棋子连婴现象的出现究竟出于何因,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有待医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郑重

来自野生卷尾猴母亲的富有同情心的残疾婴儿护理

来自野生卷尾猴母亲的富有同情心的残疾婴儿护理Credit: Primates (2023). DOI: 10.1007/s10329-023-01052-1(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by Justin Jackson , Phys.org):在巴西雨林的树冠高处,一只新生的野生长胡子卷尾猴不稳定地依附在母亲的背上,它的左腿失去了功能,正在战胜困难。

对残疾幼猴和它母亲的观察让研究人员对树栖环境下的护理有了罕见的一瞥。

根据研究人员记录的观察结果,婴儿的腿没有外部损伤迹象,但表现为膝盖脱臼,原因不明。

由于不能用左脚抓握,婴儿在母亲的背上走动时常常站立不稳。

据观察,这位母亲经常停下来,重新定位这只估计不到一个月大的小卷尾猴,比另一位有着相似年龄婴儿的母亲更频繁地调整它。

每当母亲用石头砸开包裹的水果时,这种不稳定性也会发生。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看到母亲抬起她的尾巴,这对卷尾猴来说是一种不寻常的行为,因为将尾巴压向地面通常是为了增加杠杆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抬起尾巴可能是为了防止婴儿在突然动作中掉下来。

当母乳喂养时,婴儿在需要时接受额外的复位支持,尽管有时可以看到它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哺乳。

多次观察到一名成年男子背着婴儿,有时靠近母亲休息,有时在母亲不在视线范围内时背着婴儿。

有人看到,当小婴儿难以支撑时,他在调整婴儿的背部位置。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受伤护理的进化起源尚不清楚,但记录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观察结果可以提供见解。

他们认为,将残疾婴儿抱到树上的困难可能有助于解释新世界猴子护理报告的缺乏。

此外,他们还考虑了在地面上生活和增加两足动物的数量可能对更多陆生灵长类动物护理行为的进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观察是由新热带灵长类动物研究小组(NeoPReGo)的研究人员做出的,这是一个由野外生物学家创建的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旨在支持巴西的长期灵长类动物研究。

他们在《灵长类动物》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论文“一只残疾野生卷尾猴婴儿的生与死”。

不幸的结局不幸的是,年幼的卷尾猴没能活过八周。

研究人员没有观察环境,而是继续监控母亲的行为。

他们注意到当她带着尸体穿过树冠时,她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

有时她“用一只手把它紧紧地贴在身上”,有时,”...抓住尾巴或另一个附肢,让身体随着她移动而摇摆。

”尽管有腐烂的味道,她还是继续给她的孩子梳洗。

她以前允许群体成员接近婴儿并与之互动,但现在她回避接触,特别是当其他成员试图触摸或梳理尸体时,最终远离群体。

根据论文中引用的“无意识”假设,灵长类动物母亲死后所做的努力被认为是一种进化的护理措施,以防止在暂时无意识或无反应的情况下被遗弃。

在这种情况下,一只手拿着近16%体重的母亲在一公里以上的树林中穿行,以较低的能力觅食,这可能是遵循许多灵长类动物的疾病护理生存策略。

最终,扩展的努力克服了母亲的身体能力,或者只是达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意识点——她在树间跳跃时松手,让无生命的身体自由降落到下面的地面。

加入收藏
Tag: 地球
               

至今为止在世界上除了人类现在的文明,还有过史前文明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