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历史记录文件夹如何清除只需简单几步

1.登
【菜科解读】
1.登录win10系统桌面,右键开始菜单,点击打开 控制面板(P) 如下图所示
2.在打开的控制面板所有控制面板项窗口中,找到 文件历史记录 并且点击打开。如下图所示
3.在文件历史记录窗口中,点击打开左侧的 排除文件夹 进入下一步操作。如下图所示
4.点击 添加 将想要从文件历史记录中排除的文件夹选中添加进来。如下图所示
5.浏览找到想要排除文件历史记录的文件夹,点击 选择文件夹 如下图所示 6.完成选择之后,文件夹会被添加到排除文件夹和库的方框中,点击 保存更改 完成操作。如下图所示
win10历史记录文件夹清除,win10删除历史记录文件夹云冈石窟有哪些特点?云冈石窟的历史
1、景区特点洞内别样景致一千多年前开凿在山壁上的巨大佛像是云冈石窟的标志,。
但是,当我顶着36度的烈日,走到大佛脚下时,除了钦佩,想不到其他的形容词。
走上石阶,穿过一道门,就进入了石窟景区。
天气很热,但站到洞口便能感受到洞里的凉意,一步之隔仿佛两个季节。
开始一段路是一些小洞窟,直到走进了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洞。
穿过一个小空间,踏过几块石阶,发现里面竟然别有洞天——一个狭长而极高的空间,内有十足的凉意,几只鸟飞进飞出。
沿着路的方向望去,一尊大佛就那么突然地出现了。
那场景非常有冲击力:蓦然回首,前路光明处有佛等你。
当年造佛像的工匠们倘若知道自己的作品在一千多年后还能散发出健壮的生命力,大概也是喜悦的吧。
一只鸟从佛前的洞口直飞进来,从我的角度看,就像和佛对话的使者,被佛像慈爱地注视着,无声地交流着。
突然很羡慕这些鸟,可以在佛洞里自由穿梭,想飞多高飞多高,想停在哪就停在哪——停在佛的指尖是什么感觉?坐在佛像肩头,是不是可以和佛聊聊天?佛像高大 心生敬仰在凉爽的石窟里,佛和菩萨们或立或坐,结着手印,慈悲地望着信众和路人。
绵延了千年,也会继续绵延下去。
那座常用在宣传画上的露天大佛,是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建造的五大佛之一,象征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被官方称为20窟。
其实原本也是在洞里的,只不过该窟的前立壁塌了,才有了现在可以随便拍照的露天大佛。
由于不少洞内的佛身都有油彩,为防止颜色氧化之类的原因,很多洞都不能拍照。
我回家之后买了本云冈石窟研究院出的世界遗产丛书《云冈石窟》,几个因为维修没看成的窟也能知道了,挺值的,原价28,比请导游划算多了。
在石窟尽头的云冈石窟博物馆也值得一看。
在室外温度三十多的时候走进去,一下子整个人都舒爽了,就像刚刚喝了一罐冰汽水,极其惬意。
值得称道的还有大厅里的长椅,竟然都是皮面的,摸起来倍感舒适。
倘若周围没有人,真想躺在上面睡个午觉。
不虚此行出了博物馆,坐电瓶车直接到了出口,出去了才想起来,入口附近有个云冈美术馆还没去逛呢。
就当给下次来云冈留个念想吧。
不管怎么说,能亲眼感受大佛的壮观,真是不虚此行。
这一次虽然受时间所限,没能好好的玩一玩,但是第一次看到这样高耸的大佛,心中难免还是生出不少的敬仰之情,我相信下一次我还会来,为这里别样的景致,到时候一定会好好的游玩一番的。
2、历史介绍北魏,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后60多年。
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及初唐,平城改为云中郡恒安镇治。
唐代,据金皇统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记》载:"贞观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凉传》卷上(古今胜迹三)记载,当时有一位俨禅师"每在恒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终于石室"。
初唐以后,平城呈现萧条景象,云冈石窟的建设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有大项工程。
辽金,辽兴宗、道宗时期,辽皇室曾对武州山石窟寺进行过延续十年之久的大规模修整。
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构窟檐的通乐、灵岩、鲸崇、镇国、护国、天宫、崇福、童子、华严、兜率十座大寺,并对一千余尊佛像进行了整修。
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灵岩栋宇,扫地无遗"(《大金西京重修华严寺碑》)。
金皇统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师禀慧重修"灵岩大阁"(今第三窟外的阁楼),"自是,山门气象,翕然复完矣。
"(《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庙院尚存。
明代,大同云冈再度荒废。
云冈之称始于明嘉靖年间,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路经大同,留部将张天琳驻守后清军入关攻占大同,云冈寺院再遭兵燹,沦为灰烬。
清代,清顺治八年(1651年)云冈寺院得以重修。
现存第5、6窟的木构窟檐和寺院即为此时重建。
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銮巡幸云冈寺并御书匾额"庄严法相"。
清乾隆年间云冈石窟亦曾有修葺。
近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结构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1952年设置专门保护机构,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3、遗产介绍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
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
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世界最古的甲壳动物 中国鲎生活的历史已有4亿多年
鲎由三部分组成:头胸甲略呈马蹄形(故名马蹄蟹),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长的尾剑。
鲎似蟹,比蟹大,它们虽然都具有关节的附肢,但鲎和蟹的亲缘关系远不如和蜘蛛密切。
鲎和蜘蛛的第一对附肢呈螯状。
都有四对足,分类学上称为有螯动物。
鲎除外形具尾剑外与蜘蛛重要分别在于.鲎的附肢基部有许多刺状突起并围在口的周围以咀嚼食物,故又称肢口动物。
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古的甲壳动物等相关内容。
生物简史鲎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三叶虫是同一个期纪的动物。
在原始鱼类刚刚问世、三角龙尚未崛起之时,鲎就是距今3.95-3.45亿年前泥盆纪(一说2.25亿年前的二叠纪)繁盛的海洋居民了。
虽经数亿年的沧桑之变,但该生物依然如故,变化甚微。
因此有“物种活化石”之称。
鲎鱼在千多年前已有记载。
中国唐代刘恂在其《岭表录异》中写道:“鲎鱼,其壳莹净滑如青瓷碗,鏊(注音:ㄠˊorㄠˋ)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
腹两傍为六脚,有尾长尺馀,三棱如棕茎,雌常负雄而行。
捕者必双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负之方行。
腹中有子如绿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食之。
尾中有珠,如栗色黄。
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形态特征中华鲎体长可达60厘米,体重3-5千克。
体表覆盖有几丁质外骨骼,呈黑褐色。
头胸部具发达的马蹄形背甲,通常也被称为马蹄蟹(HorseshoeCrabs)。
体近似瓢形,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
头胸甲宽广,呈半月形,腹面有6对附肢;腹甲较小,略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肢,在后5对上面各有一对鳃,用来进行呼吸;尾呈剑状。
体为棕褐色。
平时钻入海沙内生活,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步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
甲的背面隐约可见三条纵嵴,中嵴前端两侧有一对单眼,侧嵴外侧各有一复眼。
头胸部腹面具有6对附肢围在口外。
第一对为螯肢,短小,仅由3节组成,末端呈钳状。
其余5对附肢均由7节组成,统称步足。
其中第二对(脚须)的末端在雄性变为钩状,用以抱握雌体。
步足中的前4对末端均呈钳状,近端基节的内侧有长刺用以咀嚼食物,故称颚肢。
最终一对步足末端不呈钳状,但有几个突刺呈耙状,用以掘沙或清除附着物。
最终一对步足之后有一对唇瓣(chilaria),其内侧也有刺,被认为是退化的第七体节附肢的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