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高压还是低压?青藏高原冬夏气温特点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3 点击数:
简介:青藏高原是高压还是低压?青藏高原冬夏气温有什么特点 人在青藏高原上感到胸闷呼吸困难,高原气压低只是个基本

【菜科解读】

人在青藏高原上感到胸闷呼吸困难,高原气压低只是个基本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气压低使得空气中氧气含量要远小于平原地区,甚至低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下限。

这样的话,人体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就要进行调节比如增加呼吸频率,增大肺容量等等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这样就很容易引起高原反应。

那青藏高原冬夏气温有什么特点,来看的介绍。

本文目录

1、

2、

3、

1青藏高原是高压还是低压

青藏高原地势高,使得其上方的空气柱质量要小于平原地区,也就使得气压小于平原地区。

人在青藏高原上感到胸闷呼吸困难,高原气压低只是个基本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气压低使得空气中氧气含量要远小于平原地区,甚至低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下限。

这样的话,人体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就要进行调节比如增加呼吸频率,增大肺容量等等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这样就很容易引起高原反应。

青藏高原是高压还是低压?青藏高原冬夏气温有什么特点

2青藏高原是不是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

因为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是高压还是低压?青藏高原冬夏气温有什么特点

3青藏高原冬夏气温有什么特点

青藏高原总体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

冬季:气温寒冷,冬季青藏高原是冷源,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输送热量,以12月、1月份为最大。

形成中层冷高压,冷空气下沉,加强了东亚冬季风。

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西部;夏季:气温凉爽,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向四周大气输送热量,以6月、7月份为最大。

形成地面热低压,空气上升,高空形成暖高压,即青藏高压,加强了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

夏季暖区范围广。

油罐车被压扁的原理,大气压威力究竟有多大

你看这个停在空地上的油罐车,即使被从高空坠落的巨石砸中也毫发无伤,但是只要借助大气压的威力就可以瞬间被压扁。

要知道通常为了保证油罐车的安全性,其采用的材料是4-6毫米的钢材,所以才不会被轻易砸扁,那大气压用的又是什么魔力呢?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国外一档验证类节目就曾经就相关流言进行了实验。

据说,此前有一位工人在利用蒸汽清洗油罐车内部的过程中,遭遇了天降大雨,于是他在将油罐车的阀门关好之后便回了家,最后意外却发生了,第二天坚硬的油罐车竟然扁成了一片。

如果这个事件是真实发生的话,那么就应该是罐体内的热蒸汽,和冰冷的雨水相互影响之下造成的。

于是节目的实验者决定模拟这个实验,但是我们在看实验结果之前,先来做一个小一点的可行性验证,我们拿来一个最常见不过的易拉罐来模拟油罐车,在易拉罐中倒入少量的水,并将它放置在炉子上加热,使其中的水沸腾产生蒸汽,来模拟清洗油罐车时注入的大量蒸汽。

随着瓶口冒出的蒸汽越来越多,说明易拉罐内部已经被蒸汽充满。

此时我们用夹子夹起易拉罐,将口用倒置的方式浸入冰水中,很快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易拉罐瞬间被一个无形的力量压扁。

把易拉罐口倒置放入水中就是在模拟油罐车关闭阀门,保持密闭的情况,而浸易拉罐的冰水就相当于淋在油罐车上的雨水。

这么看来的话流言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为了体现实验的严谨性,有人找来了装汽油的大铁桶做类似的实验,毕竟易拉罐太小太轻薄,不足以有震撼力。

当大铁桶内的水被如法炮制的加热到极度沸腾状态,让热蒸汽充满大铁桶内部时,然后用钳子将大铁桶的盖子拧紧,接下来就是用水管不断给大铁桶外壁浇水降温,起初大铁桶并没有什么反应,直到将水浇到大铁桶的顶部或底部时,神奇的现象再次上演,大铁桶虽然没有被完全压成片状,但是已经被瞬间压的皱皱巴巴了。

虽然通过大铁桶实验的成果,似乎油罐车的实验应该更有戏了,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

实验者先是通过3个小时将油罐车内部充满了热蒸汽,然后又用高压水枪对着油罐车浇了一个小时的水,但是油罐车却纹丝未动。

实验好像失败了,但是实验者并没有罢休,而是又找来了一辆旧的油罐车,然后就有了开头的一幕,他们先是用大石头砸,来验证强度,然后用真空泵抽掉油罐车内部的空气,随着内部的气压不断降低,油罐车这个大家伙瞬间被压扁。

虽然流言不可信,但是大气压的威力却真实强大。

威力强大的大气压竟然能够将油罐车瞬间压扁,那它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为何一般情况下我们感受不到? 这个国外的验证节目,将油罐内部空气抽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将钢铁外壳的油罐车压扁,其实利用的就是油罐车内外压强不同的原理,油罐车内部的空气由于被几乎全部抽走形成近似真空的环境,罐体内部的大气压变得非常小,而外部的大气压由于没变,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差,外界的巨大压力将油罐车罐体向内挤压,便让油罐车瞬间化身铁板。

不过这一过程不是缓慢的,而是达到一个临界点之后迅速实现的。

至于一开始,对油罐车采取的不是使用真空泵抽取空气,而是先在罐体内部充满蒸汽,再用冷水来浇罐体,实现内外压力差,却出现失败的情况,主要是这种方式产生的压力差不够大。

而对于易拉罐或者大铁桶这样相对较薄的材料可以起到效果,原理也是基本一样,无论是易拉罐还是大铁桶,内部的水被加热成水蒸气时,便会充满内部,但外部遭到冷水浇淋,整体温度下降,内部的水蒸气预冷凝结成水,造成了内部气体的减少,大气压也随之减小,菜叶说说,内外之间的压力差也就形成了。

#p#分页标题#e# 不过大气压始终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日常环境中也很难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而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大气压,还要感谢一位叫托里拆利的科学家,据说他是伽利略的学生和助手,他早在17世纪就利用一个水银做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这个实验其实也比较简单,就是他先将一个一米长的玻璃试管中充满水银,并且用手堵住管口倒置,这样确保其中不会出现空气,然后再将管口全部浸没在水银槽中,再将手松开。

此时试管中的水银柱会下落一段距离,在试管的上方形成一段真空,并且水银柱的高度始终维持在760毫米处,无论他将玻璃试管如何倾斜,水银柱的垂直高度始终维持在760毫米,即使试管倾斜到一定程度水银充满内部,也依然符合这个现象。

这个在1643年做的实验,首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这个实验也因此被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大气压在一般情况下是维持一个定量的,能够将处于管内的水银用大气压力维持在同一高度,当试管倾斜时,如果水银位置仍然在试管垂直时所在的刻度,在垂直高度上就没有760毫米了,所以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银又被向上推挤了一段。

同样在倾斜状态下,接近充满试管的水银,在重新回归竖直状态时,水银柱依然会下降回到760毫米的高度。

而且,即使用更细或者更粗的玻璃试管来做这个实验,结果也是同样的,所以也就测出了我们正常情况下,一个标准大气压为760mm汞柱。

其实这个实验也可以用水来做,只是高度会变成10.3米,实验起来非常不方便,所以最初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发现这个现象。

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大气压,虽然看不见但是威力巨大,那除了托里拆利实验,还有什么方式能够体现? 虽然科学家托里拆利在1643年通过水银柱的实验,首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但这个实验一方面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没有体现大气压的强大实力。

所以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体验感并不强,甚至还有人因此嘲笑托里拆利做了一个无用的实验。

不过这个实验,从托里拆利所在的意大利,传到位于德国的马德堡市时,当时的市长就敏锐地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于是决定用公开的实验来打消人们对托里拆利的嘲笑。

而他所做的实验便是非常有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个实验是1654年在马德堡市的一个郊区场地上举行的,当时很多人甚至以为市长在表演马戏。

就这样,在众人的注视下这个实验便开始了,市长格里克和助手首先取出两个直径14英寸,大概是35厘米左右的黄铜半球形物体,内部是中空的。

两人先是两个半球之间放上橡皮圈,然后将两个半球的内部全部装满水,最后拼合在一起。

再将球体内的水抽干,并将气嘴拧紧密封,这样的话两个半球形成的球体内部就是一个近似真空的状态。

并且两个半球因为受到外界大气压的挤压,紧紧地吸附在一起,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是因为内部真空,所以气压减小和外部的大气压形成巨大反差造成的。

但是接下来的实验便让所有人开眼了,市长大手一挥,有4个马夫牵着的8匹高头大马分别两两拴在铜球的两侧,一声令下8匹马分别向两侧拉铜球,即使使出巨大的拉力也没有让铜球分开。

直到再次将马匹加倍到16匹,在两侧各8匹马的强大拉力作用下,最终铜球被艰难的拉开,并且发出巨大的一声“嘭”的声响,而人们在吃惊之余也开始相信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感叹大气压的巨大威力。

#p#分页标题#e# 其实这个道理也非常简单,就是利用半球内外的气压差和外界的大气压,强力的将半球向内推挤,从而使得半球牢牢的贴合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常见的大气压案例,比如我们中国特殊的拔火罐,就是利用的大气压存在的原理,火罐内部因为燃烧使空气减少,在贴附皮肤时便造成了内外压力差。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

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

区域内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

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

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

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断流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洼地,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措等。

外流区可分为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长江和黄河均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个分支,包括澜沧江、怒江、恒河—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于藏西南边缘),后三者均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

在外流河水系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类型。

由于外流水系大多起源于藏东南或东部,所以其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补给。

因此与内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长,其流经地的两岸,常因为侵蚀、堆积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冲击平原或台地。

加入收藏
               

青藏高原是高压还是低压?青藏高原冬夏气温特点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