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新发现水波纹遗迹化石和大型蜥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

【菜科解读】
山东省诸城市新发现水波纹遗迹化石和大型蜥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
据人民网山东频道(宋翠 刘祺 孙鹏):近日,山东省诸城市重要化石遗迹区新发现一处较为完整的水波纹遗迹化石和大型蜥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该两处遗迹化石在全国较为罕见。
据悉,,此次有新发现的化石遗迹区地质地貌发育及保存比较完整,经过对周围岩层沉积和遗迹化石点周围地层岩层特征对照分析,初步断定为早白垩世纪地质地层。
此前,诸城市共产出三角龙化石 25000 多块,还曾挖出世界最大鸭嘴龙,被誉为 " 中国龙城 "、世界三角龙化石宝库。
" 此次发现的化石,我们初步可以确认,既有蜥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也有兽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
" 诸城市三角龙文化研究中心科研科普科科长陈树清介绍说,这里当时是一个滨浅湖,湖水非常浅,风吹草动,在这个湖边就留下了水波纹的印痕化石。
据了解,诸城市处于胶莱盆地南部的断陷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构造变形复杂,地质地层发育齐全,盆地凹陷长期连续沉积,为形成三角龙化石制造了条件。
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诸城先后发现了 30 多个三角龙化石埋藏点,经过 3 次有规模的发掘,共产出三角龙化石 25000 多块。
诸城市三角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卫生表示,这些新发现对于深入研究诸城的古地址、古环境以及这些三角龙的迁徙、分布都有非常主要的意义,可以说提供了更加充分的证据。
相关报道:山东诸城发现水波纹遗迹化石和三角龙足迹化石
据人民日报济南3月28日电(记者 王沛、李蕊):记者从山东省诸城市三角龙文化研究中心获悉:近日,该中心工作人员在春季野外化石勘察过程中,从诸城市重要化石遗迹区新发现一处较为完整的水波纹遗迹化石和一些大型三角龙足迹化石。
该化石遗迹区地质地貌发育及保存比较完整,经过分析周围岩层沉积的特征,并对遗迹化石点周围地层岩性和岩石组合的特征以及实物进行对照分析,初步断定为早白垩世地质地层。
据诸城市三角龙文化研究中心科研科普科科长陈树清介绍,虽然化石风化比较严重,但初步可以确认,新发现的三角龙足迹化石点既有蜥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也有兽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
此前,在距离此遗迹区10公里外的化石点,也发现了这两类三角龙足迹化石,证明中生代时期曾有大量蜥脚类三角龙和兽脚类三角龙在这里生活过。
此次新发现的水波纹遗迹化石点,在当时是一个滨浅湖,湖水非常浅,风吹过后,便在湖边留下了水波纹印痕。
据介绍,诸城处于胶莱盆地南部的断陷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构造变形复杂,地质地层发育齐全,盆地凹陷长期连续沉积,为形成三角龙化石制造了条件,三角龙化石资源蕴藏丰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诸城先后发现了库沟、掘村、玉皇等30多个三角龙化石埋藏点,埋藏区域近千平方公里。
《人民日报》( 2022年03月29日12版)
相关报道:山东诸城新发现水波纹遗迹化石和三角龙足迹化石
据新华社济南3月27日电:近日,山东省诸城市三角龙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在春季野外化石勘察过程中,在诸城市的重要化石遗迹区新发现一处较为完整的水波纹遗迹化石和一些大型三角龙足迹化石。
据介绍,该化石遗迹区地质地貌发育及保存比较完整,经过对周围岩层沉积和遗迹化石点周围地层岩层特征对照分析,初步断定为早白垩世地质地层。
诸城市三角龙文化研究中心科研科普科科长陈树清说,初步确认,这次新发现的三角龙足迹化石点既有蜥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也有兽脚类三角龙足迹化石。
前期在距离此处十公里外的化石点,也发现了这两类三角龙足迹化石,证明中生代时期曾有大量蜥脚类三角龙和兽脚类三角龙在这里生活。
据了解,诸城处于胶莱盆地南部的断陷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构造变形复杂,地质地层发育齐全,盆地凹陷长期连续沉积,为形成三角龙化石制造了条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诸城先后发现了库沟、掘村、玉皇、臧家庄、侯家屯等30多个三角龙化石埋藏点,埋藏区域近千平方公里。
诸城因三角龙化石资源蕴藏丰富,有“中国龙城”之称。
古物种学家发现一种新的鱼类化石
致谢:uux.cn莫里茨·迪伦伯格据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虾虎鱼是欧洲种类最丰富的海洋和淡水鱼类之一。
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浅水水体的底部,对许多生态系统的功能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一种淡水虾虎鱼化石新属的确定,LMU大学地球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国际硕士项目的学生和LMU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古生物学家Bettina Reichenbacher的发现为这些鱼类的进化史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这一发现发表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上。
新属Simpsonigobius的小鱼体长可达34毫米,是在土耳其1800万年前的岩石中发现的,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组合,包括形状独特的耳石(听力石)。
现代研究技术阐明了在家谱中的位置为了确定Simpsonigobius在虾虎鱼类系统发育树中的关系,研究人员利用了一个总证据系统发育数据集,他们对该数据集进行了增强,以结合来自48个现存物种和10个化石物种的5个基因的总共48个形态特征和遗传数据。
此外,研究小组首次对虾虎鱼化石物种进行了尖端测年。
这是一种系统发育方法,其中包括在系统发育树中的化石年龄(= tips)用于推断整个群体进化历史的时间。
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新属是虾虎鱼科中最古老的成员——该科被归类为现代虾虎鱼(虾虎鱼科和背眼虾虎鱼科)——也是这一现代群体中最古老的淡水鮈。
尖端年代测定分析估计虾虎鱼科出现在3410万年前,背眼虾虎鱼科出现在3480万年前,这与以前使用其他方法进行的年代测定研究一致。
此外,研究人员首次将化石虾虎鱼纳入随机栖息地制图,揭示了虾虎鱼在进化史之初可能具有广泛的盐度耐受性,这挑战了以前的假设。
Simpsonigobius的发现不仅为虾虎鱼增加了一个新属,还为这些不同鱼类的进化时间表和栖息地适应提供了重要线索。
Reichenbacher说:我们的研究强调了使用现代方法分析化石记录的重要性,以更准确地了解进化过程。
第一作者Moritz Dirnberger目前是蒙彼利埃大学的博士生,他补充说,这些发现有望为进一步研究虾虎鱼的进化以及环境因素在塑造其多样性中的作用铺平道路。
1.64亿年前的植物化石是花蕾最古老的例子
这一发现有力地将开花植物的出现推后到侏罗纪时期,即1.45亿至2.01亿年前。
这块化石是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长 1.7 英寸(4.2 厘米),宽 0.8 英寸(2 厘米)。
它包含一个茎、一个多叶的树枝、一个球茎果实和一个大约 3 平方毫米大小的小花蕾。
研究人员已将新物种命名为Florigerminis jurassica。
“但新化石中的花蕾和果实无疑证明了侏罗纪F. 侏罗纪绝对是一种被子植物。
”他说。
因此,研究人员在一份声明中写道,这块化石“强调了侏罗纪被子植物的存在,并要求重新思考被子植物的进化”。
王认为,侏罗纪时期的其他几个已知植物属,包括Nanjinganthus、Juraherba、Yuhania、Jurafructus、Xingxueanthus和Schmeissneria,也可能是被子植物,但他说没有化石证据就无法确定。
直到现在,科学家们还只是假设这些属是裸子植物,因为它们出现在侏罗纪。
“然而,如果被子植物在侏罗纪期间存在,与裸子植物相比它们将非常罕见并且地理上孤立,这使得找到类似保存完好的其他花蕾的例子非常不可能。
”他说。
“也有可能是较老的被子植物(Nanjinganthus)和最近在白垩纪发现的真正被子植物之间最早的进化联系之一。
”Wang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