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磨刀老人?78岁的城市磨刀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简介:70岁磨刀老人 78岁的城市磨刀人“磨剪刀……戗菜刀……”悠扬的吆喝声曾经响彻大街小巷,而近些年来,已很少听到

【菜科解读】

“磨剪刀……戗菜刀……”悠扬的吆喝声曾经响彻大街小巷,而近些年来,已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

黎中荣,磨了半个多世纪的刀,如今依然行走在城市的繁华中,守着他的磨刀石。

这名78岁的磨刀人靠着日复一日的磨刀,养大了两个儿子,撑起一个家,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5元磨一把 “整条街上都认他”

1月17日,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桥铺白马路,黎中荣背着他的家当,穿行于人烟喧腾的街市。

肩扛四腿长板凳,凳上两头各绑有粗细磨刀石块,凳边挂有水桶、水刷、拭刀布。

“磨剪刀……磨菜刀……磨刀嘞!”黎中荣不急不慢地吆喝,稳稳走着。

路过热闹的菜市场,路过灯火明亮的肉铺,路过嘈杂的小摊。

走到哪家店门口,招手打个招呼。

店家递来一个眼神,有没有刀要磨,他立马心领神会。

黎中荣依然延续着肩挑背扛,走街串巷的古老营生方式。

在一家生肉店前,店主叫住了黎师傅。

他轻车熟路在门口找个空地,放下板凳,接过店家递来的三把砍刀。

黎中荣骑跨于板凳上,不慌不忙地开工。

先在粗磨石上点水分两边磨,然后换到细磨石上继续打磨得更薄,磨好后再用大拇指试刀锋,一边磨一边还往刀上蘸水。

肉店开了三年,菜刀、砍刀用得频繁,每周都要磨一次,一直是交给黎师傅。

年轻的店老板信得过他:“别人磨的刀我们看不起。

之前有其他师傅磨过刀,用了几天就不可以了。

黎师傅磨的,刀尖、刀口都相当讲究。

要是他不在,我们宁愿不找其他人,再多用一个月都能撑过去。

“不止是我们,这条街都认他。

别人磨刀收费每把七八元,他只收5元。

听到店家夸赞,黎中荣并未喜形于色,依然自顾自把精力放在刀上面。

周围几个小朋友好奇地站在一旁,饶有兴致地观看。

20多分钟后,磨完刀,他笑眯眯接过店主递来的15元现金,道了声谢。

“没有爸爸的磨刀石,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这是个守旧的人,只收现金,不太会用微信。

他也不担心,还是乐呵呵的:“会磨刀就够了。

我儿子会帮我处理。

”他时常把儿子挂在嘴上。

黎中荣老家在垫江县合兴村,原来是一名打石匠,20来岁时跟着师傅学会了磨刀。

那时农村每家每户都需要磨刀,会磨刀,就有口饭吃。

上世纪九十年代,黎中荣来到了重庆主城——城里挣钱机会更多。

“我记得当时磨刀收5角钱一把,而一碗‘冒儿头’ 米饭8分钱,磨一把刀可以吃几顿饭了。

之所以来城里,也缘于家里处于最艰难的阶段:小儿子读高中,大儿子准备操办结婚,家里还计划盖房,都需要花钱,媳妇儿没有工作,光靠大儿在外打工寄回的钱远远不够。

黎中荣想着,多磨一把刀,家里的新房就多一块砖。

于是,起早贪黑地磨刀,只要哪家叫他,哪怕走个三里五里,哪怕要爬十几层楼,他都去。

那时黎中荣唯独舍不得为自己花钱,用1元钱称三四斤橘柑,放在磨刀的条凳下面,可以吃好几顿。

攒下的钱,都给了家里。

土墙一点点砌起来了,瓦房盖起来了,六间房宽敞璀璨。

“总算是有个真正的家了。

”黎中荣长长吐了一口气。

他平日里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喝点酒,祛乏。

50多岁时,被查出有高血压,黎中荣赶紧戒了烟酒:“我还想多磨几年刀呢!家里还等着我挣钱呢!”

欣慰的是,大儿子也跟着来到了主城,做家电维修。

做事勤快机灵,开了一家门市,周围居民的冰箱空调都找他修,已经买了三套房;小儿子考上了大学,在垫江教高中数学。

“别人喊我黎老师,他才是真正的老师哩!”说起两个儿子,连皱纹里也是自豪。

“要磨刀搞快点哟!我腊月二十七就回老家过年了,儿子开车送我!”这些天来,黎中荣逢人就提,讲到最终一句时总要提高音调。

在小儿子的印象中,父亲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夜晚星光满天才回家,一直在外磨刀。

寒冬腊月,手上起了冻疮都顾不上。

“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这个家,真正是靠父亲一个人磨刀撑起来的……”

“没有爸爸磨刀,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大儿子黎兵如今也是靠手艺挣钱,他清楚父亲用一双手给家里带来了什么。

靠着磨刀,黎中荣曾经一天挣过300多元。

几年前,老伴因摔伤获赔了一笔钱,加上磨刀的积蓄,黎中荣拿出20万元,坚持给了每个儿子10万。

“拿去给我孙儿买个车!”掏钱的时候,黎中荣巨大气。

好在孩子们也很孝顺,每个月都要拿钱回家,每次来看望都提着牛奶、水果。

“家和万事兴!”刀是锋利的,家,是柔软的,也是他磨刀的动力。

“爸,你只要不想做了,随时回老家,我们给你养老。

”儿子们经常这样跟他说。

“好手艺不会失传”

不过,黎中荣显然还不想放下手中的磨刀石。

“干活干惯了,歇下来手就痒,想去摸下刀。

看到什么刀都想拿来磨……”

最早的职业磨刀人在春秋战国就有了。

《庄子·保养主》中关于庖丁解牛有这样一句话“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意思是,我这把刀用了十九年,宰杀了几千头牛了,刀刃还像新刀刚启口子似的。

这其中一是庖丁的技艺高超,二是有磨刀的功劳。

传了几千年的手艺,黎中荣总想着多延续一阵。

家里早已不缺钱,但他就是放不下磨刀。

“可以锻炼身体,打发时间,还帮了别人忙。

为啥不做?”看到一把把锈钝的菜刀在自己手里焕然一新,他特别有成就感。

“这辈子我只会磨刀,也爱磨刀。

走街串巷累了,他就找个小区,在门口一坐,闭上眼静静养神,工具放一旁。

有出入的居民看见他了,会主动找来。

“是比之前锋利多了!”在白马凼一小区,居民龚孃孃拿到磨好的菜刀很欣喜。

“现在要找个磨刀师傅不容易,平时没觉得菜刀钝不钝是个多大的事儿,但真正要用起来就觉得还是刀快些方便得多。

找他磨刀的大多是上了一点年纪的人,一边看着黎师傅磨刀,一边嘴上总要扯点啥。

“师傅你别多心哈,再过几十年,这手艺怕就没了吧……”龚孃孃忍不住问。

黎中荣大度一笑,丝毫不介意:“是啊,我们可能都是最终一辈会磨刀的……”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学。

他猜想,可能因为他们觉得5元、10元磨一把刀,来钱太慢,也觉得这工作不够体面。

但他沉思片刻又说:“好的手艺不会失传。

”在有的领域,机器永远代替不了人工。

“好多地方用机器磨刀,但机器永远不可能达到人工这么薄,这么利。

如果磨到手工这么薄啊,这刀就不能用了!”他说,手工磨的刀不易伤人,更锋利,更耐用,刮胡子都没问题。

他不遗余力地想延续这手艺。

曾经有个65岁的“小兄弟”找他学磨刀,他也乐意教。

“你不怕他学了手艺抢你生意啊!”有人问。

“钱哪里挣得完!不怕!”黎中荣虽然耳朵有点背,但中气十足,不容辩驳。

刀如人生 1800元的刀不一定好用

黎中荣闲暇时会去废品收购站,常会遇到一些废弃的刀具。

有的是居民搬家,不方便带走,有的是用钝了,懒得去磨,便一弃了之。

黎师傅不嫌弃,遇到看得上的,以8角一斤的废铁价格买下,捡回家细细擦拭,反复打磨。

他工具箱里就有一把满是铁锈的菜刀,拿在手里有些分量,便是如此“淘”到的。

“你看看这个手艺,都是老铁匠才打得出来!”黎中荣发出“啧啧啧”的感叹:“好刀啊,好刀!拿100都舍不得卖!”

怕别人不信,他赶紧用袖子擦拭刀上的铁锈:“这些可以擦掉。

刀,用一次擦一次,就不会生锈,好东西,也要懂得会用。

他说,上了年纪的人都懂得这刀的好,而年轻人爱选不锈钢刀,虽然不上锈,但比不上这个快。

“很多东西,对有的人来说,是无用之物,对有的人来说,却是宝宝。

”黎中荣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黎中荣是真心爱刀。

有一次,他听说一位老板花了1800元买了一把刀。

这么贵的刀,得见识一下!黎师傅坐了一个小时车专门跑去看。

“你猜咋的?”他连连摇头:“不可以不可以,虚有其表。

好看是好看,但不好使。

“再贵的刀,不好用也是空了吹。

”黎中荣又说了句他的用刀哲理。

过去大家的收入低,买把菜刀也算一项大支出,那时的菜刀是铁匠一锤一锤锻造出来的,刀面上锤印密布,坑坑洼洼,但好使、顶用。

“刀好不好啊,一听便知!”他弹了一下刀身,把耳朵凑过去,听刀发出“嘭嘭嘭”的声音,“有这个声音的算好。

”他心满意足地点点头。

回老家过年 村里的刀都等着他磨

1月18日中午,黎中荣跟大儿子一起回垫江老家。

哪怕临近出发了,这天上午他依然没闲着,跟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门磨刀。

和平时不同的是,他换上一双新皮鞋——也是儿子买的。

回家过年,总是要穿得漂漂亮亮。

小区居民知道他马上要休息,慌慌张张拿了刀就小跑出来。

“黎师傅,帮我磨了再走哈!”陈明霞除了除夕和家人团年,初二、三也都邀请了亲戚朋友来聚会,准备小露厨艺。

她在网上买了磨刀石自己磨,发现还是不如黎师傅的手艺。

“以前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先磨好刀,准备满桌子的菜。

听到这磨刀的声音,‘年味’就出来了!”陈孃孃说。

年前是黎师傅最忙的时段。

即使活再多,也秉承“慢工出细活”的态度,求精求细。

“成物不可毁,不能把别人的东西磨坏了,也不能随便磨一磨,让人用了几天就又钝了。

在一百多公里外的老家垫江合兴村5组,村里的人也在等着他回家帮忙磨刀——这已是多年惯例。

黎中荣也乐意:“忙了一年,那是营生;回家给乡亲们磨磨刀,是旧情,不收钱!”

除夕就在眼前。

家乡的刀,远方的故人,熟悉的炊烟和田野,都在等着他。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中国最神秘的三大禁地?昆仑山死亡谷榜上有名

提到人类的禁地,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百慕大魔鬼三角"。

随着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先进,很多在古代的神秘之地如今都已被人类解密。

但是,仅凭着我们短短几千年发展出来的所谓的高科技水平,仍有许多神秘的现象是用现在的科学也无法解释,一波波的探险者都是有去无回,这些地方是人类的禁地。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目前人们所知领域还很有限,很多地方还未被发掘,在中国也有很多禁地,那你知道中国最神秘的三大禁地在哪里?下面小编为大家盘点中国最神秘的三大禁地,昆仑山死亡谷榜上有名,排名不分先后,感兴趣朋友可以多了解一下哦!中国最神秘的三大禁地1、昆仑山死亡谷在青藏高原昆仑山脉附近,有个鲜为人知的那棱格勒峡谷,这里牧草繁茂,野花妖娆,仿佛是大自然最为亮丽的一块瑰宝,然而在这茂密牧草生长的沼泽中,却浸泡着许多动物、人的骨骸,尸横遍野,谷中随处可见荒丘孤坟、倒塌石屋,充满着死亡的气息,是世界上却名声显赫的五大死亡谷之一。

据传,当地经验丰富的牧羊人宁愿让自己牛羊因为找不到牧草而饿死,也不愿让它们跑进谷里吃草,因为他们知道那里一直都流传着这里是魔鬼出没的地方,但凡闯进去必定有去无回……1983年,青海阿拉尔牧场牧民闯进死亡谷就再也没能出来,后来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找到,一副死不瞑目的模样,双眼怒睁,身上也没有任何的伤口,紧紧握着猎枪仰面倒在小山坡上,死因成迷。

无不有偶,同年七月附近工作的地质队闯入死亡谷,当时谷外天气酷热难耐,四十来度的高温烘烤着大地,热浪滚滚汗流浃背,然而谷内却是大雪飘飘,还夹带着电闪雷鸣,仿佛就是一幅末日来临的模样,惊恐万分的地质队工作人员只能退到谷外安营整顿。

可是当第二天工作人员们再次来到山谷却发现,谷内尸横遍野,焦土遍布,动植物已全部被击毙,一片荒凉,和昨天的模样判若云泥。

后来,经多方探查地质队终于发现了死亡谷的秘密,原来死亡谷地里都是有强磁性的玄武岩组成,越往谷内深入磁场越强,在这种电磁效应作用下,就连空中飘荡的白云,都充满了带电粒子,时常会导致云层放电造成局部雷击现象,而谷中缺少高大树木覆盖,牧草异常茂盛,吸引了不少动物前来觅食,但凡遭遇雷击也就造成了尸横遍野的惨象。

本来,死亡谷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咱们也探知清楚了谷内尸横遍野、焦土遍布的原因,但科学考察团却在这片区域发现了一具巨大的生物遗骸,从外观上看,有点像龙的遗骨,并且遗骸的死亡时间并不长,怎么看都不像是史前生物遗骸,一石激起千层浪,军队迅速封锁了这片地区,并常年派兵驻守,更是给昆仑山不为人知的一面蒙上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2、瓦屋山迷魂凼距成都180公里的眉山市洪雅县境内,有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迷魂凼",传说五斗米教的创始人张陵百在瓦屋山传教的时候,在这片区域设置了一个八卦迷魂阵,用来困住世间做恶的妖魔鬼怪。

山中常年被黑雾笼罩,而且经常会发生一些离奇惨剧,很多进山采药、打猎,或是信男信女,都在这片区域迷失了方向,无缘无故的死在了山中。

迷魂凼四周地形非常的复杂,地质地貌也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人们一旦进入就会辨别不了方向,手机没有一点信号,手表里的指针被强磁干扰,不停使唤地左右摇摆……于是有人说,在迷魂凼地下藏有几颗巨大的陨石,所有罗盘失灵才会时有发生,再加上这个地方多现幻境,才让人们在这里迷失,吸入有毒瘴气命丧迷魂凼。

2009年10月26日,瓦屋山上水库更是惊现水怪,而且频繁出现,很多村民都有亲眼目击到一条大型的不明水生物在水下游动,快如飞艇。

时隔四天后,又有村民再次目击到在瓦屋山水库中央,有大约20来米的"水怪"出现,在水面激起一米高水浪后,以很快的速度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整个画面仅仅只有十几秒,却依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瓦屋山上有蛟龙的传言不胫而走,更是给迷魂凼蒙上神秘的面纱,再加上进入迷魂凼的专家、游客、村民大都离奇失踪,让人感觉诡异至极,寒毛直竖。

迷魂凼的纬度恰好又位于北纬2932‘— 2934‘之间,这个纬度正好与耸人听闻的百慕大三角、神奇无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所以就有了陆地上的百慕大三角的说法,连科学都没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3、毒蛇云集的莫干山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西部,有一个国家级风景旅游景点——莫干山,不仅有着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称号,更有干将莫邪在此铸剑的传说。

春秋时期,吴国境内有座高山山脚下有一对铸剑的夫妻,男的叫干将,女的叫莫邪。

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莫干,干将、莫邪日夜辛劳,千锤百炼,用自己的心血铸出了一对削铁如泥的雌雄宝剑。

可是这个消息传到贪婪的吴王耳中,他派人抢走了莫邪剑,还把干将给杀了,莫邪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含辛茹苦地把莫干抚养长大,并传给了他一身好武艺,到了莫干16岁那年,莫邪拿出干将剑,泪流满面的对莫干讲述了他父亲被害的经过。

莫干听的心如刀绞,发誓一定会为爹爹报仇。

他佩上干将剑,拜别母亲来到姑苏城,正巧吴王在武场上看人比武,于是大喝一声暴君,还我爹爹命来,挥动干将剑刺了过去。

吴王大吃一惊,急忙抽出莫邪剑向莫干抛去,只见两道白光在空中闪耀,忽然并作了一道白光,从空中笔直飞落下来,青光一闪,吴王的首级滚了下来。

莫干报仇雪恨后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的母亲莫邪已经去世了,莫干含泪埋葬了母亲,并用这套雌雄宝剑来陪葬,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取名为莫干山。

并且,更有传言在山顶还有一条红色的蛇王在这里修炼,为莫干父母守墓,已经长达千年,这条红色蛇王已经长出龙角,即将化龙而去。

据当地的村民说,山上到处都是毒蛇,种类多达数十种,只要有人爬上山顶,走到莫干父母安身之地附近,必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似乎是在警告和阻止人们靠近,久而久之山顶就被当地村民当作是禁地,再也没人敢上去了。

当然,神州大地上的禁地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台湾魔鬼海,新疆罗布泊,江西老爷庙水域,湖北神龙架等等,都有着很多我们人类至今也无法解开的谜团,或许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人类的存在太过微不足道,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相信总有探知真相的那一天。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关键字:禁地

四川糖心苹果 康定特产的又一

甘孜是一个奇怪而美丽的地方,巍峨的雪山、碧蓝的海子、神圣的佛寺、绿色的草原……如画的美景总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再加上奇怪壮丽的高原风情点缀,甘孜 ——这片奇怪的土地仿佛独受上天的赏赐,成了名副本来的世外仙居:肥沃的土地、天然优质的泉水、充沛的光照、热量与丰富的降水,让这片土地变成了一个物产丰富、丰饶富裕的“藏区江南”。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资源优势,使这里出产着珍贵的高原特产:冬虫夏草、天麻、贝母、松茸、雪茶……而在甘孜州康定市姑咱镇所属的达杠村,更有一种糖心苹果,让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名噪一时。

糖心苹果产自川西甘孜康定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原大河谷地区——康定达杠山,南北走向的向阳山坡,使糖心苹果能够享受充足的日照,累积了较多的甜份,而高原山区充沛的降雨,则为糖心苹果集聚了充分的水分。

在达杠山上,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有苹果树,每到了苹果出产的季节,总有人不辞劳苦的来到达杠村购买苹果,用于赠送亲友,或储存到过年时候食用,达杠苹果,几乎成了甘孜家喻户晓的土特产…… 从前,农户们只知道达杠地方好,出产的苹果品质好,又大又甜;从春天开始,每当苹果开花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花香,而当苹果成熟后,会有一种蜂蜜味的果香弥漫入心田……达杠苹果几乎成了达杠村民的骄傲,每当提起达杠苹果,淳朴的村民脸上,都会洋溢起自豪的神色。

后来,有才能的年轻人便从这小小的苹果中看出了致富的门路,他们利用惠农政策,自发兴办起了合作社,利用地理优势,广泛种植果树,施肥、除草、除虫,精心照料着“摇钱树”,于是达杠苹果越发著名,而糖心苹果,也慢慢产生了品牌效益。

走进金秋时节的达杠村,连绵的山脉上苹果树一片连着一片,脱去套衣的糖心苹果在秋阳里闪闪发亮。

达杠村位于康定县折多河以西,海拔约1500米,全村有七八十户人家。

每天清晨,达杠村民都会在果园里给果树精心浇水、施肥,随着炊烟升起,灿烂的阳光也逐渐越过大山,明晃晃的滋养着每一粒果实……金色的阳光映照得整个山村恬静而美丽,而错落分布在村子中的苹果园也更显得熠熠生辉达杠村俨然变成了一副甜美的山水田园画作。

如今,“达杠糖心苹果”,已经成了康定的著名品牌,在甘孜各地农贸市场、水果摊甚至超市,都能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达杠村苹果因其口感好、品质优,而深受当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糖心苹果的颜色是红色的,甜中带酸且汁液丰满是它最大的特点,每一颗糖心苹果都饱受高原纯净的雨露滋润,有着来自高原独特的酸甜。

同时,糖心苹果中含有的纤维素和丰富的有机酸,可刺激胃肠蠕动,促使大便通畅。

另外,它还有着独特、浓郁的香味,沁人心脾。

这种气味能够使人精神轻松愉悦,入睡难者在睡前嗅苹果香味,能够较快进入睡眠。

康定达杠得天独厚的光能资源对糖心苹果的品质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皮薄肉质鲜美。

苹果种植以离太阳最近,离城市最远为理念,保证水果种植绿色无污染,无公害,这样的高原苹果形美味甜又处于良好的状态。

又到了一年丰收季,硕大的糖心苹果已然成熟,它们傲娇地挂在枝头,在风雨中招摇,等待主人将它们摘下。

生长于大渡河流域的高山峡谷区,来自康定高原的无公害苹果,自然成熟,不打农药,当日采摘,物美价优。

达杠糖心苹果早已成了康定特产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随着康定市旅游业的进展,达杠苹果也走出了甘孜,把来自高原的味道,送往全国各地……那么糖心苹果究竟滋味怎么呢?赶快来尝尝吧~

加入收藏
               

70岁磨刀老人?78岁的城市磨刀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