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将会通向哪里

【菜科解读】
黑洞将会通向哪里?
据国外媒体报道,假如可以穿越黑洞,你会去往哪里?会有什么等待着你?假如你能安然无恙地回来,又能讲述什么风趣的故事呢?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答复,那便是谁知道呢?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黑洞的奥妙依然莫测高深。
落入事件视界之后,实际上便是越过了一层屏障。
一旦有人掉下去,就再也不能把信息传回来了,他们会被巨大的引力撕成碎片。
所以理论上,任何穿过事件视界的人不会去往任何地方。
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令人失望和痛苦的答案,但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时空与引力作用联系起来,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后来的研究表明,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死亡所产生的。
恒星死亡之后,会留下一个小而致密的残余核心,假设这个核心的质量约为太阳的三倍以上,那么引力就会使其坍缩,成为一个点,称为奇点(又称引力奇点或时空奇点),这是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引力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大的点,被认为是黑洞的中心。
由此产生的黑洞具有极其强大的引力,甚至连光线都无法逃脱。
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处于事件视界时,你就注定无处可逃。
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计算得出,如果某天体的全部质量压缩到很小的引力半径之内,那么其所有物质、能量(包括光线)都将被引力囚禁在内。
从外界看,这一天体就是绝对黑暗的存在,也就是黑洞。
事件视界就是黑洞周围的时空曲隔界线,光和物质只能向内通过事件视界。
根据梅西的说法,潮汐力会把你的身体缩成原子链的形式(也被称为意大利面化),并最终会在奇点处被压碎。
你或许会想在黑洞的另一端逃出来,但这似乎完全是幻想。
那么,虫洞呢?
虫洞的想象图。
如果虫洞存在,它们可能会通向另一个宇宙。
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虫洞真实存在,也没有证据表明黑洞也会像虫洞一样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黑洞成为虫洞的可能性,是否能通往其他星系。
正如一些人所说,黑洞甚至可能是通往另一个宇宙的路径。
这样的想法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
1935年,爱因斯坦与内森罗森(Nathan Rosen)合作建立了连接时空中两个不同点的虫洞(又称爱因斯坦-罗森桥)假说。
但在20世纪80年代,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 Thorne)发起了一个讨论,试图了解一个物体能否以物理方式穿过虫洞。
这一讨论为虫洞理论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
索恩是研究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天体物理学含义的世界顶尖专家之一。
梅西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最先让我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的,就是基普索恩那本关于虫洞的畅销书。
然而,虫洞似乎并不存在。
事实上,索恩在他的《星际穿越》(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宇宙中没有任何物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成虫洞。
索恩向好莱坞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的制作团队提供了专业建议。
索恩表示,穿越虫洞这样的理论性通道,很可能仍是科幻情节,而且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黑洞会允许这样的通道存在。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无法近距离亲眼看到黑洞。
我们甚至不能拍摄黑洞内发生的任何事情,因为光不能逃离黑洞的巨大引力,照相机就什么也拍不到。
根据目前的理论,任何穿过事件视界的东西都会被简单地添加到黑洞中。
而且,由于时间在接近这一边界的地方会发生扭曲,这一过程似乎将极其缓慢地发生,因此我们不会很快获得结论。
我认为标准的说法是,它们导致了时间的终结,哈佛大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教授道格拉斯芬克贝纳(Douglas Finkbeiner)说,远处的观察者不会看到他们的宇航员朋友掉进黑洞。
当他们接近事件视界时,只会变得更红、更暗(由于引力红移)。
但实际上,他的朋友已经掉进了黑洞,到了一个超越永远的地方。
无论这个永远是什么意思。
也许黑洞会通向白洞
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的想象图。
当一颗恒星太接近超大质量黑洞时,就会发生潮汐撕裂事件
当然,如果黑洞确实指向星系或宇宙的另一部分,那么在另一边,可能就存在性质与之相反的东西。
这可能是一个白洞吗?这是1964年俄罗斯宇宙学家伊戈尔诺维科夫(Igor Novikov)在1964年提出的概念。
诺维科夫提出,黑洞与存在于过去的白洞相连。
与黑洞不同,物质和光线无法进入白洞,但可以从这一时空区域离开。
科学家一直在探索黑洞和白洞之间的潜在联系。
2014年,物理学家卡洛罗维里(Carlo Rovelp)和哈尔哈格德(Hal M。
Haggard)在《物理评论D》(Physical Review D)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在有限的时空区域之外,存在一个满足爱因斯坦方程的经典度规。
而在这个有限的时空区域内,物质坍缩成黑洞,然后出现在一个白洞中。
换句话说,所有被黑洞吞噬的物质都有可能被喷出,当黑洞死亡时,它们可能就变成了白洞。
黑洞非但不会破坏它所吸收的信息,反而可能会停止坍缩。
黑洞可能会经历量子反弹,让信息逃逸。
如果是这样的话,前剑桥大学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一个观点或许就能找到一些线索。
在上世纪70年代,霍金探索了黑洞因量子涨落而释放粒子和辐射(热能)的可能性。
芬克贝纳指出,霍金认为黑洞不会永远存在。
在1976年发表于《物理评论D》的论文中,霍金计算出,辐射会导致黑洞失去能量,进而缩小并消失。
另一方面,他声称辐射出来的粒子将是随机的,不包含黑洞内部的信息,导致其中的信息将永远消失。
这意味着,霍金的观点与量子理论相悖。
量子理论认为,信息不能被摧毁。
物理学认为,信息正变得越来越难以找到,因为一旦丢失,就不可能知道过去或未来。
霍金的想法导致了黑洞信息佯谬(black hole information paradox),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
有些人认为霍金完全错了,而霍金本人甚至在2004年都柏林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宣称,他犯了一个错误。
那么,我们是否要回到黑洞通过白洞来发出内部信息的概念呢?也许吧。
在2013年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研究中,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豪尔赫普林(Jorge Pulpn)等研究者将圈量子引力论应用于黑洞,发现引力会朝着黑洞核心的方向增加,但会减少并撞开进入宇宙另一区域的任何物质。
#p#分页标题#e#这些结果为黑洞作为传送门的观点提供了额外的证据。
在这项研究中,奇点并不存在,因此不会形成一个不可逾越的屏障。
这也意味着,信息不会消失。
也许黑洞没有出口
然而,物理学家艾哈迈德阿姆黑利、唐纳德马若夫、约瑟夫波尔钦斯基和詹姆斯苏利仍然相信霍金的理论是有道理的。
他们研究的理论后来被称为AMPS火墙(或黑洞火墙)假说。
根据他们的计算,量子力学可以有效地将事件视界变成巨大的火墙,任何与之接触的物体都会在瞬间燃烧。
从这个意义上说,黑洞没有出口,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进入黑洞。
然而,这违反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如果有人能跨越事件视界,那他实际上不应该感到任何很大的困难,因为一个物体将处于自由落体状态,根据等效原理,这个物体(或人)不会感受到引力的极端影响。
这一观点可以遵循宇宙中其他地方存在的物理定律,但即使不违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它也会破坏量子场论,或者表明信息可能会丢失。
一个不确定的黑洞
让我们再说回霍金。
2014年,他发表了一项研究,在其中避开了事件视界的存在,认为引力坍缩会产生一个表观视界。
这个视界将会使试图离开黑洞核心的光线悬浮起来,并会持续一段时间。
在他的重新思考中,表观视界暂时保留了物质和能量,之后才会吸收和释放它们。
这种解释最符合量子理论量子理论认为信息不能被摧毁而且,如果被证实,就将意味着任何东西都可以从黑洞中逃逸。
霍金甚至说黑洞可能根本不存在。
黑洞应该被重新定义为引力场的亚稳态束缚态,他写道。
这里不会有奇点,虽然表观视界会因为引力而向内移动,但它永远不会到达中心,并被合并成一个致密的物体。
然而,黑洞释放的任何东西都将不会是被吞噬的信息形式。
我们不可能通过观察结果来判断发生了什么,而结果本身就是问题。
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黑洞的谜团将吞噬更多的科学研究时间。
有物理学家最近提出,暗物质可以由黑洞蒸发后的残余部分组成。
2018年,霍金去世前最后一篇黑洞论文公布,题名为《黑洞熵与软毛发》。
文中描述了零能量粒子如何离开事件视界,并不再返回。
这个观点表明,信息并不是消失,而是被捕获。
然而,这与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提出的无毛定理相悖。
该定理的基础是,两个黑洞对观察者来说是无法分辨的,因为黑洞只有质量、角动量和电荷这三个不能编委电磁辐射的守恒量,其他信息都丧失了。
霍金的观点引起了科学家们的讨论,但可以想见,想要了解黑洞究竟通向何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星人的联络请求?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到底是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从1988年起,一个神奇的外宇宙来源不断以22分钟的频率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
然而,研究人员并不知道这些神奇信号的源头是什么,因为其电波的性质并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理论和模型。
而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这种脉冲信号,统称为: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从1987年开始,地球上的一些射电望远镜就开始探测到一些来自遥远宇宙的短暂而强烈的无线电波脉冲,这些脉冲被称为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
快速射电暴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几毫秒,但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
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物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可能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它们,如中子星合并、磁星爆发、超新星遗迹、黑洞碰撞等。
快速射电暴有两种类型: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
单次爆发只出现一次,而重复爆发则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
目前已经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中,大部分是单次爆发,只有不到10例是重复爆发。
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中,有一例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射电源被命名为GPM J1839−10,它位于距离地球约1.5万光年的银河系内。
GPM J1839−10的脉冲周期为1320秒22分钟,期间有一个400秒的窗口,爆发会持续30到300秒。
GPM J1839−10的脉冲亮度约为0.1焦耳/赫兹,相当于太阳在射电波段的亮度。
GPM J1839−10的脉冲信号最早可上溯到1988年,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是目前已知最长寿命的射电瞬变源。
三十年的长周期无线电瞬变活动与快速射电暴有什么关系?高能物理现象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来自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
快速射电暴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时间:快速射电暴的持续时间通常在几毫秒到几十毫秒之间,最短的只有0.3毫秒,最长的也不超过30毫秒。
色散量: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是指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到达地球的时间延迟,它反映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多少自由电子。
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远远超过银河系星际介质的贡献,表明它们是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亮度:快速射电暴的亮度是指其在某一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它反映了其释放能量的大小。
快速射电暴的亮度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是目前已知最亮的射电天体现象之一。
偏振:快速射电暴的偏振是指其无线电波振动方向的规律性,它反映了其辐射机制和传播环境。
快速射电暴的偏振可以分为线偏振和圆偏振,其中线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固定或变化缓慢,圆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以螺旋形变化。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较高的线偏振或圆偏振,有些则没有明显的偏振。
频谱:快速射电暴的频谱是指其在不同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分布,它反映了其辐射范围和特征。
快速射电暴的频谱可以分为平滑和结构化两种,其中平滑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平缓或无规律,结构化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出现峰谷或周期性。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平滑或结构化的频谱,有些则没有明确的频谱形状。
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单次爆发:单次爆发是指只出现一次,没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单次爆发占据了大多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一次性或不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中子星合并、黑洞碰撞等。
单次爆发通常具有较低的色散量、较高的亮度、较弱或无偏振、较平滑或无规律的频谱等特征。
重复爆发:重复爆发是指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重复爆发占据了少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可重复或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磁星爆发、脉冲星风暴等。
重复爆发通常具有较高的色散量、较低的亮度、较强或有规律的偏振、较结构化或有周期性的频谱等特征。
外星人的信号?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自然的物理过程产生,而不是由智能生命设计 。
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周期性并不完全稳定,而是存在一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精确和固定的时间模式。
另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频谱和偏振也并不完全平滑和规则,而是存在一定的结构和变化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简单和明确的信息编码方式。
此外,规律性射电暴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也并不适合智能生命存在和发展 。
FRB 121102位于一个矮星系内,该星系可能经历了近期的太阳形成活动和超新星爆发 。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
这些环境都具有极端的温度、密度、磁场和辐射,对智能生命的生存和通信都不利。
本文总结因此,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某种天体物理机制产生,而不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规律性射电暴源体是一种高速自转的高磁场中子星,即磁星 。
磁星会不定期地发生强烈的磁场重构,导致其表面和外层发生剧烈的震动和裂变,从而产生快速射电暴 。
磁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周期可能会影响其磁场重构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导致其快速射电暴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
虽然GPM J1839−10可能不是外星人发送的信号,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宇宙的浩瀚,存在着无数的文明和星球,只不过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为止,我们更加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去寻找外星文明,而不是让他们发现地球的存在。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
数字黑洞原理?数字黑洞原理手抄报
首先,如果四位数中有任何一位是0,那么在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排列后,得到的数都不是四位数,因此不符合条件。
任取一个四位数,只要四个数字不全相同,按数字递减顺序排列,构成最大数作为被减数;按数字递增顺序排列,构成最小数作为减数,其差就会得6174;如不是6174,则按上述方法再作减法,至多不过10步就必然得到6174。
之所以说6174是数学黑洞,是因为无论你怎么换那4个数字,只要不是完全重复,最后都逃脱不了6174的魔掌。
而这个最大减最小的动作,最多不会超过7次!这又加深了6174的神秘性。
数字黑洞,又称陷阱数。
意思是指由某些阿拉伯数字组成的数字串,经过一定规律的演算之后,都会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这就是数字黑洞的概念。
数学黑洞 神奇的数字495首先,不管任取哪三个数字,由这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十位数字是9,个位与百位数字的和是9。
然后得到的下一组数字共有4种,分别是189;279;369;459。
这样的数字称为黑洞数,这样的运算叫做重排求差操作。
于是轻松证明了刚才的猜想:在卡氏运算下,三位数有黑洞数,并且它等于495。
一共七个人,祖父和岳父是一个人,祖母和岳母是一个人,儿媳和其中一位母亲是一个人,和四个孩子当中的一个是一个人,还有三个孙子也就是除了其中一个父亲的三个孩子。
共七个人。
数字黑洞是什么意思数字黑洞是指在某些数字系统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即无论输入什么数字,最终得到的数字都相同。
通常情况下,这个相同的数字就称为数字黑洞。
数字黑洞是指某些数字经过一定的运算得到一个循环或确定的答案。
一般限定从某些整数出发,反复迭代后结果必然落入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情况叫数字黑洞。
黑洞原是天文学中的概念,表示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数学中借用这个词,指的是某种运算,这种运算一般限定从某些整数出发,反复迭代后结果必然落入一个点或若干点。
数字黑洞原理,数学高手进来帮帮我啊!急啊!如果答案正确,我给悬赏30...一个自然数,奇数就乘2加1,偶数就除2,结果就始终是一。
数字黑洞是指某些数字经过一定的运算得到一个循环或确定的答案。
一般限定从某些整数出发,反复迭代后结果必然落入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情况叫数字黑洞。
这种题就是典型的初中数学拿来吓人的。
其实很简单,但是给一大堆你看不懂或者看似很高深的知识,最后就是让你简单算个数,和这个高深的知识没什么关系,用初中数学完全就可以。
数字黑洞是什么原理?1、黑洞原是天文学中的概念,表示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数学中借用这个词,指的是某种运算,这种运算一般限定从某些整数出发,反复迭代后结果必然落入一个点或若干点。
2、数字黑洞产生的原理是基于数学中的数论和排列组合的原理。
通过对选取的数字进行排序和相减,不断得到新的数字,直到最终收敛到黑洞数字。
这个数字在每一轮中都会变得更小,直到最后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3、数字黑洞是指某些数字经过一定的运算得到一个循环或确定的答案。
4、数字黑洞是指在某些数字系统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即无论输入什么数字,最终得到的数字都相同。
通常情况下,这个相同的数字就称为数字黑洞。
5、四位数黑洞6174:把一个四位数的四个数字由小至大排列,组成一个新数,又由大至小排列排列组成一个新数,这两个数相减,之后重复这个步骤,只要四位数的四个数字不重复,数字最终便会变成 6174。
数字黑洞的其他1、数字黑洞是指某些数字经过一定的运算得到一个循环或确定的答案。
2、数字黑洞,又称指的是某种运算,这种运算一般限定从某些整数出发,反复迭代后结果必然落入一个点或若干点的情况叫数字黑洞。
黑洞原是天文学中的概念,表示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3、数学中的123就跟英语中的ABC一样平凡和简单。
4、黑洞原是天文学中的概念,表示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数学中借用这个词,指的是某种运算,这种运算一般限定从某些整数出发,反复迭代后结果必然落入一个点或若干点。
5、黑洞数又称陷阱数,是类具有奇特转换特性的整数。
任何一个数字不全相同整数,经有限重排求差操作,总会得某一个或一些数,这些数即为黑洞数。
重排求差操作即组成该数得排后的最大数去重排的最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