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咋来的

【菜科解读】
我们都知道小质量黑洞怎么来的,8倍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死亡后都会演化为较小质量的黑洞,但是例如我们银河系中心400万个太阳质量、M87星系中心65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怎么来的?有这么大的恒星能通过超新星演化出这么大的黑洞吗?显然不可能!
所以我们今天就了解下宇宙早期的超大质量黑洞演化过程,它咋来的!
先了解下我们银河系的超大质量黑洞是怎样被发现的
银河是夜空中光明与黑暗的交织,它包含了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恒星,从年轻到古老,有大有小,颜色各异,中间夹杂着昏暗的气体云,绵延数十万光年,而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但是在我们星系的中心,在核心的深处,包含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天体。
由于中性气体和尘埃的阻挡,星系的中心在可见光谱中完全看不见,所以我们只能在太空中通过非常特定的波长,才能成功地观察到星系中心的情况。
当我们真正看到星系的中心时,又会注意到一个特殊的区域从附近其他区域中脱颖而出,它略显不同!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上图就是一些银河系中心观测结果,分别是:斯皮策望远镜红外线观测结果、哈勃的近红外线结果、钱德拉x射线结果!
黄色小框中明亮的地方,是银河系最内部,最中心的区域,可以看出在每个波长上它都比其他地方更加明亮。
如果我们用最高分辨率的无线电望远镜,继续往里面看,我们会发现什么?
很明显,成千上万颗恒星挤在一个空间区域里,一片混乱,啥也看不到。
那我们继续放大,在年轻、炽热的恒星之间,在人马座A*这个非常小、非常特殊的位置上,有一个明亮的射电源。
下图:
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注意上图中黄色箭头标识的区域,在照片中前景恒星的衬托下,是不是显的十分微小!这也没啥特殊的。
但是周围的恒星正以非常惊人的速度绕着这个位置中的某个物体旋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这个物体的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400万倍。
这么大?这个玩意是啥?我想你应该猜到了!
而且这个物体还不发光,现在知道这是什么了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知道我们的星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事实上每个星系都有一个,星系越大,中心的黑洞就越大。
但是我们银河系中心位置不止这一个最大的黑洞,周围应该还有中型、小型黑洞,因为这里的恒星杂乱无章,运动的毫无章法可言。
超大质量黑洞在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休眠状态,或者不活跃,因此,就像银河系这种黑洞一样,很难被探测到。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观测M87星系的黑洞,因为M87黑洞有66亿个太阳质量,异常活跃!)
但是用我们用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深入宇宙,我们能够看到宇宙中至少有3亿个活跃的超级大质量黑洞。
所以有一件事就特别奇怪,在宇宙的早期阶段,那时最早的超大质量黑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那么为什么这些超大质量黑洞在宇宙早期就会形成,为什么它们的质量增长的如此迅速快?
宇宙早期原料很丰富,我们来看下早期形成的超大质量恒星
我们知道超新星爆发时,要么留下中子星、要么就是黑洞,但是留下的只是一个质量为太阳质量几倍、几十倍的黑洞。
你应该没听说过一个超新星爆发后留下一个几百万、甚至几十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吧!那这个原始恒星应该大到无法想象。
也许我们只说过的最大的超新星产生了一个20到3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个可以理解。
但这很难解释为什么宇宙中有数百万个或数十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
#p#分页标题#e#要理解这些超级黑洞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就需要回到宇宙的早期阶段:在我们的太阳系存在之前,在大星系团合并和形成之前,在几代恒星生存和死亡之前,甚至在最初的气体云和尘埃坍缩形成恒星之前。
那么这是什么时候?对!就是俗称的黑暗时期!
这时的宇宙相对均匀、密度最大的区域开始收缩...
最终,氢和氦在某个地方达到了足够高的密度,点燃了宇宙中的第一次核聚变,也引发了恒星的相继诞生。
我们要知道这时的宇宙中,氢和氦的总量大约是10^23个太阳质量,原始材料极为丰富!而每一个不同的区域形成的第一个恒星质量,从几百万个太阳质量到几十万个太阳质量不等!都是一些巨大的怪物!
等这些超级恒星形成以后,而剩下的残羹剩饭就像我们目前宇宙所有的恒星形成区域一样,宇宙将会继续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
这时形成的大多数恒星寿命较长、亮度较暗、质量较低。
超大质量恒星的不同命运
那些质量最大、最热、最亮、最蓝、寿命最短的恒星,会出现3种命运:
Q1、一部分大质量恒星将在其核心形成重元素 最终形成行星,最终成为超新星 丰富宇宙,核心坍缩形成较小的黑洞,也就是我们目前最熟悉的黑洞诞生的过程!
Q2、那些质量超过太130个太阳质量的极端恒星,脾气就更加暴躁了。
这些恒星的内部能量非常高,产生的光子并不会直接辐射出来,而是像宇宙早期一样,光子在超高的能量下形成了正反物质对,而正反物质对拥有较低的运动速度,给恒星的内部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性,不能提供正常的辐射压力,最终恒星在没有燃烧完燃料时,整个恒星所有的物质就会快速向内塌缩,导致失控的核聚变,从而将整个恒星摧毁,但是这时大多数恒星的物质都会坍缩成为黑洞。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能帮助创造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Q3、事实是,以上的情况只适用于质量大于130个太阳质量,小于25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
如果恒星的质量比250个太阳质量还要大,在恒星的内部就会开始产生能量巨大的伽马射线,这些伽马射线会把之前生成的重原子核电离成轻元素 氦和氢,从而使得恒星内部冷却。
在一颗质量超过25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中,它会完全坍缩成一个黑洞。
26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会产生一个26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1000个太阳质量的恒星会产生一个100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等等。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恒星制造的黑洞单个质量还是不够目前的要求!但是只要量多这事就好办?因为黑洞可以通过吸积附近的恒星、互相合并慢慢长大!
狼蛛星云,宇宙早期星系演化、超大质量黑洞形成的缩影
那么宇宙能否在一片区域内大量制造了这些恒星使它们能够成长为早期超大质量黑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目光转向局部星系群中最大的恒星形成区域:位于大麦哲伦星系中的狼蛛星云。
看看宇宙有没有这个能力!
狼蛛星云的空间区域跨度近1000光年,中心是巨大的恒星形成区域R136,包含了大约45万个太阳质量的新恒星。
整个星系十分活跃,并且不断地形成新的大质量恒星。
对于宇宙早期的星云来说这个真的是小儿科,但是这也是早期的一个缩影!我们继续往下看:
如此活跃地星云,也理所当然的创造了离我们最近的超新星SN 1987a!它位于狼蛛星云的外围。
在R136的中心地区,充满了炽热明亮的蓝色恒星。
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蓝色的恒星的旁边有一颗另类的红色恒星。
它很有可能成为我们夜空中的下一个超新星!
但是即使它形成了一个黑洞,也不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黑洞。
我们需要在这寻找一个质量超过太阳250倍的恒星。
在狼蛛星云中其实就有一个:
人类已知的最大恒星:R136a1,有265个太阳质量,可是R136a1并不会坍缩成一个265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因为它的核心在形成时就已经有了大量的重元素,但在早期宇宙中,没有重元素的存在,所有超过这个质量阈值的恒星将简单地转换成黑洞!
总结:超大质量黑洞和星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融合、吸积、演化的过程
我们知道星系是在早期宇宙中形成的,由于坍缩恒星形成区域的快速合并和增长,这些早期形成的大小黑洞将会彼此融合,不断膨胀,在所有物质的中心形成越来越大的黑洞,这样宇宙的第一个大星系就形成了。
假如每50万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只能得到一个25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这意味着一个星系的中心要有1亿-2亿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就需要大约20-4000亿个太阳质量的恒星!那么你觉着作对宇宙的早期是一件难事吗?
外星人可能会利用附近的新超新星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学分:arXiv (2023)。
DOI: 10.48550/arxiv(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鲍勃·伊尔卡):来自华盛顿大学、SETI研究所、耶鲁大学和史密斯学院的一组天文学家正在纸风车星系旋臂中的一颗新超新星附近进行搜索,希望找到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
在他们发表在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的论文中,研究小组提出,由于它的亮度和邻近性,如果外星人住在附近,他们可能会用它作为信号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颗被称为SN 2023ixf的超新星是由日本天文学家板垣光一于5月19日首次发现的。
风车星系与地球位于大熊星座相同的方向,在其一个臂中爆炸的超新星代表了几十年来从地球上最接近的一次。
这颗超新星距离我们大约2100万光年——研究小组认为,如果超新星附近存在任何高级外星文明,他们可能会将爆炸作为一种信号。
这个想法是,如果爆炸导致我们朝那个方向看,附近的文明可能会发送某种信号,认为我们在观察超新星时可能会看到它。
这颗超新星是II型,这意味着它以前是一颗至少八倍于太阳大小的恒星。
研究小组指出,这种爆炸产生的光在几个月到几年内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
研究人员正在使用他们所谓的“SETI椭球体”,即超新星爆炸区域周围的蛋形空间区域,来寻找外星信号。
这个形状是由所涉及的时间框架决定的,那时外星人和地球上的研究人员都可以看到爆炸产生的光。
这个区域包括大约100颗恒星。
该小组正在研究艾伦望远镜阵列和罗伯特·c·伯德格林班克望远镜的数据。
该小组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每月研究一次超新星周围的数据。
他们承认发现外星信号的可能性很小,但表示如果信号来了而地球上没有人听,不尝试将是令人遗憾的。
外星人的联络请求?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到底是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从1988年起,一个神奇的外宇宙来源不断以22分钟的频率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
然而,研究人员并不知道这些神奇信号的源头是什么,因为其电波的性质并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理论和模型。
而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这种脉冲信号,统称为: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从1987年开始,地球上的一些射电望远镜就开始探测到一些来自遥远宇宙的短暂而强烈的无线电波脉冲,这些脉冲被称为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
快速射电暴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几毫秒,但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
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物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可能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它们,如中子星合并、磁星爆发、超新星遗迹、黑洞碰撞等。
快速射电暴有两种类型: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
单次爆发只出现一次,而重复爆发则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
目前已经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中,大部分是单次爆发,只有不到10例是重复爆发。
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中,有一例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射电源被命名为GPM J1839−10,它位于距离地球约1.5万光年的银河系内。
GPM J1839−10的脉冲周期为1320秒22分钟,期间有一个400秒的窗口,爆发会持续30到300秒。
GPM J1839−10的脉冲亮度约为0.1焦耳/赫兹,相当于太阳在射电波段的亮度。
GPM J1839−10的脉冲信号最早可上溯到1988年,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是目前已知最长寿命的射电瞬变源。
三十年的长周期无线电瞬变活动与快速射电暴有什么关系?高能物理现象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来自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
快速射电暴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时间:快速射电暴的持续时间通常在几毫秒到几十毫秒之间,最短的只有0.3毫秒,最长的也不超过30毫秒。
色散量: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是指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到达地球的时间延迟,它反映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多少自由电子。
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远远超过银河系星际介质的贡献,表明它们是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亮度:快速射电暴的亮度是指其在某一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它反映了其释放能量的大小。
快速射电暴的亮度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是目前已知最亮的射电天体现象之一。
偏振:快速射电暴的偏振是指其无线电波振动方向的规律性,它反映了其辐射机制和传播环境。
快速射电暴的偏振可以分为线偏振和圆偏振,其中线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固定或变化缓慢,圆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以螺旋形变化。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较高的线偏振或圆偏振,有些则没有明显的偏振。
频谱:快速射电暴的频谱是指其在不同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分布,它反映了其辐射范围和特征。
快速射电暴的频谱可以分为平滑和结构化两种,其中平滑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平缓或无规律,结构化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出现峰谷或周期性。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平滑或结构化的频谱,有些则没有明确的频谱形状。
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单次爆发:单次爆发是指只出现一次,没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单次爆发占据了大多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一次性或不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中子星合并、黑洞碰撞等。
单次爆发通常具有较低的色散量、较高的亮度、较弱或无偏振、较平滑或无规律的频谱等特征。
重复爆发:重复爆发是指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重复爆发占据了少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可重复或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磁星爆发、脉冲星风暴等。
重复爆发通常具有较高的色散量、较低的亮度、较强或有规律的偏振、较结构化或有周期性的频谱等特征。
外星人的信号?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自然的物理过程产生,而不是由智能生命设计 。
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周期性并不完全稳定,而是存在一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精确和固定的时间模式。
另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频谱和偏振也并不完全平滑和规则,而是存在一定的结构和变化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简单和明确的信息编码方式。
此外,规律性射电暴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也并不适合智能生命存在和发展 。
FRB 121102位于一个矮星系内,该星系可能经历了近期的太阳形成活动和超新星爆发 。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
这些环境都具有极端的温度、密度、磁场和辐射,对智能生命的生存和通信都不利。
本文总结因此,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某种天体物理机制产生,而不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规律性射电暴源体是一种高速自转的高磁场中子星,即磁星 。
磁星会不定期地发生强烈的磁场重构,导致其表面和外层发生剧烈的震动和裂变,从而产生快速射电暴 。
磁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周期可能会影响其磁场重构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导致其快速射电暴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
虽然GPM J1839−10可能不是外星人发送的信号,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宇宙的浩瀚,存在着无数的文明和星球,只不过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为止,我们更加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去寻找外星文明,而不是让他们发现地球的存在。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