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的命名与发现?黑洞竟然还分为三种类型?不知道的快来学习吧!

【菜科解读】
黑洞大家都听说过,但是黑洞的命名与发现是什么时候呢?黑洞又分为哪三种类型?今天就简单地介绍下黑洞的相关知识。
黑洞是外太空中一些最奇怪而又神秘的物体。
它们非常密集,具有强大的引力,如果足够接近,即使是光也无法逃脱。
黑洞的命名与发现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 1916 年首次用他的广义相对论预测了黑洞的存在。 “黑洞”一词是多年后的 1967
年由美国天文学家约翰·惠勒创造的。 几十年来,黑洞只是理论上的物体,1971年发现了第一个物理黑洞。 然后,在 2019 年,事件视界望远镜 (EHT) 合作发布了有史以来记录的第一张黑洞图像。 EHT 在望远镜检查事件视界时看到了 M87
星系中心的黑洞,或者说任何东西都无法从黑洞逃逸的区域。 该图像映射了光子(光粒子)的突然损失。 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黑洞是什么样子了,这也为黑洞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经确定了三种类型的黑洞:恒星黑洞、超大质量黑洞和中间黑洞。 恒星黑洞——小而致命 当一颗恒星耗尽最后的燃料时,这个物体可能会坍缩,或者坠入自身。 对于较小的恒星(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三倍),新的核心将变成中子星或白矮星。 但是当一颗较大的恒星坍缩时,它会继续压缩并产生一个恒星黑洞。 由单个恒星坍缩形成的黑洞相对较小,但密度惊人。 其中一个物体的直径是太阳质量的三倍多。 这导致了对物体周围物体的巨大引力。 然后恒星黑洞会消耗周围星系的尘埃和气体,这使得它们的体积不断增大。 根据《福布斯》上紫外线欧文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银河系容纳了多达1亿个黑洞。 ” 超大质量黑洞——巨人的诞生 小黑洞遍布宇宙,但它们的近亲超大质量黑洞占据主导地位。 这些巨大的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但直径却差不多。 这种黑洞被认为位于几乎每个星系的中心,包括银河系。 科学家不确定如此大的黑洞是如何产生的。 一旦这些巨行星形成,它们就会从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中聚集大量物质,这些物质在星系中心非常丰富,使它们能够成长为更巨大的尺寸。 超大质量黑洞可能是数百或数千个微小黑洞融合在一起的结果。 大型气体云也可能是原因之一,菜叶说说,它们一起坍缩并迅速增大质量。 第三种选择是一个恒星群的崩溃,一群恒星一起坠落。 第四,超大质量黑洞可能由大团暗物质产生。 这是一种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它对其他物体的引力效应来观察;然而,我们不知道暗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因为它不发光,不能直接观察 中间黑洞——卡在中间 科学家曾经认为黑洞只有小尺寸和大尺寸,但最近的研究揭示了中型或中间型黑洞存在的可能性(IMBHs)。 当星团中的恒星以连锁反应发生碰撞时,就会形成这样的天体。 在同一区域形成的几个IMBH最终可能会一起落在星系中心,形成一个超大质量黑洞。 2014年,天文学家在一个螺旋星系的臂中发现了一个看似中等质量的黑洞。 2021年,天文学家利用一次古老的伽马射线爆发探测到了一个。 2018年的新研究表明,这些IMBHs可能存在于矮星系(或非常小的星系)的中心。 对10个这样的星系的观测(其中5个在这次最新调查之前是科学未知的)揭示了x光活动——在黑洞中很常见——表明存在36,000到316,00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 这些信息来自斯隆数字天空调查,该调查检查了大约100万个星系,可以检测到经常观察到的来自黑洞的光,这些黑洞正在拾取附近的碎片。 以上就是关于黑洞的命名与发现,黑洞竟然还分为三种类型的一些知识的综合汇总以及简单介绍,大家看完是不是觉得自己又学到了呢?
外星人可能会利用附近的新超新星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学分:arXiv (2023)。
DOI: 10.48550/arxiv(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鲍勃·伊尔卡):来自华盛顿大学、SETI研究所、耶鲁大学和史密斯学院的一组天文学家正在纸风车星系旋臂中的一颗新超新星附近进行搜索,希望找到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
在他们发表在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的论文中,研究小组提出,由于它的亮度和邻近性,如果外星人住在附近,他们可能会用它作为信号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这颗被称为SN 2023ixf的超新星是由日本天文学家板垣光一于5月19日首次发现的。
风车星系与地球位于大熊星座相同的方向,在其一个臂中爆炸的超新星代表了几十年来从地球上最接近的一次。
这颗超新星距离我们大约2100万光年——研究小组认为,如果超新星附近存在任何高级外星文明,他们可能会将爆炸作为一种信号。
这个想法是,如果爆炸导致我们朝那个方向看,附近的文明可能会发送某种信号,认为我们在观察超新星时可能会看到它。
这颗超新星是II型,这意味着它以前是一颗至少八倍于太阳大小的恒星。
研究小组指出,这种爆炸产生的光在几个月到几年内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
研究人员正在使用他们所谓的“SETI椭球体”,即超新星爆炸区域周围的蛋形空间区域,来寻找外星信号。
这个形状是由所涉及的时间框架决定的,那时外星人和地球上的研究人员都可以看到爆炸产生的光。
这个区域包括大约100颗恒星。
该小组正在研究艾伦望远镜阵列和罗伯特·c·伯德格林班克望远镜的数据。
该小组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每月研究一次超新星周围的数据。
他们承认发现外星信号的可能性很小,但表示如果信号来了而地球上没有人听,不尝试将是令人遗憾的。
外星人的联络请求?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到底是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从1988年起,一个神奇的外宇宙来源不断以22分钟的频率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
然而,研究人员并不知道这些神奇信号的源头是什么,因为其电波的性质并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理论和模型。
而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这种脉冲信号,统称为: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从1987年开始,地球上的一些射电望远镜就开始探测到一些来自遥远宇宙的短暂而强烈的无线电波脉冲,这些脉冲被称为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
快速射电暴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几毫秒,但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
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物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可能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它们,如中子星合并、磁星爆发、超新星遗迹、黑洞碰撞等。
快速射电暴有两种类型: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
单次爆发只出现一次,而重复爆发则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
目前已经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中,大部分是单次爆发,只有不到10例是重复爆发。
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中,有一例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射电源被命名为GPM J1839−10,它位于距离地球约1.5万光年的银河系内。
GPM J1839−10的脉冲周期为1320秒22分钟,期间有一个400秒的窗口,爆发会持续30到300秒。
GPM J1839−10的脉冲亮度约为0.1焦耳/赫兹,相当于太阳在射电波段的亮度。
GPM J1839−10的脉冲信号最早可上溯到1988年,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是目前已知最长寿命的射电瞬变源。
三十年的长周期无线电瞬变活动与快速射电暴有什么关系?高能物理现象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来自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
快速射电暴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时间:快速射电暴的持续时间通常在几毫秒到几十毫秒之间,最短的只有0.3毫秒,最长的也不超过30毫秒。
色散量: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是指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到达地球的时间延迟,它反映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多少自由电子。
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远远超过银河系星际介质的贡献,表明它们是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亮度:快速射电暴的亮度是指其在某一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它反映了其释放能量的大小。
快速射电暴的亮度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是目前已知最亮的射电天体现象之一。
偏振:快速射电暴的偏振是指其无线电波振动方向的规律性,它反映了其辐射机制和传播环境。
快速射电暴的偏振可以分为线偏振和圆偏振,其中线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固定或变化缓慢,圆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以螺旋形变化。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较高的线偏振或圆偏振,有些则没有明显的偏振。
频谱:快速射电暴的频谱是指其在不同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分布,它反映了其辐射范围和特征。
快速射电暴的频谱可以分为平滑和结构化两种,其中平滑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平缓或无规律,结构化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出现峰谷或周期性。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平滑或结构化的频谱,有些则没有明确的频谱形状。
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单次爆发:单次爆发是指只出现一次,没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单次爆发占据了大多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一次性或不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中子星合并、黑洞碰撞等。
单次爆发通常具有较低的色散量、较高的亮度、较弱或无偏振、较平滑或无规律的频谱等特征。
重复爆发:重复爆发是指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重复爆发占据了少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可重复或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磁星爆发、脉冲星风暴等。
重复爆发通常具有较高的色散量、较低的亮度、较强或有规律的偏振、较结构化或有周期性的频谱等特征。
外星人的信号?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自然的物理过程产生,而不是由智能生命设计 。
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周期性并不完全稳定,而是存在一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精确和固定的时间模式。
另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频谱和偏振也并不完全平滑和规则,而是存在一定的结构和变化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简单和明确的信息编码方式。
此外,规律性射电暴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也并不适合智能生命存在和发展 。
FRB 121102位于一个矮星系内,该星系可能经历了近期的太阳形成活动和超新星爆发 。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
这些环境都具有极端的温度、密度、磁场和辐射,对智能生命的生存和通信都不利。
本文总结因此,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某种天体物理机制产生,而不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规律性射电暴源体是一种高速自转的高磁场中子星,即磁星 。
磁星会不定期地发生强烈的磁场重构,导致其表面和外层发生剧烈的震动和裂变,从而产生快速射电暴 。
磁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周期可能会影响其磁场重构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导致其快速射电暴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
虽然GPM J1839−10可能不是外星人发送的信号,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宇宙的浩瀚,存在着无数的文明和星球,只不过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为止,我们更加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去寻找外星文明,而不是让他们发现地球的存在。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