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国际空间站为何会通信失联?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22 点击数:
简介:提到通信失联,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通信设备出了故障。

本来,航天器与地面团队之间的通信链路可能受到多种因

【菜科解读】

提到通信失联,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通信设备出了故障。

本来,航天器与地面团队之间的通信链路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信号的强度和辨识度、自然和人为干扰等。


通信设备故障损坏确实是导致通信中断、天地失联的常见真相之一。

航天器上的通信设备工作环境严酷,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设备老化是不可幸免的,容易引发通信链路不稳定,交流不定期中断。

停电一度导致美方与国际空间站通信失联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航天器的通信系统通常会设计有备用设备或冗余通信链路,确保即使在主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最低限度的与地面团队的通信连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除了设备故障这类“硬伤害”之外,通信链路还有可能受到信号干扰等“软破坏”。

所谓“信号干扰”,指的是来自其他设备或背景环境的无关信号与通信信号产生了复杂作用,导致通信信号质量下降或传输信息错误。

为此,航天器的通信系统通常会应用抗干扰技术,完善信号处理算法,以便提高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幸免“喧宾夺主”的尴尬情况。

随着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电磁背景不再“洁净”,电磁波“污染”愈演愈烈,电磁干扰也成为导致通信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战胜这种几乎无处不在的威胁,航天器通信系统通常会在设计阶段就仔细考虑电磁兼容性问题,选用适当的屏蔽措施和抑制干扰技术。

事实上,电磁干扰往往来自强电磁场,这未必是人类活动的不良结果。

恶劣的天气条件,如雷暴等,同样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能量,干扰航天通信设备正常工作,进而引发信号传输不畅、通信中断等。

针对这种人力似乎难以正面对抗的“天威”,航天器和地面团队一般采纳高频无线电通信技术加强联络。

即使设备一切正常,而且地球大气层内的干扰因素作用不显著,天地失联仍有可能发生。

航天器进入特定轨道运行时,由于距离较远,或者暂时遭遇特定的物体遮挡,导致无法与地面团队保持实时联系。

科研人员一般都会未雨绸缪,使航天器具备自主导航“绝技”,以便其独立确定自身位置,并根据需要进行轨道调整,尽快恢复与地面团队的通信畅通。

不难发现,引发天地失联的因素很多,航天器和地面团队遇到紧急情况时,有必要进行多方线索查证,仔细确定真相,尽快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处置方案。

多种手段化险为夷

在航天任务中,确保天地之间的稳定通信非常主要。

无论是地面及时获取航天器的状态信息、发送指令,还是航天器传回观测成果,保障任务顺利进行,都离不开高效、可靠的通信线路。

因此,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天地失联,必须尽快恢复联络,而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往往是地面团队承担更主要的责任。

为了提升天地通信的可靠性,地面团队往往事先发射或及时补发中继通信卫星,建立起“无缝”通信网络。

当作信号中继站点,这些卫星能够接收信号,转发到地面站,克服地球不同位置之间的距离限制,确保航天器在轨道上尽可能多的位置与地面保持联络。

这种方法平时能够显著扩展航天器的通信范围和信号覆盖率,紧急时刻又能提升“抢救”成功的概率。

中继卫星使用激光传输数据示意图

随着信息化技术进步,面对信号干扰现象,航天器和地面团队可以借助网络延时补偿和差错校验等技术手段,提高通信质量。

网络延时补偿技术可以根据信号传输的延迟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通信信号的同步性。

差错校验技术能有望检测和纠正通信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面对地球大气层内的气象干扰,高频无线电波受到科研人员青睐。

它具有穿透大气层的特殊能力,特别适用于远距离通信,相比其他频段的无线电波,在大气层中的传播损耗较小,尤其是能够有效地穿越云层雷雨等,帮助航天器在恶劣天气下尽力与地面团队保持联系。

在这方面,设计者还可以考虑为航天器配备多个接收器和发送器,增加信号强度和覆盖范围。

同时,航天器按照预设程序,利用天线技术进行信号调整和增强,也有希望适应不同的天气条件和环境。

国际空间站上配备了多种通信设备

自主导航技术对于航天器定位、变轨并恢复与地面联络是至关主要的。

目前,自主导航重要依靠激光测距和星载惯性导航等手段来实现。

其中,激光测距系统通过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并根据脉冲的回波时间来计算航天器与目标的距离。

航天器上的激光测距器及时扫描周围环境,揭秘获取的距离信息,就可以确定自身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和姿态。

星载惯性导航系统借助惯性传感器 如陀螺仪、加速度计等,测量航天器的线性加速度和角速度,并根据这些数据来估计航天器的位置和姿态变化,提供高精度的位置和姿态信息,使得航天器在没有地面信号的情况下独立导航。

新技术催生新解法

随着微电子、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航天器运行时间更长,飞往更远的目标,虽然面临更多挑战,但也有希望解决更多传统上难以应对的问题。

例如,新一代自主导航技术能够周期性地更新航天器的位置和姿态信息,一旦发现与地面通信信号偏弱或中断,可以根据自身定位信息进行处置。

显然,这有效地提高了航天器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减少了对地面控制的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导航技术还为航天任务提供了更出色的安全性和精确性。

航天器可以根据实时位置和姿态信息来调整轨道,适应各种任务需求,如卫星定位、宇宙探测等,从而给宇宙探索和资源利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

旅行者2号探测器近期与地面团队短暂失联

长期以来,航天器内部系统问题导致天地失联,包括计算机系统崩溃、电力供应故障、传感器故障等情况,只能“自求多福”。

不过,随着技术、工艺进步,航天器备份性增强,有望逐渐获取自行化解故障的能力。

比如,面对计算机系统崩溃,航天器会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内部备用电源和备用通信设备。

备用电源可以提供稳定的电力,确保其他主要设备正常运行。

备用通信设备使用不同的频率,或借助卫星尽快与地面团队恢复联络。

航天器飞入宇宙前,电力系统会接受科研人员的细致检查,但电池失效、电路异常等因素仍有可能导致电力供应故障。

为了应对这种意外事故,航天器会设置备用电源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燃料电池等。

航天器上搭载了各种传感器来获取环境信息,执行观测任务。

某些传感器如果无法正常工作,就有可能“牵连”其他设备。

为此,航天器可以设置多个传感器冗余系统,即使某个传感器发生故障,其他传感器仍能提供准确数据,并通过备用通信设备与地面团队保持联系。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更加广泛而深入,航天器控制软件也将具备更出色的模块化、通用化性能。

面对多种因素引发的天地失联危机,航天器有望自主“隔离”故障部分,重新构建控制系统,借助中继通信卫星、自主导航、备用系统和设备等,提高天地联络恢复的效率,从而助力任务顺利开展,获取更大的宇宙探索成就。

真假外星人到底有没有真实与人类接触,外星婴儿事件隐情?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莫非真有外星人?

【CNMO新闻】对于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人一事,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不过今日的一项研究成果登上了热搜,或暗示着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7月19日,一篇题为《三十年的长周期无线电瞬变活动》的研究文章在《自然》杂志上刊发。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从1988年起,一个神奇的外宇宙来源不断以22分钟的频率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

目前,多国科学家纷纷开始观测这一神奇源头,试图努力解决围绕这个天体的神奇,它究竟是脉冲星、磁星,还是外星生命试图联系地球上的人类?未知外宇宙物体35年来不断发出神奇电波图源红星新闻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科学家们每三个晚上就会使用位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广域阵列射电望远镜扫描一次银河系。

很快,他们就有了令人振奋的发现:“几乎在我们刚开始观察的时候,就在天空发现了一个新的光源,每22分钟重复一次。

”通过对长达35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人员得到了精确的脉冲时间,“源头就像时钟一样,每1318.1957秒产生一次,误差为十分之一毫秒。

”然而,这一信号波与此前在地球上看到的都不同,也不符合目前存在的任何理论。

脉冲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图源红星新闻研究人员刚开始怀疑这是一颗脉冲星。

但如果它是一颗脉冲星,那么其运行方式似乎并不符合现有的科学理论定义。

如果引力波强到足以在地球上被探测到,那么这个代号为GPMJ1839-10的天体的旋转速度一定非常快。

然而,“目标看起来很像脉冲星,但旋转速度要慢上1000倍。

”与预期相悖。

  该研究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还登上了微博等平台的热搜。

不少网友表示,这或许是其它地外文明发往地球的信号。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但是在茫茫宇宙中,有巨大概率存在与人类相似的其他生物和文明。

加入收藏
               

地球与国际空间站为何会通信失联?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