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一半的普通物质去哪了?消失的重子或潜藏于星际空间

【菜科解读】
对年轻宇宙发出的光进行观察,得到的数据表明,普通物质约占宇宙总质能的5%,但现在能看到的普通物质加起来仅占预期物质总量的一半左右,“消失”的一半普通物质去哪了?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撰文指出,他们对来自其他星系的快速射电暴进行研究,发现宇宙中“消失”的一半普通物质其实潜伏于星际空间。
这些“消失”的普通物质由质子和中子等重子组成,困扰了宇宙学家近20年。
虽然他们一直怀疑,这些物质隐藏在星系之间,“但我们无法确切地探测到它们,因为它们非常分散,也没有发出璀璨的光。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天体物理学家贾森·赫塞尔说。
厘清星际空间中所有重子的方法是依靠其他星系发出的快速射电暴FRB,它们可能由中子星或黑洞周围的高能活动产生。
即使无人知道这些FRB产生的原因,它们也可以充当有用的重子探测器。
FRB的高频、高能无线电波比其低频波更快穿过星系物质。
FRB脉冲波穿过的星际物质越多,它的低频波落得越远,当无线电信号到达地球时就产生了可检测到的拖尾现象。
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天体物理学家科萨维尔·普罗查斯卡及其同事研究了来自5个星系的5个FRB——由“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列探路者”ASKAP射电望远镜检测到。
对每个FRB,研究人员比较了不同频率无线电波的到达时间,以计算这些FRB在穿越星际空间时遇到的重子的数量,然后,利用FRB所在星系与银河系之间的距离,计算出了该路径的重子密度。
研究表明,银河系与5个FRB宿主星系之间的平均物质密度约为1个重子/立方米。
普罗查斯卡说,银河系中的物质密度约为星际物质密度的一百万倍,这显得星际物质“非常稀疏”,但所有这些物质加在一起,足以解释宇宙中消失的普通物质,使普通物质占现代宇宙总质能5%左右。
总编辑圈点
宇宙的大部分物质,都未曾对人类露出真容。
除了95%的暗能量和暗物质,剩下的5%的“正常物质”里,也有一半不知所踪。
遥远宇宙中,会突然出现短暂而猛烈的无线电波暴发,时间短,能量强,这就是FRB。
此次能发现数个FRB,也要多亏了位于澳大利亚的ASKAP,这是一个由36个无线电天线组成的阵列。
从FRB得来的信息显示,人类对普通物质构成的基本判断没什么问题,一部分普通物质,确实漂浮在无垠的星际空间中。
超正方体存在吗?超正方体画四维空间产物
超正方体其实就是凸正多胞体中的正八胞体,是四维空间中立方体的类比,4-4边形柱,有8个立方体胞。
超立方体没有角度概念,但是任何一个顶点达到相邻顶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这和正六百胞体十分相似。
就像人们能从三维图形在二维的投影,想象出三维空间的形状一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四维方体在三维空间的投影,想象四维方体的具体外形。
由此就延伸出了施莱格尔投影的概念。
超正方体怎么画 投影分类施莱格尔投影:其实就是四维图形在三维的投影,通过这一投影,就能看出超正方体有8个胞体,24个面,32条棱和16个顶点。
四维方体并不好想象,所以你可以理解为三维物体是直接投影在视网膜上,但是四维物体是只能先投影成三维,在通过一次投影才能出现在视网膜上。
球极投影:就是将超立方体的每个表面都膨胀一定的时间,就得到了一个超球,而球极投影就是我们置身于超球中所看到的景象。
二维线架正投影:这也是我们最容易画出来的一种超正方体投影,因为这是比三维还低的二维面上的超正方体的正投影,依照图上的相邻的两个角都是45度,一个点一个点的画,还是很简单的。
超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还不好理解,我们可以像研究三维图形一样,做出超正方体的展开图,虽然看上去很困难,因为我们怎么也不能想象着八个立方体要这怎么转才能合成一个超正方体,这就好像二维不懂三维图形一样。
超正方体是正八胞体,所以与正十六胞体有着相互的联系,只要将正八胞体每个正方体的中心,作出所在正方体的正方形面垂线,就能得到一个正十六胞体。
结语:虽然超正方体对于三维空间的人很难理解,但是在数学中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要向画出超正方体,只能通过投影的方式,才能在三维中呈现。
近藤效应?近藤效应的形成原因
近藤现象其实早在1930年就被日本物理学家近藤淳所发现,一般来说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但是近藤效应却在电阻达到开尔文零度时出现了上升,而导致电阻增加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磁性原子和传导电子之间的多次散射过程,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近藤效应是什么吧!近藤效应是什么?其实简单来说近藤效应就是含有极少量磁性杂质的晶态金属,在低温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电阻极小的现象。
近藤现象其实早在1930年就被日本物理学家近藤淳所发现,实验中的一些掺杂磁性粒子的非磁性金属的电阻,会在低温下出现极小值,比如掺杂锰,铁等稀固熔体的金属铜。
但是当时按照通常的电阻理论,很难正确解释近藤效应的发生,因为稀固熔体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下降而下降的,最后会趋向于杂质散射的剩余电阻,但是近藤效应却正好相反,在温度趋近于零度开尔文时,反而电阻增加了,所以直到30多年后,也就是1964年,近藤淳才对这一效应做出了完美的解释,近藤效应也因此得名。
近藤效应是怎么形成的?近藤淳指出电阻极小值其实和杂质原子局域磁矩有关,磁性原子和传导电子之间的多次散射过程,是导致电阻增加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近藤提出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交换散射而引起的电阻率是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大的。
近藤效应是日本科学家近四十年来首次发现的物理现象,对于研究分子运输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且近藤效应也是物理学中第一个渐进自由的例子,可以说这一新发现在物理学上对单个磁性分子的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藤效应的应用近藤效应在分子运输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近藤绝缘体就是其中一种,它又被叫做重费米子半导体,是一种新发现的金属性化合物中具有异常大电子的半导体,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低温比热容和超声吸收等。
结语:与康普顿效应和费米子不同,近藤效应虽然三十年后才被正确解释,但是通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还是清楚的了解了这一神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