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公转周期能有多夸张?这颗星球百万年过一次年!它是何方神圣

只是我们过于微小,太空中的参照物又太遥远,因此就误认为是所有天体在绕着我们运行。
但不管谁运行与否,千百年来人类根据星体运行的规律,逐渐总结并组建出了一套时间体系。
即便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在运转,太阳又是在绕着银河系在运转的,但时间和距离的计算系统,还是依照地球和太阳
【菜科解读】
每分每秒,我们脚下的大地其实都在移动。
只是我们过于微小,太空中的参照物又太遥远,因此就误认为是所有天体在绕着我们运行。
但不管谁运行与否,千百年来人类根据星体运行的规律,逐渐总结并组建出了一套时间体系。
即便现在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在运转,太阳又是在绕着银河系在运转的,但时间和距离的计算系统,还是依照地球和太阳来制定的。
这样一来,奇异的一幕就出现了。
因为每个天体运行的速度有快有慢,天体围绕恒星运转的轨道也有大有小。
以地球为基准的计算系统,算出其他天体运行的时间,也就千奇百怪了。
哪怕是在太阳系内部,八大行星运行的时间都是有差异的。
而在浩渺的太空深处,其他天体运行时间的差异甚至说是诡异就更明显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那些绕着恒星转圈的行星们,奔跑的速度究竟是怎么样的吧。
在讲述这些奔跑的行星之前,先来看看计算它们运行的时间系统是什么。
我们的计时时间年月日,统统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础上。
这被称为世界时系统,在天文学中属于历法范畴。
日的时间确定,是以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基准的,在天文学领域叫做恒星日。
我们都知道一天是24小时,而一个恒星日的精确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而月的计时基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时间来决定的。
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其平均运行的时间被称为恒星年。
一个恒星年为365天6时9分9.5秒。
像地球这样一颗行星,绕着太阳运行一圈并回到起点,它在运行中耗费的时间就被称为轨道周期,天文学上也叫恒星周期或者公转周期。
人类探索外太空,是先从地球逐渐由近到远的,所以时间和计算系统,都是以地球运转为基准而定的。
如此一来,当太空中出现轨道小或者轨道大的行星时,它们的运行时间和地球比起来就显得很奇特。
轨道周期超100万年的行星地球绕太阳一圈为365天,以地球上的年为基准,天文学家在宇宙深处,发现了很多公转周期远超出年的行星。
2015年之前,被发现公转周期最长的为16.3万年,如此夸张的公转周期,本就已经远超人类的想象了,不过在2016年后,天文学家又发现了时间更长的。
此后,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发现了公转周期为100万年的行星。
是的你没有听错,换算成地球年的时间系统,这颗被命名为2MASS J2126-8140的行星需要100万年,才能绕行所在星系内恒星一圈。
研究人员发现,这颗公转周期如此漫长的行星,完全是由气体组成的。
公转周期之所以如此漫长,主要原因是距离恒星太过于遥远。
测算发现,该行星和恒星的距离超过了1万亿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比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远上140倍。
在天文学家看来,行星距离母恒星如此之远还是相当罕见的。
该行星距离地球大约100光年,这是天文学家在对距离地球较近的年轻恒星进行调查时无意间发现的。
这颗行星以及绕行的恒星,形成的时间都还很短,大约是在1000万年到4500万年间形成的。
#p#分页标题#e#而且,该行星的运行轨道并不稳固,它和恒星的结合力比较薄弱。
就是说,如果有其他天体进入它的活动范围,轻则改变行星的运转轨道,引力大一点就直接把它拽离恒星控制的范围了。
你以为这就是公转周期最长的行星了吗,其实还有时间更长的。
一颗被命名为COCONUTS-2b的行星,它的公转周期超过了110万年。
由于它距离母恒星超过了6000个天文单位,天文学家在刚发现它时,还以为这是一颗没有母恒星的流浪天体。
可实际上,它拥有母恒星,自身的质量和后者相差不大,因此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还存在,这便是距离如此之远,它还能绕着恒星转圈的缘故。
无论是100万年还是超过了110万年,如此漫长的时长,假设行星上面有文明存在的话,他们的历法和计时系统肯定也跟我们不一样。
不过从地球的角度看,距离恒星如此之远的行星,在它的表面肯定感受不到光照,所以先不管时间多么的天荒地老,恶劣的环境首先就不适宜生命存在。
回到公转周期上来,有运行时间长的,还有运行时间短的,短到超乎你的想象。
Π行星的公转周期只有3.14天202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发现了公转周期最短的行星。
这颗被命名为K2-315B的行星,和地球的大小相类似,因为它的半径只比地球的大了0.95倍。
虽然大小和地球类似,但它的公转周期却很短,每绕行母恒星一圈,所需时间只有大约3.14天。
这意味着,它的公转轨道很小,而且与母恒星的距离很近。
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它绕行的恒星,质量只有太阳的五分之一,属于低质量的冷恒星。
可即便如此,由于和恒星的距离靠的太近,行星表面的温度还是很高。
根据测算,它地表的温度能达到177℃。
所以用地球的标准去衡量,这同样是一颗不会有生命的星球。
其实更为奇特的是,是它公转周期跟圆周率相似,所以在后来才有着Π行星之称。
至于这个数值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内在的关联,那就有待科学界以后去更进一步研究了。
让我们把目光再拉回到太阳系内,除了像地球这样的行星之外,大量的小行星也在绕着太阳运转。
2019年,天文学家就发现了公转周期最短的一颗小行星,每绕行太阳一圈的时间只有151天。
该小行星现身后被命名为2019 LF6,它属于太阳系内阿迪娜小行星之一。
所有公转轨道在地球公转内测的小行星,都被归入了阿迪娜小行星系列。
截止到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20颗阿迪娜小行星。
从观测的角度看,所有阿迪娜小行星,在地球上观测的窗口期都很短,只有在日出前或者日落后的半个小时内,才有可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正因为难以被观测,所以天文学家相信,在地球公转轨道的内侧,应该还分布着大量类似的小行星。
在2019 LF6被发现之前,太阳系内公转周期最短的小行星是2019 AQ3,后者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为165天。
#p#分页标题#e#透过这些新的发现就能知道,太阳系内不光有地球这样的行星在绕行运转,更有数量庞大的小行星在绕太阳运行。
这些小行星的数量有多少,目前已发现最接近地球的有100颗左右。
此外,在木星和火星之间,还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小行星带,已被发现的小行星有2000颗。
相比于地球等行星,小行星的运行轨道虽然固定,但会受到其他大天体引力的影响。
由于各自运行速度不同,运行轨道也不是平行而是立体的,所以有些小行星在接近某行星范围的时候,受到引力影响会与之相撞。
我们夜晚看到的流星,就是被地球引力拉扯过来的小行星。
只不过绝大多数体积都很小,在掉落过程中与大气层摩擦后就没有了。
可如果有体积较大的行星偏离轨道进入地球范围,发生碰撞产生的后果就难以预料了。
正因为如此,天文学家们才会对小行星进行密切监测,就是为了防止有哪个愣头青不请自来。
我们看月球的近身照,上面坑坑洼洼到处是坑洞,其实就是历史上被各种小行星撞击后形成的。
这样一来,有的人不免又要疑惑了,宇宙内的恒星,难道都有行星或者小行星环绕运行吗?难道就没有行星不存在的恒星吗?
这个问题天文学家很早之前也考虑过,而且一度认为,像太阳系这样拥有行星的模式并不多。
可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还在2008年的时候,天文学家经过全新的观察才发现,行星环绕恒星运行的这种模式,在宇宙中才是普遍的存在。
根据此前的大致测算,目前已知60%的恒星,都有相伴其运行的行星。
精确数值虽然不清楚,但这一比例在天文学家看来已经很高了。
这意味着,光是在银河系内,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系统,数量就在1000亿个以上。
如此庞大的系统,其中的行星更是不计其数。
从理论上来看,外星存在生命甚至存在高等文明的概率就大了。
站在人类的视野去看,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年的时间不变,这就是不可被颠覆的真理。
而来到浩渺的宇宙深空,别的行星绕着各自的恒星运转,它们也都有自己所要遵循的时间。
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运行模式,但就是因为时间和速度的不同,进而就会产生万千差别。
假设外星文明很普遍的话,大家都在各自的母星,遵循着彼此的规律而活。
而这打不破的规律法则,好像就成了阻碍彼此交流的桎梏。
它不仅仅是在距离和空间上形成了阻隔,重要的还在生命的内心,种下了隔阂。
毕竟,生命无论从哪个星球上遥望宇宙,自己所在的位置,似乎都是中心。
参考资料:
《距恒星最远行星被发现:公转周期100万地球年》 中国新闻网 2016年1月28日
《地球大小π行星轨道周期约3.14天》 科技日报 2020年9月23日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莫非真有外星人?
不过今日的一项研究成果登上了热搜,或暗示着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7月19日,一篇题为《三十年的长周期无线电瞬变活动》的研究文章在《自然》杂志上刊发。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从1988年起,一个神奇的外宇宙来源不断以22分钟的频率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
目前,多国科学家纷纷开始观测这一神奇源头,试图努力解决围绕这个天体的神奇,它究竟是脉冲星、磁星,还是外星生命试图联系地球上的人类?未知外宇宙物体35年来不断发出神奇电波图源红星新闻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科学家们每三个晚上就会使用位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广域阵列射电望远镜扫描一次银河系。
很快,他们就有了令人振奋的发现:“几乎在我们刚开始观察的时候,就在天空发现了一个新的光源,每22分钟重复一次。
”通过对长达35年的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人员得到了精确的脉冲时间,“源头就像时钟一样,每1318.1957秒产生一次,误差为十分之一毫秒。
”然而,这一信号波与此前在地球上看到的都不同,也不符合目前存在的任何理论。
脉冲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图源红星新闻研究人员刚开始怀疑这是一颗脉冲星。
但如果它是一颗脉冲星,那么其运行方式似乎并不符合现有的科学理论定义。
如果引力波强到足以在地球上被探测到,那么这个代号为GPMJ1839-10的天体的旋转速度一定非常快。
然而,“目标看起来很像脉冲星,但旋转速度要慢上1000倍。
”与预期相悖。
该研究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还登上了微博等平台的热搜。
不少网友表示,这或许是其它地外文明发往地球的信号。
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但是在茫茫宇宙中,有巨大概率存在与人类相似的其他生物和文明。
外星人的联络请求?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到底是什么
研究人员发现,至少从1988年起,一个神奇的外宇宙来源不断以22分钟的频率定期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
然而,研究人员并不知道这些神奇信号的源头是什么,因为其电波的性质并不符合世界上任何已知的理论和模型。
而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这种脉冲信号,统称为:快速射电暴。
快速射电暴从1987年开始,地球上的一些射电望远镜就开始探测到一些来自遥远宇宙的短暂而强烈的无线电波脉冲,这些脉冲被称为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FRB。
快速射电暴持续时间极短,通常只有几毫秒,但能够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一整天内释放的能量。
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和物理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可能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它们,如中子星合并、磁星爆发、超新星遗迹、黑洞碰撞等。
快速射电暴有两种类型: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
单次爆发只出现一次,而重复爆发则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
目前已经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中,大部分是单次爆发,只有不到10例是重复爆发。
重复爆发的快速射电暴中,有一例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射电源被命名为GPM J1839−10,它位于距离地球约1.5万光年的银河系内。
GPM J1839−10的脉冲周期为1320秒22分钟,期间有一个400秒的窗口,爆发会持续30到300秒。
GPM J1839−10的脉冲亮度约为0.1焦耳/赫兹,相当于太阳在射电波段的亮度。
GPM J1839−10的脉冲信号最早可上溯到1988年,至今已经持续了30多年,是目前已知最长寿命的射电瞬变源。
三十年的长周期无线电瞬变活动与快速射电暴有什么关系?高能物理现象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来自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
快速射电暴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时间:快速射电暴的持续时间通常在几毫秒到几十毫秒之间,最短的只有0.3毫秒,最长的也不超过30毫秒。
色散量: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是指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到达地球的时间延迟,它反映了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多少自由电子。
快速射电暴的色散量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远远超过银河系星际介质的贡献,表明它们是河外或宇宙学起源。
亮度:快速射电暴的亮度是指其在某一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它反映了其释放能量的大小。
快速射电暴的亮度通常在几百到几千之间,是目前已知最亮的射电天体现象之一。
偏振:快速射电暴的偏振是指其无线电波振动方向的规律性,它反映了其辐射机制和传播环境。
快速射电暴的偏振可以分为线偏振和圆偏振,其中线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固定或变化缓慢,圆偏振表明无线电波振动方向以螺旋形变化。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较高的线偏振或圆偏振,有些则没有明显的偏振。
频谱:快速射电暴的频谱是指其在不同频率下的辐射强度分布,它反映了其辐射范围和特征。
快速射电暴的频谱可以分为平滑和结构化两种,其中平滑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平缓或无规律,结构化表明其辐射强度随频率变化出现峰谷或周期性。
快速射电暴中有些具有平滑或结构化的频谱,有些则没有明确的频谱形状。
单次爆发和重复爆发单次爆发:单次爆发是指只出现一次,没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单次爆发占据了大多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一次性或不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中子星合并、黑洞碰撞等。
单次爆发通常具有较低的色散量、较高的亮度、较弱或无偏振、较平滑或无规律的频谱等特征。
重复爆发:重复爆发是指在同一位置多次出现,有重复观测到的快速射电暴。
重复爆发占据了少数已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样本,它们可能是由可重复或可逆转的事件产生,如磁星爆发、脉冲星风暴等。
重复爆发通常具有较高的色散量、较低的亮度、较强或有规律的偏振、较结构化或有周期性的频谱等特征。
外星人的信号?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自然的物理过程产生,而不是由智能生命设计 。
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周期性并不完全稳定,而是存在一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精确和固定的时间模式。
另一方面,规律性射电暴的频谱和偏振也并不完全平滑和规则,而是存在一定的结构和变化 。
如果它们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那么应该具有更简单和明确的信息编码方式。
此外,规律性射电暴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也并不适合智能生命存在和发展 。
FRB 121102位于一个矮星系内,该星系可能经历了近期的太阳形成活动和超新星爆发 。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FRB 180916.J0158+65位于一个螺旋星系内,该星系可能存在一个中等质量黑洞或一个致密太阳团 。
这些环境都具有极端的温度、密度、磁场和辐射,对智能生命的生存和通信都不利。
本文总结因此,规律性射电暴更可能是由某种天体物理机制产生,而不是由外星人发送的信号。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规律性射电暴源体是一种高速自转的高磁场中子星,即磁星 。
磁星会不定期地发生强烈的磁场重构,导致其表面和外层发生剧烈的震动和裂变,从而产生快速射电暴 。
磁星的自转周期和轨道周期可能会影响其磁场重构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导致其快速射电暴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 。
虽然GPM J1839−10可能不是外星人发送的信号,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宇宙的浩瀚,存在着无数的文明和星球,只不过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为止,我们更加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去寻找外星文明,而不是让他们发现地球的存在。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奇规律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