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他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08-01 点击数:
简介:带你走近爱因斯坦,从充满好奇的小男孩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普朗克奖章得主。

真实的爱因斯坦究竟是怎样的?跟随他成长的脚步,深入了解天才的一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没有比他更加令人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了,他绝对是科学界的一位天才。

仅仅在1905年一年内(爱因斯坦奇迹年)他刷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坚定地攀登着科学的高峰,脑海中充满着

【菜科解读】

带你走近爱因斯坦,从充满好奇的小男孩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和普朗克奖章得主。

爱因斯坦,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他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

真实的爱因斯坦究竟是怎样的?跟随他成长的脚步,深入了解天才的一生。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没有比他更加令人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了,他绝对是科学界的一位天才。

仅仅在1905年一年内(爱因斯坦奇迹年)他刷新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坚定地攀登着科学的高峰,脑海中充满着各种奇思妙想,有时甚至忽略了他的朋友,妻子甚至是他的孩子。

这些只是爱因斯坦个性的一部分,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深埋在他心底。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驱使鼓舞着他呢?

科学界孤独的天才

当查理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在洛杉矶首映时,卓别林一边问候着他的客人爱因斯坦,一边看着远处朝爱因斯坦欢呼着的人群。

1931年1月30日这天,记者偶然听到了他们两人的对话:他们为我喝彩,是因为每个人都能看懂我的作品,而对您,则是因为无人可以理解您的智慧。

即使对爱因斯坦本人来说这也是个未解之谜。

他承认,他曾经扪心自问,为何人人都喜爱他,但却无人理解他的理论。

毋庸置疑,在爱因斯坦事业的巅峰时刻,周围的人们都震惊于他的出现,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

自二十世纪30年代起,爱因斯坦就成为了媒体竞相追逐的超级巨星。

无论他出现在哪里,在哪里进行演讲,总是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他的同事,主要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能够跟上他思维的节奏。

因此,爱因斯坦也背负着许多天才们享有的那份孤独。

我生活在孤独的世界中,在年轻时它是令人痛苦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又令人回味无穷。

在他的自传《爱因斯坦晚年文集》中他这样说道。

爱因斯坦自嘲地称自己为独行者。

于孤独和寂静中,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与幻想中。

他总是带着笔记本,以便记录下脑海中灵光一现的点点滴滴。

爱因斯坦也很喜欢坐在热闹的人群中。

他精心地维持着与他人的友谊且与很多人保持通信。

在谈话中,他总能找到那些容易把人逗乐的话题,而他也很清楚它们所带来的效果。

1930年12月10日爱因斯坦在他的旅行日记中写道:记者们喜欢提出他们精心挑选的愚蠢问题,我所回应的一些蹩脚的笑话却会被他们奉若珍宝。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在爱因斯坦成名之前,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童年及学校

1879年3月14日大约中午十一点半时分,人们听见乌尔姆班霍夫街B135传出一个婴儿的第一声哭喊。

这小家伙是赫尔曼和保琳•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儿子,而他将成为科学界一颗耀眼的明珠,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他的家族是犹太后裔,已经数代居住于德国施瓦本地区。

在他家里,他们并不做祷告,他的父母也不去犹太教堂,而且也不严格遵守犹太教的饮食教规。

爱因斯坦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会弹奏钢琴,爱因斯坦正是从她那儿继承了音乐上的天赋。

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与表兄合伙做床垫生意。

父母以放养式的教育模式培养爱因斯坦和她的妹妹玛雅,全然不似其他家庭家长独断的模式。

爱因斯坦的父母传递给孩子们的是安全感。

一旦孩子在某方面展现出天赋,他们就会全力地支持。

他们想把孩子们教育成独立自主且心胸宽广的人。

爱因斯坦,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他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

年幼的阿尔伯特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他的独特性。

当大家在街道上玩耍时,阿尔伯特常常一个人站在一旁,陶醉于他自己的幻想。

四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了他一个指南针,他立刻就被奇妙的指针所吸引了,就仿佛冥冥之中一只无形的大手总是将它拨向同一个方向。

他后来写道:在那表象之下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在爱因斯坦十二岁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亚历山大·冯·洪堡所著的《宇宙》。

想要去探知这些神秘莫测,却又令人惊叹不已的奇妙世界的强烈好奇心推动着他往后一生的探索。


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爱因斯坦不是一个坏学生。

自1880年开始,他们一家就居住在慕尼黑。

小学时期,小阿尔伯特是他们班级最出色的。

从1888年到1894年,爱因斯坦就读于路易波尔德高级中学。

在那里,虽然爱因斯坦像是个局外人,但他的成绩仍在优良之间,在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和拉丁语,他都得到了优,而希腊语则是良。

而后,爱因斯坦第一次感受到了不公与嫉妒。

由于当时日渐激烈的反犹太主义思潮,他的父母移民意大利米兰,年轻的爱因斯坦由于正值高考前夕,不得不被一个人留在了慕尼黑。

#p#分页标题#e#

因此人们并不感到意外,爱因斯坦后来将慕尼黑描述成一个反犹太主义的马蜂窝,特别是他当时的班主任在圣诞节前夕粗暴地将他辱骂了一通,称他将一事无成,应当尽早离开学校,他的存在就让人厌恶,侵蚀着教育体系,损害了班级的声誉。


于是,15岁的爱因斯坦愤然离开慕尼黑,乘坐火车抵达了米兰。

之后于1896年9月在瑞士阿劳中学毕业。

他的高考成绩仍然极其优异。

在他当时的法语作文中他就写道,他想要成为一个物理学教授。

大学和三级技术员

1896年10月爱因斯坦正式注册成为苏黎世联邦专科学校的一名学生,主修数学及自然科学的专科教师科目。

17年之后,他在这里正式成为了物理学教授,而那时学校也改名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爱因斯坦非常勤奋且目标明确。

在1900年7月28日他21岁那年从该校毕业。

毕业以后,尽管他有惊人的天赋和优良的成绩,他仍旧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这样的现实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他的父亲在他不知情的状况下写信给莱比锡的著名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我的儿子对于他现在的无业状况非常的沮丧,沉沦于挥之不去的梦魇,或许他将和他所渴望的事业渐行渐远。

也正是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在9年之后提名这个他素未谋面的大学生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直到两年以后,也就是1902年7月23日,爱因斯坦才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成为了一名三级研究员。

终于,他有了自己稳定的收入,开始有时间去深入探究脑海中的那些奇思妙想。

图解: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

事实上,之后的几年,直到爱因斯坦的奇迹年1905年,他的研究为他改变整个物理学界,乃至自然科学界的伟大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后,爱因斯坦继续着他的研究。

他目标明确地步步迈进,热衷于各种思维实验,翱翔在宽广无垠的想象世界中。

他自称直觉是他各种灵感的源泉。

爱因斯坦的老师是想象力。

在每一项对现代物理学有着极大价值的理论背后,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

这些世界也是打开他理论及思想大门的钥匙,人们才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他的狭义和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他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

1905年,爱因斯坦在苏黎世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

1906年1月15日起,他成为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博士。

接下来的一切发生的飞快。

他先被晋升为二级技术员,两年之后成为了大学编外讲师,而最终于1909年10月15日在苏黎世成为一名物理学教授。

成为教授并在布拉格短暂的任教期后,1914年4月1日马克斯·普朗克将爱因斯坦请回柏林。

爱因斯坦当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达到了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私下的爱因斯坦----异想天开之人

演奏小提琴,小型的家庭音乐,读读书,以及一些灵巧性训练,这些活动成为了这位科学巨匠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在柏林,也包括他之后在普林斯顿的生活。

这些活动让他得以放松自己,也给了他充足的时间展开他的幻想或是集中精神。

图解:演奏小提琴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并非足不出户,相反他热爱大自然,喜欢扬帆远航。

他对于帆船和水上游览的喜爱起始于1896年他在苏黎世的时候。

那时他只有17岁,还无法购买一艘属于他自己的帆船。

这个梦想18年后在柏林实现了。

1922年11月在一次日本的旅行中,他意外的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通知,因他早年间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而得奖。

爱因斯坦解释了为何射向导电金属板的光能够在金属板上产生电流。

今天,光电效应是光栅以及激光技术的基础,在每一个CD或者DVD播放机中都有应用。

在爱因斯坦50岁那年,1929年,他富裕的朋友赠送给他一艘舒适的游艇海豚号。

他常常亲昵地称其为小胖墩。

这艘船是用大量的桃花心木专门定制建造的。

整整四个夏天的时光,爱因斯坦都享受着安逸的田园生活,泛舟于波茨坦边的卡普斯。

他经常一整天都待在水上,远离尘世的喧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他居住在柏林时期,泛舟湖上才能让他享受片刻的安宁,远离当时德国政治局势的动荡。

当时是爱因斯坦在德国科学领域事业的巅峰时期。

1929年7月28日德国物理学会授予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爱因斯坦称他为德高望重的大师)普朗克奖章。

恰恰是在50年前,21岁的普朗克在慕尼黑获得了他的博士学位。

也是在这一天,爱因斯坦在前往物理系的途中不得不经过数千名呐喊怪叫的纳粹主义大学生。

这天被当时的政府和国家总统称为哀伤之日,因为十年前德国的谈判代表在凡尔赛宫签署了凡尔赛条约。

爱因斯坦事后写下,他从未忘记过这天。

对他来说,他在柏林的时光也随之而去。

由于不断上升的反犹太情绪,最终爱因斯坦离开德国,流亡美国

爱因斯坦提出了空间弯曲的概念?被许多物理学家都嗤之以鼻,甚至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开篇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物理学天才。

曾在年少之时,就已经名震物理学界,荣获多项成就。

狭义相对论也是他这一生中,辉煌亮点的其中之一。

可就在这极为经典的理论之中,也存在着几个小的争议的问题。

那就是引力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爱因斯坦提出了空间弯曲的概念。

这让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都嗤之以鼻,甚至嘲笑爱因斯坦,“一定是外星人派来拯救地球的。

”  一个神奇的论说出世,往往会伴随着争议,这已经见怪不怪。

爱因斯坦没有管他人如何看待和议论,就继续潜心研究引力问题。

一次,孩子们问他,如果电梯突然坠落,究竟会怎么样呢?  答案很鲜明,在电梯中的物体都将处于失重状态,也就是零重力状态。

电梯及电梯内的物体都有着共同的,向下的加速度。

因此,爱因斯坦提出猜想,这可能是由于重力的突然消失。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从十六楼往下跳,他是感觉不到自身有多重。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爱因斯坦发现了引力的根本实质,也就是著名的等效原理。

  根据这个等效原理,他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通常,光路沿着直线传播,并且为最短途径,而在通过玻璃等其他介质的时候,往往会因为玻璃中的其他杂质,而出现折射。

当光束在通过玻璃时,速度会有所减慢,同时引力对其的作用时间也有所增长,会出现弯曲的情况。

  将此情况放大来看,在卫星发射时,火箭升空的时候,有着强大的加速度。

假设在此时,发射一束光束,光束会因为受引力影响,而出现弯曲。

也就是说明了,空间因为引力而发生了弯曲现象。

  这或许很难理解,但是,确确实实存在于现实当中。

看来,现代物理学的探索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也许,在未来会有第二个爱因斯坦,带我们走向新的纪元。

近藤效应?近藤效应的形成原因

近藤效应就是含有极少量磁性杂质的晶态金属,在低温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电阻极小的现象。

近藤现象其实早在1930年就被日本物理学家近藤淳所发现,一般来说电阻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但是近藤效应却在电阻达到开尔文零度时出现了上升,而导致电阻增加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磁性原子和传导电子之间的多次散射过程,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近藤效应是什么吧!近藤效应是什么?其实简单来说近藤效应就是含有极少量磁性杂质的晶态金属,在低温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电阻极小的现象。

近藤现象其实早在1930年就被日本物理学家近藤淳所发现,实验中的一些掺杂磁性粒子的非磁性金属的电阻,会在低温下出现极小值,比如掺杂锰,铁等稀固熔体的金属铜。

但是当时按照通常的电阻理论,很难正确解释近藤效应的发生,因为稀固熔体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下降而下降的,最后会趋向于杂质散射的剩余电阻,但是近藤效应却正好相反,在温度趋近于零度开尔文时,反而电阻增加了,所以直到30多年后,也就是1964年,近藤淳才对这一效应做出了完美的解释,近藤效应也因此得名。

近藤效应是怎么形成的?近藤淳指出电阻极小值其实和杂质原子局域磁矩有关,磁性原子和传导电子之间的多次散射过程,是导致电阻增加的最根本原因,所以近藤提出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交换散射而引起的电阻率是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大的。

近藤效应是日本科学家近四十年来首次发现的物理现象,对于研究分子运输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而且近藤效应也是物理学中第一个渐进自由的例子,可以说这一新发现在物理学上对单个磁性分子的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藤效应的应用近藤效应在分子运输领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比如近藤绝缘体就是其中一种,它又被叫做重费米子半导体,是一种新发现的金属性化合物中具有异常大电子的半导体,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低温比热容和超声吸收等。

结语:与康普顿效应和费米子不同,近藤效应虽然三十年后才被正确解释,但是通过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还是清楚的了解了这一神奇的现象。

加入收藏
               

爱因斯坦,享誉世界的科学巨匠,他的一生究竟有多么传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