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在世界上的火星陨石中发现的有机分子?并不是生命的迹象?

【菜科解读】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坠落在地球上的火星陨石中发现的有机分子并不是生命的迹象,而是在大约40亿年前红色星球上水和岩石之间的化学反应中形成的。
研究人员补充说,这些发现可以阐明早期地球生命的组成部分的起源。
有机分子一般包括任何含碳的化合物,菜叶说说,也可能含有氧、氮、硫等元素。
有机化合物通常与生命有关,但它们也可能由于“非生物”或非生物活动而产生。
先前的研究在红色星球岩石中检测到许多有机化学物质,以及火星大气中的有机气体甲烷。
然而,这些化合物的来源已被证明是有争议的。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专注于艾伦山 84001 陨石,也称为 ALH 84001。
这块岩石于 1984 年在南极洲的艾伦山被发现,随后的工作表明,宇宙撞击将其从红色星球上炸飞了大约 1700 万几年前; 然后它在大约 13,000 年前坠落到地球。
“ALH 84001是我们研究最多的岩石之一,如果不是研究最多的岩石的话,”安德鲁·斯蒂尔,华盛顿特区卡耐基科学研究所的天体生物学家和高级职员科学家,领导了这项新的研究,他告诉Space.com。
“在陨石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打开了理解多年来观测结果的大门,这非常酷。
”
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争论ALH 84001中的有机化学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可能的解释包括非生物因素,如火山活动或宇宙撞击,以及火星上的古代生命或陨石坠落地球后来自我们星球的污染。
为了帮助解开这个谜团,研究人员分析了陨石中的微小矿物质。
他们发现陨石中的有机化合物与类似蛇纹石的矿物质有关。
蛇纹石是一种深绿色矿物,有时像蛇皮一样有斑点或斑点,与曾经潮湿的环境有关。
这些发现表明,ALH 84001 中的有机化学物质可能是由于与地球上已知发生的水-岩石相互作用相似而形成的。
当富含铁或镁的火山岩与循环水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其矿物性质并产生氢气时,就会发生一种称为蛇纹石化的过程。
另一种称为碳化的相互作用涉及岩石与含有溶解二氧化碳的微酸性水反应形成碳酸盐矿物。
研究人员认为,ALH 84001中的有机化合物是在火星历史早期火山岩与含盐流体相互作用时形成的。
这些发现可能不仅揭示了火星支持或仍然支持生命的程度,还揭示了其他目的地。
斯蒂尔说,总而言之,这项工作表明“一些重要的生命构件是如何在早期地球上产生的,并且正在我们太阳系的其他地方产生”,例如土星的卫星恩克拉多斯。
这项新研究并不是第一次让科学家对这颗陨石感兴趣,研究生命的起源。
关于ALH 84001 是否包含来自火星的微生物化石,曾经有很多争议。
现在许多研究表明,非生物因素可以帮助解释这些看似化石的原因。
“我认为多年前关于这颗陨石的辩论使社区两极分化,但我认为多年来这种两极分化已经有所缓解,”斯蒂尔说。
“我希望这篇论文以积极的方式再次激发辩论。
”
1973秦始皇还活着的证据,遇见外星人用天外陨石做成不老药
不过最近有人说找到了1973秦始皇还活着的证据,说秦始皇在求要路上遇见外星人用天外陨石做成不老药,一直活到了现在。
1973秦始皇还活着的证据在网上流传着秦始皇一直没有去世的消息,这一切都是起源于秦始皇对于不老药的执念,秦始皇曾经花重金派遣多人去找长生不老药,也派人一直在研制不老药,可是一直都没有结果。
在过了很久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位炼金术师在外偶遇了外星人,也发现了长生不老的秘密。
这位炼金术师赶忙就告诉了秦始皇,秦始皇听了大受震撼,于是亲自到外星人所处的地方去,准备好好弄一枚长生不老药出来。
到了外星人哪里之后,发现外星人是和天外陨石一起落到地球的,秦始皇派人与外星人沟通,费了很长时间才勉强能够交流。
外星人和秦始皇也打成了协议,秦始皇允许外星人在国内生活,并且加官进爵,外星人则教给秦始皇长生不老的秘诀。
就这样,秦始皇获得了长生不老的能力,并且制造了自己已经归天的现象,尸体拉到咸阳都已经腐烂了,是个人都认不出来是秦始皇了,因此大家才觉得秦始皇已经去世了。
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关于1973秦始皇还活着的证据都是虚假的,没有任何非常有决定性证明的证据,都只是网友们的推断,因此这则消息完完全全就是谣言。
可能是因为电视剧《神话》的影响,才导致这么多网友相信。
不过秦始皇是真的已经去世了,再怎么样都不可能活到现在了,世界上也没有不老药。
太阳系原行星盘中存有一个神秘空隙
在早期的太阳系中,一个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原行星盘”围绕着太阳旋转并最终凝聚成我们今天所知的行星。
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其他地方的科学家对古代陨石的一项新分析表明,约在45.67亿年前,在小行星带今日所处的位置附近,这个圆盘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缺口。
该团队成果于2021年10月15日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为这个缺口提供了直接证据。
“在过去的十年里,观察结果表明,空洞、空隙和环在其他年轻恒星周围的盘中非常常见,”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EAPS)EAPS的行星科学教授Benjamin Weiss说道,“这些都是气体和尘埃转变为年轻太阳和行星的物理过程的重要但不为人知的标志。
”同样,在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中出现这种缺口的原因仍是一个谜。
一种可能性是,木星可能是一种影响。
当这个气体巨头成形时,它巨大的引力可能将气体和尘埃推向外围并在发展中的圆盘上留下了一个缺口。
另一种解释可能跟从圆盘表面出现的风有关。
早期的行星系统受强磁场的支配。
当这些磁场跟旋转的气体和尘埃盘相互作用时,它们可以产生强大的风,这足以将物质吹出去并在盘中留下一个缺口。
无论其起源如何,早期太阳系中的缝隙很可能是一个宇宙边界,使其两侧的物质无法相互作用。
这种物理分离可能塑造了太阳系行星的组成。
像在缝隙的内侧,气体和尘埃凝聚成陆地行星--包括地球和火星,而被归入缝隙较远一侧的气体和尘埃则在较冷的地区形成,像木星及其邻近的气体巨行星。
“穿越这个缺口相当困难,一颗行星需要大量的外部扭矩和动力,”论文的主要作者和EAPS的研究生Cauê Borlina说道,“因此,这提供了证据,它表明我们的行星的形成被限制在早期太阳系的特定区域。
”Weiss和Borlina的共同作者包括MIT的Eduardo Lima、Nilanjan Chatterjee和Elias Mansbach、牛津大学的James Bryson以及清华大学的Xue-Ning Bai。
空间的分裂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科学家们观察到了进入地球的陨石成分中的一种奇怪的分裂。
这些太空岩石最初在太阳系形成的不同时间和地点形成。
那些已经被分析过的陨石表现出两种同位素组合中的一种。
很少有陨石被发现同时表现出两种同位素--一个被称为“同位素二分法”的难题。
科学家们提出,这种二分法可能是早期太阳系圆盘中的一个缺口造成,但这种缺口还没有得到直接证实。
Weiss的研究小组则通过对陨石的分析希望以此找到古代磁场的迹象。
当一个年轻的行星系统成形时,它携带着一个磁场,其强度和方向可以根据不断演变的盘内的各种过程而改变。
当古代尘埃聚集成被称为软骨颗粒的时候,软骨颗粒内的电子跟它们形成的磁场相一致。
软骨颗粒可以比人类头发的直径还要小,并且在今天的陨石中被发现。
Weiss的小组专门测量软骨颗粒从而确定它们最初形成的古代磁场。
在以往的工作中,该小组分析了两个同位素组的陨石中的一个样本--被称为非碳质陨石。
这些岩石被认为起源于一个“容器”或早期太阳系中相对靠近太阳的区域。
Weiss的研究小组之前在这个靠近太阳的区域的样本中发现了古代磁场。
陨石的错配研究人员在他们的新研究中想知道磁场是否会在第二组同位素的“碳质”陨石中出现,从它们的同位素组成来看,它们被认为起源于太阳系的更远处。
他们分析了在南极洲发现的两块碳质陨石的软骨颗粒,每块的尺寸约为100微米。
通过使用超导量子干涉装置即SQUID--Weiss实验室里的一台高精度显微镜,研究小组确定了每个软骨颗粒的原始、古代磁场。
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它们的磁场强度比他们之前测量的更接近非碳质陨石的磁场强度要强。
由于年轻的行星系统正在形成,科学家们预计,磁场的强度应该随着跟太阳的距离而衰减。
相比之下,Borlina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远处的软骨矿有一个更强的磁场,约是100微特斯拉,而在较近的软骨矿中,磁场是50微特斯拉。
作为参考,今天地球的磁场约为50微特斯拉。
一个行星系统的磁场是衡量其吸积率的一个标准,或是说它能在一段时间内把气体和尘埃吸到其中心的数量。
根据碳质软骨柱的磁场,太阳系的外部区域一定比内部区域增加了很多质量。
通过使用模型模拟各种情况,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对吸积率不匹配的最可能的解释是在内部和外部区域之间存在一个缺口,这可能减少了从外部区域流向太阳的气体和灰尘的数量。
Borlina说道:“间隙在原行星系统中非常常见,我们现在(研究)表明在我们自己的太阳系中也有一个。
这给出了我们在陨石中看到的这种奇怪的二分法的答案,并还提供了差距影响行星组成的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