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ESA盖亚任务发布第三阶段完整

【菜科解读】
使用盖亚第三阶段资料绘制的四张图(左上:径向速度、右上:星际尘埃、左下:径向速度和自行、右下:化学图)。
图片来源:ESA / Gaia / DPAC
据台北天文科学教育中心网站(编译 赵瑞卿):欧洲航天局 (ESA) 的盖亚任务于 2013 年 12 月 19 日从法属圭亚那航天中心发射,围绕日地第二拉格朗日点 (L2) 运行,该点位于地球后方约 150 万公里处,是太空中的位置地球和太阳的引力平衡的地方。
除了能够保持稳定的位置外,待在这里所需的燃料也是最少的,而且离太阳更远。
因此,可以长期畅通无阻。
观察整个天空。
Gaia 的主要任务是创建一张高分辨率的银河系三维星图,其中包含超过 1 亿颗恒星遍布整个银河系及更远的地方,绘制它们的运动、光度、温度和成分。
而这次大规模的恒星普查将提供解决银河系起源、结构和演化历史所需的数据。
盖亚第一阶段数据于2016年9月14日发布,汇总了14个月的观测数据,包括11亿颗恒星的位置和亮度,但距离和运动数据只包括最亮的2亿颗恒星。
第二阶段数据于 2018 年 4 月 25 日发布,包括大约 17 亿颗恒星的位置。
第三阶段实际上在2020年12月3日发布了一些数据,完整版在2022年6月13日发布,更新了20亿颗星的详细信息。
通过新的光谱数据,让我们更多地了解银河系之外的数百万个星系和类星体,以及一些特殊的恒星,比如那些随着时间变化的亮度;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双星目录,描述了超过 800,000 个双星系统的质量和演化;调查 156,000 颗岩石小行星,深入挖掘我们太阳系的起源;并揭示有关 1000 万颗变星和星间神秘大分子的信息。
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盖亚能够探测到改变恒星形状的恒星冲击,因为盖亚不是为此目的而建造的。
在此之前,盖亚发现恒星在保持球形形状的同时,会经历周期性膨胀和收缩的径向振荡。
像大规模海啸这样的星震现在更加被发现,非径向振荡会改变恒星的整体形状,因此更难被发现。
盖亚在数千颗恒星中检测到强烈的非径向星震,按照目前的理论,这些恒星根本不应该发生振荡,但盖亚确实在它们的表面检测到了它们。
研究人员说,星震可以教会我们更多关于恒星的知识,尤其是它们的内部运作。
盖亚是一项调查任务,这意味着在多次访问天空中的数十亿颗恒星时,很容易发现其他任务会错过的发现,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多地了解银河系及其周围环境。
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cta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
银河系处处都充满了高危辐射 根本无法靠近 只是猜测
只要是和外星生物相关的话题,绝对会吸引到大多数人的关注,此类话题一直都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结果。
浩瀚的宇宙人类的诞生时间,如果和宇宙的发展时间相比,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既然地球可以成功孕育出智慧文明,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其他智慧生命的概率,就变得非常大。
只要可以在宇宙中寻找的其他智慧生物的存在,就可以去证明,人类并不孤独。
当然,以人类目前所掌握的科学水平而言,想要真正的去往宇宙的深处进行探索,是不现实的,人类目前就连太阳系都无法逃离,连火星还没有成功的登陆,就不要去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关键性的因素曾有科研人员提出过一个新的设想,宇宙中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直到现在,人类还没有发现地外生命的存在,并不代表他们是不存在的。
人们在探索外太空的时候,其实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辐射。
地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宇宙辐射波及不到的范围,,银河系中的致命辐射带直径,已经远远超过了10万光年,任何生物都无法靠近这片区域,否则的话将会直接化作尘埃,烟消云散。
只是猜测外星生命如果想要来到地球,就必须会经过这片死亡区域,他们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索未知,也是人之常情。
宇宙的神秘之处还有很多,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探索,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类在未来还会创造出更多的不可能,发现更多的奥秘,到那时一切的谜团都会迎刃而解。
恒星一定比行星重吗?一颗行星,打破你的刻板印象
我们不会想到,在这样一颗低质量恒星周围会存在一颗如此沉重的行星"。
图为一颗大质量行星围绕一颗小质量恒星运行图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巨大的太阳系外行星,或称 "系外行星",它围绕一颗超冷矮星运行,而这颗矮星太小了,根本无法承载这样一个世界,这对科学家们关于行星和行星系统如何诞生的模型提出了挑战。
这颗被命名为LHS 3154 b的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13倍,这意味着它的质量与太阳系冰巨海王星相似,但它却紧紧地围绕着一颗质量比太阳小9倍的小矮星运行。
这意味着这个类似海王星的世界与其母恒星--位于大约51光年之外的LHS 3154--之间的质量比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质量比的100倍,研究人员认为这不可能发生。
这是第一次在宇宙中较小的恒星周围发现质量如此大的行星。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维恩-威拉曼(Verne M. Willaman)教授苏夫拉特-马哈德万(Suvrath Mahadevan)在一份声明中说:"这一发现让我们真正认识到,我们对宇宙的了解是多么肤浅。
"我们不会想到,在这样一颗低质量恒星周围会存在一颗这么重的行星"。
挑战恒星和行星的诞生过程恒星是由大量的气体和尘埃云积聚成密度过高的斑块而形成的,这些斑块不断增大,最终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塌。
这样,一颗幼年恒星就被称为 "原行星盘 "的残留物质所包围。
顾名思义,科学家认为行星最终就是从这个残留物质盘中诞生的。
恒星形成过程中遗留的物质数量为这些潜在行星的大小设定了限制。
研究小组确定,LHS 3154 b 的行星内核非常重,因此它所来自的行星形成盘必须拥有大量的固体物质。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文学研究生梅根-德拉默(Megan Delamer)解释说,简而言之,它必须拥有比当前模型预测的更多的物质。
因此,发现这颗特殊系外行星后,人们也提出了关于恒星形成的问题。
这是因为LHS 3154最初的原行星盘中尘埃与质量的比率和尘埃与气体的比率必须比预测值高出10倍,才能诞生像LHS 3154 b这样大质量的海王星般的世界。
马哈德万解释说:"低质量恒星LHS 3154周围的行星形成盘,预计不会有足够的固体质量来形成这颗行星。
"但它就在那里,所以现在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行星和恒星如何形成的理解。
"左)地球-太阳系统(右)新发现的系外行星 LHS 3154 b 及其恒星系统(图片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宜居带行星探测器超出预期马哈德万及其同事利用德克萨斯州麦克唐纳天文台霍比-埃伯利望远镜的天文摄谱仪--宜居带行星探测器(HPF)探测到了系外行星LHS 3154 b。
HPF的设计目的是在系外行星围绕银河系中一些最冷的恒星运行时探测它们。
实际上,马哈德万和一个团队一起协助建造了这台仪器,其重点是那些离恒星既不太近也不太远的行星,因为它们无法承载液态水,而液态水是生命的一个关键条件。
这些行星位于恒星周围所谓的宜居带。
这类行星不容易被发现,部分原因是冷恒星的宜居带比太阳系的宜居带更靠近这些恒星。
这意味着,这些行星经常被其相对较小的母恒星发出的光线所遮挡。
此外,预计这些行星本身也很小,因此更难被探测到。
想想看,恒星就像是一堆篝火。
火越冷,你就越需要靠近火堆取暖。
马哈德万说,行星也是如此。
如果恒星更冷,那么行星就需要离恒星更近,这样它才会足够温暖,能够承载液态水。
#p#分页标题#e#"如果一颗行星与其超冷恒星的轨道足够接近,恒星光谱或光线的颜色在受到轨道行星牵引时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我们就可以通过观测这种变化,来探测这颗行星。
- 10颗最像地球的系外行星- 两颗可能适合居住的类地行星环绕着宇宙后院的一颗恒星运行- 在附近恒星的宜居带发现两颗 "超级地球 "系外行星探测LHS 3154 b对HPF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显示了该仪器具备提供重要系外行星结果的潜力。
团队成员、普林斯顿大学NASA萨根天体物理学研究员表示,这一结果超出了对该仪器的所有预期。
"我们的发现为所有现有的行星形成理论提供了一个极端的测试案例,"Mahadevan 总结道,"这正是我们建造HPF的目的,发现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是如何形成行星的,并找到这些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