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是昏君吗赵构是假的

【菜科解读】
赵构真的是昏君吗?本来不然,赵构在位期间,南宋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这一切都是他努力的结果。
但是,赵构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不懂得收敛,他的所作所为让人看不到希望,最后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那么,赵构为何会如此残暴呢?本来,这与他童年的经历有关。
本文目录一览:1、
2、
3、
4、
赵构是个怎么样的人?赵构真的有那么昏庸吗?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南宋时期的宋高宗赵构是一个昏君,在岳飞对外抗敌的时候却把他急召回京,最终还冤死了岳飞,就这样损失了一员大将,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不过,评价一个人,单单只靠这一件事是远远不够的,宋高宗难道真的就有那么昏庸吗?来看看古代上真实的赵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赵构生平
赵构,即后世所称的宋高宗,是著名的艺术帝王宋徽宗第九子。
因为母亲不受宠,所以赵构为了得到父亲的关注,努力学习书法、连续,算得上是文武双全。
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父亲宋徽宗和长兄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宣告北宋时期的灭亡,同年,赵构在南京即位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但是很令人不能理解的是,赵构在位期间虽然起用很多抗金名将,诸如岳飞、韩世忠,然而最受重用的却是一堆主和派,这其中就有我们很熟悉的奸臣秦桧,还有黄潜善、汪伯彦等,更过分的是后来竟然杀了岳飞,很多主战派也都被罢免。
1162年,赵构禅位与太子赵昚,退位当了太上皇。
2.赵构为何要议和
可以看出,赵构之所以为人所鄙视的一个很主要的真相就是议和,但每件事情都不可能平白产生,为何赵构总想着议和而不是打回去呢?前面说到赵构一直想要引起父亲的注意,就在靖康元年,金兵南下,要求送亲王宰相去做人质,北宋时期派出去的是张邦昌和赵构,但是赵构表现出了气定神闲并且还与完颜宗望比试箭术,令金人意想不到,怀疑他并不是真的亲王,于是换了宋徽宗最疼爱的五子肃王,赵构回国。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赵构认为金人并不是一帮只会耍横的人,他觉得是可以与他们讲道理的。
后来北宋时期再一次议和,派赵构前去,通行的还有刑部尚书王云。
行至磁州守将知州宗泽处,宗泽将他们拦下劝他不要去送死,但赵构还在犹豫,有很多百姓围观,有人认出了曾经实行“坚壁清野”的王云,害得他们房屋被拆,民情汹涌,王云在其中被打死,这让赵构认为,百姓是不可信的。
3.赵构为人
除了不相信百姓,他也不相信军事。
同样还在磁州的时候,他听闻金军再一次南下,守卫黄河的十四万宋军居然全都逃走了,如此一来还让他怎么去相信军事?宋徽宗宋钦宗被掳走,赵构即位,但是毕竟父兄都还活着,岳飞又整天念叨迎回二圣,赵构心里自然不是滋味。
赵构是投降派,但却不是卖国贼,他建立的政权仍旧是宋朝,而且还是“中兴之主”,所以说,赵构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而不能一杆子打死就认为是昏君,毕竟我们都是外人,不管换了谁拥有赵构的经历和思想,都会和他做出一样的选择的。
读宋史:宋高宗赵构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
如果我们读一下《说岳全传》,我们一定认为赵构是昏君。
如果换了一个人,也许大宋就可以把金国人赶出中原,实现“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的愿望了。
但由于赵构的任人不淑,一个个宰相拖了后腿,导致南宋在一片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签下了丧权辱国的绍兴和议。
在割让大片领土和对金国称臣以及上交大量岁币的条件下与金国实现了脆弱的和平。
这样的和平条件让许多爱国人士痛心疾首,扼腕叹息:耻辱啊!昏君误国!奸臣误国!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南宋根本就不应该存在。
奸臣真的要卖国,他就应该把国家卖个干干净净,怎么还会留下半壁江山?赵构如果真的昏庸无能,他就应该连南宋都维持不了,早就应该被金人抓走去与自己的父亲和哥哥一同北狩,去黑山白水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坐井观天去了。
他怎么可能在必定覆亡的情况下翻盘成功,硬是在金国的血盆大口下夺得了江南的半壁江山?
评价宋高宗赵构时,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一个前提:宋高宗是中兴之主,是南宋的开国之君!如果没点儿本事,哪一个人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翻盘成功?这样的案例古代上不多,每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都不是简单的人,必定具备某种普通人不具备的过人素质。
赵构从一个去做人质的人,在金国的利爪下组织人手,不断反击,不断抵抗,最终保下了大宋的半壁江山,证明了他的为君之道做得还不错,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我们对于赵构的不良印象重要是因为风波亭岳飞的被害。
岳飞被害的真相很复杂,这里有赵构倾向和谈的真相,也有岳飞自己自身的真相,但一定不是单纯地因为岳飞是主战派。
主战的文臣武将多了,基本上都是交权降职了事。
韩世忠是积极主战的,他只不过退休了事,悠哉悠哉地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宋高宗赵构又不傻,真把自己能打的武将都处理了,金国打过来的时候谁能抵挡?指望那帮文臣是不靠谱的,否则自己的老爸自己的老哥就不会跑到东北打猎去了。
所以说赵构是昏君一定是不对的,至于是不是明君我们就不好判断了。
古代上的宋高宗赵构是昏君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中国,一提到岳飞和秦桧,大多数人都听闻一二,但若提到宋高宗赵构,大家大多只会说杀害岳飞那个帝王。
所以,赵构是个存在感不强的帝王。
他之所以出名,重要是因为做了三件事:重用秦桧,杀害岳飞,议和。
那么,他是个昏君吗?古代上的赵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有人可能会说,他杀掉大忠臣岳飞,任用大奸臣秦桧,肯定是个昏君。
但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弄清楚什么是昏君。
一般昏君是任用奸臣,打击忠臣,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君主,比如隋炀帝和后期的唐玄宗等。
一般“昏庸”是连着用,“昏”指的行为,“庸”指的才干。
我觉得与其说他是昏君,不如说他是庸君。
他虽杀害岳飞,重用秦桧,但没有造成国破家亡,甚至让南宋又延续了一百多年,所以,他算不得昏君,但是他让本可以恢复中原的时机白白流失,只求媾和,实在算得上是一个庸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赵构的印象都局限在他做的那三件事,所以对他印象很不好。
那么,古代上赵构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赵构能文能武,是个艺术家。
相传他从小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记忆力超强,一天能记千言。
并且天生神力,能拉两百多斤的弓。
另外,他书法绘画也很不错,诗词也很见功力,遗传了他爹赵徽宗的基因。
第二,前期的赵构无所畏惧,淡定从容。
靖康元年,金人包围开封,宋钦宗想议和,金人提出要派一个亲王做人质,其他亲王都不愿去,唯独赵构主动要求前去。
后来勤王的军事到了开封,有将领晚上偷袭金军营寨,金军责问赵构,赵构淡定道:“大宋勤王军事这么多,一两支队伍不听约束,也很正常。
”并且赵构还在金营与金帅击剑。
于是金军统领完颜宗望怀疑赵构不是亲王,而是将领之子冒充的。
第三,王云死后,性情大变,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后来金军又包围开封,要求赵构前去议和,兵部尚书王云一同前往。
在磁州遇上宗泽,宗泽劝他不要前去,议和是金军的诡计,王云也这样认为。
但是不去又违背了圣旨,赵构不知该不该去,就去庙中求问神灵。
哪知在那里遇上了一群百姓,他们对议和大为不满,又对王云日前强拆他们的住房十分愤怒为了抗击金军,王云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于是拆了民房,结果金军又没有打来,就把王云活活打死了。
有专家分析,就是这个真相使得赵构以前的胆识没了,变得胆小怕事。
后来,金兵一来,他就逃,从扬州逃到杭州,再从杭州逃到海上,成了有名的逃跑帝王。
这也可以看出他的军队天分应该不强,没有胆识的人很难有高强的军队天分。
由于胆怯金人,所以,无时无刻不在求着议和。
他任用中兴四将抗击金军取得胜利,都用来当作谈判的筹码。
岳飞辛辛苦苦打来的大好局势让他白白葬送,实在是真正的扶不起的阿斗。
第四,他没有雄才大略。
他之所以急于求和,偏安一隅,根本真相在于他骨子里没有宋太祖那种雄才大略的基因。
有人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议和比抗战更好。
可是,他如果有雄才大略的话,他完全可以议和之后蓄积力量,以图再次北伐,但他完全没有这么做。
第五,他具有一定的治国才干。
他虽然没有雄才大略,属于一位庸君,但也并非无所当作。
他推行经界法,安置南逃 ,允许一无所有的 免交三十多年的租税,大大进展了经济。
另外,海洋经济也得到大力进展。
他还解决了内乱等棘手问题。
第六,他厉行节约,不好女色。
由于他处于战乱年代,知道生活不易,所以,处处厉行节约,一处宫殿要用几次。
虽然他总的来说算是一位庸君,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位仁君。
第七,他具有一定的识人能力。
他不论是任用主战的韩世忠,,岳飞还是任用主和的秦桧,万俟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并且他还能很好的驾驭他们。
综上所述,宋高宗赵构是一个能文能武,志向短小,具有一定的治国才干和识人才干,算得上是一个庸而仁的帝王。
岳飞24昏君11雄才大略1
赵构真的是昏庸之君吗?长期以来,赵构都是一副软弱无能、四处逃窜的形象。
近年来更有甚者,将岳飞的死都赖在赵构的头上。
也正是这样,便造成了今天赵构负面的形象。
本来赵构也并非一无是处的,最起码正是在他的领导之下,宋室朝廷得以延续,而且在他任内解决了农民暴动、兵变、游寇等棘手的问题,稳定了政局。
《宋史》更是将他与夏少康、周宣王、唐肃宗并论,称为"中兴"之主。
事实上,赵构能够被《宋史》称之为"中兴之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这点体现在他为数不多的几个正面形象当中。
第一张面孔:一代才子的形象
如同其父宋徽宗赵佶那样,赵构完整地继承了父亲在艺术上的天赋。
天性聪慧,知识渊博,博闻强记的赵构,自幼便精于书法,笔法洒脱流畅,颇得晋人神韵。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从陶宗仪对赵构的评价,不难得知赵构在书法上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不仅如此赵构的书法还影响了整个南宋书坛,如果不是出身皇帝家,赵构完全可以与其父亲赵佶、兄长赵桓并称"三赵"。
可惜出身皇帝家,父亲、兄长又都是亡国之君,才使得"三赵"在艺坛的地位低微。
第二张面孔:勤勉君王的形象
在两宋交接之际,国内外政治、军队环境险恶。
远的不说外有金兵南下追击,内有苗刘兵变。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军队环境下,赵构能够稳定朝局、让南宋不至于像南明那样短短几年就覆灭,靠的正是他的"勤政"。
相传赵构每次退朝,阅章奏之后,如果有闲暇就当即读书,到了申时便练习射箭,夜晚又开始处理政务。
一日复一日都是如此,以致于当了三十六年帝王的赵构都感到疲倦,到最终竟然主动将皇位传给养子赵昚,自己当上了悠闲的太上皇。
第三张面孔:孝子良夫的形象
很多人不知道赵构是一个重感情的人,都以为赵构不迎回在北国受苦受难的父兄是不孝之人。
本来不然,赵构并非不孝不想迎回"二圣",只是他也清楚迎回"二圣"将致自己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从赵构对待哲宗废皇后孟氏就可以断定赵构是一个孝子。
在赵构继位的过程当中,这位哲宗废皇后孟氏曾两度垂帘听政,为赵构即位,南宋建立和渡过危局做出了特别贡献。
赵构也对这位孟皇后心怀感激,十分尊敬。
感情专一,重要是因为赵构在不知原配邢秉懿生死的情况下,十六年来一直都将中宫之位空着,等待邢秉懿的归来。
最初在靖康之难时,赵构与妻子邢秉懿失散,但是赵构南下建立南宋之后,当即遥册邢秉懿的为皇后。
第四张面孔:睿智而开明的帝王
撇开岳飞一案,本来赵构也算得上一个头脑清晰、政治开明的帝王。
事实上赵构并不昏庸,他的头脑也不像后人想的那么的"弱智"。
这点从赵构对待所谓"祥瑞"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
当时的抗金名将刘光世以枯秸生穗为瑞,奏之。
帝曰:"岁丰,人不乏食,朝得贤辅佐,军中有十万铁骑,乃可为瑞,此外不足信。
朕在籓邸时,梁间有芝草,府官皆欲上闻,朕手自碎之,不欲生此奥秘事。
"辅臣叹服。
其后,孔庙生芝、芝九茎、瑞瓜等祥瑞频见,秦桧帅百官称贺不断。
秦桧死后,高宗说:"近年四方奏瑞,文饰取悦,像信州官员报称秦桧父祠堂生灵芝,那佞谀也太露骨了。
"赵构能看出献瑞者意在"文饰取悦"、阿谀权贵,说明他头脑清醒看得明白。
容忍吴球的"恶攻",则体现了赵构的政治开明。
宋建炎三年,福建路吴球以本路第六名中榜。
廷对时,他第一句话就说:"陛下任相非人,太学生陈东以直谏见诛,臣恐异日有赵高者,指鹿为马,终无敢发其奸者矣。
"又说:"陛下有畏避小心而无规恢远略。
"如此大胆抨击时弊,直指最高领导,赵帝王没有喝斥"大胆!",更没下令割断言者喉管,而是照样录用。
正是因为赵构有着这么几处为数不多、难能可贵的正面形象,才为他在《宋史》当中赢得了"中兴之主"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