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过程如何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
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
【菜科解读】
12月3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
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
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
”至此,全面爆发了。
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
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
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军的突击行动。
面对巴军猛烈的进攻,印军一方面组织力量抵挡巴军的进攻,另一方面在局部地区实施了反击,还出动了大批的飞机对地面作战进行了支援。
由于巴军防守薄弱,印军进展顺利,一举攻占巴基斯坦信德省2600平方千米的土地。
另外,印军还集中兵力对在克什米尔地区巴军的前沿阵地发起了攻击,虽然伤亡很大,但一举抢夺了巴军50多个哨所。
印巴双方在西巴方向重兵对峙,互有攻守,互有得失。
印军在西巴的行动主要是牵制巴军,并未计划向巴基斯坦更深远的腹地推进。
达卡是东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印军最终攻占的目标。
印军计划从西、北、东三面对达卡实施围攻,从南面实施海上封锁。
西部印军占领库尔纳、杰索尔、杰尼达、法里德普尔等要地后,越过马杜马提河和贾木纳河,向达卡进攻,北部印军夺取贾马尔普尔和米门辛格后也向达卡挺进,东部印军从昌德普尔、道德坎迪、拜那布巴扎尔一线越过梅格纳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后也直逼达卡。
1972年12月11日,印军各部队竞相向达卡进发,都想抢占头功。
印军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直升机和船只,运载人员、枪炮和坦克,越过河流障碍,向达卡逼近。
为了加快挺进速度,印军有时利用直升机运送部队,“跳跃式”前进。
12月11日晚8时,印军伞兵在达卡西北部实施空降,切断了巴军退路。
到12月15日,印军地面部队已从东、北、西三面进抵达卡,空军和海军也对东巴实行了空中和海上封锁,切断了东巴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印度还加强了对巴军的心理攻势。
印度所有广播电台反复地播放了马内克肖给巴基斯坦人的一封劝降信,并在巴防区内空投了印有劝降信的传单。
为加强心理攻势,印空军还加大了对巴基斯坦防御地区的打击力度,特别加强了对达卡城周围20英里以内所有通道的攻击。
达卡巴军在孤立无援,欲战不能,欲退不得的绝境下,于12月16日,宣布实行全线停火,向印军投降。
至此,战争基本结束,印度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果“非常满意”后,印度立即见好就收,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政府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议,战争遂告结束。
战后总结 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军伤亡1.1万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
而巴军约有9万人被俘,损失飞机86架、坦克226辆、舰艇22艘。
印度通过发动这场战争,将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成为独立主权的孟加拉国。
一举解除了困扰印度多年的“东巴之忧”。
印度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从作战方面讲主要原因有:一是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制定了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在某些方向上达成了战争的突然性;二是集中了优势兵力,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分割围歼,使巴军首尾难顾,相互不能策应;三是快速机动,加快进攻进程。
作为进攻一方,能够做到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充分发挥了进攻作战的优势。
这尤其是在战争后期,印军还使用了直升机和伞兵部队,快速越过江河障碍,断敌退路,使巴军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加快了战役进程;四是各种攻势行动互相配合,展开强大的心理战,以强大的心理震撼使达卡守军不战而降。
这些都是印军取胜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也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在许多方面却不无教训可言。
在政治、外交方面,巴政府平息内部动乱后,在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在军事上,拘泥于阵地防御,未能针对印军的迂回迅速机动兵力,组织新的防御。
西巴基斯坦军队也未能采取更为积极有力的攻势行动,以钳制和阻滞印军对东巴的进攻。
原因分析 1、短期原因 巴基斯坦独立后,其国土隔着印度分为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两部分。
西巴基斯坦与东巴基斯坦之间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两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巴基斯坦独立之后,虽然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数占巴基斯坦总人口56%,但其中央政权基本上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中。
因此,东巴基斯坦孟加拉人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
而在经济方面,东巴基斯坦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而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长期严重不均,东巴基斯坦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基斯坦建设,东巴基斯坦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农业发展速度4倍于东巴。
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随之加深。
在文化上,尽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政府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
长期以来,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为争取自的权利而进行斗争。
1970年巴基斯坦大选,这一斗争达到了顶峰。
大选中,在东巴基斯坦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
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了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拒绝。
这一分歧使内政治局势日益紧张。
1971年3月,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军队进入东巴镇压。
孟加拉人出于对巴军队及政府当局的愤恨和恐惧,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印度。
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于1971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东巴基斯坦内乱本来是巴基斯坦的内政,与印度毫无关系。
但印度借口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对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人的军事镇压以及大量东巴基斯坦难民流入印度,预谋武装干涉巴基斯坦内政。
2、长期原因 首先,印巴分治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使两国关系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善。
印巴独立不久就因为三个较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尔和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
由于在朱纳加尔和海德拉巴连续失守,巴基斯坦不能容忍印度继续在克什米尔土邦得势,因而采取了强硬立场,不惜多次兵戎相见。
其次,宗教冲突频频发生,矛盾难以调和。
按照宗教因素实行的分治并未能解决次大陆的宗教矛盾和冲突。
建立单一宗教成分的国家目的还是没有实现。
在印度仍然有三千八百多万伊斯兰教徒,而在巴基斯坦留下的徒不止一千万人。
巴基斯坦或是印度国内发生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冲突都立即会在对方国内引起反应,并上升为两国关系问题。
第三,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加剧了印巴间的矛盾。
印度自独立后,一直同苏联保持着良好关系,南亚是苏联向第三世界渗透与扩张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
苏联打着支持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指望通过加强与印度的关系来扩大自己在第三世界和中的影响,苏联领导人曾声称:“当各种各样的外部势力向捍卫切身利益的印度施加压力的时候,苏联总是和印度站在一起。
苏印关系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关系的典范。
”在印度同邻国的争端中,苏联明显袒护印度。
这一点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面对印苏的准同盟关系,美国曾经设想过同印度结盟,但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未能使美国如愿以偿,于是美国将南亚政策的重心从印度转向巴基斯坦,密切同巴的关系以其作为南亚战略的平衡力量。
从1954年起,美国开始对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
这一决定长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
随后,美国又把巴基斯坦拉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
美国“重巴轻印”的南亚政策使印度认为,其政策和举动威胁了自己的国家安全。
美苏在背后各自支持一家,这样就为印巴矛盾的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后果 首先,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孟加拉国。
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
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了与印度的实力差距。
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其次,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采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
尽管美军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战后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还是降到了最低点。
由于印度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和对抗中国的战略伙伴,印苏关系持续升温。
美国清楚的看到,苏联正在利用同印度的关系进入南亚次大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
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苏联实施南下印度洋战略,为苏军进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笔。
第三,孟印巴关系的曲折变化。
孟加拉国建立两年多后,1974年4月,印、巴、孟三国外长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三国关系趋于正常化。
1975年10月孟巴两国正式建交。
1975年,孟加拉国发生军事政变。
新政府一反对印度的亲密态度,大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开始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之后孟印两国之间又相继发生了关于法拉卡河水分配纠纷、印度停止对孟军援、两国边界冲突、非法移民问题等一系列事端,孟印关系发生严重逆转。
随机文章中国有舰载巡航导弹吗,东海10先进程度超战斧(未证实)盘点百度不能搜的十件事,超重口味挑战你的忍耐极限(千万别手贱)海贼王果实能力排行榜,主角路飞橡胶果实果断第一已灭绝的十大巨怪图片,碳龟头比足球场还大/身子是普通汽车的2倍中国五大咸水湖在哪里,大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个个宛如天空之境
黑猩猩战争教会我们谋杀和残忍不仅仅是人类的特征
(图片uux.cn美国奥委会通过盖蒂图片社)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Jessica Serra):战争和暴力往往看起来像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在我们近代史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存在。
但是其他动物会发动战争吗?在这篇摘录自《内心的野兽:人如动物》(2024,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的文章中,科学研究人员杰西卡·塞拉观察了黑猩猩(Pan troglodytes)行为的黑暗面,以表明我们在世的近亲也喜欢战争。
在非人类哺乳动物中,敌对群体之间的敌意相当普遍,但很少导致死亡。
男性之间频繁的打斗往往仅限于恐吓行为。
虽然它确实很可怕,但很少致命。
然而,有一个例外:我们最亲密的表亲,黑猩猩!民族学研究表明,动物能够形成复杂的政治联盟。
英国灵长类动物学家简·古德尔在这方面有了重大发现,她揭示了黑猩猩不为人知的黑暗面。
1974年,当古德在坦桑尼亚贡贝研究黑猩猩群落的行为时,她观察到其中一个群落中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分化。
第一个群体被称为Kasakela社区,因为他们占据了以这个名字命名的公园的北部,由八只成年雄性和十二只成年雌性以及它们的幼崽组成。
第二组被称为Kahama社区,由六名成年男性、一名青春期男性和三名成年女性组成。
敌对行动以一种极端暴力的方式开始,一名来自Kasakela集团的男性杀死了Kahama集团的男性Godi。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卡萨库拉斯人的愤怒继续困扰着卡哈玛斯人,在此期间,又有六只雄性被杀。
至于Kahama的女性,有两人失踪,三人被一群暴力的男性殴打。
黑猩猩显示出谋杀和残忍不仅仅是人类的特征。
(图片uux.cn/Yannick Tylle通过盖蒂图片社)这场四年战争的结束导致卡萨卡拉社区接管了卡哈马的领土。
然而,这是一场短暂的胜利,因为附近的另一个黑猩猩群落成功地吓跑了卡萨库拉斯人。
古德在回忆录《穿越胜利:我与贡贝黑猩猩的三十年》中讲述了她对这场战争的辛酸回忆。
他的大腿;费根,一次又一次地冲向他童年时的英雄之一歌利亚受伤、颤抖的身体。
Jane Goodall并不是唯一一个被黑猩猩群体之间谋杀的血腥画面所困扰的人。
美国研究人员报道了乌干达Kibale国家公园黑猩猩的类似暴力场景。
这些灵长类动物的激烈战斗是由成年雄性的合作煽动的,其唯一目的是扩大它们的领土。
发生战斗的地区与武力征服的土地相对应。
一些研究人员现在正在使用黑猩猩模型来解释人类战争的出现。
(图片uux.cn美国奥委会通过盖蒂图片社)这些灵长类动物真的在打仗吗?如果我们将战争定义为针对另一个群体成员的致命行为,那么答案是明确的。
和人类一样,黑猩猩也有发动战争的能力。
在Kibale国家公园的战斗开始之前,雄性进行了系统的巡逻。
尸体的位置证实了该地区作为战斗动机的重要性:这些黑猩猩在这个令人垂涎的邻近地区已经奄奄一息。
这些战争充满了敌对帮派之间杀婴的恐怖,人类也犯下了暴行。
俄亥俄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人类学家在《国际灵长类学杂志》上报道了三起此类袭击事件。
研究人员讲述了恩戈黑猩猩群落的青少年和成年雄性在巡逻时,如何在不同的场合袭击敌对团伙的孩子,杀死他们,并吃掉其中一个。
尽管我们发动战争的方式与黑猩猩的方式存在文化差异,但某些相似之处是惊人的。
人类和黑猩猩都确保暗杀可以由几个人实施,而不会对袭击者造成重大风险,而且两者都有杀人动机(获得领土、等级地位、获得资源等)。
事实上,一些研究人员现在正在使用黑猩猩模型来解释人类战争的出现。
但黑猩猩的攻击性不仅表现在面对敌对群体时。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美国人类学教授Jill Pruetz和她的团队讲述了2013年他们所在团体的几名男性在塞内加尔丰戈利犯下的谋杀案。
虽然研究人员没有在深夜目睹大屠杀的发生,但他们确实听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哭声。
早上,他们惊恐地发现了Foudouko的尸体,这是一只17岁的前大公猩猩,2007年被一群年轻的黑猩猩剥夺了身份。
这个被放逐和孤立的贱民经常试图重新加入这个群体,把自己强加为统治者,而新的男性领袖并不喜欢这样。
研究小组推测,如果他的入场更加顺从,结果可能不会致命。
#p#分页标题#e#黑猩猩身上记录的这些致命袭击虽然罕见,但极其残忍,与人类在其社区附近的存在无关(正如一些科学家所推测的那样),而是与群体内部的等级紧张有关,可能与争夺雌性的激烈竞争有关。
但最让科学家们不安的是,在福杜科死后的第二天,这伙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尸体的。
很可能是为了确保他们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这伙杀人团伙把尸体拖过地面,反复闻,扯下它的生殖器,咬了它一口,撕下它的肉……吃掉了它!因此,谋杀和残忍并非智人独有。
动物世界还没有结束,这也让我们感到惊讶。
孙子兵法对古代的影响 孙子兵法在古代战争中的运用
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权利,所以只能依靠诸葛亮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导致蜀国灭亡,而刘禅也成为了亡国之君。
不过在历史上,有一个人的结局却比刘禅好很多,他就是司马炎。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国家经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在他统治期间,西晋的疆域达到了鼎盛时期,人口增长了一倍,国力强盛。
。
标签:刘禅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