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诸葛亮的五个未解的谜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简介:诸葛亮姓氏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

”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

这里的葛姓大臣究

【菜科解读】

诸葛亮姓氏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

”意思是说,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

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然是指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怎么姓葛?他的复姓作何解释?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三国志?诸葛瑾传》记录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诸葛亮祖父诸葛丰曾任过司隶校尉(东汉时,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三个州,因国都建在洛阳和长安,故将关中、晋南、洛阳、豫西一带称之为司川或司隶,寓从这里发号施令,统辖全国之意。

司隶校尉主管国都治安和监督百官,治所在今洛阳东北),致仕后迁居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依当时的社会风气,名人须照顾到全族人衣食住行。

搬迁时,族中人大都相随。

该村原有很多葛姓人家,大概是投靠了同宗。

诸葛丰是社会名人,找他的外地人自然就多,打问中,社会下层难免有人不知道,知道的就说:“嗨,村那头那几家姓葛的嘛!”“那几家”是今天的口语,当时的口语是:村那头诸葛家嘛!诸家是不确定数词,相当于今天说“诸位女士,诸位先生”。

在姓氏的演变过程中,说的人多了,诸葛就成了这几家新搬迁户特有的姓氏(《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

其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葛婴是其重要将领,多有战功,不幸蒙冤被杀。

西汉王朝建立在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当然不会像历代统治者那样,诬蔑陈胜、吴广为贼。

相反,对其功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承担了相应的善后事宜。

汉文帝时,有人提出了葛婴的冤案,遂给以平反昭雪,追录其历史功绩,封其孙为诸县(今山东诸城)侯(侯爵中的第二等,依次为都侯、县侯、乡侯、亭侯和没有采邑之地的关内侯),因为封地在诸县,这家遂成为县内首屈一指的望族,县名与葛姓就连为一体成为诸葛姓氏。

这种习惯在后世姓氏已稳定时有所演变,如袁世凯称袁项城,李鸿章称李合肥……籍贯不再作为姓,而是成为名字的借代,借此以示对其尊敬。

不管是什么原因,诸葛一姓在东汉末年终于形成。

由于是特殊家族的葛姓转换,更由于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诸葛亮堂兄弟诸葛诞分别被东吴和曹魏夷灭三族,此两支仅留诸葛乔、诸葛靓两人幸免杀戮,所以虽延续了1800多年,中国姓诸葛的人群仍是少之又少。

躬耕之地在何处由于诸葛亮是历史名人,其隐居躬耕之地陆续建立起两个,一个是襄阳(今湖北襄樊)附近的隆中,一个是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的卧龙岗。

两地文物都有依据,襄阳隆中有《隆中对》作证,既称《隆中对》,当然是在隆中躬耕。

南阳更有自己的依据,而且是两个。

其一是,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候,曾经说道:“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伏龙即卧龙,特指诸葛亮,凤雏则是指庞统。

既然称卧龙,当然是在卧龙岗,岗因人得名。

其二是,诸葛亮在《出师表》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听听,诸葛亮亲手所写,白纸黑字留传于世,焉能有错?理所当然,躬耕之地在南阳卧龙岗无疑。

两地都言之凿凿,皆不容有它,但诸葛亮没有分身法,不可能同时躬耕在相距三四百里的两个地方。

显然,两个茅庐必定有正误区别。

到了清代,襄阳进士顾嘉衡被任命为南阳知府,襄阳、南阳人都要他对此明确表态。

这是个两为其难的棘手事情,家乡要回,地方官要当,一语不慎,不是得罪了这边,就是得罪了那边,而得罪哪边都吃不消。

左右为难中,圆滑世故的顾嘉衡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副对联,如今就刻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

模棱两可、两不得罪的答案使知府大人全身而退,但疑案依然。

中国人大都熟悉《三国演义》,难免有人想从这部小说中得到正确答案。

遗憾的是,罗贯中先生又将两地混淆起来,在第三十六回中,有三次提到前矛后盾的诸葛亮隐居之处。

一处说:“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一处说刘备“便具厚币,同关、张前去南阳请孔明”;另一处又说徐庶怕诸葛亮不肯出山,“遂乘马直至卧龙岗下,入见孔明”,为刘备说情。

其实,这个问题历史上早已廓清,只是后人少有熟悉史书《三国志》者,故而争论着不该争论的问题。

准确地说,隆中在今天襄樊西边13公里的岘山东麓。

诸葛亮所谓的“躬耕于南阳”,原说的是大地理概念,相当于你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西安一样,没必要再说长安区某某乡。

当时荆州(治所在襄阳)下辖七郡,南阳郡是其一郡;南阳郡下辖37县,西南方邓县是其一县,隆中在邓县地界。

所以说,诸葛亮说“躬耕于南阳”并没有说错,不在南阳卧龙岗而在襄阳隆中的结论也没有错判。

东晋习凿齿进行了考证,他在《汉晋春秋》一书中明确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南北朝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肯定了这一说法。

再推论一下,诸葛亮有无可能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当时,占领南阳的张绣已投降曹操,换言之,这里是曹军防区;而襄阳是刘表地盘,两地相距三四百里。

刘表收容刘备后,因惮其“枭雄”特征,不敢放在自己身边,就派他到襄阳与南阳之间的新野驻屯,目的很明确,利用他遏阻曹军。

刘备曾投降曹操复又反叛,并夺取其大后方徐州,曹操对他恨之入骨。

故此,曹操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正为激烈时,仍抽调部队击败刘备夺回徐州。

刘备狼奔豕突中投降袁绍,又借口为之联络刘表共击曹操而到了荆州。

套一句现代话,刘备是曹操通缉的在逃要犯,他敢只身去南阳三顾茅庐吗?这如同投羊于虎,有去无回。

如果带兵去,则难免会发生战争,以刘备微弱的兵力,断不敢冒这个险。

更何况,两地之间并没有发生遭遇战之类的记载。

再说,如果诸葛亮远在南阳卧龙岗躬耕,在信息闭塞的东汉末年,两地相距三四百里,襄阳名士司马徽断无法知道诸葛亮;即使知道也只能对刘备说“彼间自有伏龙”,而不能说“此间自有伏龙”。

显然,卧龙岗躬耕一说不能成立。

但南阳卧龙冈已存在了几百年,并有丰厚的文化沉淀,当然就有其继续存在的理由,后人没必要扬彼抑此。

诸葛亮怎样到襄阳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早孤,其叔父诸葛玄赴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一职时,带了他与弟弟诸葛均一同南下。

后来汉王朝派朱皓接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在离职之后,带着两个侄儿前往荆州投靠老朋友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与其弟均“躬耕陇亩”。

《献帝春秋》中说法与此截然不同。

该书记载,豫章太守周术病死于任所,刘表上奏朝廷推荐诸葛玄继任。

由于豫章郡属扬州辖区,是袁术的地盘,大概是得到袁术的首肯,批文未下来就造成既成事实。

但汉王朝不予承认,而改任朱皓。

朱皓从扬州刺史刘繇处借兵打进豫章,诸葛玄兵败后退入西城,西城民众群起造反将他杀了,并把首级送给刘繇。

仔细分析,后一说更接近事实。

如果诸葛玄去荆州投靠老朋友刘表,自会受重用,而陈寿只字未提其任职。

诸葛亮要进入荆襄的上流社会,曾经使尽了浑身解数,以至于不惜迎娶黄承彦膝下面黑发黄的丑女子作为妻室,通过岳父的引荐,才在上流社会有了名声,并结交了徐庶、庞统、石韬、孟公威、崔州平等社会名流。

然而因甚不匹配的政治婚姻,使诸葛亮在荆襄一带留下了诸多话柄,人们编出歌谣加以奚落:“莫学孔明择妇,正应阿承丑女。

”如果诸葛玄去了荆州,那么诸葛亮进入荆襄上流社会岂不是易如反掌,焉用迂回?叔父被杀于豫章西城一事,对诸葛亮来说,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不愿意提及;陈寿的史料,来源于诸葛亮口述,他语焉不详,陈寿只能照录而已。

《献帝春秋》的记载来之于史官,史官资料来之于刘繇、朱皓等人的奏章,所以能叙述出具体细节。

由是观之,后一说更接近历史事实。

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世公认的三顾茅庐,盖源于此。

但是历史上还有另外一说,即刘备屯兵樊城时(司令部扎在这里,军队屯驻于新野),曹操刚统一北方,诸葛亮知道,荆州是下一个目标,而刘表性格犹豫,不懂军事,故而特去找刘备。

刘备同诸葛亮素无交往,且见他年轻,故以普通读书人看待,并不经意。

在其他人走后,诸葛亮独自留了下来,刘备也不闻不问,只在那里编牦牛尾巴。

诸葛亮问:“您是要实现远大志向,还是仅满足于编织牛尾?”刘备这才知道面前的青年人很不简单,扔下牛尾巴答道:“这是啥话,我是借此排泄心中的忧愁而已!”接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诸葛亮托出了近似《隆中对》的制胜方略。

这段内容载之于《魏略》,《九州春秋》也有大致相同的内容。

在这里,三顾茅庐与自己投奔两说又对立起来,到底哪一说才是事实?现在看来,难分真伪,理由如下:第一,蜀汉政权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保存早先的原始资料供史家查询,诸葛亮是当事人,他的叙述似乎应该更可靠一些。

然而这又是孤证,另一当事人刘备并没有留下三顾的证据。

第二,曹魏政权是东汉政权“禅让”的结果,它比较稳定,也有相应的史官及制度。

更重要的是,《魏略》与《九州春秋》成书前,同其他史书一样,都有个史料收集的过程。

隆中的文化圈子中,石韬、徐庶、孟公威等都在曹操、曹丕处做官,他们的回忆录或谈话,必然存在于当时,因此才能将诸葛亮自己投奔的过程说得绘声绘色,以致微小细节都不遗漏。

然而,那三人毕竟只是局外人,他们的叙述大多也是听说而来的。

第三,刘备不高看诸葛亮而自结牛尾,同《襄阳记》又发生矛盾。

以此书记述,刘备访问荆襄名士司马徽(即水镜先生)时,司马徽曾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当刘备询问是谁时,他回答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以此观之,诸葛亮找上门投靠刘备就难成立。

然而《襄阳记》拥刘的政治倾向过于明显,作可信史料尚得谨慎。

综合上述三点,在难以断定的情况下,不如像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那样,将胸怀放广阔一些,让两个都有依据的史料共存一炉,别作武断式砍伐。

如果是三顾茅庐,那么,它就是诸葛亮与徐庶合演的双簧,但诸葛亮不肯“廉价出售”,须抬高身份以便于才尽其用。

徐庶投奔刘备后,得到刘备的器重,进而推荐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当然是得到诸葛亮同意之后才推荐的。

如果诸葛亮不愿意出山或者未选中刘备,作为好友的徐庶,断不能造次。

在徐庶他们的文化圈子中,还有庞士元、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何以独独推荐诸葛亮而不推荐其他人?当然是他们当时不肯投奔刘备的缘故。

刘备说:“君与俱来。

”徐庶答道:“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徐庶投奔刘备,客观上是在为诸葛亮投石问路。

既然诸葛亮已经选中了刘备,当然要同徐庶谈及相见的形式,只有诸葛亮不肯沿街叫卖时,徐庶才能传递出“可就见,不可屈致”的信息。

显然,这是在抬高价码。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当诸葛亮决定投靠刘备时,其心情是迫不及待的,并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而前两次的未曾出来相见,就有了矫揉造作的嫌疑,显然是在抬高价码。

然而他又谨遵了“事不过三”的古训,所以在刘备第三次相顾时揭开门帘子走了出来。

刘备是否看出了双簧的把戏,我们已无法得知。

但是,刘备获得了礼贤下士的美名。

刚一见面,诸葛亮就和盘托出了惊世骇俗的《隆中对》,他把天下形势剖析得那样透彻,把刘备的因应策略和将来的发展宏图都作了精当的规划。

这当然不是即兴之谈,而是作了充分准备的结果。

诸葛亮要取得刘备的充分信任,就必须一炮打响,让买家知道物有所值。

是隐迹山林还是以退为进应该说,“躬耕陇亩”是诸葛亮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顺应。

之所以选择隆中过起似隐非隐的生活,除了他在《隆中对》中分析荆州地区的经济军事优势外,在当时,荆州还有三个优势。

第一,它是江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东汉时江南共分为四州,即交州(今两广地区)、荆州、益州和扬州(北半部在长江以北)。

交州还十分荒蛮;扬州南部刚刚开发;益州虽开发较早,但隔山阻水,十分封闭;只有荆州当得起中心的责任。

第二,由于交通便利和商业交往的频繁,荆州的信息量远大于其他地区,身处荆州首府襄阳,最容易把握全国政治、军事变化的脉搏。

第三,在军阀混战中,幽州、并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凉州、冀州、豫州等九州都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荆州是少有的几个未曾波及的地区之一,因此这里成为士人逃难的天堂和全国人才的荟萃之地,这也使得荆州更在政治文化上领先于全国。

诸葛亮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小就胸怀抱负,叔父去世后,荆州就成为他避难的首选之地,这从他同密友孟公威的谈话中即能找到印证。

当孟公威准备回汝南故乡的时候,诸葛亮认为离开荆州太可惜了,所以劝阻道:“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这里所说的中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是指华夏的腹心地区,翻译成白话文则是:这里集中了这么多的社会精英,正是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风水宝地,我们应该与他们广泛接触和交流,何必要回故乡呢!听听,诸葛亮对荆州是多么热恋!躬耕之地不选在其他地方而选在岘山东麓的隆中,诸葛亮此举可谓独具匠心。

这里距襄阳仅二十几华里,步行一个时辰就可到达,既可躲开都市的嘈杂浮华,能安心读书和思虑问题,又没有脱离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带,有充分的机会同上流社会的朋友们促膝交流,能及时把握天下形势的变化,为将来的出山打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既具有了隐士身份,却又不会被当地名流们忘记,饱学之士的朦胧美对政治家更具诱惑魅力。

而且,刘表是妻子黄氏的姨夫,只是因为刘表胸无大志,不可能在动乱中成就事业,所以诸葛亮没有利用裙带关系在荆州谋取一官半职。

无意中,这又抬高了他的身价。

在军阀混战时,诸葛亮绝不肯做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庸碌之辈,而是很想出仕。

他在与朋友们长谈的时候,做官是当然的内容之一。

他曾对石韬、徐庶、孟公威三人说:“卿等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

”当石韬他们反问诸葛亮才具可担当什么职务时,他只是笑而不答。

但是他并不隐瞒良好的自我感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是出将入相的全才。

只是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认同,只有崔州平、徐庶等少数人相信。

罗贯中并没有消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与“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两条自相矛盾的史料,只能在《三国演义》一书中留下不能自圆其说的硬伤。

“躬耕陇亩”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同时也是为了选择买家。

他不肯投奔曹操,并不是视其为国贼而羞于为伍,这从他与张昭的谈话中就能看出端倪。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时,张昭曾劝他留下来做官,他拒绝了,在对别人解释不肯留下的原因时,他说道:“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袁子》)不能“尽亮”即不能言听计从,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这才是要害!在价值取舍中,他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选择主子的尺度。

孙权处人才济济,不可能听计于一人;曹操处更是人才云集,才能高于诸葛亮者远非三五人,所以他不肯投奔曹操;至于刘表、刘璋、张鲁、马超等军阀,诸葛亮则是看不到眼里。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投奔刘表后驻守樊城,这为诸葛亮仔细观察其为人提供了条件;好友徐庶投奔刘备后,又给诸葛亮提供了大量的可靠信息。

刘备有几点过人之处很值得诸葛亮委身投靠:百折不挠的精神;善于用人和礼贤下士;关羽、张飞等猛将是难得的军事人才,而身边谋士都是些庸碌之辈,最缺乏的就是诸葛亮这样的经纬之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孚众望且失去人心时,这两处民众的依附心理,必然寄希望于皇室胄裔出身的刘备,这是获得民众支持的基础,是一面政权旗帜。

同曹操、孙权相比较,诸葛亮投奔刘备最为合适。

诸葛亮性格特点 诸葛亮性格特点描写

1、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2、诸葛亮的性格3、诸葛亮的性格特征4、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5、诸葛亮的性格特点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小编阅读《三国演义》的经历来说,诸葛亮的主要人格特征是:足智多谋、足智多谋;忠贞不渝,全心全意为天下和人民服务;待人真诚,知人善任,谦虚礼貌;心胸开阔,不以貌取人等。

诸葛亮,字孔明,名卧龙,三国时期蜀汉的宰相,接触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战略家、作家、书法家。

诸葛亮,又称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他的一生中,他努力工作,然后死去。

诸葛亮性格的最大特点是谨慎。

诸葛亮在离开茅舍之前,对世情了如指掌。

只有当他遇到明主,他才能告诉刘,他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后,刘三次访问的小屋,并赢得了刘的重用。

诸葛亮的第二个特点是忠诚。

诸葛亮在心中遇到明主刘备后,一直尽力帮助他,帮助刘备建立了三分之三的局面,使原本软弱的刘备势力在混乱的局面中站稳了脚跟。

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以忠心和勤勉协助刘。

诸葛亮心胸开阔,足智多谋,谦恭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轻视敌人,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诸葛亮治国治军的能力,助世爱民的品格,谦虚谨慎的作风,为后世各类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可以说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和军事实践。

诸葛亮不贪图权力。

他是最高大臣,但他不追求个人权力,也不行使权力,也不为权力而工作。

他凭着才智和威望,除掉了愚笨无能、道德败坏、才华横溢的阿斗,称帝称王。

可以说,这是符合天意和民心的。

小编要说的就是这些了,大家觉得如何怎么样呢?小伙伴发表一下你们的意见吧。

诸葛亮的性格诸葛亮性格最大的特点,一是尽忠职守,二是生性谨慎。

尽忠职守,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我们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包括在他自己写的《出师表》里面也有记载,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茅庐是一段千古佳话,刘备愿意放下身段请一个年纪轻轻的书生当军师,同样的,诸葛亮也愿意以自己一生的学识与忠诚回报于刘备。

诸葛亮这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忠君精神是千百年来无数后来人的典范。

至于生性谨慎,则是诸葛亮自身的性格导致。

在诸葛亮一生中,不论是用兵,用计还是用人,我们会发现,他几乎从不打没把握的仗。

拿最简单的火烧博望坡来说,单单一把火,他先是亲自与刘备勘察地形,而后安排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先后在诱敌、放火、掩杀等各个环节交替配合,这才大败曹军。

因为这种性格的影响,诸葛亮的一生之中用计很少有失利的时候,但是同样也有人诟病他这种性格导致他措施了很多良机。

就拿六出祁山的经典战役来说,当时大将魏延提出分兵五千人,由他率领这支奇兵从子午谷小道悄悄杀到长安,如果成功,则魏国必然大乱,蜀国可一举击溃魏国。

不过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这个冒险的计划,一方面,是这个计谋与他的计划不同,另一方面,就是他生性谨慎,不太热衷于冒险行事的缘故了。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诸葛亮的性格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4、谦逊有礼、忠心耿耿。

5、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

拓展资料: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四字词语是足智多谋。

读音:zú zhì duō móu表达意思: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宾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例句:他的业绩表明他坚韧不拔,富有创建,足智多谋。

反义词介绍:愚不可及读音:yú bù kě jí表达意思:原指假装愚笨,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现指愚蠢到了极点。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宾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例句:低估对手是很愚笨的事情,可高估对手更是愚不可及。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是:深谋远虑、心胸开阔、谨言慎行、忠心耿耿。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又被称作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未出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对天下的局势了若指掌,只待遇到明主,所以才能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对刘备说出对天下局势的分析,赢得刘备的重用。

诸葛亮帮助刘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使得原本弱小的刘备势力在纷乱的局势中赢得立足之地。

刘备去世之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继续尽职尽责的辅佐后主刘禅,直至去世。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孙子兵法对古代的影响 孙子兵法在古代战争中的运用

的,这本书也被称为兵家必读之书,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那么简单,里面有很多的谋略,甚至可以是非常厉害的。

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权利,所以只能依靠诸葛亮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最终导致蜀国灭亡,而刘禅也成为了亡国之君。

不过在历史上,有一个人的结局却比刘禅好很多,他就是司马炎。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大力发国家经济,使得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在他统治期间,西晋的疆域达到了鼎盛时期,人口增长了一倍,国力强盛。

标签:刘禅诸葛亮

加入收藏
               

揭密诸葛亮的五个未解的谜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