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叔耶律重元因为什么而叛乱?为什么说是被儿子坑的

【菜科解读】
结局这样凄惨,细究原因,只能怪他有一个坑爹的儿子。
这事要从宗元的母亲讲起。
耶律宗元与兄长辽兴宗的母亲叫萧耨(nou)斤,是的妃子,只是一点也不受宠,因为圣宗有美貌的齐天大圣,不对不对,是齐天皇后——萧菩萨哥。
尽管生有两子,老大耶律宗真还被立为太子,但无论从样貌、身份、地位还是受宠爱的程度等各方面比,都完败于皇后,萧耨斤心里十分怨恨,加上儿子耶律宗真又从小被齐天皇后“抢走”抚养,她的胸中燃起一腔怒火。
圣宗也许察觉到了这一点,临终时特别告诫萧耨斤,不要怨恨皇后,而且打破惯例,将她的名号定为法天皇太妃,算是一种弥补吧。
但萧耨斤并不领情,必须将皇后置之死地而后快,所以圣宗前脚一闭眼,她立即就展开疯狂的报复行动,罗织罪名处死皇后的兄弟,逼迫皇后自尽。
拨掉了眼中钉,萧耨斤一把将大权揽过,耀武扬威为所欲为,将王位与官位当成甜品一样随意分送给自己的兄弟与奴仆,各种法令都成了摆设,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都废弃不用......也许被压抑太久了,一朝得势就,败家程度堪称极品,更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对于儿子耶律宗真,也许是未曾抚养的缘故,萧耨斤一点也不喜欢,甚至讨厌,却异常偏爱小儿子耶律宗元,大权在握时,她想出一个大胆的主意:废黜兴宗,谋立宗元。
当她暗中谋划时,做梦也没想到,宗元竟然把母亲的阴谋告诉了哥哥——辽兴宗。
这时已经成年的耶律宗真再也无法忍受母亲的胡作非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派人包围母亲的行宫,将母亲软禁起来并废为庶人,一举粉碎了母亲的废立阴谋,夺回了权力。
不过辽兴宗心里非常清楚,在这次事件中,多亏耶律宗元的告发。
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辽兴宗又是封弟弟为皇太弟,又是赏赐金券誓书,甚至一次醉酒后,许诺宗元,自己死后把皇位传给他。
要说不想当皇帝恐怕并不真实,宗元听到哥哥的承诺,想必是有那么一点点动心的。
不过他也很清楚,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皇位继承采用的是父死子继的方式,自己当皇帝的希望微乎其微,与其徒劳无功地算计,倒不如安心受赏。
果然,辽兴宗死后,长子耶律洪基顺利继位(即辽道宗),根本没宗元什么事。
辽道宗也很明白,父亲和自己能坐稳皇位,叔父宗元功不可没,所以即位第三天,就封宗元为皇太叔,赐免拜、金券,还将宗元的儿子——涅鲁古封王,次年,又拜叔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按照辽朝皇位继承惯例,皇帝即位以前,几乎都任过大元帅一职,也就是说,宗元再次有了继承皇位的指望。
不过,很显然的是,如果继承哥哥的皇位都不现实的话,那么等着接班年轻的侄子就更加不靠谱了,尽管耶律宗元望着仅一步之遥的皇位心旌摇动,但是还没有利令智昏,不过这时,他的儿子——涅鲁古蠢蠢欲动了。
这个儿子比老子野心大,在他看来,如果不是爹地当年搅黄了废立之谋,这皇位哪还有伯父什么事啊?为了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涅鲁古天天在父亲面前撺掇。
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力,像一块滴着油水“滋滋”作响的烤肉,吸引着宗元爷俩,经不住儿子再三地蛊惑,宗元一拍脑门,终于决定起事。
宗元在朝任官多年,涅鲁古此时也任高官,两人很快勾结起一群乌合之众,谋划发动政变。
不料,如多年前萧耨斤阴谋废立一样,消息同样泄露,辽道宗半信半疑,派人召涅鲁古。
涅鲁古心中有鬼,自然不敢前往,他拘捕使者,和父亲商量提前举事,进犯行宫。
使者,将这一消息带给皇帝,辽道宗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派人抵御。
双方混战中,涅鲁古中箭身亡,而叛军在守军的凌厉攻势下也瞬间瓦解。
败局已定,穷途末路的宗元一路向北逃到大漠深处,再无可逃之处,自杀前,长叹一声:“涅鲁古使我至此!”这句话换成现代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我的儿子真坑爹呀!不过,耶律宗元没有意识到,儿子不仅坑爹,还坑了国家——他们爷俩发动的这次宫廷政变,从根本上动摇了辽朝的统治,使国家元气大伤,从此走上了衰亡的道路。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的版图那么大是如何管理的呢?中国093G型攻击核潜艇,美专家眼中最恐怖的航母杀手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如厕遇马桶爆炸事件,女子如厕遇马桶爆炸/险些丢掉性命什么人可以葬在龙脉上,十世善人/紫薇命格才能葬在龙脉上(出皇帝)
清朝古代未解的谜团:皇太极改大清国号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
这“大清”国号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对此,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清国号起源谜团归纳总结为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自青色。
有人引用风流皇帝乾隆帝王“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之诗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则东方为青色。
但将“大清”与青色相联系,似乎有些牵强。
第二种说法:发音近似。
如有人认为“金”与“清”音接近,将原金国号改为清,是选取发音近似的合适字代用。
第三种说法:源自历史传说。
如有人提出皇太极改金为清,源于古代上少昊金天氏传说。
少昊金天氏称父为清,且又称土为清,胙土于清。
皇太极将金国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于清,故采纳“清”国号。
第四种说法:周室受命。
如在古书《尚书》、《诗经》、《周颂》书中均能找到“清”字,据此,“清”乃周室受命之象征,皇太极改国号或许是将自己的事业比附周武王之大业。
清朝第一个皇帝是谁,入关后是顺治帝 皇太极第九子
清朝第一个皇帝是顺治帝清朝第一个皇帝应是顺治皇帝。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奠基人,后世称"清太祖",但他建立的是"大金国",故不算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
皇太极被后世称为"清太宗",但他建立的是"大清国",但直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大清国"还没有统一全国,故此时的"清"并不能算是中国的一个朝代。
而顺治皇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才是清朝的开始。
清朝皇帝列表:入关前的两帝,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后10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慈禧虽非皇帝,却独断朝纲,也被列入。
推荐给你的文章:清朝皇帝画像清朝是由女真族(满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时期,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
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盛衰隆替,风云变换。
它的崛起为封建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它的衰落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在这个特定时代的12为皇帝,自然是有开国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堕落之帝。
1、努尔哈赤努尔哈赤(1559 -1626),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皇帝,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25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辽东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
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
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4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7月中旬,努尔哈赤去世,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
2、皇太极皇太极(1592 — 1643),又他是努尔哈赤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
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庙号太宗。
但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大清并没有统一中原,并不能算是清朝第一个皇帝。
3、顺治顺治帝福临(1638 —1661 ),是真正意义上清朝第一位皇帝。
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终年24岁。
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
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
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
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
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
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
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4、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
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
玄烨尽管是以为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当然,作为站在历史潮流前面,引导国家,民族快速进步的伟大人物,他则逊色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