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著名的“诡异”佛像有三座

全世界最著名的“诡异”佛像有三座,其中两座在中国境内,一座在日本。
【菜科解读】
前言:
提到佛像,我们脑海中浮现的肯定是宝相端庄,面带慈悲的神圣模样。
但在一些特殊的地方,佛像也会面露“狰狞”,甚至看上去有些“诡异”。
全世界最著名的“诡异”佛像有三座,其中两座在中国境内,一座在日本。
为什么这三座以慈悲为怀的佛像会给人“诡异”之感呢?
让人心生恐惧的世界最高佛像
在河南平顶山市下面一个叫上汤村的地方,有一座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的寺庙。
这座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古刹名叫佛泉寺。
在佛泉寺里面不但有历代修缮的佛祖菩萨像,而且还有一座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所记认证的世界最高佛像。
这座创下世界之最的佛教造像高达208米,光是一只眼睛就足有1.9米高,3.9米宽。
可以说人站在它的面前真的就如同蝼蚁一般。
如此大的佛像是2002年动工修建的,前前后后花了5年时间才最终建造完成。
据说修建中原大佛的时候,耗费将近3亿人民币,光是搭建佛像里面的钢结构框架就用了15000多公斤的各类钢材。
后来给佛像塑造金身,又用了差不多3000多千克的纯铜和100多千克的黄金。
如此多贵重材料的堆积,让中原大佛在庄严中显露着奢靡。
大佛建成之后,邀请了两岸四地100多位得道高僧前来开光。
全世界数不清的佛教信众也在这一天云集佛泉寺朝拜祈福。
按说如此宏伟庄严的佛像现世一定会让信众们感受到无上的肃穆和慈悲。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前去朝拜的人不但没有感受到心灵的安宁和祥和,反而大多都心生恐惧,惶惶不安。
这座中原大佛屹立在山间,带着无与伦比的威压感,目光冷漠而又苍凉。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如此“诡异”的现象自然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来研究。
经过了他们详细的探寻之后,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之所以朝拜大佛的人会心生惶恐,都是因为心里佛像太过于巨大所导致的。
这种情况属于“巨物恐惧症”的范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
平时人看到巨大岩石或者抬头仰望高楼大厦的时候,心里面都会产生这种不适感。
只不过平日里这种感觉出现的时候人都会下意识的转移目光,所以才不会记忆尤深。
而朝拜中原大佛的时候注意力都在大佛的身上,轻易不会转移视线,因此上恐慌感才是异常的强烈。
大佛所在地山势较高树木葱郁,因此上空气湿度就很大,特别容易产生雾气。
这就让大佛的神秘感和威严感更加的强烈。
再加上信众们不自觉的心理暗示,大佛的“诡异”情况自然就愈演愈烈。
不过这种“诡异”的现象也让中原大佛的神秘色彩更加的浓烈,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一探究竟。
似真似幻的地藏王塑像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多名山大川就成为了他们的道场所在。
发下宏远“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据传就是在九华山修行,因此九华山也成为了国内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
在九华山上有许多的寺院庙宇,基本每一处都会供奉有地藏王菩萨的法身。
但地藏王菩萨最出名的造像,并不归属于任何一座庙宇,而是位于笔架山和狮子峰中间。
这座造像高99米,是由铜铸的菩萨站像,也是2000年前后修建的。
光看外形,这一座地藏王菩萨铜像和其他地方的并无二致,都是最为常见的比丘相造型。
但也许是地理位置的加成,让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造成身上充满了神奇,甚至是有些“诡异”。
不少虔诚的佛教徒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在朝拜的时候地藏王菩萨像突然金光四射,仿佛显灵了一般。
如果一个两个人这样说也许是哗众取宠,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附和,此事的真实性也是慢慢不在被人怀疑。
后来地藏王菩萨浑身散发金光的情景被人真实拍摄了下来,这一下子更是引得无数人蜂拥而至。
可能也是心理暗示的原因,很多前来朝拜的人都觉得地藏王菩萨的塑像非常神奇,有一种游离于凡世的超脱感。
尤其是雾气升腾的时候,这种情景看上去非常的“诡异”,让朝拜的人都产生了似梦似幻的不真实体验。
虽然国内著名的寺院有很多,但能够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的地方还真没有几个。
这就让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铜像的名气更加响亮了,只要信佛的人基本都会来这里祭拜朝见。
其实这些“诡异”的情况都是自然形成的正常现象,只不过被人为赋予了别样的色彩罢了。
佛像会发金光是因为其通体都是由纯铜所铸造,被太阳光一照射,肯定会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这种情况在国内其他地方的铜像身上并不罕见,峨眉金顶更是以此闻名海内外。
似真似幻的超脱感则是环境所致。
要知道九华山本身就是佛教圣地,香火鼎盛。
因此上平日里的空气中不但烟雾缭绕,而且还带有淡淡的焚香气息,人处在这种环境中心态自然是不一样的。
再加上穿过山巅树林的光线经过烟雾的点缀,就会表现出仙气腾腾的感觉。
换句话说“诡异”的并不是佛像,而是人心。
有心人为了让佛像表现出通灵的特征,就会给他添加各种不一样的特性。
随着认可的人越来越多,强加的表象自然就成为了既定的事实。
真正鬼气森森的日本白玉观音像
日本是一个神奇的国家,连奥运会的开幕式也能被他们搞出直通地府的阴森感觉,把佛像修建的“诡异莫名”自然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相较于中国的中原大佛和地藏王菩萨铜像,日本的这座“诡异”佛像才是真正的名不虚传。
所有见过的人都会感觉到头皮发麻,尤其是晚上看到的时候更是让人心惊胆战。
更让人无法想象的是,这座佛像还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塑像。
仙台算是日本最早传播佛教理念的地方,所以仙台市民对佛教非常的虔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有着强大佛教底蕴的日本仙台市政府决定修建一座观世音菩萨站像。
以此来弘扬佛法,劝人向善。
为了让观音菩萨的塑像显得更加圣洁和慈悲,塑造的时候专门选用了汉白玉作为雕刻材料。
最终花了三年的时间,耗资40多亿日元,才让这座高达121米的白衣观音像落成。
日本国土非常狭窄,仙台市自然也不例外,所以雕刻好的观音像只能矗立在闹市之中。
因为远高于当地的任何建筑,故而不管生活在仙台的什么地方,只要抬头望去,都可以看到凝神而视的观音雕像。
白天的观音大士像看上去确实神圣而又慈悲,虽然压迫感十足,但也会让人心神宁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异样。
可一到晚上情况就会截然不同。
底座上清冷苍白的灯光逆势而上,给观音像的脸部笼罩上了一层“诡异”而又邪恶的阴影。
猛然抬头望去真的是鬼气森森,让人不寒而栗。
就算是在当地生活了很多年的原住民,晚上的时候也不敢随意的去观望这座宏伟的观音大士像。
据说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仙台市晚上的犯罪率是整个日本最低的。
因为坏人也不敢在观音大士“诡异”的凝视中随意的作案。
这也让很多人都把晚上仙台观音像的注目称为“来自异世界的凝视”。
能让以慈悲著称的观音大士雕像产生这样的效果,估计全世界也就只有日本人才可以做到了。
纵观地球上现存的所有雕像,光论“诡异”和另类的话,日本仙台白衣观音像绝对是榜上有名。
最神奇的是这种情形还不是修建者有意为之。
有的时候让人不得不感叹,日本这个民族确实是非常奇葩的,总能够在平凡的事情中搞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效果。
现如今这座“诡异”的观音像也成为了仙台市一张最亮眼的“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来到这里参观。
结语:
任何一种信仰都会造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信众们更加死心塌地的痴迷。
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信仰的认识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如今的信众更多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灵的安慰和寄托,而不会探究信仰本身所赋予的其他东西。
因此上我们才能够用更加纯粹的眼光去看待这些“诡异”的佛像。
如果把中原大佛、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铜像或者是日本仙台白衣观音像放在过去的话,也许会引起非常大的轰动。
但在今天,这些现象除了让人更加的好奇之外,大多数人并不会产生别的什么情绪,这就是时代的进步。
声明:本文中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告知并联系删除。
九华山天台 九华山天台寺海拔多少千米
根据九华山景点简介显示天台从闵园凤凰古松西南侧坐索道。
九华山,位于河南东南隅的省直管县固始县东南境,属大别山脉中段,为国家4A级景区,观赏面积80平方公里,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集茶、竹、禅、山水情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
九华山 天台、花台、百岁宫 这三个地方是不是一定要坐缆车才能游玩?如果坐缆车的话一定是要坐往返的吗?不一定要坐缆车,可以自己爬山,不一定要做往返的,可以爬山上去坐着缆车下来的。
1、到了九华街就看到百岁宫了,百岁宫像我们年轻人二三十分钟就到了,当你站在百岁宫上前方就是天然睡佛啦,也就是花台、天台,一般人都是从百岁宫到东崖禅寺到凤凰松再到天台,一路都是寺庙可以免费参观啦。
一般人都是早上从百岁宫玩到天台,这时差不多中午了。
如果你体力好,天台正顶往后有条石头路一直通往花台,花台也有路下山到下闵园,估计二到三小时,再从下闵园走到凤凰松半小时那里有公交返回九华街。
2、九华山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
海拔高度1325米,略低于十王峰,因天台是教徒朝拜地藏圣迹之所在,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的主峰。
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即地藏禅林),古名天台寺。
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
3、九华山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
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山天台有多少台阶问题一:九华山天台有多少台阶 5000左右 问题二:九华山的天台到底有多少台阶 你好 5000左右 问题三:九华山有多少个台阶 这个叫人如何回答呢?山上各大寺庙各大景点皆可通过石阶到达,总长度估计三四十公里。
最著名的莫过于肉身宝殿前的99级台阶了,走过这里会给你带来好运! 徒步石阶:街区――闵园约40分钟;街区――肉身宝殿约25分钟;肉身宝殿――百岁宫约40分钟;祗园寺――百岁宫约40分钟;闵园――天台约150分钟;天台――花台约180分钟。
我是当地做凯/尔/得/乐/纸/尿/裤的,有需要,微微我,以诚待人,带我赚/点/生活费。
double_216 问题四:九华山山底到天台石阶多少级 9999级! 问题五:九华山天台索道多少 天台索道距离天台正顶!走路的话还需要30分钟样子,看你是怎么走了 要是边玩边走那么更长,要是快速的话 可以,注意,怕天台的话 要穿适合脚的鞋子,不然全是台阶脚会很疼。
问题六:九华山99米大铜像有多少个台阶 2011年,刚从九华山回来,导游这么说的. 问题七:九华山上有一个很高的阶梯,阶梯两旁有很多铁链和锁,到阶梯最上面是个大平台,那是哪里 你好 这是往九华山肉身宝殿的九九八十一台阶 往上走就常了供奉地藏王菩萨的肉身宝殿了 问题八:九华山烧香行动不便的人,需要上太多台阶吗 九华山上的九华街,,有很多寺院!,,如果还要再上山,可以坐旅游大巴,到索道口,乘坐索道到,拜经台,再步行到天台顶! 问题九:九华山步行步行上山多少个台阶 您步行一次就知道了。
拜佛要虔诚,一定要攀登上去,阿弥陀佛 问题十:九华山二天台指的是那个方向 九华山没有二天台这一说,只有小天台。
小天台,位于街区至闵园的盘山公路旁边,乘车经过肉身宝殿西大门后大约3分钟,抵达小天台的入口处,经过200级台阶,方可到达。
方丈是九华山佛协副会长。
九华山天台寺海拔多少千米九华山天台寺海拔1.306千米。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的天台峰顶,海拔1306米,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
因天台是佛教徒朝拜地藏圣迹必到之处地,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主峰,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
天台寺横卧于天台、玉屏峰间的凹地上,坐北朝南,块石木结构,硬山顶,是一座3层走马通楼的民居式殿宇。
相传唐时新罗僧地藏在此禅居,留有金仙洞遗迹。
宋代高僧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诗云: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
说明宋代已有寺宇。
明洪武元年(1368)居士阵履泰捐资,住持僧昭莲重建,遂为丛林。
相传嘉靖年间寺僧玺玉居山护林,佛德高洁,享年110岁。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僧人尘尘子行脚至天台峰结茅而居,庵名活埋庵。
九华山天台寺的建筑:天台寺由三组民居式殿堂组成。
横卧岭凹间,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障,南以玉屏台作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八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隐蔽。
山门在大殿山墙南面,是一直径3.4米的卷拱下洞。
出弥勒殿角小门,上冈头,可见岩石上有一凹下的巨大脚印,传说为地藏足迹。
有路可行至捧月亭。
亭建因龙珠峰上,高丈许,呈六角形,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用花岗石琢成,亭内石雕佛像、神台,前设石凿香炉。
旁有平台,四周是悬崖绝壁,有铁栏杆环护。
前人池州太守李鉴溪曾作有《捧月亭赞》以纪其胜,称在台上能摘星、揽月,是观月出、看云海的佳境。
在栏杆下一尺多处的悬崖下有猕猴石,似猕猴爬山。
从寺后小门可到天台最高处云峡。
二块巨大岩石,并峙如门,祗容一人通行,右边岩石上直镌云峡二字,左边岩石横刻三线天三字。
在此处看日出,观云海,无比瑰丽、壮观。
天台晓日胜景,为九华十景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天台寺去九华山.第一次不建议去天台吗去九华山,第一次不建议去天台。
第一次去九华山不建议去天台,天台和花台特别高,需要坐缆车,爬上去很累,可以步行去百岁宫,坐缆车可以往返也可以单程,山脚山上都有售票点。
关于九华山天台的诗句1.关于九华山的诗句 《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 【唐】张乔 草堂芜没后,来往问樵翁。
断石荒林外,孤坟晚照中。
数溪分大野,九子立寒空。
烟壁曾行处,青云路不通。
《刘补阙自九华山拜官因以寄献》 【唐】张乔 冥鸿久不群,征拜动天文。
地主迎过郡,山僧送出云。
登车残月在,宿馆乱流分。
若更思林下,还须共致君。
《寄九华山费拾遗》 【唐】顾非熊先生九华隐,鸟道隔尘埃。
石室和云住,山田引烧开。
久闻仙客降,高卧诏书来。
一入深林去,人间更不回。
《舟中望九华山》 【唐】李中 排空苍翠异,辍棹看崔嵬。
一面雨初歇,九峰云正开。
当时思水石,便欲上楼台。
隐去心难遂,吟余首懒回。
僧休传紫阁,屏歇写天台。
中有忘机者,逍遥不可陪。
《题九华山》 【唐】谭铢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
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
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
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
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
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
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
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九华山联句》 【唐】李白、高霁、韦权舆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
--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
--韦权舆 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李白 《和王季文题九华山》 【唐】神颖 众岳雄分野,九华镇南朝。
彩笔凝空远,崔嵬寄青霄。
龙潭古仙府,灵药今不凋。
莹为沧海镜,烟霞作荒标。
造化心数奇,性状精气饶。
玉树郁玲珑,天籁韵萧寥。
寂寂寻乳窦,兢兢行石桥。
通泉漱云母,藉草萦香苕。
我住幽且深,君赏昏复朝。
稀逢发清唱,片片霜凌飙。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之一)) 【宋】王安石谁谓九华远,吾身未尝檐。
唱篇每起予,予口安能箝。
忆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
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
露坐引衣襋,风行欹帽檐。
维舟当此时,巨细得尽瞻。
试尝论大略,次乃述微纤。
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兼。
嘘云吐雾雨,生育靡不渐。
巍然如九皇,德泽四海沾。
此山相后先,各出群峰尖。
毅然如九官,罗立在堂廉。
挺身百辟上,附丽无奸憸。
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觉炎。
草树萋已绿,冰霜尚涵淹。
颓然如九老,白发连苍髯。
此山当无云,秀色郁以添。
毅然如九官,靓饰出重帘。
佩环与巾裙,绀玉青纨缣。
远之妍西施。
近或丑无盐。
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
我初勇一往,役世难安恬。
浪荒不走职,民瘼当谁砭。
乖离今数旬,梦想欲窥觇。
自期得所如,何啻释囚钳。
念昔太白巅,下视海日暹。
朅来天柱游,屐齿尚苔黏。
犹之健饮食,屡飨亦云餍。
胡为慕攀踏,已惫且不嫌。
岂其仁智心,山水固所潜。
男儿有所学,进退不在占。
功名苟不谐,廊庙等闾阎。
况乃抡椽杙,其谁辨楩柟。
归欤岩崖居,料理带与签。
得石坐兀兀,逢泉饮厌厌。
取舍断在独,岂必询谋佥。
子语实慰我,宁殊邑中黔。
玉枝将在山,当倚以葭蒹。
诗力我已屈,锋鋩子犹銛。
扶伤更一战,语汝其无谦。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之二)》 【宋】王安石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
去县尚百里,侧身勇前瞻。
萧条烟岚上,缥缈浮青尖。
徐行稍复逼,所瞩亦已深。
精神去亹亹,气象来渐渐。
卸席取近岸,移船傍苍蒹。
窥观坐穷晡,未觉晷刻淹。
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澜恬。
峨然九女鬟,争山一镜奁。
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
游氛荡无余,琐细得尽觇。
陵空翠纛直,照影寒鋩銛。
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
变态生倏忽,虽神讵能占。
当留老吾身,少驻谁云餍。
惜哉秦汉君,黄屋上衡灊。
等之事嬉游,舍此何其廉。
我疑二后荒,神物久已厌。
埋藏在云雾,不欲登昏憸。
又疑避褒封,蔽匿以为谦。
或是古史书,脱落简与签。
当时备巡游,今不在缃缣。
终南秦之望,泰山鲁所詹。
天王与秩祭,俎豆罗醯盐。
苟能泽下民,维此远亦沾。
方今东南旱,土脉燥不黏。
尚无肤寸功,岂免窃食嫌。
神莽吾难知,士病吾能砭。
文章巧傅会,智术工飞箝。
荐宝互珪璧,论材自楩柟。
苟以饰妇妾,谬云活苍黔。
岂如幽人乐,兹山谢闾阎。
穴石作户牖,垂泉尚门帘。
寻奇出后径,览胜倚前檐。
超然往不返,举世徒呫呫。
高兴寄日月,千秋伴乌蟾。
遐追商洛翁,秦火不能炎。
近慕楚穆生,竟脱楚人钳。
吾意窃所尚,人谋谅难佥。
2.求描写九华山的七言律诗~~ 九华山费征君所居罗隐 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
蟾桂自归三径后,鹤书曾降九天来。
白云事迹依前在,青琐光阴竟不回。
尽夕为君思曩日,野泉呜咽路莓苔。
七律·九华山参禅 烟岚缭绕九华山,地藏真身镇寺间。
八十余磨风雨度,三千经卷水云环。
僧房励志敲鱼韵,宝殿超生造物悭。
佛理谆谆皆偈语,群贤振臂共参禅。
此外,唐代大诗人李白三次游历九华山。
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
3.赞美九华山的诗句 1、《过池阳,舟中望九华山》宋·杨万里 役役催行迈,忽忽过此春。
杯翻五湖月,筝扫九华云。
不是风烟好,何缘。
2、《晚登九华山》明·吴兆 望江亭望晚江晴,飒飒秋兼风水声。
寺隔数峰犹未到,禅灯几点翠微明。
3、《池口舟中见九华山》明·周浈 贞履无素期,劳生意恒窘。
谁云戒戎路,曾是返初隐。
水宿淹长晷,山行。
4、《九华山下夜泊》明·王守仁 维舟谷口傍烟霏,共说前冈石径微。
竹杖穿云寻寺去,藤匡采药带花归。
5、《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宋·王安石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
去县尚百里,侧身。
6、《滕学士九华山书堂》宋·梅尧臣 处山方畏远,虽慕结深庐。
要与云峰近,宁将野客疏。
涧苗未入俎,林鸟。
7、《登九华山化城峰》宋·周必大 攀萝度险捷猱猿,石角钩衣屦尽穿。
莫讶远寻金地藏,也曾徐步玉阶前。
8、《望九华山》唐·柴夔 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
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
9、《望九华山》唐·林滋 兹山突出何怪奇,上有万状无凡姿。
大者嶙峋若奔兕,小者□嵬如婴儿。
10、《依韵答人九华山图》宋·张咏 生忆眠云处,当檐列翠屏。
有时聊极目,尽日坐忘形。
去此心惟苦,悬图。
11、《题九华山》唐·谭铢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
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
12、《望九华山》唐·卢嗣立 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
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13、《九华山》唐·郭夔 岩翠凌云出迥然,岧峣万丈倚秋天。
暮风飘送当轩色,晓雾斜飞入槛烟。
14、《九华山谣》唐·王季文 九华峥嵘占南陆,莲花擢本山半腹。
翠屏横截万里天,瀑水落深千丈玉。
15、《九华山费征君所居》唐·罗隐 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
蟾桂自归三径后,鹤书曾降九天来。
16、《舟中望九华山》·李中 排空苍翠异,辍棹看崔嵬。
一面雨初歇,九峰云正开。
当时思水。
17、《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唐·李白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李白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
--高霁。
18、《和王季文题九华山》唐·神颖 众岳雄分野,九华镇南朝。
彩笔凝空远,崔嵬寄青霄。
龙潭古仙府,灵药。
19、《九华山天台峰新晴晓望》宋·吴潜 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阴涤晓风。
九十莲华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
20、《过九华山》宋·苏辙 南迁私自喜,看尽江南山。
孤舟少僮仆,此志还复难。
局促守破窗,联翩。
21、《登九华山》宋·曹清 浮生江路水茫茫,彭泽原非令故乡。
为访子明寻玉涧,也因太白宿云房。
22、《九华山》宋·丁谓 宿月鸥凫立浅沙,落花芦荻露人家。
天寒夜静长无物,一片清江浸九华。
23、《舟上望九华山》宋·董嗣杲 雪残半积阳山矶,大江云涌涛头飞。
九峰不受夕晖掩,杜牧一亭空翠微。
24、《九华山》宋·孔武仲 扁舟重过九青莲,极目空明思浩然。
可是画工烦刻画,只因山骨偶枝骈。
25、《九华山》宋·潘阆 将齐华岳犹多六,若并巫山又欠三。
好是雨余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
26、《壶中九华山并引》宋·苏轼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27、《题九华山用太白联句韵》宋·喻良能 千古池阳郡,九峰应最华。
明珠绚晨露,丽绮粲晴霞。
岭头过子晋,岩腹。
28、《九华山》宋·袁甫 天河秀出九芙蓉,白也诗词信是工。
我欲依然名九子,人情山意两融融。
4.关于九华山的名言有哪些 1、同所有的名山大川一样,九华山亦与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结下了千秋之缘。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
王安石在《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中亦赞道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 2、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现为池州市]。
境内群峰竞秀,怪石硝拔,流泉遍布,飞瀑轰响,松柏怪异,庙宇毗连,晨钟暮鼓,引人邈思。
唐开元末,新罗国有一个叫金乔觉者渡海而来,寄住九华山修身七十五年,圆寂后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相仿,始建肉身宝塔供奉膜拜。
从此,九华山寺庙渐增,僧尼趋之,香火旺盛,名闻暇尔。
与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统称四大佛教圣地。
3、九华山不仅佛教兴盛,而且景色秀丽。
就是因为有了兴盛的佛文化,才有了奇异的自然景色——睡佛。
睡佛由无数山头组成。
山下有一片很深的圆沟,那是睡佛的眼睛。
眼睛后面有一座高山。
高山后有一座M型的山。
M型的山后还有一座半圆形的山。
这些分别是睡佛的鼻子、嘴巴和肚子。
在云雾的笼罩下,睡佛若隐若现,美极了。
4、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
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
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 20 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
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莲花,芙蓉,翠屏,以微,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势间耸航,雄叫天门等茂石更是鬼斧神工。
5、从天台正顶下来,返回古拜经台时,天空乍然放晴。
绵密的岚气早已散尽,九华山在蔚蓝的天空衬托下,如美人出浴,清新丽人,秀色倾城。
见此壮美的风光,便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倚栏欣赏起来。
6、九华山山间秀溪萦怀,银瀑飞,景色米人。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现有寺庙 80 余座,僧尼 300 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
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7、九华山的佛教,因新罗国王氏金乔觉远道而来修行圆寂而闻名天下,清朝鼎盛时期,寺庙300多座,曾呢4000多人。
这里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化城寺、肉身宝殿、袛国寺等庙宇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在去百岁宫的路上,静悄悄,没有风,没有声,只有寺庙连着寺庙,香火连着香火,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8、游九华山朋友,你去过安徽九华山吗?九华山是一个融合佛教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游览避暑胜地。
这里有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凤凰古松;有天河挂绿水的九子泉声;有风景如画的五溪山色;还有闻名中外的肉身宝殿这一道道风景线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深深陶醉其中!凡是看过凤凰古松的游客,无不由衷地赞叹:多美丽的松树啊! 9、心顿悟于九华之上,灵魂沐浴于神雨仙风之中,顿觉神清气爽,清新无比,佛光普照。
以往,也曾经于雨中游历过名山大川,也看过不少山中的云起云涌,却从未得到这般的顿悟,九华山不愧为佛教圣地,聚千年道行之力,于冥冥之中点化众生。
地藏菩萨没有走,他时时刻刻都在以虚实两相存在于九华之巅,谁有缘,谁就能取得真经…… 10、到九华山,你不仅能大饱眼福,还能大饱口福。
九华三耳、天台双冬、冰山雪球等,真是说也说不完。
最后来一碗鲜美的椿牙焖蛋,真是令人食欲大增,意犹未尽。
九华山,峰多,石怪,洞幽,水奇,松美,真是不临其境,难言奇妙。
5.形容九华山的词 《舟中望九华山》【唐】李中 排空苍翠异。
中有忘机者。
登车残月在,便欲上楼台。
数溪分大野。
隐去心难遂。
久闻仙客降,还须共致君。
若更思林下,青云路不通《经九华山费征君故居》【唐】张乔 草堂芜没后。
《刘补阙自九华山拜官因以寄献》【唐】张乔 冥鸿久不群,来往问樵翁,屏歇写天台。
当时思水石,高卧诏书来。
断石荒林外,辍棹看崔嵬,宿馆乱流分。
《寄九华山费拾遗》【唐】顾非熊 先生九华隐,孤坟晚照中,九子立寒空。
僧休传紫阁,九峰云正开。
烟壁曾行处,鸟道隔尘埃,征拜动天文,山田引烧开。
地主迎过郡,人间更不回,山僧送出云。
石室和云住。
一入深林去。
一面雨初歇,吟余首懒回,逍遥不可陪。
6.关于九华山的优美语句有哪些 年代:宋 作者: 丁谓 《九华山》宿月鸥凫立浅沙,落花芦荻露人家。
天寒夜静长无物,一片清江浸九华。
年代:宋 作者: 袁甫 《九华山》天河秀出九芙蓉,白也诗词信是工。
我欲依然名九子,人情山意两融融。
年代:宋 作者: 孔武仲 《九华山》扁舟重过九青莲,极目空明思浩然。
可是画工烦刻画,只因山骨偶枝骈。
风高迥认龙腾海,云散初疑剑插天。
剩采太湖嵌孔石,南窗排列伫飞仙。
年代:唐 作者: 郭夔 《九华山》岩翠凌云出迥然,岧峣万丈倚秋天。
暮风飘送当轩色,晓雾斜飞入槛烟。
帘卷倚屏双影聚,镜开朱户九条悬。
画图何必家家有,自有画图来目前。
年代:宋 作者: 曹清 《登九华山》浮生江路水茫茫,彭泽原非令故乡。
为访子明寻玉涧,也因太白宿云房。
诗摩古壁搜遗韵,井炼丹砂辨旧方。
从此欲归情复结,拟移亭舍筑山傍。
年代:明 作者: 吴兆 《晚登九华山》望江亭望晚江晴,飒飒秋兼风水声。
寺隔数峰犹未到,禅灯几点翠微明。
年代:宋 作者: 周必大 《登九华山化城峰》攀萝度险捷猱猿,石角钩衣屦尽穿。
莫讶远寻金地藏,也曾徐步玉阶前。
代:唐 作者: 卢嗣立 《望九华山》九华深翠落轩楹,迥眺澄江气象明。
不遇阴霾孤岫隐,正当寒日众峰呈。
坐观风雪销烦思,惜别烟岚驻晓行。
得路归山期早诀,夜来潜已告精诚。
年代:唐 作者: 林滋 《望九华山》兹山突出何怪奇,上有万状无凡姿。
大者嶙峋若奔兕,小者□嵬如婴儿。
玉柱金茎相拄枝,干空逾碧势参差。
虚中始讶巨灵擘,陡处乍惊愚叟移。
萝烟石月相蔽亏,天风袅袅猿咿咿。
龙潭万古喷飞溜,虎穴几人能得窥?吁予比年爱灵境,到此始觉魂神驰。
如何独得百丈索,直上高峰抛俗羁。
年代:唐 作者: 柴夔 《望九华山》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
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
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
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
年代:唐 作者: 李中 《舟中望九华山》排空苍翠异,辍棹看崔嵬。
一面雨初歇,九峰云正开。
当时思水石,便欲上楼台。
隐去心难遂,吟余首懒回。
僧休传紫阁,屏歇写天台。
中有忘机者,逍遥不可陪。
年代:宋 作者: 董嗣杲 《舟上望九华山》雪残半积阳山矶,大江云涌涛头飞。
九峰不受夕晖掩,杜牧一亭空翠微。
年代:唐 作者: 王季文 《九华山谣》九华峥嵘占南陆,莲花擢本山半腹。
翠屏横截万里天,瀑水落深千丈玉。
云梯石磴入杳冥,俯看四极如中庭。
丹崖压下庐霍势,白日隐出牛斗星。
杉松一岁抽数尺,琼草夤缘秀层壁。
南风拂晓烟雾开,满山葱蒨铺鲜碧。
雷霆往往从地发,龙卧豹藏安可别。
峻极遥看戛昊苍,挺生岂得无才杰。
神仙惮险莫敢登,驭风驾鹤循丘陵。
阳乌不见峰顶树,大火尚结岩中冰。
灵光爽气曛复旭,晴天倒影西江渌。
具区彭蠡夹两旁,正可别作当少阳。
年代:宋 作者: 苏辙 《过九华山》南迁私自喜,看尽江南山。
孤舟少僮仆,此志还复难。
局促守破窗,联翩过重峦。
忽惊九华峰,高拱立我前。
萧然九仙人,缥缈凌云烟。
碧霞为裳衣,首冠青琅玕。
挥手谢世人,可望不可攀。
我行竟草草,安能拍其肩。
但闻有高士,卧听松风眠。
松根得茯苓,状若千岁鼋。
煮食一朝尽,终身弃腥膻。
腹背生绿毛,轻举如翔鸾。
相逢欲借问,已在长松端。
何年脱罪罟,出处良自便。
芒鞋拄藤杖,逢山即盘桓。
斯人未可求,岩室傥复存。
年代:唐 作者: 谭铢 《题九华山》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
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
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
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
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
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
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
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年代:唐 作者: 神颖 《和王季文题九华山》众岳雄分野,九华镇南朝。
彩笔凝空远,崔嵬寄青霄。
龙潭古仙府,灵药今不凋。
莹为沧海镜,烟霞作荒标。
造化心数奇,性状精气饶。
玉树郁玲珑,天籁韵萧寥。
寂寂寻乳窦,兢兢行石桥。
通泉漱云母,藉草萦香苕。
我住幽且深,君赏昏复朝。
稀逢发清唱,片片霜凌飙。
年代:明 作者: 吴兆 《别九华山二绝》寺前秋净万峰闲,正好寻山又别山。
谷转溪回留不住,水声相送到人间。
年代:明 作者: 吴兆 《别九华山二绝》复岭重岩出路赊,渐看龙口有人家。
行行数里犹回首,秋雪满山荞麦花。
年代:宋 作者: 杨万里 《过池阳,舟中望九华山》役役催行迈,忽忽过此春。
杯翻五湖月,筝扫九华云。
不是风烟好,何缘句子新。
兹游四千里,今日过三分。
7.形容九华山景色词句 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
灵居虽窅密,睿览忽玄同。
日月临高掌,神仙仰大风。
攒峰势岌岌,翊辇气雄雄。
揆物知幽赞,铭勋表圣衷。
会应陪玉检,来此告成功。
委绶来名山,观奇恣所停。
山中若有闻,言此不死庭。
遂逢五老人,一谓西岳灵。
或闻樵人语,飞去入昴星。
授我出云路,苍然凌石屏。
视之有文字,乃古黄庭经。
左右长松列,动摇风露零。
上蟠千年枝,阴虬负青冥。
下结九秋霰,流膏为茯苓。
取之砂石间,异若龟鹤形。
况闻秦宫女,华发变已青。
有如上帝心,与我千万龄。
始疑有仙骨,炼魂可永宁。
何事逐豪游,饮啄以膻腥。
神物亦自閟,风雷护此扃。
欲传山中宝,回策忽已暝。
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
才与世会合,物随诚感通。
德星降人福,时雨助岁功。
化行人无讼,囹圄千日空。
政顺气亦和,黍稷三年丰。
客自帝城来,驱马出关东。
爱此一郡人,如见太古风。
方今天子心,忧人正忡忡。
安得天下守,尽得如袁公。
秀色横千里,归云积几重。
欲依毛女岫,初卷少姨峰。
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
只应函谷上,真气日溶溶。
遥知白石室,松柏隐朦胧。
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
五更钟隔岳,万尺水悬空。
苔藓嵌岩所,依稀有径通。
幽深足暮蝉,惊觉石床眠。
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边。
坛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
鹤过君须看,上头应有仙。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8.写九华山天台峰景色的文章 天台峰】在十王峰北侧,又名"天台正顶"。
海拔1306米,是九华山第二高峰。
峰顶有天台禅寺。
东有一山脊,如一条盘曲在云空的巨龙,由裸露的花岗岩构成,呈黛色,故有"青龙脊"之称。
在青龙脊南北两侧,沿近南北方向的节理下蚀,两侧璧立,称为摩崖。
西为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两峰有一石桥相连,称"渡仙桥",桥梁镌有"中天世界"4字。
天台峰顶建有一亭,突兀云表,好像伸手可捧握太阳,故名"捧日亭"。
在天台峰绝顶,有两块巨石夹峙而立,其高约6米,宽4--5米,两石之间有一缝隙,下宽1米,上宽0.8米,仅容一人擦肩而过。
人在其中,倚壁仰望,碧天一线,故有"一线天"之称。
因其常有云雾穿越,亦称"云峡"。
天台峰是观九华山全景和看云海日出最佳处, "天台晓日"是九华古十景之一。
9.赞美九华山的句子 D1同所有的名山大川一样,九华山亦与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结下了千秋之缘。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
王安石在《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中亦赞道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D2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现为池州市]。
境内群峰竞秀,怪石硝拔,流泉遍布,飞瀑轰响,松柏怪异,庙宇毗连,晨钟暮鼓,引人邈思。
唐开元末,新罗国有一个叫金乔觉者渡海而来,寄住九华山修身七十五年,圆寂后与佛教传说中的地藏菩萨相仿,始建肉身宝塔供奉膜拜。
从此,九华山寺庙渐增,僧尼趋之,香火旺盛,名闻暇尔。
与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统称四大佛教圣地。
D3九华山不仅佛教兴盛,而且景色秀丽。
就是因为有了兴盛的佛文化,才有了奇异的自然景色——睡佛。
睡佛由无数山头组成。
山下有一片很深的圆沟,那是睡佛的眼睛。
眼睛后面有一座高山。
高山后有一座M型的山。
M型的山后还有一座半圆形的山。
这些分别是睡佛的鼻子、嘴巴和肚子。
在云雾的笼罩下,睡佛若隐若现,美极了。
D4九华山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监太平湖。
它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
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 20 多座,为首的是十五峰。
天台,天柱,独秀,花台,云外峰如台似柱,耸入云霄;莲花,芙蓉,翠屏,以微,翠盖峰有芙蓉出水之势间耸航,雄叫天门等茂石更是鬼斧神工。
D5从天台正顶下来,返回古拜经台时,天空乍然放晴。
绵密的岚气早已散尽,九华山在蔚蓝的天空衬托下,如美人出浴,清新丽人,秀色倾城。
见此壮美的风光,便一边拍照留念,一边倚栏欣赏起来。
D6九华山山间秀溪萦怀,银瀑飞,景色米人。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现有寺庙 80 余座,僧尼 300 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
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D7九华山的佛教,因新罗国王氏金乔觉远道而来修行圆寂而闻名天下,清朝鼎盛时期,寺庙300多座,曾呢4000多人。
这里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
化城寺、肉身宝殿、袛国寺等庙宇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在去百岁宫的路上,静悄悄,没有风,没有声,只有寺庙连着寺庙,香火连着香火,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D8游九华山朋友,你去过安徽九华山吗?九华山是一个融合佛教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游览避暑胜地。
这里有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凤凰古松;有天河挂绿水的九子泉声;有风景如画的五溪山色;还有闻名中外的肉身宝殿••••••这一道道风景线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深深陶醉其中!凡是看过凤凰古松的游客,无不由衷地赞叹:多美丽的松树啊! D9心顿悟于九华之上,灵魂沐浴于神雨仙风之中,顿觉神清气爽,清新无比,佛光普照。
以往,也曾经于雨中游历过名山大川,也看过不少山中的云起云涌,却从未得到这般的顿悟,九华山不愧为佛教圣地,聚千年道行之力,于冥冥之中点化众生。
地藏菩萨没有走,他时时刻刻都在以虚实两相存在于九华之巅,谁有缘,谁就能取得真经……D10到九华山,你不仅能大饱眼福,还能大饱口福。
九华三耳、天台双冬、冰山雪球等,真是说也说不完。
最后来一碗鲜美的椿牙焖蛋,真是令人食欲大增,意犹未尽。
九华山,峰多,石怪,洞幽,水奇,松美,真是不临其境,难言奇妙。
揭开贺兰山三清观佛像“嘴巴能动”之迷
元始天尊佛像 大约是在去年七、八月份,当时佛像刚塑成不久,几个来山里游玩的中学生用自带的数码相机给大殿里给佛像拍照。
突然间,几个学生惊恐万分地从大殿里飞奔而出,边跑边喊:“佛像‘活’了!嘴巴和眼睛都能动啊!”消息不径而走。
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看个究竟,结果发现:在用数码相机或手机对佛像进行拍照时,居于大殿中央的元始天尊佛像身旁的焰火就会出现火苗跳跃,而立在另一旁的红胡绿衣文广天王的眼睛也能眨来眨去,嘴巴也能一张一合。
佛像果真得能“动”吗?日前,满怀好奇的记者带上准专业数码相机在有关人员陪同下一探虚实。
来到“三清观”,先前的传闻不由得让记者感觉到一种特别神秘的气息。
由于道观院落还没有完全清理出来,许多工人还在紧张地忙碌着。
见到有人拿着“长枪短炮”的照像器材上来,工人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凑上前七嘴八舌给我们介绍起佛像会“动”的事儿来。
记者用自己带的准专业数码相机分别对准据传会“动”的元始天尊和文广天王两尊佛像,从各个角度拍照,试验多次后并没有看到佛像能“动”的奇观。
就在记者纳闷之际,一名工作人员拿着手机对佛像进行拍照时,“奇迹”再次出现了——元始天尊佛像周围的火焰“突、突”地跳个不止,文广天王佛像的眼睛和嘴巴果然也动起来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哪? 文广天王佛像 记者经过多次试验,发现尤其在摄像器材聚焦成像期间,佛像就“动”得很厉害。
这一发现,让记者忽然间明白了佛像会“动”的奥妙所在:记者拍照时佛像之所以不动,是因为记者用的是准专业相机,有效像素较高(630万以上),成像速度快,能迅速呈现佛像的真实情况;而其他游客的数码相机和手机有效像素较低,聚焦成像的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在缓慢的锁定拍摄对象和焦距调实过程中,随着照相设备的细微抖动,佛像自然会出现“动”的情况。
同时,再加上,元始天尊佛像身后的火焰装饰以及文广天王佛像的嘴巴、胡子和眼睛上的眉毛、睫毛都是红色,而红色在所有颜色中最具视觉刺激性和跳跃感,所以更容易产生“动”感。
21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