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的墓主是谁

【菜科解读】
5月11日,由郑州大学、洛阳市文物局主办,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承办的洛阳曹魏大墓出土石牌文字专家座谈会在古都洛阳举行。
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文博系统等十余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刻铭石牌作了不同角度的论述,就该墓的墓主身份、铭文释读、名物考证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本文择要概述部分报告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座谈会现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王咸秋:曹魏大墓是平原懿公主曹淑和甄璜的合葬墓讲座由洛阳市文物局余杰局长主持。
发掘者王咸秋副研究员首先对西朱村曹魏墓(M1)和出土的刻铭石牌进行了回顾,并提出自身的几点认识。
M1位于西朱村南约650米,北距汉魏洛阳城遗址约18.3公里,地处万安山北麓的缓坡地带。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8′11″,北纬34°32′41″。
墓葬西侧2.5公里有一直径约600米的近圆形山丘,当地俗称禹宿谷堆,段鹏琦先生考证其为曹魏时期圜丘遗址。
圜丘遗址与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阊阖门遗址位于一条南北向轴线上,轴线方向约为4度。
从圜丘再向南约3.7公里,此轴线对应万安山的两座主峰,颇有表山为阙之势。
而M1和圜丘遗址正处在方向约94度的东西向轴线上,即太极殿、圜丘遗址和M1恰好构成一个直角。
西朱村曹魏大墓位置示意图
M1共出土遗物约400余件,因盗扰严重,大部分已不在原位。
分布位置以前室南侧、过洞和后室最为集中,其余部位和盗洞填土中也有出土。
遗物包括陶器、铁器、铜器、漆木器和少量玉石器、骨器等。
还发现少量动物骨骼和贝类,动物骨骼有牛、鹿、狗獾、鸟类等。
漆木器保存较差,器形大都无法辨认;陶器有灶、井、磨、厕、勺、炉、灯、侍俑、鸡、狗、猪、四系罐、盘等;铁器有帐构件等;玉石器有玉臂鞲和琥珀串饰,其中1件琥珀串饰为小儿骑卧羊造型,制作精美;石器出土数量最多,有璧、圭、帐座、黛板等。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200余件刻铭石牌的出土。
刻铭石牌均为六边形,平首,斜肩,上部有一圆形穿孔。
长8.3、宽4.6-4.9厘米。
石牌一面阴刻文字,记载墓葬内随葬品的名称、数量、质地和尺寸。
每块石牌一般记载一件或一组随葬品。
刻铭石牌所记述内容非常丰富,根据内容,王咸秋初步整理后分为衣衾类(23件)、器用类(129件)、食物类(10件)、丧仪类(7件)、性质不明(47件)以及器名残缺(37件)。
衣衾类主要包括服饰、被、席、冠等;器用类又可分为文房用具、陈设类器具、沐妆用具、食具、戏具、兵器、车马具、乐器等;食物类包括小麦、大豆、清酒等;丧仪类包括礼器、饰冠物等礼制用器。
王咸秋根据石牌内容,认为石牌与随葬品应存在对应关系,石牌都有穿孔,其时应为纤维织品系在物品之上,如白画骑羊儿一应与琥珀小儿骑卧羊像相对应,再者就是刻铭石牌所记内容与数量都不夸张,类如器物标签。
而就刻铭石牌的性质,其认为用遣策统称墓葬中用来记录随葬品的文书较为恰当。
2017年《简报》发表时,发掘者推测该墓为魏明帝后妃明元郭皇后(景元四年十二日崩,五年二月,葬高平陵西)的墓葬,但经过两年的再研究,其为男女合葬墓的可能性较大。
那么,M1葬者何人?王咸秋根据墓葬前室出土的银鸠车一和七奠弊结刻铭石牌有了新的认知。
晋人杜夷《幽求子》载:年五岁有鸠车之乐,七岁有竹马之欢。
可知鸠车为当时儿童的玩具,但鸠车并不是墓葬中常见明器,1955年发掘的洛阳涧西区小型汉墓,M41、M45各出土一件鸠车和一件陶鸠车,其中M41和M45墓室长度约1.5米,可知它们都是儿童墓,发掘者认为鸠车出自儿童墓,铜镜多佩于成年者的墓中,疑亦为两汉时代的葬俗。
故西朱村M1的墓主人也极有可能是儿童。
另外,西朱村M1出土的一块刻铭石牌上有七奠蔽结的内容。
《说文》载:髻,总发也。
从髟,吉声。
古通用结。
蔽结即为蔽髻,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假髻。
晋成公《蔽髻铭》对此作了专门的描述,言或造兹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即当时女子流行的发饰。
#p#分页标题#e#魏晋时期蔽髻的使用有明确的等级区分,《文献通考》卷一百十四《王礼考九》后妃命妇以下首饰服章制度条载:魏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七䥖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
九嫔以下五䥖,世妇三䥖。
诸王妃、长公主,大手髻,七䥖蔽髻。
其长公主得有步摇,皆有簪珥。
《晋书·舆服志》载:长公主、公主见会,太平髻,七䥖蔽髻。
可见魏晋时期公主应佩戴七䥖蔽髻。
那么这个年幼的公主是谁呢?
王咸秋认为她应是魏明帝曹叡的爱女——平原懿公主曹淑。
曹淑年幼夭折,可明帝曹叡不但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而且配以冥婚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德为之后,承甄氏姓,封德为平原侯,袭公主爵。
(《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明帝的做法遭到了陈群等大臣的不满,并予以进谏。
但从史书记载来看,明帝对此女疼爱有加,且墓中随葬品符合公主之礼。
如是,这座墓应是平原懿公主曹淑和甄璜的合葬墓。
霍宏伟:曹魏大墓墓主人身份应高于皇后、贵人、公主曹魏大墓出土的刻铭石牌不仅是推测墓主的重要文字性旁证,更是考究曹魏时期社会风俗与丧葬礼制的重要实物性证据。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霍宏伟作了题为《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出土石牌刻铭中的镜鉴考》的报告。
他的报告以镜鉴为切入点,对曹魏大墓出土与镜鉴有关的四件刻铭石牌进行梳理,并对金错镜、车琚镜和镜台分别进行了考证,以小见大。
154号石牌刻铭拓本(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该石牌载七寸墨漆画金带梳具一合,金错镜、丹缣衣自副,涞即漆,隶省体,墨涞,即黑漆。
画金带即装饰金黄色的条带。
疏具即梳具,指梳妆用具。
西朱村M1还出土有淳金五寸疏具一具刻铭石牌(152号)。
金错,即在器物上画出纹饰、錾刻凹槽、镶嵌金丝之后,再用厝石打磨平整。
金错镜的制作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属于特种工艺镜。
据文献记载,东汉晚期镜鉴的使用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结合西高穴M2(曹操高陵)出土的金错铁镜和洛阳机车工厂东汉晚期M346金错铁镜等实物资料来看,霍宏伟认为,西朱村M1随葬的应该是金错铁镜,而非金错铜镜。
又由于其随葬金错镜的梳妆用具直径为七寸,故金错镜的直径必然小于七寸,结合曹休墓仅出土了一面接近七寸的普通铁镜来看,墓主身份应是介于魏武王曹操与壮侯曹休之间。
曹操高陵出土一面镜子为九寸金错铁镜,西朱村M1随葬一面镜子为小于七寸的金错铁镜,将两者与此表对比来看,两座墓墓主人的身份均为低于皇帝,而高于皇后。
西朱村M1还发现一件与车琚镜相关石牌。
另有车琚佩车琚爪锤刻铭石牌各一件,车渠跳脱石牌一件,车渠制作的器物残石牌两件。
175号、82号石牌刻铭拓本(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霍宏伟经过细致考证,提出车琚一词与古人常用的车渠相通,即现代人说的砗磲,车琚镜就是砗磲镜。
车琚镜对螺钿镜的探源也有着重要意义。
之前有学者认为在镜背上嵌螺钿是唐代人的首创,而西朱村M1出土的车琚镜石牌,记述的是以铜或铁质金属为胎、背面镶嵌车渠的镜子,故霍宏伟推测它是目前所见最早关于螺钿镜的文字记载。
此外,刻铭石牌还有与镜台相关的记载。
59号、196号石牌刻铭拓本(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通过对东汉至三国镜台资料的分析,霍宏伟认为,虽然仅凭洛阳西朱村曹魏墓出土石牌的简略记述,仍无法确定该墓随葬镜台的具体形制、结构,但根据镜台发展规律来推测,其形制、结构可以大致圈定在镜托型、挂板型两种类型的范围之内,为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
马鞍山三国孙吴朱然墓漆盘画摹本(朱笛摹绘;《马鞍山文物聚珍》)
东汉晚期皇后、贵人、公主使用的是银镜台,而洛阳西朱村M1随葬的竟是纯金银镜台,故推测墓主人身份应高于皇后、贵人、公主。
结合从墓中随葬镜鉴与镜台的石牌文字记述来看,霍宏伟推测西朱村M1墓主具有极高的身份。
#p#分页标题#e#他还指出关于出土石牌刻铭名物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名找物,用物证名;名物相符,透物见人。
曹锦炎:曹魏大墓可能为曹魏帝陵随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曹锦炎教授作了题为《关于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石签牌铭的认识》的报告,他从墓主身份和来自一带一路的珍品两个方面对石牌铭文进行了释读。
由于石牌具有器物标签的性质,故称其为石签牌更妥当。
然后曹锦炎根据西朱村M1出土的石签牌铭载有玄三纁二和绛九流一云母犊车黑介帻一袿袍以下,凡衣九袭等文字,推测M1也应为曹魏时期的帝陵。
40号石牌刻铭拓本(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玄三纁二见于《后汉书·礼仪志》,其载:司徒跪曰‘请进赠’,侍中奉持鸿洞。
赠玉珪长尺四寸,荐以紫巾,广袤各三寸,缇里,赤周缘;赠币,玄三二,各长尺二寸,广充幅。
玄三纁二显然和天子有密切的关联。
玄三指青黑色的玄帛三,象征天;纁二指的是黄赤色的纁帛三,象征地。
其是葬仪中赗赠天子的帛币。
曹操高陵出土石签牌有玄三早(皁)绯(M2:335)、勋(纁)二绛绯(M2:254,也是赠币,可以参照。
207号石牌刻铭拓本(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绛九流一,绛为大红色。
流读为旒,二字谐声,相通借。
旒本指古代旌旗直幅、飘带下垂物,也应为天子所用之物。
云母犊车一乘,蓐坐牛人自副银鸠车一,《晋书·舆服志》载:云母车,以云母饰犊车。
臣下不得乘,以赐王公耳,这说明云母犊车为魏晋时期皇家专用的乘具。
银鸠车也是皇家专用的乘具,墓中虽用明器,但也是象征身份的标志。
33号石牌刻铭拓本(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黑介帻一指在进贤冠额前的颜题上装有高起的金博山,称为通天冠。
晋·徐广《舆服杂注》谓: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
刘宋·徐爰《释问》谓:通天冠金博山,蝉为之,谓之金颜。
(均见《太平御览》卷六八五引)《后汉书·明帝纪》李注引《汉官仪》载:天子冠通天,《隋书·礼仪志》引魏·董巴《舆服志》:通天冠……前有高山,故《礼图》或谓之高山冠也。
有三枚石签牌记用翡翠(彩石、白珠和金珠相绞成蝉,还有一枚记黑介帻其所指即《舆服杂注》载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是天子之冠。
185号石牌刻铭拓本(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签牌所记还有九采衮带,金鲜卑头自副。
衮,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绘有卷龙的礼服。
《说文·衣部》: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
九采,即多采之意。
传世文献多见五采之名,只有曹植的《瓜賦》提及九采,年代与墓葬相合,鲜卑头,或作犀比、犀毗,少数民族用的黄金带钩。
签牌记九采衮服的衣带,配有黄金制的鲜卑头(衣带钩)、玉琢的鐍(带扣),凸显华丽珍贵,只有帝王才配服用。
要之,曹锦炎推测该墓为曹魏帝陵。
52号、55号石牌刻铭拓本(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接着,他又讲到铭文所记不少是来自一带一路的珍品,例如海大斑螺四枚,丹缣[衣箱自副]海箕二枚,丹缣衣,箱自副海终雷二枚,丹[缣]衣,箱自副等等,这里的海指从海外、外国传进来的 物品。
此外,石签牌铭还载有于阗白玉四具,有扶鸡辟绞短铗一,衣、柙自副,这里的于阗白玉即和田玉。
还有记载如乌丸银釜一金鲜卑头珊瑚人車渠跳脱,缨,一具。
等均来自西域的珍品,石签牌所记此类物品不少,值得深入研究。
刘连香:曹魏大墓墓主可能是曹彰 #p#分页标题#e#之后,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刘连香副教授作了题为《洛阳西朱村曹魏墓葬墓主蠡测》的报告,她首先根据墓葬规模和随葬石牌等来推定墓主的身份等级。
曹氏家族高等级墓葬对比表
她逐一利用墓葬的结构、尺寸、葬年、石牌的特殊性、铭文内容来进行分析,利用西朱村M1出土刻铭石牌所载赠物器具乐器官服等比较了东汉晚期帝陵与西高穴M2(可能为曹操高陵),认为墓主应为身份地位很高但稍低于曹操的王。
刘连香梳理了曹魏三少帝和曹操诸子中地位较高诸王,利用排除法,她认为唯有曹彰与墓葬相符:首先,曹彰地位极高,为曹操次子,文帝曹丕母弟。
他武艺壮猛,受曹操之命北伐,有将领之气,曹操甚喜。
曹操临终,驿召彰,未至而曹操薨。
其次,曹彰是曹魏皇室成员中第一位重要人物薨卒,距离曹丕称帝四年,其葬礼、葬仪要彰显帝室皇权。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子封侯。
曹丕称帝后,封诸弟为王,曹彰葬以王礼。
另外,根据石牌铭文所载乌丸釜灶、鲜卑头带扣来看,应与曹彰事迹有关,史载其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击代郡乌丸,身自搏战,大破之。
时鲜卑大人轲比能见彰力战,乃请服,北方悉平。
曹彰击乌丸,鲜卑归附,其墓随葬具有两地特点的器物显示其战功。
曹丕于黄初三年(222年)十月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而曹彰因之前的帝位威胁,不会陪葬首阳陵,今葬地土地瘠薄,随葬品符合薄葬。
曹彰葬时曹丕在位,比明帝早十六年,故不是明帝的陪葬墓,故二墓方向相反正常。
赵超:曹魏大墓墓主很有可能是公主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赵超研究员首先对刻铭石牌的定名做了梳理。
他指出,研究之始先要对其物正名,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
赵超不认同将出土石牌视为遣策的看法,因为遣策是书写在简牍上的一个随葬品,而这些石牌都是系在单独的器物上,作为单件随葬品标志的。
这类器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处多有发现,汉长安城未央宫武库出土的骨签也是类似器物,叫它签牌也不错,但是更恰当的是使用古代的名称。
在古代简牍中对这类器物都称之为楬。
还是使用这一名称为好。
通过石牌的记录可以看出当时下葬时是把随葬品器物装在匣内,外面再包裹绢布囊,最后在上面附系石牌——楬,形成一套完整的随葬品包装、摆放程序。
琥珀小儿骑卧羊像(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赵超又提到一些对铭文的释读问题,他认为这些石牌文字较清晰,释字难度不大,关键是认识文物名称的问题,很多随葬品名称前所未闻,给名物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果在这上面有所突破,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于古代器物的认识。
尤其是对于妇女服饰的大量记载,对于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很有帮助。
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绘画与雕刻的一些定义。
如琥珀小儿骑卧羊像十分精美,有对应的楬之铭文称白画骑羊儿一,这里的白画可能是指采用了线刻工艺,造成白色的线条,而不是涂白色,因为古代雕刻也称作画。
而大量出现的墨漆画就可能是用墨、漆绘制花纹图案的方法了。
他还举了一些释名的例子,如铭文佛人爪锤一,将爪释成瓜是不对的。
这可能是一种做成人手形状的器物,或许是如意,这种器物在汉晋时期十分流行,文献中多有记载。
即我们常说的痒痒挠,古代也有称作爪杖的。
而这里出现的佛字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文例。
佛人则说明曹魏时期已经有佛的造像样式,西域的佛像样本应该在当时有所流行。
同样,铭文提到的金爪也不应该释作金瓜,不是武器。
赵超提到和扬之水讨论时,扬之水认为金爪应指的是指套,《梁书·羊侃传》载: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
故金爪乃弹琴或筝所用,与石牌中有随葬琴、筝的记载相符。
而对于墓主身份,赵超据《宋书·礼志》引晋《先蚕仪注》载皇后十二䥖,步摇,大手髻,公主、三夫人,大手髻,七䥖蔽髻和《续汉书》关于印绶等记载,对比楬上载有七奠蔽结与一百二十首朱绶等来看,符合公主身份的礼仪等级。
他比较认同王咸秋的看法。
消化曹魏大墓出土文物尚需时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郝本性研究员强调要从墓葬形制方面考虑,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墓葬作对比,以体现曹魏墓的特点。
另外,刻铭石牌对于填补曹魏时期礼制上的空白有着重要作用。
他着重提到了铭文所载的佛人,其出土于曹魏的政治中心,对于考究佛教入华史和佛教接受史有着重要意义。
#p#分页标题#e#李梅田先生就刻铭石牌与丧葬礼仪的关系作了讨论,通常曹魏时期的墓葬采用前堂+后室为主的形制,前堂通常为祭奠之所,而后室为藏尸之所,这就说明二室的随葬品种类应有所区别,前堂多祭祀品,而后室多明器。
我国壁画墓的起源就与墓内祭奠有关,一般壁画位于前堂,西朱村M1的壁画位于前堂,说明前堂具有祭祀功能。
石牌上记载的器物中,与祭祀有关的漆器饮食器具、帷帐、食物等高达60%,也说明了其作为祭祀空间的性质。
他建议发掘者多关注不同石牌的出土位置,注意不同类别器物可能具备的葬仪功能。
孙英民研究员提出此墓应与曹操高陵(西高穴M2)对比,曹操高陵后来发现了陵园、神道,这个墓是否有?一座墓等级的确定要以高等级者为准,就高不就低。
另外,西朱村M1中,男女墓主谁是主谁是次要分清。
有学者认为曹操墓在西晋时被有意破坏,墓中随葬品甚至拿到街上去卖,既然都是曹魏高等级墓葬,那么也需认真看看该墓是否有被有意破坏的痕迹。
此外,刘绍刚研究员对铭文记载墨漆书案引出的执笔法问题、薛瑞泽教授对胡炉饼清酒背后的曹魏社会史、沈乐平教授对刻铭石牌背后的书手和刻手等问题逐一作了发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先生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石牌铭文对考证古代名物制度很重要,古代雅学就是讲名物知识。
释读石牌铭文,先要把铭文格式搞清楚,把句子点对。
如一斗、五升脯笼各一,应该是一斗脯笼和五升脯笼各一,凡说各一都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铭文数见爪锤,并提到佛人爪锤。
他同意赵超的观点,认为佛人爪锤是形如佛掌的搔痒器。
爪锤即爪杖、搔杖,又名如意、不求人。
一些记载对考究当时社会风俗极有价值,铭文雜色■五(■:上髟下是,要造字)是讲假发。
铭文胡饼是烤馕、烧饼类。
而中国饮食传统以蒸煮为主,烤饼、烤面包是西方传统。
他强调需注意物品的材质,如铭文碧窴即碧甸,乃绿松石。
此外,铭文跳脱缨是系臂的串饰,往往以琥珀、绿松石、黄金、水晶、煤精雕刻的狮子、辟邪为串饰。
这类串饰与丝绸之路有关,与伊朗有关。
最后,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连敏高度评价了洛阳考古院所做的工作,他主要强调了文物保护工作,指出雨季即将来临,目前西朱村M1的保护大棚是否需要加固值得考虑,另外还要便于日后的展示。未解之谜之外星人会乘坐UFO来到地球吗?
事后美国军方立刻派人处理了这些残存的金属碎片,并且立即派人封锁了这一个消息,但是即使是这样做了还是有消息流了出来,流露出来的消息是这样说的,说碎片坠毁的UFO残核,可是美国军方否认了这一消息,他们在进行一种气球实验并且得到的残骸只是气象气球的碎片而已。
美国军方试图采用措施使人们相信这一事实,但是还是被人们众议纷纷。
甚至有的目击者在与军方首领谈过话之后就改变了自己的证词,这一改变不仅不能够让人们时时信服,而且加大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怀疑。
可是事情的真相如何至今也无法得知。
30年之后旧事重提,有的人说当初的罗斯威尔事件就是美国军方为了试图掩盖UFO的残骸而说是气球的残骸,也有的说是当初美苏争霸在即,为了营造气势而制造出来迷惑苏联的假象,也有的认为这是莫古尔事件的余波。
但是不管真相如何,这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可是迄今为止,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许多人目睹了不明飞行物UFO,如果说一次目睹是假象两次目睹是错误那么三次和四次目睹呢?又能说明了什么?可能真的存在UFO这种不明飞行物吧,但是我们却缺少有力的证据去证明,至今罗斯威尔事件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美国军方会给出我们一个答案。
美媒:外星人究竟长什么样?
全文摘编如下:外星人长什么样?没错,电影和电视节目会让你认为他们可能长得有点像我们——尽管有巨型秃头、绿色皮肤和硕大的眼睛。
但是,我们并不满足于这些老生常谈的描述。
因此,我们决定询问一流的外星人专家——科幻作家、科学专家和外星人爱好者——对于外星人究竟长什么样的看法。
对重要大脑的保护机制专家:凯文·安德森头衔:科幻作家考察一下地球生物型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所有这些都是在同样的行星环境中进化而成的。
我不相信来自完全不同生物化学基础的外星人物种,会碰巧也有两条胳膊、两条腿、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两种性别,而且也是恒温动物,诸如此类。
但就智慧而言,外星人要具有大脑容量,因此身体就需要某种对极重要的大脑的保护机制——如外骨骼、颅骨等。
要制造工具,他们就需要某种得心应手的指状器官,例如手指 不一定是可并置的拇指,也可以是捕捉触手。
还得有生殖系统,但可以通过发芽、脱籽、分裂、产卵,而不一定是活体分娩。
他们将需要某种感官系统,即类似于眼睛、耳朵、嗅觉器官的东西。
但他们的眼睛已经得到了进化,可以适应他们自己的太阳——未必是我们的太阳——的峰值光谱。
他们生活在海洋中?还是气状巨行星的云层里?还是陆地上?沙漠里?丛林中?他们将需要某种进食或消耗能量的方式,并且需要排泄废物。
在智慧方面,他们将需要交流——是通过说话?信息素?还是闪烁的荧光标记?他们无法被看到专家:达伦·坎波头衔:电视制片人、高管就电影和电视而言,塑造某种与人类没有相似之处的外星人类会有麻烦。
这些角色得由演员去扮演。
外星人在现实世界中呈现什么样貌,将取决于他们是在哪里实现进化的。
在恒星际空间完成进化的外星人将会与在类地行星上完成进化的外星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
有一点几乎是肯定的:外星生命形式将是对称的。
我们所知道的任何生长物都具有对称形式。
纵向把一棵树切成两半,一侧的树枝和树根会与另一侧基本相似。
人类和任何有生命的生长物都是如此,甚至包括晶体和星系这样的无机生长物。
外星人的身量和外形将由重力、周围介质密度和能量来源所决定。
类似植物的外星人不大可能存在,因为光合作用并不支持复杂的生存策略。
追逐食物的需求促成移动的生命。
如果这样的生命是在稠密的大气层中进化来的,它很可能是一种水平状生物。
较稀薄的大气层将有利于最具直立性的动物。
两条腿和两条手臂比四条腿更高效,因此结合对称法则,外星人未必不会进化得与人类一样:双足与直立。
如果考虑到有95%的宇宙是我们的感官或技术所无法感知的 暗物质和能力,那么很可能外星人就在那些地方。
因此,人们可以说,大多数外星人的样子不得而知,因为他们无法被看到。
谁需要眼睛和耳朵?专家:阿伦·罗森伯格头衔:科幻作家不要相信那些骨瘦如柴、近乎骷髅、长着长爪子和蝎子般尾巴、满嘴都是尖利牙齿的人形物。
不要相信那些头颅、眼睛超大而嘴巴很小的绿色或灰色小人。
不要相信那些猫人、蜥蜴人、狗人,以及有着蓝皮肤和文身状奇怪标记、眉骨突起或长着尖耳朵的人。
为什么外星人会长得与我们这么相似呢?如果你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左右对称实际上是个相当蹩脚的设定。
是的,它看起来赏心悦目和不偏不倚,但它的意义何在?生物通过进化对环境作出响应。
我们长出了可并置的拇指,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抓住物体。
但是如果我们出现在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那里有不同的气温、地形和动植物,那么我们的进化就会截然不同。
也许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是在没有身体形态甚至没有固定形态的情况下进化出来的——也许存在这样的外星人,他们不过是有知觉的云团,或者拥有变化多端的身体,以便适应一时之需。
地球上有很多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物,我们几乎无法理解它们。
而真实的外星人将与我们曾经有过的任何想象相差千里,以至于我们甚至几乎无法理解他们的存在。
而我们同样也会让他们觉得完全和莫名的困惑。
章鱼是个良好范例专家:伯纳德·贝茨头衔:皮吉特湾大学物理学教授章鱼是高级外星人地球类似物的一个良好范例。
章鱼相当聪明 很可能与人类在同一水平,生活在 与我们相比完全不同的环境中。
它们不得不通过进化找到新颖的解决方案来应对遭受到的压力——这些压力完全不同于影响了陆地哺乳动物的那些压力。
拥有先进技术的外星人将不得不站到陆地上 技术需要点火来启动。
为了开发与我们相类似的技术,猜一猜需要什么?带手指的手很重要 以便进行精细、精密的操控。
移动则至少需要两条腿,如果它有四条腿,那么想象一下神话中的半人半马怪物——你仍需要一双手来制作东西。
基础变形人专家:恩内迪·奥科拉福尔头衔:科幻作家关于人类,有三样东西基本上是天生的:一,我们认为我们知道一切;二,我们认为一切都与我们有关;三,我们需要事情与我们有关才会去关心。
因此,在我们关于外星人的大多数故事里,外星人是为了我们才来的 不管是为了杀死、奴役还是研究我们,或者是要来抢走我们所珍视的东西。
我们通常也是最早与外星人发生接触的,他们几乎总是长得类似于我们或我们所熟悉的东西。
我相信外星人的存在。
不过,我并不很在意那种小绿人神话。
如果外星人来到地球,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在太空中生存了下来,并且会有办法适应我们的大气层。
我认为它们极有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
#p#分页标题#e#在我的小说《潟湖》中,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出现的外星人是拥有一直到分子水平的意识和控制力的基础变形人,而他们分子的构成与运作方式不同于地球上的任何东西。
他们使用物质 无论这样的物质是什么以及来自何处,不管到哪里都能加以适应。
他们的需要、需求和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于人类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脖子?完全没必要专家:哈里·凯勒头衔:前化学教授首先,真正的外星人是左右对称、温血的,具有出色的操控能力,并有坚硬的脑壳。
眼睛?当然。
你要看得见才能建立文明。
乌贼拥有比我们更管用的眼睛,这种眼睛似乎至少有过数次单独进化。
外星人不大可能长成暴眼,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排除这种可能。
鼻子?外星人必须有呼吸的手段。
它必须是对称的。
嘴巴?必须有摄取食物的手段。
所有大型动物都拥有某种捕捉和吞咽食物的手段。
有的通过咀嚼,有的则不咀嚼。
牙齿在地球上相当常见,但其他的进食方法也是有可能的。
腿?肯定有。
其他的运动手段将相对缓慢,并且专属于甲壳动物和穴居动物。
而这些生活方式都不会天然地导致更出色的智慧。
有多少条腿?就人类而言,我们是从四条腿的动物进化来的,改造了前腿以获得操控能力。
没有任何内骨骼陆地动物拥有更多的腿。
言外之意是,外星人长两条腿的可能性比长四条腿更大一些。
毛皮?体毛?羽毛?鳞片?其他真正异样的东西?皮肤层可以是任何能说得通的东西。
真正的羽毛可能性不大,因为羽毛被用于飞行,大脑会相对变小。
鳞片不大可能,因为它们特别适合冷血动物,不过某种鳞状皮肤倒是有可能的。
如果长有毛皮,那么我们的外星人很可能是短毛。
头部?如果你把头部定义为容纳大脑的骨质外壳以及安放眼睛、鼻子和嘴巴的地方,那么这是有可能的。
鼻子可能位于嘴巴的上方或下方。
在上方更适合游泳,但这并不是严格的进化要求。
脖子?完全没必要。
胳膊?你必须有某种用来操纵事物的手段。
触手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它们无法执行精细的操纵。
胳膊通常会有吸管,以及完全不同于工具制造的用途。
关节的数目可能比较多,而且弯曲的方向可能不一样。
手指?你必须有抓紧和捡起小物体并扭曲和转动它们的手段。
两根手指可能太少。
五根则太多了。
三根或四根 就像卡通人物那样正合适。
多得让人应接不暇专家:托比亚斯·巴克尔头衔:科幻作家长着尖耳朵、前额满是皱纹的外星人是好莱坞通过让演员佩戴假体来节省制作费用并推动情节发展的方式。
认为真正的外星人会长得与我们相似的想法看起来匪夷所思。
不过,自然界中存在平行进化的例子:章鱼的眼睛和人类的眼睛一样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一些人猜测,经过进化拥有与人类相似文明的外星人会具有与人类类似的形态。
总之,鉴于我们对于与外星人的邂逅都有一些现成的假设,我猜想实际情况很容易会被误解。
外星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们来自的环境,以及他们群体的性质。
外星人可能拥有形形色色的思想和身体形态,就像世界上现在充斥着大量不同的智慧和形态一样,也许多得让人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