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或突破8大临界点?要有准备,不是小冰河时期要来吗?

【菜科解读】
英国《每日邮报》曾发布报道称,科学家警告太阳活动将在2030年减少,地球将迎来降温的小冰河期。
但与此同时,联合国却发出警告:地球或突破8大临界点,其中多个跟气候变暖有关!
地球既然要迎来小冰期,为何还会持续全球变暖?未来的地球究竟会变成什么样,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小冰河期到底来不来?
近年来,一直有科学家发出警告称,地球正在经历或者即将迎来小冰河期。
一种观点认为,太阳活动具有周期性,根据观察结果表明,太阳活动将在2030年下降60%,因此地球气温会大幅度下降。
太阳活动指的是太阳中耀斑、黑子等物质活动活跃程度,这些活动会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真正影响地球气温的是太阳辐射,它们能够带来光和热。
研究表明,太阳活动对太阳辐射影响概率仅为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太阳辐射所带来的更多是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而太阳活动影响的其是波长较短的紫外波段等射线。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过多担心太阳进入休眠期会导致地球气温骤降。
换句话来讲,我们更应该担心的可能是迫在眉睫的气候变暖。
地球气候抵达多个临界点
2023年12月6日,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一份名为《全球临界点报告》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
该份报告是由90多个机构、200多位科学家联合制作的,几乎可以说是汇聚了全
球所有最新的气候临界点研究。
简单来讲,气候临界点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气候指标。
比如,当全球气温上升到比工业化之前高0.8℃的时候,格陵兰岛的海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提前判断临界点事件是什么,会引起什么不可逆的后果,但我们没有办法判断到底会因为哪个具体动作在哪一天触发临界点。
比如当我们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行走时,我们知道可能会遇到石头,但我们不知道石头的具体位置,也不知道具体会在什么时候碰上石头。
所以一旦临界点事件出现时,一般都是不可逆转且会引起灾难性后果的。
在该份《全球临界点报告》中,专家认为在地球变暖的影响下,人类已经面临五个临界点,这所引发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这五个临界点是格陵兰岛冰盖消失、南极洲西部冰盖的消亡、热带温暖水域中珊瑚礁的死亡、永久冻土层的大范围融化以及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减弱。
但是,当我们突破上述五个临界点,地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以冰川融化为例,本身随着季节变化,冰川会自然融化,这是至关重要的淡水资源。
但是如今在全球变暖不断加剧的作用下,冰川融化速度正在不断加快。
就拿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来举例,截至2023年,在过去短短50年的时间里,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冰川面积锐减15%,几乎已经接近冰川融化的新临界点。
这种现象意味着冰川融水这一淡水资源的储量正在不断减少,还有可能会引起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这将给青藏高原乃至整个地球带来灾难性影响。
更让气象学家感到担心的是,气候临界点不一定会同时被突破,但如果其中一个被突破,很有可能会对其他临界点产生影响。
如果诸多临界点都被突破,那么不排除会引发级联效应。
简单来讲,所谓级联效应就是我们常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按照气象学家的这一推测,未来一旦突破格陵兰岛冰盖消失的临界点,有可能会引发其他临界点被突破。
气象学家认为,如今我们已经面临突破上述5个临界点的风险,尽管不知道它们什么具体时候会被突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临界点被突破的风险非常高。
除此之外,该份报告还发出警告称,除了这5个即将被突破的临界点之外,另外还有3个临界点会在不久之后加入它们。
这三个临界点是红树林、海草草甸以及北方高纬度地区森林的大范围消失。
就拿红树林来讲,这种植物常存活在海边,可以抵抗海浪的侵袭,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如今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全球各地海平面正在不断上升,而红树林可以通过促淤,让地面变得更宽、更厚。
也就是说,红树林可以充当抵御海平面不断上升的第一道防线。
但目前受工业开发、房产建设等多种因素影响,全球红树林面积正在不断变小。
从1980年到2000年,世界上红树林的面积锐减35%。
过去我国红树林面积一度达到25万公顷,但等到2001年,红树林面积已经减少至2.2万公顷。
按照现在的速度减少下去,还没等到上战场,红树林就第一个倒下了。
但是这三个可能出现的临界点到底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呢?
临界点何时来临?
报告认为,如果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高1.5℃,那北方高纬度森林和红树林等位于沿海的植物会首先倒下。
要是这一数值达到2℃,那亚马逊雨林也无法幸免。
而监测结果显示,到2100年,即使所有国家按照《巴黎协定》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全球气温仍然会比工业化前高2.5℃。
目前一些国家、机构已经开始研究实现气温升高幅度更小的方案,但暂时没有一个方案可以将气温升高幅度降至1.5℃以下。
#p#分页标题#e#就算人类真的能够突破极限让气温升高幅度降至1.5℃,也基本上达到了突破临界点的峰值,还是会面临很大的突破临界点的风险,并且使得气候没有办法逆转至现在的状态。
也就是说,如今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未来几十年我们的做法将会直接影响我们和其他生命,甚至导致大量生命走向死亡。
这也在提醒我们,即将到来的2024年气候还是不会比2023年好到哪里去,我们要先做好心理准备。
但是,在气候频频发出警钟的时候,我们又在做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其中一个是今年全世界的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将刷新历史纪录,达到前所未有的370亿吨。
如果说在气候变化面前人类无动于衷也不是不准确,有不少国家已经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优先事项之一,但问题是地球真的等得了吗?
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频发,比如2023年7月,北半球多地气温持续突破40℃,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这足以说明人类渐进式应对气候变化是不够的,这种做法没有办法改变气候变化不可逆的趋势。
所以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呢?或许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来自野生卷尾猴母亲的富有同情心的残疾婴儿护理
对残疾幼猴和它母亲的观察让研究人员对树栖环境下的护理有了罕见的一瞥。
根据研究人员记录的观察结果,婴儿的腿没有外部损伤迹象,但表现为膝盖脱臼,原因不明。
由于不能用左脚抓握,婴儿在母亲的背上走动时常常站立不稳。
据观察,这位母亲经常停下来,重新定位这只估计不到一个月大的小卷尾猴,比另一位有着相似年龄婴儿的母亲更频繁地调整它。
每当母亲用石头砸开包裹的水果时,这种不稳定性也会发生。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看到母亲抬起她的尾巴,这对卷尾猴来说是一种不寻常的行为,因为将尾巴压向地面通常是为了增加杠杆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抬起尾巴可能是为了防止婴儿在突然动作中掉下来。
当母乳喂养时,婴儿在需要时接受额外的复位支持,尽管有时可以看到它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哺乳。
多次观察到一名成年男子背着婴儿,有时靠近母亲休息,有时在母亲不在视线范围内时背着婴儿。
有人看到,当小婴儿难以支撑时,他在调整婴儿的背部位置。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受伤护理的进化起源尚不清楚,但记录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观察结果可以提供见解。
他们认为,将残疾婴儿抱到树上的困难可能有助于解释新世界猴子护理报告的缺乏。
此外,他们还考虑了在地面上生活和增加两足动物的数量可能对更多陆生灵长类动物护理行为的进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观察是由新热带灵长类动物研究小组(NeoPReGo)的研究人员做出的,这是一个由野外生物学家创建的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旨在支持巴西的长期灵长类动物研究。
他们在《灵长类动物》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论文“一只残疾野生卷尾猴婴儿的生与死”。
不幸的结局不幸的是,年幼的卷尾猴没能活过八周。
研究人员没有观察环境,而是继续监控母亲的行为。
他们注意到当她带着尸体穿过树冠时,她的行为有了明显的变化。
有时她“用一只手把它紧紧地贴在身上”,有时,”...抓住尾巴或另一个附肢,让身体随着她移动而摇摆。
”尽管有腐烂的味道,她还是继续给她的孩子梳洗。
她以前允许群体成员接近婴儿并与之互动,但现在她回避接触,特别是当其他成员试图触摸或梳理尸体时,最终远离群体。
根据论文中引用的“无意识”假设,灵长类动物母亲死后所做的努力被认为是一种进化的护理措施,以防止在暂时无意识或无反应的情况下被遗弃。
在这种情况下,一只手拿着近16%体重的母亲在一公里以上的树林中穿行,以较低的能力觅食,这可能是遵循许多灵长类动物的疾病护理生存策略。
最终,扩展的努力克服了母亲的身体能力,或者只是达到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意识点——她在树间跳跃时松手,让无生命的身体自由降落到下面的地面。
人类祖先来自外星球 外星人曾拜访地球
达尔文在着名的《物种进化论》提出这样一个论点:一切物种都是在进化中求生存,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
那么,为什么猴子并没有都变成人或与人接近?为什么世界上的人种分成了3种截然不同的外观肤色呢?从体质人类学来看,白人与黑人很相似,而黄种人与他们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黄种人与白人或黑人的分化从很古远的时代就开始了。
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的发现表明,人与高级猿类之间有一个缺环,就是说,从高级猿向人过渡中缺少有力的证据。
近代日本人类学家认为,在猿与人之间应该有一种"类猿人"的过渡阶段。
人类是地球猿类和地外生命共同繁殖产生在6400万年前,曾在地球上大量繁殖、横行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可据考证,在同一时期的猿类却没有消失。
这就令人产生一个疑问:是谁对恐龙斩尽杀绝,而对猿类则手下留情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有"人"要这么做。
可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要这样做?恐龙突然灭绝有人认为,当年有一批外星人来地球考察,不幸的是,他们的宇航器损坏了,而无法再离开地球,他们便将能威胁他们生命的恐龙逐一杀掉,然后在多种动物身上作人工授精试验,并对这些动物产下的后代进行观察、对比,直至选留出几种他们较为满意的后代再进行优化。
黑种人是外星人与黑猩猩产生的后代;黄种人是外星人与猴子产生的后代;白种人是与一种高大白巨猿产生的后代。
"外星说"即"人类的始祖来自外星球",是一位来自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科学家马莱斯提出的新见解。
他认为,大约在几亿年前,一批有着高度智慧和科技知识的外星人来到了地球。
他们没携带充足设施来应付地球的地心吸引力,一时间无法走脱,所以便改变初衷,试图制造一种新的人种。
这种新人种是由外星人跟地球猿人的结合而产生的。
当时地球十分原始,最高等的生物只是猿人,也未发现火种。
外星人选择具有高智力和精力充沛的雌性猿人作为对象,设法使她们受孕,结果便产生了今天的人类。
马莱斯提出了证明,他对最近在圣地亚哥发现的一个5万年前的头骨的研究结果表明,他的智慧远远高于今天的人类,从而推断,他就是当时来到地球的外星人之一。
马莱斯认为目前惟一的问题是:找到他们来自哪个星球。
他指出,安第斯山脉的巨型图案,有可能是外船降落地球的基地。
很多证据都清晰表明现代人只是由外星高级生命和地球的猿类相结合而生马莱斯斩钉截铁地说,很多证据都清晰表明现代人只是由外星高级生命和地球的猿类相结合而生的。
无独有偶,中国特异功能大师张维禅先生也提出高级生命和地球上母猿相合生人的说法。
这里联系神话中的"处女生殖"现象进行探讨。
在各民族早期的英雄神话中,英雄或者圣人常常表现为处女所生,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就中国古代神话来看,这方面的材料也不少。
« 1 以上就是关于人类祖先来自外星球 外星人曾拜访地球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