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里的护路人,在罗布泊坚守10年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6 点击数:
简介:2014年,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正式成立,负责维护哈罗铁路沿线设备。

10年来,哈罗班组坚守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罗布泊,克服重重困难,做好铁路巡检和故障维修,保障钾肥运输。

检修车辆驶向检测站。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只有漫无边际的沙漠、戈壁、盐碱滩。

这里一年中有

【菜科解读】

2014年,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正式成立,负责维护哈罗铁路沿线设备。

10年来,哈罗班组坚守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罗布泊,克服重重困难,做好铁路巡检和故障维修,保障钾肥运输。

荒漠里的护路人,在罗布泊坚守10年

检修车辆驶向检测站。

罗布泊,位于新疆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只有漫无边际的沙漠、戈壁、盐碱滩。

这里一年中有200多天风沙肆虐,夏季气温超过50摄氏度,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

这里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工作的地方。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到罗布泊工作?又是什么工作值得他们在这里坚守10年?

1

铁路修到哪儿,人员就要配到哪儿

荒漠里的护路人,在罗布泊坚守10年

班组成员在翻越沙丘。

呜——

火车进站了,快!

哈罗班组工长台欣龙和伙伴们冲向站台,几个人一下子堵在了车门前。

老吴,这回有啥?

今儿有羊肉、鸡蛋,还有一袋子番茄。

嘿嘿嘿。

车门旁,几个大小伙儿咧着嘴憨笑。

台欣龙工作的地方,叫罗中站,是哈罗铁路的最后一站,地处罗布泊中心。

这里虽通了电、通了水,但米、面、粮、油、饮用水等生活物资全靠火车从400公里外的哈密市送来。

大小伙儿们,自己搬水。

列车长老吴一声令下,台欣龙和伙伴们麻利地爬上车,一人扛下一桶15升的矿泉水。

这儿的水碱性大,一烧开,全是白粒粒,没法喝。

台欣龙说,这15升矿泉水得撑一周。

在罗中站,差不多每隔5天会有通勤列车抵达,送来各类物资。

列车停留5小时,随即返程。

罗中站经历短暂的热闹后,再次回归平静。

除了人少、地荒、物资紧,寂寞、单调或许是在罗中站工作、生活面临的最大困难。

这里没有商店、没有饭馆、没有影院。

白天,手机还能有网络信号,晚上则几乎没有信号。

乒乓球、象棋以及少量书籍,为台欣龙和伙伴们提供了少有的娱乐方式。

2014年,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西车辆段哈密动态检测车间哈罗班组正式成立,负责维护哈罗铁路沿线设备。

当年,刚毕业的台欣龙来到了这里。

当时也没想太多,觉得在哪里都是干活,就接受了单位安排。

铁路修到哪儿,人员就要配到哪儿,这活总得有人干。

台欣龙说。

如今,哈罗班组共有7人,大伙儿隔10天轮一次班。

班组里年龄最大的丁鹏今年51岁了,最小的永志帅和杜权也已31岁。

假如某个检测站发出故障警报,无论什么天气,都必须立即响应

凌晨3时20分,颠簸了近5个小时,台欣龙和两名队员到达了黑龙峰动态设备检测站。

这里,距离罗中站230公里。

夜间出行,没有道路、没有路灯、没有导航,台欣龙驾驶着皮卡车朝着铁路延伸的方向在茫茫戈壁滩里蹚出路。

这一路大坑套小坑,人的脑袋时不时顶到车顶,撞得生疼。

下了车,风裹着沙子打在脸上、头灯上,几乎掩盖了说话声。

时间长了,台欣龙和队友们便形成了默契,只需一个手势,便知道对方的意思。

4时10分,台欣龙和队友开始作业。

打开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THDS)的机盖,映入眼帘的是一层厚厚的沙尘。

台欣龙熟练地拿出吹风机、毛刷,仔细清理室外探头箱里的沙尘,再把黑体(一种检测设备)放置在探头箱上,进行温度检测校准。

我们这里夏季温度高,若列车轮对轴温超标,就有断轴风险,引发安全事故。

检测仪器必须保证准确性。

台欣龙解释,根据标准,THDS低温检测误差正负不得超过2摄氏度,高温时段不得超过3摄氏度。

但我们自己的要求是将误差控制在1摄氏度。

早晨7时,台欣龙一行结束检测任务,踏上了回程路,直到中午12时才赶回驻地。

今天这一路,算顺利的。

台欣龙说,假如某个检测站发出故障警报,无论什么天气,都必须立即响应。

在罗布泊,沙尘暴说来就来,一刮就是三四个小时。

有一回,他们遇上特大沙尘暴,风暴像堵墙一样迎面扑来。

越野车迎风的一侧,车漆几乎全被风沙打掉。

幸亏附近有座桥涵,大伙儿在里头躲了3个多小时。

风暴过后,衣服上、头发上、耳朵里、鼻孔里全都是沙子。

一抬脚,铁道路基上的风沙已没过膝盖。

还有一次,冬季雪夜,台欣龙和队友们去处理紧急故障。

大雪的掩盖,让茫茫戈壁更难辨认方向。

我们一不小心走错了方向,跑了很多冤枉路,最终汽车油料不足,只能请求救援,天亮了才出来。

台欣龙说。

2

假如某个检测站发出故障警报,

无论什么天气,都必须立即响应

#p#分页标题#e#

荒漠里的护路人,在罗布泊坚守10年

台欣龙(右)和同事在对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探头进行方位角矫正。

以上图片均为 高鑫 摄

凌晨3时20分,颠簸了近5个小时,台欣龙和两名队员到达了黑龙峰动态设备检测站。

这里,距离罗中站230公里。

夜间出行,没有道路、没有路灯、没有导航,台欣龙驾驶着皮卡车朝着铁路延伸的方向在茫茫戈壁滩里蹚出路。

这一路大坑套小坑,人的脑袋时不时顶到车顶,撞得生疼。

下了车,风裹着沙子打在脸上、头灯上,几乎掩盖了说话声。

时间长了,台欣龙和队友们便形成了默契,只需一个手势,便知道对方的意思。

4时10分,台欣龙和队友开始作业。

打开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THDS)的机盖,映入眼帘的是一层厚厚的沙尘。

台欣龙熟练地拿出吹风机、毛刷,仔细清理室外探头箱里的沙尘,再把黑体(一种检测设备)放置在探头箱上,进行温度检测校准。

我们这里夏季温度高,若列车轮对轴温超标,就有断轴风险,引发安全事故。

检测仪器必须保证准确性。

台欣龙解释,根据标准,THDS低温检测误差正负不得超过2摄氏度,高温时段不得超过3摄氏度。

但我们自己的要求是将误差控制在1摄氏度。

早晨7时,台欣龙一行结束检测任务,踏上了回程路,直到中午12时才赶回驻地。

今天这一路,算顺利的。

台欣龙说,假如某个检测站发出故障警报,无论什么天气,都必须立即响应。

在罗布泊,沙尘暴说来就来,一刮就是三四个小时。

有一回,他们遇上特大沙尘暴,风暴像堵墙一样迎面扑来。

越野车迎风的一侧,车漆几乎全被风沙打掉。

幸亏附近有座桥涵,大伙儿在里头躲了3个多小时。

风暴过后,衣服上、头发上、耳朵里、鼻孔里全都是沙子。

一抬脚,铁道路基上的风沙已没过膝盖。

还有一次,冬季雪夜,台欣龙和队友们去处理紧急故障。

大雪的掩盖,让茫茫戈壁更难辨认方向。

我们一不小心走错了方向,跑了很多冤枉路,最终汽车油料不足,只能请求救援,天亮了才出来。

台欣龙说。

3

检修得跟上,为钾肥运输做好保障

无水、无人、无城,哈罗铁路为何要修往罗布泊?

原来,罗布泊寸草不生的地表之下,藏着世界上最大的硫酸盐型含钾卤水矿床,占全国钾资源量的三成。

长期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中一半以上缺钾,偏偏钾盐在我国属稀缺矿种,农民此前用的钾肥,85%以上依赖进口。

罗布泊的发现,让许多人兴奋不已。

一批批创业者白手起家,让罗布泊这个不毛之地长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钾生产厂——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最初,这些钾肥都是通过哈罗公路运出,但随着产量的提升,公路已无法满足运输需求。

哈罗铁路的建设因此被提上日程。

北起哈密南火车站,途经9个车站,直达罗布泊中心。

项目总投资29.93亿元,2010年8月开建,规划输送能力为每年3000万吨,2012年11月29日正式通车。

这么苦的地方,罗钾公司的人在这里建厂、生产,我们得帮助他们把钾肥运出去。

台欣龙说。

刚开行时,哈罗铁路每天只有1列货运列车。

如今,高峰期每天开行7列,钾肥年运量达180万吨。

今年春季,哈罗铁路每天装运钾肥40至60车。

雪白的钾肥被源源不断运出罗布泊,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都用上了国产钾肥。

这条铁路,站与站间啥都没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车坏了可是麻烦事。

台欣龙说,咱这检修得跟上,为钾肥运输做好保障。

每个季度,台欣龙都会带领班组完成一次全线巡检。

去年,台欣龙出任务共计210次,其中夜间任务100余次,皮卡车的里程近9万公里。

今年,截至7月16日,他又出了134次任务,其中夜间任务51次,皮卡车又跑了6万公里。

好消息是,罗布泊至若羌县的罗若铁路已启动建设。

建成后,罗布泊将正式告别断头路,进而融入东疆铁路环线。

编辑手记

戈壁上的苦与乐

张鲁阳

在人迹罕至的罗布泊,以台欣龙为代表的哈罗班组坚守10年,保障钾肥运输。

茫茫戈壁,风沙肆虐;物资匮乏,荒无人烟。

但有岗位,就得有人坚守。

哈罗班组十年如一日,披星戴月、顶风冒雪,巡检铁路,保障运输。

这是戈壁上的苦。

一列列满载着钾肥的火车,带着农民的希望从这里驶出。

那些粮食丰收的消息,每每让台欣龙和伙伴们感到振奋鼓舞,他们知道背后有自己的贡献。

他们把汗水挥洒在罗布泊,滴滴都有收获。

这是戈壁上的乐。

不只是哈罗班组,众多坚守在艰苦边远地区的奋斗者也能感受到这样的苦与乐。

在戈壁沙漠,在雪域高原,在偏远海岛……他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中国真实UFO事件 苏东坡留诗为证

若说世上没有外星人的存在,为何我国自古便不乏UFO等奇人异象的目击记载呢?甚至 7000年前的那些描绘氏族公社生活的贺兰山岩画,都可以看到头戴圆形头盔、身穿密封宇航服的人……所有这些关于UFO的传说记载,因其神秘莫测的不确定性一直以来吸引着人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1、凤凰山外星接触事件  1994年5月~6月,黑龙江五常县凤凰山一位名叫孟照国的普通村民多次与外星人接触。

外星人先后电击孟照国,对他进行采种,甚至穿墙而来带他参观飞碟基地。

凤凰山外星接触事件  该事件报道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原中国UFO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己于1997年8月23日作出了初步的结论,认为这次UFO的事件是真实的。

  2、UFO都溪毁林事件  1994年12月1日凌晨三时,火球状的不明飞行物骤至都溪林场,其巨大的声响惊醒了林场职工以及附近居民。

UFO都溪毁林事件  众人眼见林场内的四百亩松林被拦腰折断、房顶被毁,奇特的是人畜家禽却无一伤亡,甚至连穿过林区的高压线亦完好无损。

  3、上海129UFO事件  2006年12月9日下午4时30分至5时5分,在上海市西部天空中出现了“不明飞行物”,目击者成千上万。

  随着电视、电台、报纸的大量报导,已引起社会公众的热烈反响,与之相关的各种猜测和推想亦有报道。

UFO专家王思潮?坚信地外文明的存在

王思潮王思潮,1957 年的广东省高考状元。

以他当时的成绩,填报国内任何大学的任何专业都不成问题,可他选择了北京大学的天体物理专业。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随即来到南京,开始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

1970 年,江苏东台正好落下了陨石。

于是王思潮就提出了要研究陨石的设想,这在当时国内天文界可以说是开先河。

从那以后,他就开始在我国天文界开展陨石研究,开展了7次陨石的科学考察,收集到我国首次的珍贵的宁强碳质球粒陨石。

30 多年后,陨石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天文学界的一个新的方向,现在紫金山天文台专门设有研究这一领域的天体化学实验室。

不过被老百姓熟悉的还是王思潮对UFO的研究,1971年有人在高邮地区看到UFO并提供了目击报告,王思潮从那时起就开始研究出现在中国的螺旋状与扇状UFO。

他介绍说,这一类UFO在中国出现了16次,其中1981年7月24日目击者众多也最为典型,中国15个省市有人看到,可能是世界上目击者最多的一次UFO事件。

王思潮研究员收到了70余封目击报告,对此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研究, 对我国螺旋状、扇状、光团状UFO等八类不同类型 UFO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在世界上对UFO进行定量的科学分析。

2005年至今还多次接受了本报关于UFO的专访。

20年后可实现“第三类接触”  早在2010年时,他就曾经预测,最快20多年,人类将接触外形文明。

对于现在很多不明飞行物难以解释清楚的情况,王思潮说,通过近40年的研究,他发现每逢年份的末尾数字是1、2、7,就容易发生重大UFO事件。

比如:1971、1981、1991;1972、1982、1992、2002;1977、1987、1997、2007年。

此外,重大UFO多见于4-10月份,特别以7、8两月居多。

从发生时间上来看,晚上10时前后比较多。

  在坚信UFO与外星飞行器有关的同时,王思潮还坚信地外文明的存在。

他说,光银河系就可能有25亿颗具有先进技术的智慧文明星球。

“茫茫宇宙中至少还有96%的部分,人类尚不清楚。

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科学探索未知事物。

”2010年的采访中他表示,最快25年,人类有望和外星文明能接触上。

  在南京,人们遇到天体奇观,比如流星雨、日食月食、彗星“掠过地球”,人们就会想起紫金山天文台的王思潮研究员。

不同媒体的记者会相约第一时间请他解释所观现象的来龙去脉。

说他是南京的天文发言人相信不会有人反对。

但不是所有知道王思潮的人,都了解这个和星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竟然还是一个地道的UFO研究专家。

虽然王思潮自谦UFO研究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是只要稍微了解他的“业余成果”,你就会得出结论:这个UFO “发烧友”在中国是绝对顶级的。

  30多年的“业余爱好”  1971年9月26日18时58分至19时07分,扬州北部邗江县槐泗公社的纪翔和扬州南部施桥镇的陶思炎,分别在两地同时惊异地观测到了一次奇异的天象——一个满月大小的螺旋状发光物出现在西北夜空。

这个无声的发光物静悬在夜空,仿佛在挑战着人类的智慧。

与此同时,在北京大兴县黄村的贺增荣也在西边夜空看到了波纹状的发光光环。

他定睛观察了5分钟,发现这个发光物也是静悬空中,无声。

加入收藏
Tag: 罗布泊事件
               

荒漠里的护路人,在罗布泊坚守10年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